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词要为西部大开发自觉提升文化价值
—西部开发建设的亮点应该成为当代诗词的“诗眼”
一、西部是神秘的,也是神奇的,有过辉煌的开发史。 古典诗词为之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当代诗词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一段历史,当代诗词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提升这一古老文化、悠久历史价值的时代责任。继承和发扬古典诗词的光荣传统,尤其是边塞诗词的独具特色,为西部大开发争光添彩
西部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从半坡遗址到秦砖汉瓦,再到大唐盛世,西部一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腹地。黄河两岸孕育出来的中华文化更是源远流长。秦风不老,汉月常新,西部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唐朝,中华文化达到了历史空前的高度。唐诗作为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在世界文化丛林中大放异彩。中国是一个诗国。多少文人墨客的咏唱,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如今是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文化也已成为一种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西部大开发必将引起西部文化的大开发。西部文化的显著特色是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浑然一体。西部文化始终与西部经济同呼吸共命运。古典诗词,尤其是边塞诗词对西部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黄河、大漠、飞沙、走石、铁马、秋风,构建起西部文化的空旷、荒凉、浩渺、神秘。从文学的审美角度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西部诗境,更容易贴近人内心的“情境”,历史赋予西部以神秘,也赋予西部以神圣。西安,四大古都之首,创造了西部文化的主体。从秦到唐,西部文化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是方向和旗帜。无论从什么角度去说,西部是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更值得一提的是,西部始终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吉祥地。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危难之中,选择了延安。西部的小米喂养了革命。延安,为西部这块神秘的黄土地再添一层神圣的光彩。毛泽东同志的《清平乐·六盘山》再次把凌云壮志与连绵群山和黄土高原融为一体,西部的山川因此而获得雄浑、健壮的诗美境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西部的豪放之气震撼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
西汉张骞通西域,踏出一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第一次引向世界,也把世界引进中国。西部经济在欧亚大陆上踏出一条繁荣昌盛之路。马车驼队,穿越西部荒漠,走向历史繁荣,创造历史奇迹。揭开这层面纱,无疑会使西部再现神奇。至少,可以说明,西部开发具备着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和地理优势。看不到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就找不到西部开发的勇气和信心。看不到西部文化的“无价”之价,当代西部诗人词家就不能理智地面对浑厚的历史遗产,就无法自觉地为西部大开发、文化产业要抢先而有所作为。
知识经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最佳选择。文化产业从来就是多功能的。再造秀美山川,不仅需要我们去退耕还林草,调整产业结构,更需要我们调动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对西部进行全新的文化包装,让西部从外到内焕然一新。有了这一基本认识,我们不难看出,古往今来的一切,只要有了诗词文赋的参与,就会成为今天的一种文化产业。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就会使诗、史中“景点”成为文化产业的“亮点”。譬如灵武,唐肃宗登基之地,杜甫有诗记之。灵武因此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建设就有了诸多机遇。文化能使一切成为跨时空的永久性产业。世界趋于大同,最是特色的产业恐怕就是民族文化了。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历史,看待现在,我们的诗人词家就会自觉地把自己手中的笔与时代发展紧紧相连。
谁都知道,《三国演义》给社会带来的文化效应,要远比《三国志》深远的多。诸葛亮作为文学形象也比史册中的“他”丰满得多。有了《三国演义》,有了历代诗人词家的咏唱,蜀相祠在今天的旅游价值恐怕要比《三国演义》和历代诗文的价值还要高。历史是一种积累,文化是一种提升。文化人的自觉投入必将会推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二、西部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文化沉淀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种资源,如何合理利用与开发,是摆在当代西部诗人词家面前的一件大事。西部当代诗人词家必须主动地理解、吸收、开发,使之成为一种当代文化的浓厚底蕴。尤其是宁夏的历代诗文,虽然数量不多,影响力不大,缺少诸如李白、杜甫等大腕诗人词家的参与,但这恰巧是西夏诗词的独到之处。开发利用西夏诗文是当代宁夏诗人词家的神圣使命。让西夏诗文为宁夏的开发建设加深层次,提升高度、拓宽亮度,是宁夏诗人不容推卸的责任。
