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文远的头像

杨文远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2/29
分享

雅布赖山

雅布赖漫话

雅布赖镇地处阿拉善盟西南缘阿拉善右旗,因雅布赖山而得名。

雅布赖听上去是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一说是由藏语“雅布日”演变而来,另一说是由蒙古语“雅巴赖”演变而来。

2015年2月初,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叶舒宪教授申报了草原丝绸之路调研项目,规划出环腾格里沙漠考察路线图,《丝绸之路》杂志社一行五人具体实施了那次考察,重点考察草原丝绸之路及其与丝绸之路北道、灵州道的渊源。2月9日傍晚,我们在满天星斗中,经腾格里沙漠南缘,穿越巴丹吉林沙漠,与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擦肩而过。关于9日傍晚那次惊心动魄的穿越,我在《丝路盐道》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如同钻进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所布好的硕大无比的口袋里,有一种孤独悲壮之感,似乎也有一点感受刺激的兴奋,当然会有些许担心。白天的时候,我还在孟根向几位长年跑运输的司机讲起腾格里沙漠中两只蚂蚁的故事。”这是那个晚上我最真实的心理。虽说如此,与雅布赖这样邂逅,心中还是有一点遗憾。

我最初了解雅布赖,是因为雅布赖山矿区丰富的盐湖以及悠久的雅盐开采历史。雅布赖盐湖为阿拉善第二大盐湖,盐湖系天然沉积而成。其零星开采历史可上溯至西汉,三国时期亦有开采记录。其正式采盐历史已有600余年。《清统一志》记载:“西套界内有青盐池、鸳鸯白盐池、小白盐池皆在镇番县西北,明初曾设盐司。”

《尚书·禹贡》首次记载阿拉善雅布赖盐湖,称其为“潴野泽”。《汉书·赵充国传》中将雅布赖盐湖称为“盐泽”,雅布赖盐湖在唐朝时被称为“白亭海”。

雅布赖盐湖面积20多平方公里,盐湖区保护面积有160平方公里,其开采历史要比阿拉善第一大盐池吉兰泰早很多。究其原因,作家张继炼认为,雅布赖盐湖东靠孟根布拉格苏木,南与武威民勤县相连,地处河西走廊边际,汉唐时期的古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西亚,这一带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重要黄金通道,故雅布赖盐池的开采历史要比吉兰泰盐湖悠久得多。

说到雅布赖盐湖悠久的开采历史,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中国上古时代的盐业史。考证盐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我们的先祖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

夙沙有盐宗之称,他煮海为盐的传说知道的人不少,盐湖一带知道这个传说的人就更多了。

相传远古时期,在山东半岛南岸住着一个原始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智慧过人,聪明能干,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一天,夙沙在海边用海水煮鱼吃,刚放在火上煮,一头野猪突然从眼前窜过,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杀死野猪,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罐底留下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鲜又咸。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对这个传说,学者们也有相关考证,结论为夙沙氏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关系。以此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故《中国盐政史》也这样记载:“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根据以上资料佐证,在中国,盐起源的时间远在5000年前的炎黄时代。

来雅布赖考察之前,我曾和著名学者李安纲教授聚谈,李安纲先生有一个观点:4800年前华夏史祖就已经开始晒盐,在很古老的历史时期,盐就已经是影响国计民生的支柱产品。大禹治水最初的动机是因为盐池被洪水淹没。

其实,说到夙沙盐宗之称,我能够联想到的另外一位称得上“盐宗”的还有管仲。管仲被齐桓公任命为宰相后,充分利用齐国海盐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创了食盐官营制度。其具体措施就是:民产、官收、官运、官卖。确为富国之大计,以后历朝统治者无不重视。

管仲亦被后人尊之为“盐宗”之一。

走进雅布赖

7月17日下午,我和作家陈学仕两人沿河雅公路驾车从金昌直达雅布赖镇,途经“下四分”时,我问学仕兄下四分地名的来历。他为我讲起一个实实在在的笑话,他说自己过去一个同事对此地名的理解是“分”“风”谐音,每天下午4点起,准时刮风。河西多风可见一斑。不过当日没有大风,自然不会有扬沙。碧蓝碧蓝的天空,洁白如玉的云朵,漫漫戈壁,悠悠羊群,描绘出一幅诗情画意般的景象,让人心里似乎也变得更为洁净明澈。我拍了几张相片发到微信朋友圈,第一个点赞的是敦煌乐舞团陈建红团长,我猜测陈团长肯定是喜欢上那张蓝天白云的相片。

