搜索
文如烟的头像

文如烟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6/02
分享

叶嘉莹《说诗讲稿》读书笔记:诗词学习,从吟诵开始

  写在前面:从《古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温文尔雅的主持人董卿,清新脱俗的清华才女武亦姝,神态俏皮可爱、又萌又帅神童般的娃儿王恒屹,机智灵活的应变、知识面极为丰富的小撒老师,豪情入骨、气势如虹的康震老师,等等,他们的名字如同他们的才智,随着一场场中华文化的熏陶,在我的心中烙下了很深的印记,也再次激发了我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宝藏的中华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从幼儿读本,到各年龄段的语文课本,以及很多关键性的考试,都涉及到古诗词这一块的内容。

于我来说:从记忆开始,古诗词就是我语文学习生涯中"难以逾越的坎"。那时候的我对古诗文的翻译情有独钟,但我最怕背诵古诗文。

近期,通过学习叶嘉莹老先生的《说诗讲稿》,我方才醒悟,少年的我,之所以对背诵古诗文感到困难,是因为我对古诗文的学习方式没有正确的掌握。加之腼腆和内敛的性格,学习古诗词时只知道“吟”,却不愿意“诵”。

一、吟诵的源起和作用

吟诵起源于周朝,《周礼。春官宗伯》里有记载说:“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所谓乐语就是可以配合着音乐来歌唱的语言,也就是诗。

这让我想到一些屏幕上,电影里呈现的画面:台上,老先生一边儿摇头晃脑,一边儿还会用手、用脚甚至用头打着拍子;台下,三五个孩子,如同小和尚念经一般跟随着老先生,好像很陶醉的样子,那就是吟诵吧。

在古代,孩子很小就开始学诗,也容易入境。而今的孩子也读古诗,只是未必能遇见“摇头晃脑”的老先生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比如唐代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孩子们读起来朗朗入口,甚至可以背的烂熟,然而,倘若要他们因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的画面所感染,被字里行间、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所感动,那就得多费口舌才行。

古诗词的美感和古诗词的吟诵,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但是密切相关,如同心心相惜的两个人,是可以互为生辉、彼此光照的。

中国诗歌传统的吟诵是讲求声调的,也就是要读出韵律和节奏来的;它不是现代的朗诵,不需要一板一眼的渲染,抑扬顿挫的抒展,它甚至可以随心情的不同而用不同的节奏和声调表达出来的。

清朝有名的诗人范伯子曾说:“字从音出,字从韵出。”可见,一首古诗词,如果你吟诵的很熟了,你的文字就会跟着声音出来了。

换句话说: 对一首古诗,不但会背,而且会吟诵,那才是真正的学习,彼此完好的结合就会萌生出作诗的潜质。

二、新诗改罢自长吟

好的诗人,特别是能够在作品中传递出一种深远而又强大的兴发感动作用的那种诗人,一般也都是非常善于吟诵的诗人。

1、写诗可以陶冶性灵,而诗人凭什么写好诗呢?

“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集大成诗人杜甫,在他的《解闷十二首》中如是说。

杜甫的诗,严肃的可严肃,俚俗的可俚俗,幽默的可幽默,之所以写的那么好,成为很多诗词爱好者的热衷是有原因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每写诗,都要反复吟诵、修改;同时也注意向前人学习。

可见,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想象不到的艰辛和付出。

清朝的曾国藩在给他儿子的家书中曾谈到:“对古人的诗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吟则不能采其深远之韵。”

学习写诗文最基本的训练方法就是要多多读诵古人的诗文。

2、读诵古人的诗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高声朗诵,一种是密咏恬吟。

这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写作历程:前几年,我特爱写一些抒情小散文,落笔时心境的柔软,收笔后吟诵的沉醉,我甚至会觉得自己就是为了这些字符而来到这个世间的,我常常会被自己的文字所感动,而这所有,都是源自吟诵时情绪的自然流淌,以及书写时情感的恣意投入。所以,我喜欢写,即便我的文字有着太多的不足,但我依旧孜孜不觉,坚持不懈。

3、就像《经典咏流传》中,那个在中国读古典文学博士的美国女孩克里斯丁。

她之所以试着将李白的诗改编成歌,并且深情地演绎出来,这不仅仅体现了中华古诗词的魅力,也充分证明了古诗词吟诵的重要性,以及吟诵时带来的那份身临其境的感觉。

高声朗诵是为了畅其气,就是把那种感发的精神提起来。密咏恬吟是小声的静静的地吟诵,是为得其韵,是慢慢的体会它的韵味之所在。唯有两者相得益彰,方可成就真正的佳作。

  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从《古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温文尔雅的主持人董卿、清新脱俗的清华才女武亦姝、神态俏皮可爱、又萌又帅神童般的娃儿王恒屹,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知识面极为丰富的小撒老师,豪情入骨、气势如虹的康震老师,等等,一个个光彩照人的名字,一场场中华文化的熏陶,再次激发了我们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1、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从小开始。让孩子在记忆的过程中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记忆,该是一种极好的学习古诗词的方式;这样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对于文学的热爱,还能够为将来的诗词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语言的学习需要氛围,古诗词的学习同样需要环境的熏染。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作为家长,如果只知道让孩子去背诵古诗词,而忽略了让他们走进自然,聆听秋声,漫赏雪色;忽略了让他们走进生活,去感受古诗词的美;那么很遗憾,对于古诗词学习来说,这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美国人肯奈迪在《诗歌概论》一书中说:读诗不能只用眼睛读,不能像读新闻报纸那样跳过大标题,用眼睛匆匆忙忙的扫一遍,读诗你要读诵,要把你的声音交给这个诗,只有反复读十遍二十遍,甚至更多,你才能慢慢地有滋有味的体会出来。

事实上,确有那么一些人,在日常的阅读中,习惯了一目十行,匆匆走过。结果只能是读了读了,搁下读物就忘了。可想,阅读的习惯很重要,不是事半功倍,就是事倍功半。

  2、看《经典咏流传》时,四位央视男主持合体亮相,把中学课本中极为难记也极为优美的古文《岳阳楼记》化为旋律,用歌唱的方式演绎出来,为此,我特意翻出了这篇课文,一读再读,细细品咂。

诗歌的吟诵不仅对于学诗的人和作诗的人来说是重要的,对听诗的人也很重要,它可以传递一种心灵上的相通。

“你读诗的过程,你被感动的过程就应该是你的感情和品格,得到一个修养的过程。”西方接受美学学者沃尔夫冈伊赛尔如是说。

写在后面:古诗词不是文字的简单重叠和组合,而是时代文明、人物精神的综合反映。学习古诗词,可以让我们追溯千年的回忆,领略历史的恢弘,感悟民族的情怀,这对于保护、传承我们的文明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学习古诗词,从娃娃开始,让他们通过吟诵,在日常的生活中,感知古诗词的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有更多的生活经验,也会有更多的人生感悟,学会作诗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无论如何,学,就会有收获,掌握好方式方法,事半功倍的收效也是必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