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古称成纪、秦州,是古丝绸之路节点城市,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文化等交相辉映。
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诞生地,至今保存着全国最古老的伏羲庙,以及传说伏羲创立太极八卦的卦台山,故天水素有“伏羲故里”之称。
伏羲点燃了中华文明的薪火,他对中华文明进步和传承有着巨大贡献,因伏羲在中华文明史上的特殊地位,千百年来被尊为“三皇之首”。
21日傍晚,一带一路看甘肃暨2015全国百家网媒丝绸之路之行方抵达天水市区时,这座美丽的城市已灯火辉煌。晚餐,餐桌上特色小吃“天水呱呱”,让众多媒体同行记住了它的美味。
22日,南郭寺是我们在天水考察的第一处古迹。
南郭寺位于天水市城南2公里山坳,建寺已有1000多年历史,寺院内大雄宝殿前有著名的“南山古柏”,南山古柏又名“春秋古柏”,树龄有2500年历史,古柏与孔子、释迦牟尼佛属同一时期,堪称神树。
南郭寺为历代文人墨客揽胜之地,唯诗圣杜甫所留足迹最深。公元759年,杜少陵为回避安史之乱,携带家小来到秦州。杜甫在秦州总计生活了三个多月,日子过得极为清苦,他甚至不得不捡拾橡栗充饥。但诗圣却为后世留下117首诗赋,著名的《三吏》《三别》即写于这一时期。杜甫登临南郭寺后,就曾留下《山头南郭寺》一诗:“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南郭寺现有杜少陵祠堂、杜甫诗碑廊、杜甫坐像等景观。我还特意瞧了一眼诗中所提到的北流泉。
记得在2012年,我曾游览过成都杜甫草堂。杜甫当年在友人的协助下,从秦州离开后,最后在蓉城落脚。
当年,杜甫一家跋山涉水,辗转来到秦州,生活了一些时日后,在极端困苦中,迫于生计,又飘然南下同谷,在同谷生活却更为艰难,不久,只得携家迁往成都。诗人给秦州只留下了一个无法忘怀的苍凉背影,有人说那是一个王朝的背影。
杜甫离开秦州的具体日期不详,根据诗圣《发秦州》一诗分析,那应该是一个冬日的后半夜,月光清冷,鸡声幽远,小城宁静。马车徐徐起动,杜甫连夜离开秦州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前来送行的有酒店老板、秦州秀才、街坊邻居,当然,少不了好友阮昉。阮昉的先父祖是阮籍,他自己很少为后世所知,阮昉应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杜甫和阮昉以及老友赞公大法师,曾在秦州风窗雨夕,诗酒相聚。阮昉将杜甫送出城后,肯定还要再送上一程,直到天空落起微雪,阮昉方被杜甫劝回。
当脑海中掠过这些情景时,一种莫可名状的情感油然而生。
当日下午,我们前往清水县。
清水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诞生地,宏大的轩辕广场位于县城附近,轩辕黄帝的白色巨幅塑像矗立其间,周围伴有轩辕祠、轩辕湖、轩辕桥等,清水真正将“轩辕故里”的文化品牌推向极致。
23日上午,我们继续前往伏羲庙考察。
建于明成化年间的伏羲庙位于伏羲路,又称“太昊宫”,当地百姓俗称“人祖庙”。伏羲庙为明清古建筑,先后经多次重修,方形成现今如此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伏羲庙临街而建,庙内古建筑有戏楼、牌坊、大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等,院落重重相套,幽深宏阔。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主体建筑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叠进。朝房和碑廊沿横轴线呈对称结构,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大门前的“开天明道”牌坊建于明嘉靖二年,据导游介绍,当初匾额上本来是“太昊宫”三个字,后来遗失了。清乾隆年间,西宁道杨应琚进京返回路过天水时,亲书“开天明道”匾额。牌坊下所立石头之上刻有铭文,告诫过往行人:骑马者下马,乘轿者下轿,以表示对人文始祖伏羲的尊敬。
中院是伏羲庙的主体建筑,是一处典型的四合院,先天殿无疑是分量最重的建筑,亦称正殿,其雄踞在宽阔的露台之上。
在伏羲庙工作人员的主持下,我们一行近百人在伏羲大殿前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先天殿是供奉伏羲的地方。走进先天殿内,只见泥塑彩绘伏羲像,浓眉浓须,赤膊跃足,手托八卦,树叶遮身,虽说是一幅原始部族的形象,但其目光如炬,灵气逼人。殿内很是安静,如潮的参观人流都在静静地聆听导游介绍。
据说眼前这座伏羲塑像是全国最大也是最精彩的。殿顶以井口天花伴有藻井配合装饰,井口天花是伏羲64卦卦象图,中心处的藻井绘有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大殿右边有一个龙马,浑身有鳞,长着翅膀,它本是龙,为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物,鳞片下藏着图,就是藻井上画着的河图,亦是八卦图。左边有一对叠在一起的磨盘,上面刻画着河图洛书。
导游正在为我们讲述磨盘传说,这个传说我听过多次,但在伏羲庙先天殿再听,感觉特殊。
伏羲庙内前院、中院、后院古柏参天,挺拔苍翠,多为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征伏羲64卦卦数。
离开伏羲庙,接着考察了玉泉观和天水花牛苹果种植基地,24日,我们一行人员直奔麦积山石窟。我知道,对于天水这座城市来说,麦积山石窟如同杭州的西湖、扬州的廋西湖、敦煌的莫高窟一般。麦积山石窟是天水市最重要的城市名片之一。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东南约40公里,石窟始建于东晋16国时期的后秦,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大兴,孝文帝太和元年后又有所发展。
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文公即葬于麦积山山麓。
秦文公的父亲是秦襄公,宝鸡、天水一带曾是嬴秦牧马之地,秦襄公、秦文公历经两代近60年繁衍生息,终奠定秦横扫六合、统一天下的基础。秦文公将自己的墓地选在麦积山,也是意味长远。
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2014年已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而驰名中外。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教授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也有学者这样比喻: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无疑是一座大雕塑馆。
麦积山塑像最明显的两大特点是其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从北魏塑像开始,几乎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说是天堂之神灵,却更象凡尘之人。有学者认为,麦积山这种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雕塑艺术,是随着佛教之东渐,印度装饰性雕塑与中国的写意性雕塑互相融合的结果。
麦积山不同历史阶段的雕塑各具特色。后秦初创时期彪悍雄健,辉煌发展的北魏时期秀骨清像,西魏时期体态健硕,北周时期珠圆玉润,隋唐时期朴实简练、丰满夸张,北宋时期写实求真。
早在1600年前,麦积山就享有盛名。五代时期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诗圣杜甫《山寺》一诗是唐诗中为数不多的描写麦积山的诗作,诗中蕴含着唐代麦积山石窟信息,为麦积山石窟添一诗证。
麦积山风景秀丽,周围山峦叠嶂,翠柏密布,山涧潺潺清溪回响,远近美景交织,构成一幅绝美的图景。
这幅图景就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
已下至山底,大家变换着方式留念,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