从金昌至雅布赖镇的河雅公路上没有其他岔路,路程100多公里,基本是平直宽阔的柏油路,当看到右侧路牌上写着“前方雅布赖镇”字样时,我给雅布赖盐业公司工会主席巴亘发了一条短信,巴亘迅即回复,他已在雅盐宾馆等候我们的到来。

7月18日早晨,我们首先开始考察雅布赖盐池,巴亘亲带我们参观。车出雅布赖镇,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梭梭林,据巴亘介绍,雅布赖镇梭梭林有1万多亩,都是雅布赖盐业公司职工一边开采盐池,一边护沙时种植的,这项工作从上世纪50年代已开始。

我们先是来到雅布赖盐池一生产基地。首先参观整个盐业生产状况,工人朱永平为我们介绍了整个盐的生产流程:采矿、运送、洗盐、传送、沉淀、结晶。朱永平今年50岁,他的父亲是雅布赖盐业公司退休职工。朱永平八九岁时,雅布赖盐池的盐主要靠驼队往外运送,70年代,有了解放车后,人们才逐渐不再以骆驼运盐。

我们注意到,虽说现在各生产环节基本已使用机械化操作,但工人们还是比较辛苦,作业环境极其简陋,由于风吹、水泡,不少职工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等职业病。生产厂长王永泽告诉我们,最苦的时候应该是六七十年代手工挖盐,使用的工具是最原始的铁勺、铁锹、铁耙、铁钻等,没有电,工人穿上水靴进到盐池,先用铁钻松动盐块,再用铁锹拍碎,然后用铁耙耙成堆,最后用网状的铁勺捞起。

巴亘插言说,他们的职工确实不容易,但也培育了一种精神,大多是几代人坚守在这里,他们真正是“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

中午,我们在盐池作业工地简单就餐后,巴亘带我们参观盐池湿地。雅布赖盐湖的水被雅盐人喻为天堂之水,谁都知道,好水出好盐,故雅布赖出产雅盐也如水晶一样透明,如白玉一样洁净。

当我们深入到湿地中心,空气中弥散着一股淡而清香的咸味,野鸭、水鸟等悠闲地摆弄着舞姿在湖中嬉水,一只只水鸟时而展翅盘旋,时而拍打着水面轻轻掠过。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水鸟在溪水边距离我们特别近,憨态可掬,它就像是一位恬静的少女,清清的湖水就是它的镜子。小家伙并没有飞开,任凭我们拍个够,当我们的愿望满足后,我和陈学仕轻轻为小家伙鼓掌,小可爱这才悠然舞动身姿向前飞去。再往前看,两只大一些的水鸟在远处翱翔,不时传来咕咕叫声,估计小家伙是这对水鸟的孩子。

驾车的张革文师傅看到我们兴趣如此浓厚,不时停住车好让我们拍照。巴亘深受感染,很感慨地说道:“要是雨水多一些,雅布赖也是小江南啊!”他向四周望了望,问身旁的王永泽,这一带没有树,鸟窝会在哪里呢?王永泽分析说有可能是在池边,巴亘看到路边开凿的渠道时,提醒王永泽:“开凿盐道时,小心别把鸟窝毁坏了。”这个小细节,让我不禁想起阿拉善骆驼研究所张文彬兄那次讲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彬兄说,有一次,蒙古国骆驼研究会会长巴图苏和来访,他陪同一起在戈壁草原上考察骆驼习性,巴图苏和在车上不抽烟,下车在荒漠上抽烟时,她也会将烟灰弹入空烟盒,然后再带在身上扔进垃圾桶。那次和额济纳旗文史委的那仁巴图主任一起来《丝绸之路》杂志社考察的巴雅尔也这样说:“没有人会比在草原上生活的我们更加爱惜草原了!”

