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莫沽的头像

莫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03
分享

杨桥巷17号老屋的两盏灯


 

 

突然停电,书房漆黑。我正在整理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申报省级民营博物馆的材料,时间紧,亟需灯。我从窗台望去,左右两街一明一暗,陆续传来拉动卷帘门的刺耳声,不用说,是停电让一些店铺提前打烊。按常理,只是临时停电,我决定等待。

我沏上一杯茶,茶香甚远,尚须闷泡片刻,恰可小憩。有一方淡黄色的月光悄悄地爬上窗台,这一抹微弱的光,让我想起馆藏一千三百多盏的灯。这海量的灯中,有宋代白釉螭龙双层灯,明代德化童子托灯,石湾窑双层灯,一门两进士留下的“正心无私”青铜灯,等等,让人目不暇接。按申报文件要求,只需选出三百件文物布展、申报。因馆藏三万多件文物,为此,作为灯具系列,最多只能二十盏作陈列大纲,再布展。一千三百多盏珍贵的中,挑选出二十精品,的确是一项伤脑筋的工程

我忍痛放弃了宋代的白釉灯,明代的鲤鱼跃龙门灯,清代的缠枝连灯,德化绿釉灯等许多上品,倒也不觉得有多么的惋惜。唯独遇到一盏玻璃罐头瓶灯时,我犹豫不决了。因为,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它是福州十邑人家必备的灯盏,记得我的小学老师称它是“小橘灯”的模板呢!

我的少年时代,正经历了家家必备罐头瓶灯的年代。

 

 

“谁在炒豆子?”

闻到香味,正在指导作业的老师抬起了头,目光随即循着香味朝我扫射过来。我顾不上烫手,迅速从灯罐里取出“小炒锅”藏进抽屉。

“熟了没有?拿两粒出来,让老师尝尝。”

我以为听错了,怯怯地望着已经快步走到我身前的老师。老师和蔼地点了点头,我毕恭毕敬地拿出了“小炒锅”。说是“小炒锅”,其实也就是一个大号面油盒,用锥子在对称边沿钻两个小洞,穿上小铁线,弯曲成钩,钩住罐头瓶沿,再对准灯芯火,即为一个精致的“小炒锅”。

“哦,真香!手艺还不错,能借我一用么?

“哈,难道老师也想炒豆子?”我虽点头默许,心里却暗自嘲笑。老师用她的马灯换走了我的罐头灯,“小炒锅”却落下了。

“本单元我们将会学习到,著名文学家冰心奶奶的《小橘灯》。我推测,文中小姑娘送给冰心奶奶的小橘灯,正是模仿这种罐头灯制作的……”正当我不知道老师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时,老师的话立即吸引了全班同学,我也迫不急待地打开了课本……后来,这节课的小测试平均分创下了新高。在三十周年同学聚会上,同学们谈起这节课无不记忆犹新。

“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读到这段文字时,“母亲找出一个废弃的玻璃罐头瓶,在瓶颈箍上铁线,结上手提绳,再将棉花搓成一条灯芯,用小铁线固定住,钩在瓶口沿上,倒进煤油点起来……”这一组帮助我制作罐头灯的画面,立即鲜活于纸上。

从这两组镜头中,不难发现小橘灯与罐头灯的结构是何等的相似啊!小姑娘就地取材的制作是何等的机智母亲面对物质贫乏的现实是何等的淡定老师的顺势引导又是何等的巧妙

 

 

“少年不望万户侯!”语出一位年仅十三岁的少年。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西方列强入侵,朝廷岌岌可危,但是“读书出仕”,仍然是无数学子的梦想。在童生试时,少年奋笔疾书这七个大字,一甩长衫,大步离去。这句无声的语言,震动了寂静的考棚,震得古老的福州城摇摇晃晃。年后,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废除。

中学时,一堂《与妻书》的语文课,让我知道那位“不望万户侯”的少年名叫林觉民。十八岁,成家立业,之后东渡日本求学,接受新思想,加入同盟会;二十四岁,写下旷世绝笔《与妻书》,加入敢死队,参加黄花岗起义,震惊中外。起义失败,被捕,他慷慨激昂地走上断头台。就义后,名字被刻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上。

