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如烟的头像

文如烟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10/23
分享

《伍尔夫读书随笔》:阅读,是一场自我放飞的旅程

未命名_副本.jpg写在前面:伍尔夫的文字如同一双温柔而有力的大手,牵引着我走进了蒙田、简.奥斯汀等一些经典作家和他们的作品。通过她的眼睛,我看见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随着她的思想,我会掩卷凝神,我会揣着好奇、带着疑问,一路展翅直至回到原著。

  1、以小见大,直抒心意,却能戳中内心

“我知道什么?”是蒙田的名言,也是他之所以写下一系列随笔的出发点。

简简单单的五个字,没有雕饰,不存在故弄玄虚;只是从细微处的“我”落笔,衍生出纷繁的“世事”;这样的以小见大,直抒心意,却能戳中内心。

其实,读伍尔夫的作品,又何尝不是呢?不经意中想起,不自觉地沉迷,这就是伍尔夫作品的魅力,也是我喜欢读她的理由。

我偏爱类似的读书笔记,我迷恋这位出生于伦敦,毕业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英国女作家、散文家、文学理论家作品中那份对细节的关注,对人物的好奇,对感觉细节的偏爱,对情感的表达方式。

手边的这本《伍尔夫读书随笔》,就像形影不离的“手机”一样,可以随时搁下,也可以突然捧起;不论何时,只要遇见,就能坦然相对,就会潜心翻阅。这感觉像是遇见了一位心性相投的有缘人,随便一个话题就能展开愉快地交流;至于交流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交流的过程中,各自能够心平气和,可以畅所欲言。

  2、真诚、自然,以平视的角度去写作

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坚持广泛阅读的伍尔芙说:“在无数古代作家中,蒙田显得格外突出,因为他尽管拿着笔,却从不摆架子,从不装得一本正经,我们也从不怀疑他,他写的就是他自己,他从不教训人,从不说教,倒是一再表示他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

为此,我联想到平日里的读写:我发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喜欢写自己的心情,写自己的生活;也很想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可惜,在写的时候,总有点藏着掖着的感觉,总有些说教的意思,甚至像人生指导师一样,喋喋不休,没完没了。

这也就难怪,为什么有些作品,读了读了,一旦搁下,就像从没读过一样会忘得一干二净;有些作品,却能情不自禁地读了又读,不舍掩卷。

究其原因,无须赘述。写作和做人一样,应该真诚、自然,以平视的角度面对,切不可有居高临下的心理。否则,很难打动人心,如此又怎么能带来读的兴致呢?

 3、只要能读进去,就是好读本

因为伍尔夫,我又一次捧起了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走近了那个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英国女子。

读夏洛蒂·勃朗特的书,不是因为她对人物性格做了深入的观察,也不是因为她设置了戏剧性的情节,更不是因为她说出了什么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读她的书是因为其中有诗意。

伍尔夫对于《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这段评说,可谓是中肯贴切,直言不讳了。

她说:像夏洛蒂·勃朗特这样的作者,善于借助自然的现象,把人心中深藏着的情感和欲望表达出来。

其实,以“冷眼旁观”的角度来写,很可能给读者带来思绪的混沌,但这样的作品一旦细细品味就会感觉到其中的深度了。当然,这样的作品是很考验阅读者的素养的。

《伍尔夫读书随笔》让我习惯了时不时地问一问自己:“我”究竟是属于哪一类,是前者还是后者?当然这和阅读时的心境也有关联。面对一个读本,不要勉强自己,除非在这之前已经喜欢上了这个读本,否则就是对原作者的不负责任。不论是名家亦或是名作,没有缺点是不可能的。只要能读进去,就是适合的读本。

 4、阅读和写作一样,都是与自己的交流

关于写作,伍尔夫一直很谦虚,她常常把自己写的一些文章称为“印象”,“漫谈”,“观感”,但是,她的“印象”其实非常深刻,并非是浮光掠影的印象;她的“漫谈”,其实非常中肯,并非真正的东扯西拉的漫谈;他的“观感”也并非走马观花似的略略感受一下,而是有感而发的。

正是这样的低调,纯粹和细腻,使得她的作品,能够在茫茫书海中脱颖而出,成为我的枕边书,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朝朝和暮暮。

不敢说自己读懂了伍尔夫,但我确信是她的作品让我明白:写作如同素描一般,不怨恨,不哀诉,不恐惧,不愤怒,也不说教,只是平铺直叙地把内心的种种表达出来就好。

当然,在我准备落笔的那一刻,也该像蒙田那样,问一问自己:“我知道什么?”然后再一点一点地去记录,这才是更适合于我的写作姿态。

 读《伍尔夫读书随笔》让我深信:阅读就是一场旅程,只要选好目标,至于过程无需什么指南,一切依心而行,就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