库日木图庙

7月19日下午2点45分,我们从雅盐宾馆出发,这次是巴亘亲自驾车,王永泽作陪,我们沿河雅公路向北一路驰骋,大约几分钟工夫,我们一行已钻出雅布赖镇。河雅公路两边是望不到边的戈壁滩。今年雨水比往年丰沛,戈壁滩里的植被泛出的绿色也明显强烈,距离雅布赖镇较近的地段且有一片片的梭梭林,感觉绿意盎然。

巴亘驾着皮卡车飚得很猛。年初在阿左旗考察时,张文彬兄在戈壁滩驾着他那四驱越野飞奔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在地广人稀的沙漠戈壁,这也许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驾车的特点。巴亘说,就要见到的蒙古族青年布和楚鲁,他才是真正驾车高手。

离开雅布赖镇大约30公里,巴亘将车停在路边,打起了电话,他讲的是蒙语,“丝绸之路”几个字我听得很清楚,原来,他正在和布和楚鲁通电话。巴亘想让我们到牧民家里感受一下。近几年,阿拉善牧民基本上退牧还草,楚鲁家是这一带为数不多的居民,再则,巴亘想让楚鲁带我们去库日木图庙,听说今天还很有可能看到庙会。

我们从公路左侧一处岔路直插进去,颠簸前行,周围的房屋大都拆除,很少看见人。正疑惑,车前面跑过一只小狗,左侧看到有好几堆架起来的干柴,我纳闷,巴亘说,这是沙漠地区的习惯,下面通风,否则,柴堆周围就成为聚沙的地方。到跟前时,两个蒙古族青年正在修摩托车,其中一位看到巴亘,笑着迎过来,他就是楚鲁。巴亘笑着介绍说:“布和楚鲁汉语意为坚硬的石头。”健壮腼腆的楚鲁憨憨地笑了笑。楚鲁平时主要在阿右旗制作皮夹等手工艺品,也设计制作一些奇石、木雕。我们走进他家院子,屋子内外都能够看到他捡来的奇石,也有玉石、玛瑙石等,院子空地上还堆着几只捡来的木雕。楚鲁话很少,碰到巴亘确实讲不明白的地方,他才补充几句。

布和楚鲁家里,我最感兴趣的要数黑枸杞。

黑枸杞仅在河西走廊、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中部等地零星分布。黑枸杞生长在人类无法生存的荒山野岭、沙滩河床上,有着超强的生命力。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肆意开发,黑枸杞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少。最初,它只是野生,近些年,也开始了人工种植。

黑枸杞的传说可上溯到周文王。相传周文王派名将南仲前往西北驻守边疆,南仲在御敌时,不慎身染重病,无药可医。一黑衣白须老者赠玄色枸子与南仲,他日日嚼食,南仲疾病痊愈后得胜而归,遂献玄色枸子与周文王。文王品尝后大悦,赞枸子味甘健体,为天赐神果,于是把玄色定为天子之色,将黑枸杞树赐名为“东方玄木”。

《周易》中所记载“天玄地黄”之玄即为黑,周天子在祭天之时所穿的衣服亦是黑色,这是有原因的。

这次,是我第一次见到黑枸杞实物。巴亘说:“黑枸杞晒干后,可泡着当茶喝,泡制好的黑枸杞水为蓝色液体,经常饮用,有抗衰老、美容养颜、增强免疫等功效。”我越听越觉得神奇,我问楚鲁晒干后的黑枸杞价格,楚鲁说每公斤700~800元。楚鲁带我们到他的黑枸杞种植园,他说,黑枸杞对植被要求不高,只要有点水,在荒寂的戈壁滩里即可生长。

参观完楚鲁种植的黑枸杞及他的收藏品,我们继续上车,这次是楚鲁驾车直达库日木图庙。我们继续行驶10公里左右,即到库日木图庙。

库日木图庙当地人也叫阿贵庙,巴亘那是庙里的住持,巴亘和他很熟。他们两最先用蒙语交流,巴亘让巴亘那用汉语直接讲给我们听,巴亘那刚开始谦虚,说自己汉语讲得不好,但他一出口就知讲得不错。巴亘那说,阿贵是山洞的意思,他边说边将我们让进休息室,端来油香、沙葱菜、茶水等。我问巴亘那主持,既然阿贵意为山洞,阿贵庙是不是和山洞有关系?巴亘那说,庙后面就是维藏活佛修行的山洞。我们跟着巴亘那走进山涧,巴亘那一边走一边讲,他说维藏活佛来这里时,最初是喇嘛,日常喝的主要是青羊奶,他在这里修行了三年,最终修行成为活佛。目前维藏活佛已有五代,第五代维藏活佛尚在人世,已经80多岁了。

