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文远的头像

杨文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03
分享

薪灭形碎,唯舌不坏

离开皇娘娘台遗址,接着,我们到鸠摩罗什寺参观。

鸠摩罗什寺位于凉州区北大街大什字北侧,始建于东晋后凉时期,它是中国佛经翻译大家鸠摩罗什进入内地时曾羁留过近17年的地方。

进入寺院,高高矗立的罗什寺塔随即映入眼帘。1600多年前,佛学高僧鸠摩罗什,他的坚韧、执著、博学、神秘,令人浮想联翩。

寺内香火缭绕,击钵诵经之声在寺院轻轻飘荡。轻轻漫步其间,内心忽然变得明澈、纯净,充满了对鸠摩罗什的敬重。鸠摩罗什的诗句:“心山育明德,流熏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也瞬间从脑海涌出。这首五言诗见载于《高僧传》,据说是鸠摩罗什写给法和法师的,“哀鸾孤桐”似有悲伤之意,有人说“哀鸾”并非“悲鸣的鸾鸟”,是犹如杜鹃一类有美妙歌喉的吉祥鸟的译名,被用来形容佛的声音,是佛的32相之一。

我们在大雄宝殿门口偶遇鸠摩罗什寺现任主持理方法师。理方法师于百忙中,为我们介绍了鸠摩罗什寺概况。

鸠摩罗什寺,是我国唯一以罗什命名的寺院,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什寺塔及寺院在唐时即大力扩建,在明、清皆有修葺。多劫多难的罗什寺历经沧桑。2000年,又一次立项开始修复,目前,大雄宝殿、大经堂、观音殿、禅堂、客堂、念佛堂、鸠摩罗什图书馆、般若讲堂、僧房等寺院主体建筑已经修建完毕。

鸠摩罗什在公元344年出生于古代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父亲鸠摩罗炎为天竺(印度)人,母亲是龟兹王之妹。他7岁时随母亲一同出家,初学小乘。9岁随母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跋涉,攀越帕米尔高原,渡过辛头河,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12岁改习大乘,20岁被龟兹王迎接返国。

鸠摩罗什为人开朗,秉性坦率,善于辨析义理,独具神解。罗什回龟兹后,广习大乘佛法,成为中观大师,名声远播西域,并东传至中原。

其时,各路诸侯为了争夺佛教宗师的战争络绎不绝。公元382年,前秦王苻坚为得到鸠摩罗什,令骁骑将军吕光率兵进军西域。公元385年吕光破龟兹,征服西域诸国,劫持鸠摩罗什至凉州时,方知苻坚在与东晋军队进行的“淝水之战”中遭到大败,被部将姚苌所杀,吕光便在武威建立了后凉国。鸠摩罗什也随之留在武威。

公元401年,姚兴攻伐后凉,亲迎鸠摩罗什入长安,尊为国师。此后10多年时间,鸠摩罗什在长安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直至去世。他的译经,质朴流畅,成为后世流传最广的佛教经典。罗什祖师一生翻译经典70余部,384卷,被称为译经泰斗,他与义净、玄奘并称为佛教三大翻译家。罗什祖师所译的经、律、论既能做到不失原意,又保存有原本语趣,诵读中使人感觉到文辞优美,朗朗上口。因而一直为人们所乐诵,至今不衰。

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享年70岁。相传鸠摩罗什在圆寂前曾起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大师圆寂焚身之后,果然“薪灭形碎,唯舌不坏”,众弟子奉罗什祖师生前遗愿,遂将舌舍利奉归武威罗什寺修塔供养,即现存寺内鸠摩罗什祖师舌舍利塔。

关于罗什塔,唐朝碑记如此记载“罗什地基,四址临街,敬德记”。此碑至今保存完好,可为一段历史明证。

史载,大唐贞观年间,尉迟敬德统兵远征西域,至凉州地界时,忽见城内一座古塔顶上金光四射,恍若千佛降世。尉迟敬德确信这是一种神示,于是前往罗什寺塔拜谒。出于对罗什法师功德的无限敬仰,敬德随下拨饷银,修塔并立此石碣记之。

回忆罗什一生,他从龟兹到凉州,再到长安,其一生的足迹,紧紧地沿着丝绸之路展开。罗什的成名,应该说也是缘于丝绸之路。他给故乡亦带去无尽荣耀,克孜尔千佛洞乃是库车最大的石窟群,显眼位置,为罗什安设莲花台座。这也算是故乡对他的一种回报吧。

其实,除了古凉州,鸠摩罗什“薪灭形碎,唯舌不坏”的神奇传说,最为风靡的就属他的故乡龟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