老师低声问道:“少年胸中装的是什么?望的是什么?”林觉民的名字从此根植于我的脑海。

多年前,因工作需要,我采访了文儒坊甘国宝故居。尽管时间紧迫,但我还是匆匆走访了林觉民故居。

白墙黛瓦,飞檐翘角,波浪形风火墙。这座始建于清中叶的古民居,属闽派建筑,置于古民居浩繁的三坊七巷中,显得无足轻重。唯坊巷间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显示出她的繁华。

院内绿树翠竹,天井长廊,宽阔厅堂,梧桐板联,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立修身志,存忠孝心。”透过厅堂正中的梧桐板联,可依稀窥见主人良好的家政家风。院外院内虽仅一墙之隔,却让人如入另一重境,那一颗漂荡在尘世中的心,顿时宁帖。

在故居的一整面内墙上,张贴着由林觉民《与妻书》手迹放大的原文,到访者无不驻足深情诵读。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虽仅三言两语,但由穿廊、后厅、小厅组成的爱的小径是多么美丽!林觉民对与爱妻陈意映携手构筑的“双栖之所”是多么留恋!

“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疏梅牵手,朗月为媒,鸳鸯交颈,这对先结婚后恋爱的恩爱情侣,曾经有过怎样的剖心表白?又互诉出多少的柔情密语?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这是一条多么有责任与担当的汉子?

……

“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从言简意赅的《凛父书》中,可以听到林觉民内心深处的独白。他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也想过安定幸福的生活,也知道这一走,将给家庭带来的巨大灾难。但他不愿意苟且偷生,“不望万户侯”的背后,望到的是祖国的未来,全国同胞的未来。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为了民族复兴,为了祖国这个大家,林觉民毅然舍弃了温馨的小家,率先奏响辛亥革命的第一乐章,点起民主革命的一盏灯。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

林家搬出,谢家迁入。由新主人书写的这幅梧桐板联,虽挂在立柱上已逾百年,读起来仍耐人寻味。

林觉民英勇就义后,为躲避清廷满门抄斩之祸,林家仓促卖掉大院,分散居住,林父孝颖携一家老小七人,搬迁到光禄坊早题巷一座偏僻的老房子租住。光禄坊道南祠一位私塾先生买下了林家大院,先生举人出生,是冰心的祖父谢銮恩。

“一九一一年我回到福州的时候,我是时刻围绕在他的身边转的。那时我们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冰心在《我的故乡》一文中,记下了这幢大院的详细地址,以及在大院祖父房间里快乐读书的时光,那年她十一岁,刚从山东烟台回到福州。“祖父的前、后房,只有他一个人,和满屋满架的书,那里成了我的乐园,我一得空就钻进去翻书看。”

穿过一方瘦长的小天井,上得三级台阶,是一条氤氲浓浓书香的走廊,再往南穿过一扇精致的小门,就是紫藤书屋了。“我所看过的书,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清袁枚(子才)的笔记小说《子不语》,还有我祖父的老友林纤(琴南)老先生翻译的线装的法国名著《茶花女遗事》。这是我以后竭力搜求‘林译小说’的开始,也可以说是我追求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开始。”少年冰心就是从这里汲取文学的营养,精神的粮食,放飞梦想的翅膀。

祖父的谆谆教导,家人的悉心疼爱,无不温润着这一颗幼小的心灵,日后就从她的笔尖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成为无数读者的精神食粮。哦,是这满屋满架的书籍,引导少年冰心走进西方文学的殿堂;哦,这幽香寂静的书屋,宛如一块沃土,滋养出一代文学大师!

在紫藤书屋内,陈列着冰心一生中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和遗物。我的目光扫过一张一张发黄的照片,抚摸过一件一件陈旧的遗物。仿佛看冰心成长的历程,奋斗的足迹,奉献的心路。看着看着,我的眼前就亮起了一盏灯,一盏微黄的小橘灯,一盏温暖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灯。

 

 

灯,重新亮起来时,格外明亮。我打开杯盖,茶香清远,一口,舌有余甘。茶已开,正可口。

经过这一番短暂的回忆,我决定增加一盏同盟会会员张赞使用过的式马灯,同时保留那盏简陋的玻璃罐头瓶灯。如此,就必需淘汰掉一盏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几乎天天都揣摩着那二十盏灯,直至着手做陈列大纲时才敲定。丁酉年夏,博物馆通过了专家组审定;同年秋,获批福建省级民营博物馆。

最后出局的是一盏明代地方窑双层瓷灯,而那盏简陋的玻璃罐头瓶灯就这样保留下来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