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武侠文学,如果从古代的侠义传说和笔记小说算起,已有漫长的历史。它曾有过辉煌的时期,在文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深受大众喜爱,但也曾经历过一些起伏。
近年来,武侠文学又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态势。武侠文化忽如一夜春风来,再度引起了社会公众、商业公司乃至政府部门的关注。作品数量增多,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多部武侠小说被译介到国外。中国武侠以一种独特的魅力异军突起。
在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中,不仅有众多武侠作家和研究者参与,还专门举办了武侠文化论坛,邀请业内资深人士探讨武侠创作前景问题。这充分体现出文学界和社会公众对中国武侠发展的高度关注。笔者对相关问题有过一些思考,在此略加阐述。
一
要探讨当代中国武侠创作的前景,首先要理解中国武侠近年为什么能够重新受到关注,知道它的原因和机制,才可能去进一步展望其未来发展。
一个重要因素是武侠文化中蕴含的深厚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内涵。武侠所传达的侠义精神、正义观念以及对人性的思考等,是其吸引读者的核心所在。比如金庸先生的作品,他的《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代表作是中国武侠的经典,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塑造了中国武侠的形象,其影响力深远。虽然金庸先生已离世,但他的作品依然广为流传,不断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持续扩大影响力。同时,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名家的作品也在不同程度上被重新审视和发掘。
当然,也必须注意到相应的时代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认同感不断增强,武侠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受到更多关注。而且,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武侠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互联网和影视产业的发展,使得武侠作品能够更快速、更广泛地传播。比如,各种武侠影视作品在网络上的播放量极高,一些武侠手游也深受玩家喜爱。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科技的发展,是武侠创作走向繁荣,影响日益扩大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也受到更多关注,武侠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代表,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这些内外因素综合起来,成为培育武侠的沃土。尽管在金庸之后还缺乏能与之相媲美的现象级作家,但近年来,也仍然诞生了一大批新颖、独到、有自身成就的作品以及充满潜力的新一代武侠创作者。可以肯定,只要中国社会持续发展下去,中国武侠也将继续繁荣,乃至走向新的高峰。
但对比既往的武侠史,当代中国武侠又有许多值得探讨的新境况和新问题。
二
武侠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反映了人们对正义、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过去,武侠故事往往发生在一个相对虚拟的江湖世界中,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读者可以很容易地区分现实与武侠世界。所以,武侠文学是一个内涵清晰、稳定的概念。
但今天,这种界限逐渐模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社会正义问题、个人奋斗与挫折等,都与武侠所传达的精神有了更多的关联。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高科技元素也开始融入武侠故事中,比如武侠电影中的特效运用,使得武侠世界更加逼真和震撼。
未来已经到来,武侠和现实文学之间的结构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从相对独立的两个领域变成了相互交融的状态。这种现实的“武侠化”,令越来越多有志于深度理解和把握时代与生活的作家感到了“武侠”元素对世界对生活,以及对自己写作的深远意义。
