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文远的头像

杨文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30
分享

祥泰之州

我笔下要描述的“祥泰之州”,指的是江苏省的泰州市。

泰州处于江苏中部,下辖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个县级市和海陵、高港二区,和扬州市毗邻而居。时光若倒流到几千年前的唐代,扬州也算是当下的上海,中国的经济中心了。有诗为证:“腰缠千万贯,骑鹤下扬州。”足见历史上的扬州城富商云集,繁花似锦的场景。紧紧依偎扬州的泰州,秦称海阳,汉称海陵,素有 “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说,也有着2100年的历史。

古代的海陵与金陵南京、广陵扬州、兰陵常州曾经齐名华夏大地。千百年来风调雨顺,安定祥和,被誉为“祥瑞福地、祥泰之州”,自然也是富庶之地,鱼米之乡。

我有幸、有缘,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淡定谦和的“祥泰之州”,生活、工作了整整两个年头。

初次抵达泰州,恰逢六月天。

江南的梅雨季节刚刚歇脚,即使白天,空气中依然弥漫着浓浓的湿气,伴随着30℃以上的高温天气,湿热的汗液,从体内涌出,脸颊上的汗珠也是吧嗒、吧嗒直往下掉。到火车站接我的朋友,看到我如此窘相,忍不住抿着嘴笑,一边还解释着说,最好的时令刚刚过,当下是南方最酷热的时候。要是再熬上个把月,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泰州的气候柔和、温润、美妙得会让你惊艳。接下来的日子,任凭时光飞逝,只有耐着性子苦等炎热酷暑消退,我好仔仔细细地感受这个悠闲而恬静的城市。

再后来,每每闲聊之时,几位泰州当地的同事,用不是特别标准的普通话,急着向我这个西北汉子介绍泰州的特色。最先推荐的要属美味的食品了,比如黄桥烧饼。有一天,一位同事头天晚上,便千叮咛万嘱咐,让我第二天千万别吃早餐,他特意为我带来了泰州特色——黄桥烧饼。黄桥烧饼外形饱满美观,色泽金黄,入口有一种酥松感,不焦不糊,不油不腻。不过,对我来说,感觉并没有西北家乡的酥饼吃起来更入味。但是,对于泰州兴化的大闸蟹、泰州干丝、蟹黄汤包等名吃,我实在按捺不住美食的诱惑,急不可耐地先去感受一番。兴化的大闸蟹具有“青壳、白肚、金爪、黄毛、博螯、捷足”的特点,脂膏丰满纯正,肉质爽嫩玉白,蟹黄油润晶红。吃大闸蟹时,要是再配以镇江的香醋,的确是清香溢甜,鲜美无比。干丝则是泰州早餐名点,有煮干丝与烫干丝之分,我喜欢吃煮干丝。煮干丝就是干丝加火腿丝、笋丝、口蘑丝、木耳丝、银鱼丝、紫菜丝、蛋皮丝、鸡丝等,然后浇上黄豆酱油和纯香小磨麻油,再加点香醋即可。吃起来还真是“丝丝缕缕韵味长”。我所感受过的泰州美食,如果用一个“最”字来形容,当首推蟹黄汤包。蟹黄汤包不愧是中华名点,享誉大江南北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了,其特点是稠而不油,油而不腻,皮薄如纸,汤多味美。特别是刚刚出笼的汤包,“放在盘里如座钟,夹在筷上像灯笼”。

就这样谈论着美食,也偶尔享受着美食之时,已经是9月初的入秋时分了。夏日的燥热已经逐渐消退,我也终于有些急不可耐地想细细地领略一下泰州风光。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一旦缺少了水元素,即使它有着再厚重的历史,总感觉好像是缺点什么。而对于泰州,水恰恰是泰州的灵魂。泰州这座城市没有山,四面都是水,水便是泰州的城脉,也造就了泰州的桑田,孕育了泰州的万千生灵,成就了泰州的繁华。于是在朋友们的蛊惑下,我便从水路开始游览凤城河。

泰州市素有“凤凰城”的美誉,所以这条人工开凿的运河也叫凤城河。

凤城河的岸边垂柳欲滴,绿意茵茵。

凤城河不是很宽,看上去也不是很壮阔,坐在游船上也没有如诗如画般的感受,但是,却有一种静谧含蓄的美。你会感觉到很踏实,也很亲切,我想象中的江南水乡就是这个样子。船行的右前方,已经可以望见那座悠久而宏伟的建筑——望海楼了。

