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文远的头像

杨文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23
分享

胜金雄关连载

当天,我们本计划要参观中卫博物馆,因其正在维护中,只好取消。于是,在中卫城稍加逗留,便继续沿201国道向银川方向行进。过胜金关收费站不远,在201道路左侧山脚下,立着一块保护碑,站在路边抬眼便可以望见山顶上的烽火台遗迹,大名鼎鼎的胜金关到了,大家感到莫名兴奋。

《中卫县志》对胜金关有这样的记载:“黑山之南支,如怒犀奔饮于河,即胜金关也。石峰横峙,隔河与南岸泉眼山相对,拱抱县城。”

胜金关位于中卫市东大约30公里,处在中宁北山南麓、卫宁平原中部的丘陵地带。

时年,蒙古部族骑兵时常窥伺南侵劫掠,不时出没袭扰,甚至抢掠中卫城郊。有时甚至出动数万兵士。故明清两代均以重兵扼守此关。

我们缓缓而上。胜金关所在的这座山峰并不觉得险陡,然山脉向南伸出一角,直抵黄河北岸,胜金关与黄河之间仅留下一线之路,可往来互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形要势显露无疑。

胜金关关城依山傍水,雄踞在腾格里沙漠东南沿,被历代兵家视为控扼卫宁平原的重要关隘。胜金关东边为开阔平原,北边山峦起伏,沙丘纵横,广袤的大漠和群山夹在一起,山脊上绵延的古长城蜿蜒盘旋,南面滔滔的黄河波光鳞鳞,似一条银色的玉带婉蜒东去。山下是201国道,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卡车呼啸而过。

清冷的寒风中,爬至颓废的烽火台顶,视野显得更为开阔,胜金关的雄奇仍可感知一二,百年雄关,似乎依旧巍肃凛然。脑海中忽然涌出许多恢宏场景:大漠旌旗、征蹄扬尘、战鼓惊雷、人喊马嘶……一种无法言及的悲壮和凄美一波一波直袭人心。

清康熙五十七年,皇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曾亲率大军分三路进兵青海。第2年,大军到达今中宁县枣园堡,随后由胜金关经中卫城至甘肃永登,开赴安西。

乾隆年间,在历次平定准格尔等反清武装战役中,胜金关均为清军重要的进军路线和军械粮草的运输枢纽。

同治年间,西北地区回民不堪统治阶级压迫,反清势头强劲。胜金关、石空堡一带成为清军和回军反复争夺之地。一支沿贺兰山南下绕出沙漠的回军,乘清军不备,突袭胜金关,全歼胜金关守军。胜金关清军尸骸累累,2年后才由清军统领黄鼎掩埋。战报传到京城,清廷朝野震恐,迅即派将领收容整编残留军士,进驻胜金关,卡住通往甘肃、青海之路的咽喉要隘。

据民国《朔方道志》载:“胜金关为县北雄关,然其地三面受敌,一面临河,无险可待,似属绝地。”

毫无疑问,胜金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胜金关成为一处命中注定的天然战场,有历史记载的战事就达10多个。在这座雄关之下,无数将士血沃沙场,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这里上演过,这里定有无数亡灵横尸关城,也许他们大都没能裹尸还乡。

关城内外,即使随便掬一捧黄土,随便捡拾一片残片,都可能凝结有无数将士们的血迹。

据明《读史方舆》记载:中卫北山地势缓和,无大险可凭。就胜金关一带地形而言,由青铜峡大坝至中卫以北的卫宁北山,川平沟宽,胜金关理所当然成为中卫城的咽喉,如果攻下胜金关,便可长驱中卫,再无险可守。如果修筑边墙,则广武、玉泉营、大坎等地就能守御无恙,于是西路中卫参将韩玉奏请朝廷核准修筑胜金关这段长城,用来驻军防御。故此,胜金关初建于明弘治年间,由中卫参将韩玉率兵修筑,又于万历年间重修。据宁夏当地学者研究,所谓修筑,实则是在汉武长城的基础上进行重修,几年后,工程即完工,这也侧面说明以前的汉武长城基础较好,损毁不严重。

这条由甘肃靖远,经中卫、中宁,北上接贺兰山的边墙,专用以对付蒙古游骑的威胁。除了边墙、堡寨之外,在各关隘要点修筑烽火台、关城,一旦遇有敌情,白天举烟,夜间点火,依次传递。中卫是宁夏西路的军事重镇,胜金关周围的堡寨、关隘则是西路驻军的重要据点。据《嘉靖宁夏新志》载,明代西路中卫驻参将,辖步骑兵驻守近万名。

胜金关烽火台顶清冽异常,寒风拂面,但大家被这座雄关所折服,兴致不减。军政在石块垒砌的关城残墙平地中用脚步估算大小,刘樱和瞿萍虽说直冻得瑟瑟发抖,也是忙着不同方向取景拍照,冯玉雷社长则站在烽火台最高处向远处观望、沉思。

很显然,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气势,鼓角铮鸣、烽火狼烟的景象,皆已成为烟尘,这座昔日雄关也早已成为历史遗物。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