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如烟的头像

文如烟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6/03
分享

阅读,细腻才会动心;写作,随心才能走心

写在前面:好的阅读,从细节开始。这如同对于一个人的了解,细致末梢上的发现远比大而化之的看过更精准。正所谓:魔鬼藏在细节里。读本中的每一个字句都很重要,以这样的心态去阅读,一定能收获到意料之外的惊喜。

相信,每一位点开这篇文章的读者,关于写和读,都有属于自己的习惯。

一、我的写,是一种梳理

对于写这件事,我一直是情有独钟的。即便我的文学素养有限,但我始终坚持自己的内心,写自己想写的,记录我自以为值得记录的。换句话说,我的文字是写给自己的,也是写给那些懂我的人。这“懂”,不仅仅是懂得,还包涵着真诚,彰显着仁爱。

为了写,我爱在草色的清芬里,在花枝的摇曳中,在水色的澄明间寻觅。汲取自然的光泽,颐养我的心田;让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繁复,在字里行间缓缓溢出,悄然生动,是我写不尽的素材。我的文字不够淳厚,却一定充满了热情向上的气息,散发着独属于我的儿女情长。

我尤爱借助散文的框架,诗歌的语言,把温暖和美好的点滴,聚拢在我的指尖,呈现在我的文稿里。这几近私我的写作模式,让那些我喜欢的和喜欢我的朋友,有了坦诚相对的舒适。当然,让一些尚未熟悉或者未曾相识的读者,通过文字感受到生活不仅仅只是一地鸡毛的纷乱,还会有如花般的美好,如水般的清灵,这才是我根深蒂固的执著。

写作于我,不仅仅是一种释放,也是一场邂逅。

在这场文字的邂逅里,有花繁叶茂,就会有枝叶凋零;有和风细雨,就会有狂风骤雨。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感觉。电闪雷鸣的光影里会有一瞬间的敞亮;鲜花盛开确是美艳,然而,由花粉传播导致皮肤过敏的不适也不能排除。

写作的过程,是心智成长的过程。善于面对,懂得忽略,方能坚守自己的内心,成就更好的自己。

二、阅读在先,背诵随后

总能听到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我喜欢阅读,而且阅读量也不少,甚至能清晰地记得其中的一些篇幅和段落,可一到写就觉得无从落笔了?

我想说:那是阅读方式有问题,你的阅读充其量只是走形式。说白了,你是在翻书而不是在读书。

这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的一项作业:背诵课文。那时候我们的语文课本几乎就是整篇整篇地背诵,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记得,可是后来呢?坦白说,昔日里滚瓜烂熟的好词好句好文章,早已被忘记,就连一些名家的散文、诗句,眼下读到了也只是觉得眼熟罢了。

岁月不饶人,好在,生活亦未曾饶过岁月。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渐渐明白了,背书是要讲求技巧的。就像我们拼图,有时候越想尽快完成,越是无从下手;唯有静下心,找准点,方能在亦步亦趋中继续。背书也是,一定要把握好节奏,千万不能心太急。对于一段话语,一篇文章,从阅读开始,带着感情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思考中有声有色地阅读,这看上去的反反复复,实则是以退为进;倘若能坚持不懈,你的阅读不仅仅只是阅读,如同你的背书不仅仅只是背书,久而久之,你读过的书,就会突然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敞亮你的心胸,打开你的视野。

一个人,爱读书是好事,会读书是聪明,死读书是呆板。背书也是如此,不动脑筋地背死书、如同闭着眼睛死背书,毫无意义。

三、阅读,可以让你遇见未知的自己

电影导演贾樟柯说:文学是我们与世界相处的共情方式和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确认真实的自我、保存自我记忆的途径。

所以说,喜欢阅读,很是可贵。学会读书,至关重要。

有一种人,很注重仪式感,在读书这件事上也不例外。他们喜欢给自己定计划,比如一年阅读多少本书,一个月要读多少书,甚至精确到一天要读几页书,结果为了完成计划,每一本书只是泛泛而读,甚至囫囵吞枣,这样的阅读远不及静下来,细细品读一本书, 一个章节,一段话来得更实在。这样的阅读,不过是在享受阅读的感觉。

当然“数”的积累可以成就一部分的“量”,但“量”的叠加很难撑起相当的“质”。毕竟,滥竽充数永远成不了大气候。

富兰克林说: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我们读书不仅要接受书中纷至沓来的所有,还要学会比较,这才是最好的读书。带着自己的感情,直面书中的点滴,说白了就是和书中的情节坦诚相待,这样的阅读真实走心,这样的阅读淋漓酣畅。

一个人因为喜欢而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阅读去反思,这样的阅读很精彩,很值得。这样的阅读,会在不觉中提高你的认知,提升你的能力,丰富你的世界。这样的阅读,可以让你窥见文字本身的魅力,以及隐匿在文字背后那些鲜活也质感的种种;这样的阅读,可以成就一场质的飞跃,从而让阅读中的你遇见未知的自己。

四、好的读本,是愉快阅读的开始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对于一个平日里没有多少时间阅读,也没有太多耐力去读完一本书的人,我建议尽量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读本,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读。这样的阅读看似随心,实则走心。

“关于读书”,我一直喜欢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这段话:“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就是不必听什么指导,你只要听自己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

这如同我们的写作,一心要追热点,很可能会扑空;总想别出心裁,就会失去本真。换句话说,通过阅读你收获了什么,借助写作你想表达什么,这才是真正的重要。

五、好的写作,是自然而然的抒展

写作不仅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还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想要写出尚好的作品,不止要观察身边的人,物,事,还要顾及自己陌生的领域。这“观察”是另类的阅读,很有必要。总之,想要作品脱颖而出,就要拓展思路;就要有更加丰富的生活阅历。

对于一个热爱写作的人来说,多读多看很有必要,但是,千万别相信文章作法的收集。要知道,所谓方法也是因人而设的。真正的写,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自然抒展。最好的写,是因为你的内心有所感动,你用文字来表达出你的感动。

因为自己有了感动,有了思考 ,才能带给读者感动和思考。所以说:怎么写?怎么表达很重要。读的真正意义,就是要打破旧的自我,开启新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各种极端。

六、阅读不能太粗糙,写作不可太强求

好的阅读,从细节开始。这如同对于一个人的了解,细致末梢上的发现远比大而化之的看过更精准。阅读时一些所谓细碎的不重要的地方,可能会有精彩的呈现。正所谓:魔鬼藏在细节里。读本中的每一个字句都很重要,以这样的心态去阅读,一定能收获到意料之外的惊喜。

余光中说,“昏天暗地的阅读,就是最好的中文系。”这里我所理解的阅读 “读本”,不仅是读书也在读生活,读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这读的过程,唯有细腻才会动心,只有随心才能走心。

然而,缺乏生活的经验,缺失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怎样鲜活的题材,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对于文学作品,题材是关键,表达方式更重要。分明可以是田园雅趣,偏偏强行安上壮士割腕般的痛楚;本就是小资情调,却要赋予伤情别离的煎熬,如此不疼通不抓人的心理,实在难以接受。

可见,“脚踏实地固然重要,开拓创新的意识也不能少”这句话,用在阅读和写作上,也是妥妥的合理合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