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文远的头像

杨文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28
分享

皇城根下

“皇城根儿”这四个字,实在是有些不同凡响。一方面,它彰显着一个城市的底蕴、霸气和曾经的喧嚣;另一方面,也伴随着欲望、权谋和血与火的洗礼。

在中国的城市之中,曾经做过都城的很多,比如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随便哪个城市似乎都可以觅出一段皇城老墙,以及老墙下堆积着的尘封往事。但是,每每提及皇城根儿这四个字,我想到最多的一个城市,无疑还是北京。

北京成为一代王朝的都城,至少可以追溯到燕国,其地址位于现在北京的西北一隅,直到公元221年,燕国被秦始皇的军队击溃。

公元1153年,击败了辽国的金人,将燕京定为政治中心,名为金中都。后来,从元朝开始,北京真正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至此,中国的首都终于由“面东背西”变为“坐北朝南”。

狂热的威尼斯探险爱好者马可·波罗,在他那本《马可·波罗游记》中,回忆了昔日大都的风花雪月和繁华如金,并记录了北京城墙的巍峨和雄壮。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大都四周环以高大的土墙,长达六十多里,墙根厚达十步,墙顶厚三步,筑有白色的女墙。全城共有十二个城门,每边三个,每个城门之上都有壮观而美丽的城楼,在每个城角还有同样高大的角楼,故每边共有五个这样的城楼。

马可·波罗记忆中的繁盛都城,于洪武初年彻底发生了改变。徐达率十万明军陈兵大都城下,随后便登城而入,元顺帝落荒而逃。徐达秉承朱元璋的旨意,悄无声息地干了几件大事:一,大都城所有居民全部驱赶至开封。二,从全国各地向北京移民。三,彻底毁掉元大都。

元大都如此翻天覆地的被颠覆,在那些史书典册中,却仅是轻轻一带而过。

曾经盛极一时的皇城根历史,诸如燕国都城、金中都、元大都,那些巍峨城阙,早已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现在人们所说起的皇城根儿,实际指的是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公元1419年,明永乐皇帝朱棣开始拓展京师北京,单是修筑京师九门的城楼工程,就耗时四年才完工。此时的皇城根墙不仅建筑了城楼,门外还设立了箭楼。

到了清朝,满族入关之时,对生活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还算仁慈,满族统治者几乎对明北京城毫发不动地全盘接收。不过在今天,即使皇城根下的老北京人也难以想象这座帝国时代最后的京师到底是何等的雄阔了,但是,从帝国末年来到北京的西方人眼中,或许还可以一窥端倪。

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伯爵率领访问团进入北京城,特使团中有一个名叫威廉·亚历山大的随行画家,以传神的画笔记录了皇城根下的民俗、服饰、大运河和建筑。所画的大量速写中,不仅有北海、圆明园等著名的皇家园林,甚至还包括了淑春园(北大未名湖)的石舫这样一些罕见的场景和细节。威严而壮观的北京城墙和城门自然也是他着力描绘和刻画的对象之一。他所绘制的北京西直门,威武雄壮,在其后很长一个时期内都成了西方人心目中中国的化身。

在国人的印象中,皇城根的记忆,实则就是紫禁城那道红墙黄瓦的城墙。

红色是皇家专用色,红色象征权力、地位和高贵,所以,在古都北京,皇家宫殿、御房、御院的墙身,皇家的城墙、宫墙、院墙、甚至房墙也都是红的。皇帝祭天的天坛,祭地的地坛,祭祖的太庙,自然也都是红色。一句话,明清北京的皇城墙,墙身几乎皆为红色。

除了红色,象征皇权至高无上的颜色只有黄色了,黄色常常被看作为君权的象征。就拿建筑来说,皇城根的特色除了红墙,其次就属黄瓦。不要说皇家宫殿所覆盖着的黄色琉璃瓦,就连明清北京的皇城墙顶,覆盖的也是黄色琉璃瓦。所表达的意思大致是: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人,莫非王臣。

一边回忆着皇城根下的尘封往事,却不觉已穿过国人皆向往的天安门城楼,来到了紫禁城的午门外,已经能够用手去触摸红色的城墙。

这次北京之行,我是携家人一起游览,而在我,这样的触摸已不是第一次。

紫禁城又名故宫,后来又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呈长方形,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整个面积72万平方米。据说故宫当年共有宫殿9千多间。

