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文远的头像

杨文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2/21
分享

三原交汇话白银连载

提到鹯阴渡,我忽然想起2014年7月份在白银召开的丝绸之路文化盛会以及当时所考察的鹯阴古城。

7月5日,当晨曦初照,兰白高速公路边的层层山峦好似刚刚苏醒的少女,羞哒哒地露出面颊,像是在欢迎远道归来的游子,热情地张开了她的臂膀。

2014年,白银地区的雨水明显比往年丰沛,山峦上的绿色较往年也更浓烈。在这个明媚的早晨,眼里所看到的是明澈的天空、宽阔的柏油路、齐整的草坪、晨练的市民.....

轻轻摇下车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中很是感慨:曾经污染严重的白银,真的已经渐渐远去!

白银之意虽为白色的银子,也因产白银而得名,但白银市开采炼制最大的矿产品恰恰不是白银,而是铜。白银境内蕴藏有丰富的铜、铅、锌等重金属,所以,白银是国家在“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批以金属冶炼为主的国有企业,依靠金属冶炼、煤电资源开发等,短短几十年,白银一跃成为甘肃省第二大城市,白银公司的铜产量曾连续近20年位居全国第一。因此,白银也有一个美好的别称——铜城。但是,白银的环境与这个动听的名字实在是相去甚远。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白银大型国有企业由于设备老化,自身积累减少,经济效益下降,更谈不上对环保的重视。加之严重依赖资源型产业,使得白银陷入了环境困境。大量高污染企业,成了这个城市的一个个毒瘤。一个个烟囱冒着浓浓黑色的烟雾,几乎是昼夜不间断地向天空弥漫,每当下过雨后,烟雾中的二氧化硫和水汽形成酸雨,结成酸雾,导致地面能见度低,土壤酸化。据统计,仅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和银光公司所排放的高浓度工业废气,最严重的时候超过国家标准14倍。

对于白银城区几十万普通居民来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曾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甚至是奢望。

更为严重的是,连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也在劫难逃。白银曾经是黄河流域最大的重金属污染源。

直至2005年以后,白银开始痛下决心治理污染,所投入治污的经费也是逐年增加,大气污染治理成为白银市又一项重大工程。2010年以后,白银逐渐步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天地,还老百姓一个碧水蓝天生活环境的目标正在或已经变成现实。

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辖白银、平川2区和靖远、景泰、会宁3县,自然风光以孤岛状分布,主要有铁木山、乌兰山、屈吴山、寿鹿山、雪山寺等,这些自然景观不仅有着茂密的森林,迷人的风光,并且有各具特色的寺庙建筑。

白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据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推算,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有半山文化遗址、吊沟古城遗址、糜滩石器文化遗址、景泰龟城、明代长城、钟鼓楼、寺儿湾石窟、法泉寺石窟、北城滩城堡遗址等。西汉以后,白银地区就开始建有县治,这也是白银建县的开始,境内设置祖厉、鸇阴、媪围3县,祖厉县所辖区域相当于今靖远县南部、会宁县全部,鸇阴县所辖区域相当于今平川区、靖远县北部、海原大部。西魏至唐时期,属古会州,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为吐蕃所据有。北宋以后,这里又是宋、西夏、金争战的前沿,明朝设置靖虏卫、会宁县,民国以后,才形成了靖远、会宁、景泰三县建制的格局。

自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之后,白银就成为丝绸之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桥梁。

新一代白银文化人把白银概括为“三原交汇,大河中流,长城雄北,丝路贯境”的地方。

根据史料记载,丝绸之路东段共有3条主线,分别是北线、南线和中线,从陕西出发,经泾川、平凉、固原,过黄河经芦阳(今景泰)至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到敦煌。这条路线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型。对于从固原至白银景泰这段北线,据许多发现的遗址推断,确是有很多种走法的。其一,从固原经平川屈吴山、打拉池、毛卜拉、大湾、响泉、陡城、黄湾,从迭烈逊渡河至景泰;其二,从固原经平川屈吴山至打拉池后,沿红沟、杨梢沟、法泉寺至靖远县城,从虎豹口渡河,经吴家川至景泰;其三,从海原经兴堡子川、北滩、永新、兴隆、双龙,从北城滩渡河至景泰;其四,到达屈吴山后,经打拉池、黄家洼山、、兴堡子川、水泉、石门,从索桥渡口渡河至景泰.....