近年来,无论在国内外,纯文学作家涉足武侠领域的创作已成为武侠中一道引人瞩目的风景线。比如莫言的《檀香刑》中某些情节带有武侠元素,以及国内一些青年作家也开始尝试将武侠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得很长:近年的文学期刊上,常常都有“武侠专辑”,其他可以归类为武侠或至少带有鲜明武侠元素的作品比比皆是。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在武侠和纯文学的边际“游牧”,例如,徐皓峰就是一位将纯文学态度融入武侠小说创作的作家。他通过将人物置于真实的历史情境中,赋予武侠叙事以复杂的现代精神向度,从而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的类型写作。对许多青年作家来说,从创作伊始,脑海中已经不再有既往的刻板划分,运用武侠概念和思路进行创作是一种很自然的方式。
三
传统意义上的武侠作家群又如何呢?由于近水楼台,便于率先从越来越武侠化的生活以及其他文学领域中汲取养分,产出了不少有分量的作品。无论是对主题的发掘还是表现技法上都更为丰富多元,让武侠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单纯“故事文学”的印象。
近年来,一些偏传统的武侠作家如封七月、萧舒和米螺的作品,对武侠世界进行了深入描绘;对于社会正义、人性善恶、江湖规则等社会议题,武侠创作者也以武侠的形式,进行了许多宝贵的思索。
封七月的《通幽大圣》对于江湖义气和友情的探讨,通过主人公顾诚在诡秘江湖中的游历与战斗,展现了角色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以及他们面对困难时的不离不弃。这部作品不仅强调了侠义精神的重要性,还刻画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情感纽带。
萧舒的《超脑太监》对江湖权力斗争的反映,该小说构建了一个充满政治阴谋和技术变革的背景,在这样的环境下,主角从一个普通的锦衣卫逐渐成长为武林至尊。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势力之间的角力,以及个人如何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试图改变现状。
米螺的《解佩令》对武侠人物成长的展现,此书讲述了一位年轻女侠的成长历程,她经历了种种考验,包括爱情、背叛和个人信念的确立。故事中,主人公不断挑战自我,克服内心的恐惧与弱点,最终实现了从青涩少女到成熟侠者的转变。这不仅是关于技能提升的过程,更是心灵成长与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旅程。
这些作品继承并发扬了传统武侠文学中的精华部分,同时结合现代读者的兴趣点和社会现实问题,为武侠类型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们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动作描写上,而是更深层次地挖掘了人性、道德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内容,使得武侠小说不仅仅是娱乐读物,也成为思考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有效载体。借鉴互为表里,形成多元交错、交相辉映的格局。
在武侠本身日益进入生活的大背景下,也催生了其他各种类型文学与武侠的融合、交互趋势。比如,武侠与推理、悬疑的结合是一个目前非常热门的创作领域,可以说为创作灵感趋于枯竭的后者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武侠题材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其实,《射雕英雄传》中黄蓉推理出桃花岛的机关布局等情节就可以视为一种武侠推理。对此,目前推理悬疑作家阵营的紫金陈、蔡骏等人已创作了不少作品,而一般归为武侠作家的凤歌、小椴、时未寒等创作者也有不俗的成绩,殊途同归又各有特色。
儿童文学中的武侠,或者说少儿武侠也有了可观的发展。这看似是老调重弹,因为传统上武侠被视为教育儿童正义和勇敢的一种形式,曾经长期是儿童文学的一部分。但在新的心情浪潮下,武侠不仅因其教育功能,而且在培养青少年想象力和突破性思维等方面更为人看重。武侠不再是教育的工具,而本身就成为了教育的主题。当然,少儿武侠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也需要相应的更新。近年来,郭妮、张牧笛已有丰富的创作;而温瑞安、乔靖夫等成人武侠作家转战少儿武侠,以及范锡林、葛冰等儿童文学名家涉足武侠,多方“会师”,也令少儿武侠的创作异常丰富。
另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是武侠类网文的崛起。武侠网文更多是网络文学从各自的发展脉络出发,对武侠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很难说其中有多少共同的范式。近年来,有可算是硬武侠的《剑来》(作者:烽火戏诸侯),也有“玄幻武侠”的《斗破苍穹》(作者:天蚕土豆),另外类似仙侠、江湖情仇、异世界冒险等介于武侠玄幻之间的作品不可胜计。各种因素结合的自由不羁,所碰撞出的灵感火花,可能远超过传统武侠作家的思路。此外,内力、轻功、暗器等个别来自武侠的元素更是被广泛运用在各种幻想文学中。
