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沈渭显馆长陪同我们考察沿途,媪围古城和索桥渡口是他言及较多的两个地名。
从芦阳镇向东约10公里,有一个村庄坐落在起伏的群山之间,它就是吊沟村。远在西周时,这一带居住着古羌族,到春秋、战国直至秦朝,这里又归属月氏。在这期间,最早的丝绸之路从陕西出发,经泾川、平凉、武威,沿河西走廊再到西域各地。秦朝末期,北部的匈奴大举西进,大开杀戒,赶走了月氏,遂把这一带占为牧地。大约公元前121年—110年间,汉武帝击溃匈奴,在此地建立了通往西域的第一个重镇——媪围县。
毫无疑问,媪围古城是丝绸路北线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汉书·地理志》记:西汉时武威郡辖十县中有媪围县。《后汉书·郡国志》记:东汉时武威郡辖十三县,媪围县是其中之一。学者们引用较多的《水经注》中这样记载:“媪围县西南有泉沅,东迳县南,又东北入河也。”
景泰县志《概述》中说:“东汉、三国时,媪围境内安定富庶。西晋及南北朝时期,社会也相当安定,经济持续发展,佛教日益盛行。”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某种程度上是个转折点,西北各族人民反对汉王朝的声浪加大,地方势力乘机割据,生产破坏,媪围县城逐渐衰落废弃。不过,这里一直是战略防御重地,军事价值尚存,明万历年间,媪围城一带修筑长城、屯田移民、重开丝路。
正如沈馆长所说,媪围古城周围随处可见到的长城残段和诸多烽火楼台遗址,大多是明王朝所为。这一带现已发掘的西林汉墓、教场梁汉墓、吊沟梁汉墓、城北墩汉墓等出土的大量文物,都证明了当时媪围城的繁华。说明媪围城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畜牧业、农业和商业肯定有过一段比较辉煌的时期,这一带是军事的前沿地带和中心。
遥想昔日媪围城,这个汉帝国通往河西的重镇,也许曾有过巍峨的楼台殿宇,显赫的王侯宅第,不过,对今天的吊沟而言则早已灰飞烟灭,看不到一丝当年媪围城的荣光,曾经的繁华荡然无存。
吊沟古城山口上残留的石墙遗迹以及山梁上的城墙遗迹尚可看出清晰的轮廓,这是典型的汉城:“因山为寨”、“垒石为城”所具有的特点,学者们可据此考察研究。据说上世纪50年代,媪围古城还留存东南、西南两城墙的角墩,并且在城西还发现了一洞,洞内深不可测。另外,很多村民在耕地时还挖出汉砖、素面夹陶片、古币等。
吊沟村北倚丘陵山梁,沿山撒落着数百户农家小院,逼窄的砂石路或土路联系着整个村子里家家户户,屋舍院落看上去大都很破旧,至于碧瓦朱门一类的大院高墙,难得一见。据说,经济稍微犹豫一点的家户大都迁往别处。临近春节,村里在外务工的人大多返乡过年,偶有家户杀猪宰羊的,还可听见孩子们的闹腾声,显出一年中难得的热闹。
西北历史地理专家李并成教授认为:“吊沟古城的面积不仅在其周边高居榜首,是芦塘古城的2.5倍,是永泰古城的2.1倍,而且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其他汉代县城遗址中也是最大的。”
刘再聪教授认为:“媪围城的存在,既可扼守渡津,保证丝路交通安全,又可作为安定郡治高平与武威郡治姑臧之间的中继站。其西南的泉源又使这一带形成河谷绿洲,具备良好的农业基础,在此置县,意义重大。”
媪围城既是一个古老城镇,也是重要的军事堡垒,媪围?其名字似乎有什么重要的女子曾困于此地,沈渭显馆长说媪围的“围”,过去也曾有“女”字偏旁。冯玉雷社长推测:媪围最初可能是这一带游牧的少数民族女性首领,或许是众多传说中的西王母原型之一。汉朝实施拓边政策,以夷制夷,建城池并以当地部落首领命名,也在情理之中。
媪围城的历史兴衰以及古城内还深藏着何物?它的真正容貌?媪围城为何人所建?是少数民族女性首领吗?看来,媪围城需要解开的谜团依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