发掘西夏古典诗文,并使之以历史的身份面世,就会使宁夏在文化底蕴上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度。这对于树立宁夏的文明形象十分有益。而且,西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一分子,应该在西部大开发中占得一席之地。宁夏要在大开发中打出一张自己的知名品牌。宁夏作为西部一个小省,在中华文明史上同样是一颗文化明珠。小省自古就有大作为。
宁夏,虽有悠久的历史,从文化的角度考察,却没有遇到象“西部大开发”这样的历史机遇。“西部大开发”,对于宁夏,真可谓千载难逢。从历代的边塞诗文中,直接描写宁夏的知名边塞诗人并不多。岳飞的《满江红》里有一句“踏破贺兰山缺”,从而成为一首直接描写宁夏山川的著名词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风光,本是最具艺术魅力的。但是作为边塞之地,战争频仍。大多边塞诗文描写的边塞风情,总是飞沙走石,枪林弹雨。而我们宁夏,“塞上江南”这一特色没有唱响时代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宁夏没有遇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开发”。
大开发从古到今都是大开放和大引进。走出去,引进来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开发。宁夏古典诗词虽说量少,没有拳头作品,但大体上已经具备了“边塞”与“江南”两种风格。虽说以边塞诗人的“征战”题材为主,但“江南”风味的作品空洞乏佳什。这无疑是给当代宁夏诗人词家一个很大的启发。既要有边塞诗风的硬气为骨,也要有江南风味的柔性作肉。我们宁夏的旅游资源恰具备这两种特色,如沙湖,有沙,有湖。沙丘连绵成大漠,湖光涟滟赛江南。沙坡头也是。沙坡同青山相对,黄河共云天一色。
因此,面对机遇,我们必须厚待自己的历史,不要忽视了古老文化沉积下来的“无形矿藏”。只有不断地发掘,才能不断地从历史中发现自身,认识自身,发展自身。历史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一笔遗产。我们即不能做守财奴,更不能做败家子。当然,抱上金碗讨饭的乞丐也不要做。
三、当代西部诗词已经取得了可喜成就,尤其是宁夏的诗词发展从一开始就起步高,力度大,为宁夏的大开发创造出了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宁夏的诗人词家必须在已有的成绩上再接再励,广交诗朋词友,盛办诗词文会,紧密配合宁夏的大开发,促使宁夏在大开发中不仅仅是各项事业有所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价值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宁夏诗词学会,先后编选了《塞上龙吟》、《夏风》、《当代诗人咏宁夏》、《中华当代边塞诗词精选》第九部诗集。尤其是秦克温老师,为此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宣传宁夏,提高宁夏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上起到了很大作用。举办全国第八届诗词研讨会,出版《重振边塞诗风》文论集,展示了小省能办大事,穷省也有大作为的宁夏精神。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代诗词大家毛泽东、董必武、叶剑英、陈毅都有西部诗词问世,而且传诵至今,家喻户晓,成为人们认识西部、热爱西部、开发西部的情感纽带。尤其是毛泽东和董必武的诗词,直接为宣传宁夏,提升宁夏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革命战争年代。这首诗气势豪迈,震憾人心。“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六盘山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成为一代风云人物抒发豪情壮志所在。作为诗眼,六盘山有了精神价值;壮士仁人抒情言志的精神场所。开发建设六盘山,把这种精神价值注入进去,可想而知,六盘山不仅成为最璀璨的“诗眼”,更是一个经济增长的“亮点”。不是吗?诗人贺敬之就在他的名篇《西去列车的窗口》中把“六盘山”作为一个“诗眼”再现于自己的诗作中:
你可曾看见那些年轻人闪亮的眼睛
在遥望六盘山高耸的峰头?
这句中的“六盘山”就是从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中提炼出来了一个“诗眼”。如果再有这样一批著名的诗人连续炒作,抓住这一“诗眼”大做文章,“六盘山文化”不就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吸引更多更广的开发与建设吗?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重读了董必武老人的四首咏宁夏的诗。《初到银川》、《游青铜峡》、《登银川市北塔》、《游贺兰山小口子》。这些诗真实地记载了五六十年代祖国建设大西北的历史事实,真实地反映了宁夏在建设中取得的一系列辉煌的成就。“银川信是米粮川,秋实如云喜报连”、“青铜峡扼黄河喉,约束水从峡里流”、“银川郊北赫连塔,高势孤危欲出云。直以方形风格异,由于本色火砖分。”读着这些诗句,让人浮想联翩,银川、青铜峡、赫连塔在诗翼下,飞往长河上下、大江南北、千家万户。
由此,我们要把自己的诗笔指向宁夏大开发中的“亮点”。无论是景、物、人、事、开发区、增长点,如果都能通过诗人词家饱蘸情感的笔墨点化为“诗眼”。有了诗人词家的投入,我们宁夏的经济腾飞,尤其是退耕还林草,再造秀美山川的建设,必将会成为最具诗情画意的文化资产。因为,一切产业只要有了文化的投入,就具有了永久性、再生性和扩展性。文化口味是一切产业具备民族特色。
当代诗词要在西部大开发中提升一切开发建设事业的文化价值。诗人词家要站在这一历史高度,自觉地到社会中去,去发掘,去实践。开发建设的亮点,始终应该成为诗人词家的“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