说话间,我们已行至最陡峭、最难走的一段台阶。最后临近石窟的30米台阶路,坡度极陡,其余地方均为悬崖峭壁,行人难以攀登,我们都是拉着一旁的绳索上去的,到最后一块台阶处的正上方有一块天窗,用木板盖着且上了锁,一次只能容一个人攀上去。巴亘那主持打开锁,我们分别爬了上去,巴亘那主持接着打开最后一道石窟门,窟内有石炕,正中间供奉着佛像,酥油灯发出柔和的光,香烟缭绕。借着酥油灯的光和外面射入的光线,基本能看清洞内全貌。巴亘那主持说这里就是维藏活佛当年修行之地。

下山时,巴亘那住持指着山涧一座高耸的石山说,相传维藏活佛当年敬香时,都是要爬至山顶,山顶上面的石块就是维藏活佛垒起来的。我们从不同方向看这座神山,险峻陡峭,没有发现可以攀上去的路,但上面的石块分明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人垒砌来的。山下面缠绕着许多鄂博,就连山涧里偶尔出现的一两颗榆树,人们也视其为神物。

雅布赖镇水源地探秘

小小的皮卡车,在楚鲁手中如同玩具,楚鲁驾车轻松自如,风一般前行,他减速时亦很稳。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雅布赖山,我们要去探秘雅布赖镇水源地。

透过车窗向左侧望去,红褐色风蚀岩石构成的雅布赖山,高低起伏,蜿蜒连绵。巴亘说,雅布赖峡谷很隐蔽,没有当地牧人引导,很难找到,巴亘让楚鲁特意为我们带路。当我们乘坐的皮卡车拐离柏油路向左侧山脊处前行时,楚鲁指着峡谷口上一颗孤独的树说,那棵树就是雅布赖峡谷标志。

在颠簸的戈壁滩上,楚鲁操作熟练,驾车如履平地。听说雅布赖峡谷一带曾是古战场,我左顾右盼,试图发现一点痕迹。

我们乘车穿进峡谷,谷涧水草丰美,芦苇稠密,细细的沙土透着湿气,这在干渴的戈壁上确实难得,人突然没有了燥热感觉。正前方有一间遗弃的土屋,巴亘说,这是原来的牧民家,因为退牧还草,搬离此地。峡谷两边皆是石山,历经千年风雨剥蚀,峭壁上布满大小不一、形似蜂巢的洞穴,像是人工开凿一般,许多石洞相互连通,为岩羊、山鸽、山鸡等野生动物的天然巢穴,听说这一带还偶有珍稀动物鹅喉羚、石貂等出没。布和楚鲁说他小时候常常可以看见成群的盘羊,现在已经很少碰见了。

头天晚上,我从雅盐退休的一位老先生口中得知,据说雅布赖山曾叫雅布日山,传说有一位黑将军驻守此地,他吃了败仗后逃至此山,这里遂成为他的保命福地,黑将军愿此山成为众山之父,离开时称此山为雅布日山。

在这炎热的夏日,峡谷里的阳光却极为和煦,清风吹来也让人格外惬意。临近谷底的山坡上满是碧绿的杂草和不知名的野花。楚鲁停住车,他说前面就是水源地。王永泽说,以前,这一泓清泉流至谷口时,基本上就渗干了,80年代,通过地下水管才将泉水压到新井水库。雅布赖镇的人们自此也饮用上了甘甜的泉水。

我们在水源地逗留多时,很庆幸能够来到神奇雅布赖水源地,但很遗憾没能碰上石貂、盘羊等雅布赖精灵。

这时,学仕兄有重大发现:草丛中有一只小壁虎。在我眼里,水源地的小壁虎也堪称雅布赖精灵,我急忙赶了过去,小壁虎不怯生,配合我们拍完照以后,方悠然消失于水草中。

蓝天、白云、石山、绿草、溪水、野花、壁虎,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

楚鲁说,从这条峡谷穿过去,就是巴丹吉林沙漠。我知道,巴丹吉林沙漠有独特的迷人景观,那里有高高耸立的沙山,梦幻般的鸣沙,静谧的湖泊、湿地,我们上次穿越是在晚上,这次近在咫尺,我有些向往。

雅布赖山系横贯阿右旗中部,长约110公里,最宽处有20公里,它实为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弧形隆起的一个山脉,东南侧悬崖绝壁,西北侧坡度相对较缓,成为阿右旗及雅布赖镇的天然屏障,对于雅布赖来说,雅布赖山如同贺兰山对于宁夏平原一样重要。

巴亘说,明天我们要去考察的九棵树,那里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有自然形成的沙山,是一处体验沙漠梦幻之感的奇妙之地。