故宫坐北朝南,开有4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神武门,南门为午门。午门是紫禁城最大的门,按照中国的阴阳学说,正北叫子,正南叫午,所以,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南端的这座城门,便叫作“午门”. 它也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正面有三个门洞,中路门洞曾经是专供皇帝出入的,东西两侧则是供文武大臣通行。

穿过午门,出现在面前的首先是五座汉白玉石桥,跨过金水桥,便到了太和殿广场,算是已经进入故宫,跃然眼前的便是太和殿。

太和殿广场大致呈正方形,整个广场铺有层层青灰色的石板砖。广场看上去平坦宽阔,气势非凡。太和殿位于广场正北面,南面是太和门,东面是体仁阁,西面为弘义阁。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级别最高的建筑,规模自然也是紫禁城内大殿之最。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座落在8米多的三层汉白玉基座之上。顶上被金黄色的琉璃瓦所覆盖,朱红色的擎天柱气势雄浑。太和殿总共有72根大柱子,大殿中间围绕着宝座就有6根蟠龙金柱,直通殿顶,地面上铺就的是“金色砖块”,一眼望去,金色漫地。大殿内的金色砖块虽然和金子无关,但这种由特殊工艺制成的金砖却一直是紫禁城的专用品,故宫的重要宫殿中都铺设有这样的砖块。据导游介绍,现在所看到的太和殿金砖,是清朝康熙年间铺设的。至今,它们依然光亮如新。大殿内似乎是陈设简单,却又感觉极其金碧辉煌。无数人垂涎欲滴的九龙宝座,位于2米高的楠木高台上,它是太和殿惟一的主角。能够想象,坐在九龙宝座之上再懦弱的帝王,目光所及之处,皇权的威严也自然可以弥漫至每一个角落。

太和殿外围每一层基座的边缘都伸出很多小龙头,三层总计1000多个,这些小龙头是大殿的排水系统。不过,今天是看不到暴雨天“千龙吐水”的壮观场景了。

三大殿中另外两座殿是中和殿和保和殿。中和殿是皇帝大典前稍事休息的地方,而保和殿“保和”之意是要保持事物间的协调关系,清代时,保和殿主要作为国宴厅和科举考场。另外,帝王家的喜事也是在此举行。

三大殿应该说是故宫建筑的核心,再加上东西两侧的文华殿和武英殿,属于故宫的“前朝”,“后寝”指的是皇帝与妃嫔及未成年子女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主。也被称作后三宫。

行走于紫禁城“后寝”部分的中路上,当随着人流挤进一座宫殿,看到正殿挂着“正大光明”四颗镶金大字牌匾时,方知已到乾清宫。

“正大光明”是清朝皇帝的祖训,自清雍正皇帝开始,匾的后面还是秘密藏储的地方。储者是指储君的意思,当然是皇帝的合法继承人。

紫禁城是1407年开始筹建,至1420年完工,直至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的500多年岁月里,先后有明清24位皇帝在此执政。可以想象,偌大建筑群里的每一座宫殿,甚至是每一间屋舍,都会有着无数奔腾翻滚、一泻千里的历史故事。说也说不尽,写也写不完,但对于眼前的乾清宫,我却想多说几句。

远在明代时,乾清宫就有后暖阁九间,分上下两层,类似于现在的复式建筑,上下共布置了几十张床,皇帝就寝时可以任意选择。之所以这样布置,最主要的想法还是因为安全。到了清朝,东西暖阁改成了书房。这和喜欢读书的康熙皇帝应该不无关系,因为康熙皇帝在乾清宫居住了六十多年。

清代所有的皇帝中,中外历史明贤对于圣祖康熙的评价,几乎都是充满了溢美之词,比如莱布尼茨、梁启超、吕思勉等。柏杨就曾经这样评价说:“玄烨大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轻气壮,有刘邦豁达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1960年4月,一次人大会议休息期间,毛主席在同为满族人的老舍面前,也是大为推崇康熙一生的功绩。毛主席说,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第三个了不起的地方是他有奖罚分明的用人制度。毛主席还特别称赞康熙皇帝的学习精神,说他不光有雄才大略,而且勤奋好学。他既是军事家、政治家,也是大文人,精通诗词歌赋,会琴棋书画。毛主席强调,康熙皇帝是最早懂得向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知识学习的开明君主。

康熙皇帝虽然是皇位继承者,事实上是把从祖先手中接过来的江山,重新打理了一遍。《全球通史》里是这样评价康熙的:“康熙有理由这样自信。他统治的大清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就连那些自命不凡的欧洲来访者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而且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代帝王,能够虚心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确属不容易。