绵延的丝绸之路不仅联系起了两千多年的文明和繁荣,同时也串起无数个古城驿站、侯室衙门。当时的媪围县古镇,就是丝绸之路北线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当时通往西域的第一个重镇。媪围县在《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中是有明确记载的,隶属武威郡管辖,在《景泰县志》中对媪围县是这样叙述的:“东汉、三国时,媪围境内安定富庶。西晋及南北朝时期,社会也相当安定,经济持续发展,佛教日益盛行。”同时,媪围古镇也是管辖护卫古黄河渡口,保障丝绸之路安全畅通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冲。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由于战乱频繁,生产力破坏,媪围县才逐渐衰落废弃。明朝万历年间,媪围县一带又出现了屯田移民,修筑长城,重开丝路。今日的索桥古渡距媪围古镇约15公里,周围随处都可以看见明长城的残段及烽火楼台。

关于丝绸之路东段北线,事实是遗址多、说法多、走法多、争议多,不过,正因为北线众多路线在旧史文献上无法查找的缺憾和尚存的争议,却激发了众多学者和地域文化研究者对其探究的兴趣。

从白银市沿高速公路,穿越绿色群山,过三滩黄河大桥,从平川新墩高速路口下高速,继续沿109国道行驶约2公里,再从左侧岔路口处拐进去,便可以看到石牌门廊上“鸇阴古城”四个大字,石牌立柱上两边的楹联显得极有韵味:“千古汉风天行健,长河紫塞地势坤。”分明,鸇阴城已到。

白银籍退休教师杨国材老人介绍说:鸇阴城和柳州城是连着的,民间也称东城为“缠州”,西城为“柳州”。

鸇阴城东面紧邻109国道,北面倚着沙河,西面、南面已被农田包围,城内全部开辟为耕地,四周城墙毁损极为严重。鸇阴城东面城墙现仅存一段,北面城墙尚存两段,南面城墙中部原有的瓮城已损毁。城周边有城壕,虽然已平整为农田,但深约3米、宽约10米的城壕,依然明晰。沿着城南北方向的城墙,筑有灌溉农田的灌渠,沟渠露出大量的绳纹板瓦,还有少量绳纹夹砂粗黑陶片及绳纹灰陶瓮残片,据考证为汉代板瓦和灰陶残片。

从鸇阴城西南方向继续前行约50米便是柳州城遗址。

柳州城遗址略呈长方形,座西北向东南,与东城相近而不同向,西北城墙依照山形构筑,东北、西南城墙设门,各有瓮城,瓮城口全部面向东南。城北、东、南墙下有城壕,城四角有圆墩台,四面城墙均有马面。

柳州城城内虽然也已平整为耕地,但城内古建筑遗址尚存,地面遗物有黑釉、青花、筒瓦、板瓦、青砖等残片,曾有瓷器、箭镞、铁链、铁片等出土,原有的暗道和西北角处城外的沙河连通,据考证可能为汲水通道。

柳州城周围的土筑城墙尚基本完好,气势较鸇阴城要雄伟。

白银的地域文化研究者张明清老师认为:西城是前秦平凉郡郡治和唐代凉川县治,凉川县城称为“柳州”,可能是音转,也可能是西夏留下的城名。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唐晓军博士也认为,柳州城应该始于西夏时期。

鹑阴、鸇阴、平凉郡、麦田城、西魏会州、隋会州、柳州城......我在想,处在丝绸古道上的白银各地,本不缺历史底蕴,不缺文化资源,也不缺文化人才,但在历史文化及历史文化遗址传承、保护、研究方面,却明显掉队了,所幸白银依然有许多文化的守护者和寻根者,因为对这块土地的挚爱,他们勇敢的挑起了重任,也引起域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丝绸古道上白银源头探寻的兴趣,此乃白银之幸。

比如,带病工作的沈渭显馆长。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