然而,也必须看到,新老武侠创作者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结构性的危机。一方面,当代生活的高歌猛进,科技几乎超越武侠的发展(比如人们常说的“现实比武侠还武侠”),令作家的想象相形见绌,传统的写作模式显现出诸多短板,读者也越来越难买账;另一方面,许多新的创作尝试还带有实验性质,没有建立起成熟的范式,夸诞而失败的作品不在少数,令读者无所适从;随着武侠成为热点,急功近利、吹捧炒作、打榜刷票等现象也不免滋生,更是泥沙俱下,损害了武侠的读者根基。
根本问题在于,传统上现实与幻想的分离,形成了武侠领域的在对武侠领域的分析上有些问题,重新提供:根本问题在于,传统上现实与幻想的分离,形成了武侠领域的自治性,赋予了它广袤悠远的推想空间与审美意境。而当下这种距离的迅速消弭,所谓“审美无利害性”被破坏,又可能让武侠在“其大无外”间找不到其自身的场域,变得“其小无内”;换言之,当未来与现在不可解地彼此纠缠在一起,也限制了想象未来的自由或趣味。作家的创作意图和读者的阅读期待不知不觉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偏离。
四
如何去克服这些问题呢?还没有权威的答案,或许这些问题本身也是发展所面临的宿命和付出的代价。但我以为,无论在何种变迁下,武侠不能丢掉自己最根本的、对于侠义精神和江湖情怀的追求,这需要创作者对传统文化有更多深切的把握,从经典的武侠作品和传统文化中获得灵感,体现武侠原发的乐趣。近年来,耳根、忘语等武侠作家很出彩地延续和发展了这一传统。
另一方面,武侠也不能止于传统所谓“硬武侠”的疆域,要发掘之前较少涉猎的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社科的思想理路。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方面近年来也有一些新意盎然的作品出现,如心理武侠作品《庆余年》(作者:猫腻)、社会武侠作品《长安十二时辰》(作者:马伯庸)、经济武侠作品《武侠之最强BOSS只种田》(作者:和齐生)等。当然,武侠也不宜将自己视为某些思想观念、社会理论的传声筒,过度贴近地卷入各种社会议题中去站队宣传,而需要保持住文学最根本的关切——人的生活与人性本身,去探索在新技术时代乃至一些思想实验情境下人的生存处境和情感变化。
最后,中国武侠发展中还有一个很有深意的趋势:在变动不居,日益陌生化的现实面前,中国武侠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自身的历史与传统文化。这不是单纯猎奇或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试图找到更根本的切入点,返本维新,去开启观照现实与未来的新视角。而在此过程中,对传统本身的理解也会打开全新的维度。
在近年的武侠热潮中,一个越来越多被问及的问题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本身能够为武侠贡献什么独特的想象可能?一方面,在关于未来的武侠书写中,传统文化的保持与弘扬问题成为创作的新热点,如《山河令》(原名《天涯客》,作者:priest)是以传统文化为中心展开;另一方面,直接将历史作为主题的历史武侠也引起关注,有越来越多的人涉猎,这不仅是上面谈到的类型融合,也是未来日益融入现实引起的深化反应。目前历史武侠仍在萌芽和探索期,但已经有不少颇有影响力的作品问世,如《大明风华》(作者:沐清雨)等;而未来科技与古典文化结合的“架空历史”书写更为自由奔放,多姿多彩,如《紫川》(作者:老猪)、《第一序列》(作者:会说话的肘子)等。可以断言,中国武侠未来的任何发展,都必将伴随着在历史与传统方面进一步的发掘和体认。
当然,中国武侠文学的形式也正在变得更为多元,如诗歌、剧本、剧本杀、互动小说等,与音频、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也有更自由的结合,一再刷新阅读体验,与影视、游戏等领域也在展开越来越多的合作……当然同时也面临着信息饱和、阅读下滑、AI写作等挑战,这是与其他文学领域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此就不展开了。
以上的思考自然不免挂一漏万。总之,中国武侠创作既有超越此前一切时代的美好前景,又有着过去从未遇到过的挑战,它正伴随着时代的巨轮在汹涌的文学变革浪潮里破浪前行。当下的我们身处于前所未有的 新“武侠纪元”,诸多疑难都亟待创作群体和理论研究者们更深层次地钻研与考量。期许在不远的未来,武侠的创作者们以及思索者们凭借自身的斐然成果,能够呈上一份更为出色且令人欣慰的时代答卷,为中国武侠在浩瀚的文化星空中勾勒出更为璀璨夺目的轨迹,使其成为彰显民族精神内涵、传颂侠义之道的巍峨丰碑,让武侠的魅力不仅闪耀在文学作品的篇章,更能浸润于社会风尚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传承传统文化与塑造民族品格交相辉映的不朽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