  九棵树奇遇

7月20日,迎着清晨灿烂的霞光,我们再次出发。

巴亘先是带我们至中泉子芒硝湖考察。

中泉子芒硝湖位于雅布赖镇巴音诺日村西南端,为一现代内陆盆湖,芒硝储量1000多万吨,为雅盐集团所有。我们和分厂负责人简单交流后,沿着河雅公路直奔九棵树。

九棵树是一处地名,位于河雅公路边,关于其得名,根据雅盐职工朱永平的说法:过去,那儿确有九颗树,原来是活的,应该生长有好几十年了,死了估计也有四五年时间。我问他这几棵树是自然生长还是种植的,或者还有什么其他特定含义?朱永平笑了笑,使劲摇着头。

王永泽驾车很稳,行驶大约40分钟时间,抵达九棵树。今天,来九棵树观光的游人不少,九棵树对面沙山下,停着不少车辆,沙山上已能看到不少来此体验的游客。

九棵树为一处滩地,地势较低,周围沙丘隆起,沙棘浓密,酸胖是沙棘上结的果实,几位游客正在摘食,我凑到近前开玩笑说:“这坨沙棘是我们家的。”一位游客反应极快,她说:“这是我奶奶栽种的。”一旁的巴亘、王永泽都笑了起来。于是,我们凑在一起摘尝她奶奶栽种的酸胖。

滩地上最为醒目的是已经干死的几颗老树,四颗较为高大的枯树聚在一起,干枯的树枝互为呼应,虽说死了,但挺立在那里,似乎依然有生命的迹象。在这戈壁荒野,树干能长这样粗壮是极不容易的,面对死亡,这些老树肯定心有不甘,抗争,再抗争,直到耗尽最后一滴清泪。还好,诗意的雅布赖为这里留下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九颗枯树挺立在那里,意在告诉人们:热爱环境,珍爱生命。

此时,已至正午,太阳越来越灼热,九棵树旁边的沙山上聚集的人也逐渐多起来。巴亘走在最前面,我们向沙山顶上爬去。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漫漫沙山上,竟然发现一个幼小的生命正在坚强爬行,细看,有点像是黑色拟步甲昆虫。当我的镜头对准它那微小身躯的时候,我明显能够感觉其有所惊觉。在这干渴的沙海里,遇到这样坚强的生命,我和陈学仕都觉得不可思议。我联想到曾读过的那句话:“如果你没有到过沙漠,你就无法真正理解生命。”

巴亘已上至沙山顶。我脑海里却还在想着那只拟步甲昆虫,也许它永远会消失在漫漫沙海里,我为如此坚强的生命可能失去感到惋惜,也觉得它的生命蕴藏着一种美感。

当你惊叹并留意美的时候,美其实时刻在你身边。此刻,在我的镜头前,沙山上一位红裙女神,赤足站在金黄色的沙海里,静静注视着远方,她身后是苍茫的天空、漫漫的沙漠。女神的红色长裙成为金色沙海里一道最亮丽的色彩。她长发飘飘,气质优雅,淡定从容。我的镜头对准她时,她没有拒绝。她的眼睛看上去清澈如水,笑容自然而迷人。我通过微信将图片发到朋友圈,命其名曰“雅布赖沙山玫瑰”,高台县宣传部赵万钧兄如同在微信上值班的哨兵,迅即点赞。

站在沙山山脊向远处眺望,视野所及,巴丹吉林沙漠辽阔奇美,沙山连绵起伏,波浪式的纹路蜿蜒伸展,渐渐消失于天地交接边际。在这苍茫天地之间,遥望漫漫沙漠,瞬间感觉自己渺小得如同一粒小小的尘埃,甚至自愧还比不上那只黑色拟步甲昆虫。

均匀细小的沙粒干净黄亮,如同沙金一般。你可以在沙漠里随便坐,和沙粒肆意缠绵,但衣服依然洁净如初。

巴丹吉林沙漠虽说已经让我惊叹无比,但巴亘却说:“我们只是在巴丹吉林沙漠边际,还远没有到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我知道巴亘说的是实情,巴丹吉林沙漠有4.7万平方公里,我们的确仅是沾了个边。

“如果你没有深入到沙漠的腹地,你就无法真正领会到茫茫翰海的雄浑与壮美。”为了这句话,我和赵万钧兄已在微信上约定,下次搭伙直达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杨文远,笔名萧远,1970年生,籍贯甘肃靖远,丝路文化书写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起源地专栏作家,敦煌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