这样随意想着,游览的脚步,也已从清澈坦荡的乾清宫不觉移至宁寿宫花园。宁寿宫花园也被称作乾隆花园,位于故宫宁寿宫区的西北角,此次游览,对我而言也是第一次。虽然早有所闻,但是,真正所至,还是有些惊诧。乾隆花园内曲径通幽,假山重叠,山石亭台间处处显露出玲珑剔透和生气盎然之态。在庄严肃穆的紫禁城中,豁然出现一片如此风格迥异的景观,实属独特。爱人和儿子也是兴致颇高,在古华亭、三合院等处,儿子不停地按动着相机快门,而我的思绪却早已飞离。

是的,此时我脑海中想到的人物确是乾隆。

乾隆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综合国力的确达到了巅峰,这也许是事实,甚至是夸耀的资本。但是,正如乾隆57年(1792年)英国人马嘎尔尼和乾隆打完交道,回国后所说:“时至今日,正如耶稣会的传教士们所讲,康熙皇帝对科技有很浓厚的兴趣,但无论如何他的后世子孙并没有继承他的这一优点,甚至也没有继承他的其他优秀品质与聪明才智;因为现在他们的国家政策与王室的虚荣感正在共同抵触着我们所表现出的优秀杰出方面的一切事物,尽管他们毫不怀疑我们的卓越。”

当马嘎尔尼一路耀武扬威,一边大肆炫耀自己强大的武力,一边已在大肆收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报时,乾隆却还沉浸在天朝之国虚荣中,拘泥于见面要让来访者行所谓的三跪九叩大礼。

史实是马嘎尔尼这次面见乾隆确是碰了一鼻子灰,不得不离开北京,返回英伦。回国后的马嘠尔尼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不是说这句话成了中华民族的不幸,而是中华民族确实不幸。因为1840年,这句话得以应验。

包括志得意满的乾隆在内,后来的满族统治者,所谓的八旗子弟,早已抛弃了战马,丢掉了刀剑,沉湎于温柔富贵乡里遛鸟唱戏,赌马斗蛐蛐,再加上列强后来输入足以毁灭精神意志的鸦片,在压境的坚船利炮面前,八旗子弟已不是塞外狂啸的苍狼,不得不屈服于列强的铁蹄之下。

辉煌显赫的紫禁城,依旧璀璨,但毕竟已是一座空城,渺小如浮尘般的我,也只是这里今天的过客,只不过凭着一张印着故宫图腾的门票,堂而皇之的随意游走。就如此刻,从漫想中回过神来之时,已在御花园小憩,这要是在百年以前,御花园可是皇帝和他的妃嫔们戏玩的地方。

御花园确是一座人间乐园,亭台楼阁、水榭轩落自不必说,仿佛要将天下的瑰丽都要占尽。

数载春秋,飞渡乱云,一晃而过。眼前的御花园里,也是无数如我一样,匆匆而来,亦匆匆而去的熙熙攘攘的游客。历代帝王连同他们的霸业,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归为烟尘,只留下一抹没有温度的华贵背影和几声遗憾的叹息。

而我起起伏伏、纷纷乱乱的思绪,却依然连绵不断。

能够想象得到,历朝历代更迭之时,没有哪一次不惨烈无比,没有哪一场争夺不惊心动魄。我想起了明崇祯皇帝那句话:“汝何故生我家?”这是他砍杀亲骨肉昭仁公主时的悲戚之声。而后,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身亡。但即便再惨烈的叹息,依然还是有无数英雄,为争这方宝座,血溅易水,埋骨荒野。

李自成就是其中一位。

昔日的李闯王曾破城而入,正是因为他,才使得崇祯皇帝速速败亡。李自成在蒸腾热浪中坐上了太和殿的龙椅,粗布换成了龙袍,陈圆圆甚至还没有来得及穿上霓虹羽衣给李闯王跳上一曲,八旗壮士便已奔泻而至,断了他的帝王梦。

李自成仅是这座城池中一闪而过的流星,迅即湮灭,早已为众多的人所忘记。倒是兰州榆中的青城山,依然有许多李自成的传说故事,相传是李自成的归隐之地,且有闯王墓。

今天要去的地方是颐和园。

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坐落于北京西郊,距城区约15公里。当时当政的皇帝是乾隆。