望海楼最先建于宋朝,历史上经历过数次兴废。在历史变迁的记忆中,巍峨雄伟的望海楼也同样未能幸免,屡次毁于战火之后而重建,它凝聚了泰州人几千年的大海情结。据记载,大约在8000年前,泰州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漫长的岁月里,大海渐行渐远,泰州慢慢地由海洋变成了浅海、湖泊、沼泽和陆地,泰州就是扎根在大海上的冲积平原,大海自然而然地成为孕育“祥泰之州”的母亲。虽然,大海已经远离了这片土地,但是,泰州百姓怎么能够忘却大海赋予他们的恩情呢?这宏伟壮丽的望海楼就记载了泰州人对大海母亲的回忆和追思之情。

当我依然还感怀于望海楼的历史底蕴时,顺着导游所指的方向望去,广场中央范仲淹的铸铜雕像便已经矗立在跟前。北宋期间,泰州政治生活安定,人们生活富裕,经济十分繁荣,文化方面自然是盛极一时。你很难想象得到,连名倾北宋的五位宰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富弼、韩琦,都曾经在泰州任过官。当然,这五位宰相之中最有名的要属范仲淹了。他在泰州任过“西溪盐官”,曾经率领民众,修筑了“华夏第一堤”——范公堤,据说,范公堤遗迹在204国道尚能看到遗存。随着游船的行进,我们穿过迎春桥,而先贤范公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似乎犹在耳边回响。

迎春桥是一座五孔仿实腹拱桥,栏杆以汉白玉为材料,桥拱基座上雕刻着梅兰芳的演出剧照——《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泰州老百姓每逢立春这一天,以迎春桥作为迎春仪式,这种别具一格的地方历史风俗,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有词咏道:“迎春桥畔看迎春,五色春鞭簇簇新。”说到桥,我通过《泰州志》也了解到,历史上的泰州,凡有人家处就有水,凡有水处就有桥梁。尤以建于明清的砖石拱桥居多。于是泰州人“出门见桥、上街穿桥、纳凉上桥、嫁娶过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桥也滋养了泰州人一往情深的默契。

游船滑过迎春桥后,便是依偎凤城河而建的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史料纪念馆——梅兰芳公园。梅兰芳祖籍泰州,生于京剧世家。虽然梅兰芳公园是1984年以后,为了纪念梅兰芳诞辰90周年而兴建的,但是,梅兰芳的故居其实就是这梅园的所在地。

前些日子,在一个周末的上午,我先逛完满是青砖黛瓦古建筑的泰州老街之后,顺带游览了距离老街极近的梅兰芳公园。我自己虽然不是很喜欢听京剧,但是,我是怀着对京剧大师梅兰芳无比敬仰的情愫来游梅园的。大师不仅仅是把我国的戏曲艺术传播到国外的第一位艺术家,他更是一位有着高度爱国情怀的艺术大师。在神州大地沦陷期间,他蓄须明志,曾经多次拒绝为日伪演出,表现了极其崇高的民族气节。

进入梅园,沿着那条石径小路,最先看到的就是梅兰芳史料陈列馆,馆内陈列着梅兰芳先生大量生前活动的照片和实物。通过史料馆的北门,继续往公园里走,感觉似有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其缘由是园内栽种着许许多多的梅树, 这香气自然就是高雅淡洁的梅香了。靠西北角上便是园内一绝——梅亭,亭的周身飞檐、亭柱,全是以梅为形。梅亭的东侧,一尊洁白的汉白玉大师坐像,气定而神闲,优雅地注视着游人。给我印象极深的还有亭外水池中间的梅兰芳塑像,那是在《太真外传》中杨太真的汉白玉艺术造像。

导游介绍道,早在1956年,梅兰芳就携梅兰芳剧团专程返回故乡泰州,进行了历时八天的祭祖演出活动,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演出期间,古城泰州可谓是“万人空巷看梅郎”。梅兰芳的泰州之行,也使得更多泰州人了解了京剧,熟悉了梅派艺术,“京腔梅韵”自然也是泰州人耳熟能详的曲调。泰州人和戏曲的缘分,也是奠定泰州文化底蕴的因素之一,使得这个城市悠闲、恬淡,同时充满着一种灵秀之气。我就极喜欢泰州人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闲适生活。早上“皮包水”,指的是泰州人早上去茶楼空腹喝早茶的习俗,而晚上“水包皮”,说的是泰州人爱泡澡的生活习惯。

顺着游船看到前面白色浮雕的时候,导游说那已经是终点了。普通的白色浮雕上面,刻有三个泰州最典型的历史人物:“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和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

在泰州的日子匆匆而过,直到背起行囊又要离开之时,才觉得我对这个人文荟萃、名贤辈出、人文景观众多的城市,仅仅是感受了一点点皮毛。我本是这里的一位过客,是混迹于泰州人海之中的一滴油花而已,总会有一天要离开这里的。但遗憾地是,一直计划去“施耐庵陵园”和“郑板桥故居”去看一看的愿望,还没有能够来得及实现,便踏上新的旅程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