乾隆曾经六下江南,这件事情也一直为普通百姓所津津乐道。乾隆继承了历代皇家园林的成就,凭借自己对中国园林的理解,吸收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精华,并且聚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以“兴修水利、为母祝寿”之名,选定燕山脚下这块具有江南水乡风韵的湿地,连续施工长达15年时间,所建成规模巨大的皇家御苑——清漪园,就是颐和园的前身。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其中,昆明湖的水面面积约占四分之三。早在1961年,颐和园就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颐和园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所以,颐和园当之无愧是东方皇家园林文化的代表。

这次游览颐和园,对我而言,也已经是第二次,但是,迫切的心情却依旧。

我和家人是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的,因为昨天刚逛过故宫,爱人和儿子对颐和园里的宫殿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兴趣,不过,进入仁寿门后,却颇为惊奇的注视着迎面而立如屏风般的太湖石。我是了解的,硕大的太湖石是专门为了遮挡游人视线而立的,使得游客不会一进园门就对园内的景色一览无余,这也叫中国园林的“障景法”。故宫毕竟是皇家园林,而中国园林风景讲究的是层层展开,常常是欲扬先抑,欲露先藏,最忌讳的是一览无余。

还没有来得及为他们介绍这些小细节,就已经绕过仁寿殿,眼前是浩瀚的昆明湖。昆明湖是颐和园的精髓,水域广阔,风景秀丽,有着极其娇媚的容颜。放眼望去,辽阔的湖面上,清澈如玉,波光潋滟。各式汽艇、画舫载着游客环湖游览,无数游客划桨而航,人们似乎早已忘记了这是在炎热的盛夏时节。稍远处是壮丽的万寿山、挺秀的玉泉山宝塔及西山群峰,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美丽景观。即使是尽览天下美景的乾隆,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一路沿湖游览,粗粗瞧了瞧“宜芸馆”后,便到了“玉澜堂”。不算大的玉澜堂,却有着较沉重的历史。因为玉澜堂在中国近代史上与“戊戌变法”有着密切的联系。起初,玉澜堂是光绪皇帝的寝宫,随着光绪皇帝亲政,光绪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推动下,想通过戊戌变法来挽救清王朝的腐败统治。但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掌握实权的慈禧杀害了谭嗣同等“六君子”,而玉澜堂也成为囚禁光绪的地方,光绪皇帝在这里被关了整整十年。

走出玉澜堂,便已漫步于长廊之上。

长廊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据说也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长廊以其无比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久负盛名。

长廊之上,雕梁画栋,一幅幅斑斓的彩画,更使它绚丽无比。原来,你只需行走在长廊,便可以纵情穿越中华文化的几千年风景,不管是唐宋还是魏晋。置身于端庄典雅的长廊之中,欣赏着古老建筑里的万千彩画,偶尔坐下来小憩,眼前仍然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堤岸上是轻轻摇动的垂柳,习习凉风吹来,我再次陶醉。

这次颐和园之游,不同于上一次的是我特意请了一位小导游,在她的建议下,我们来到了万寿山排云殿佛香阁景区。我知道,佛香阁也算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于是,没有丝毫犹豫便爬上20米高的台基,总计有一百级石台的台阶。微微喘气的导游还和我开着玩笑说:“北京的老人们都说登上万寿山这一百级台阶能活100岁。”我也打趣她:“那你都有很多100岁了。”我们彼此都禁不住笑了,这样的笑声极为放松随意,说笑间,已至佛香阁,匾额上“云外天香”四个字赫然眼前。穿过佛香阁,伫立于佛香阁后门山顶处向南眺望,只觉万象烟云集聚,开阔的昆明湖面上平卧着十七孔桥和蜿蜒的西堤,昆明湖如同镶嵌于颐和园的一块硕大的美玉。在这里欣赏到的昆明湖,别有一番韵味,它似乎有一种胸襟和气度,放得更开,收得亦更紧,单这一点杭州西湖就要逊色许多了。再侧身西望,玉泉山与西山的远景与园内的景物浑然一体。而此时的我早已被眼中的美景迷醉。

谐趣园在颐和园中是著名的园中之园,一池碧绿的荷叶尤其养眼,一丛丛翠竹摆着优美的身姿,竹荫深处,股股山泉分道注入荷池。谐趣园看上去玲珑却不娇小,仅小桥就有5座,其中著名的“知鱼桥”据说与西湖的“花港观鱼”异曲同工,我倒是认为说得有些玄乎。

到苏州街时,时间已至午后,但依旧人潮涌动。苏州街也叫做买卖街,位于颐和园后湖中心,是仿江南水乡临水而建的,其原型是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督造的苏州第一街——七里山塘,苏州街上有酒楼、茶馆、钱庄、当铺等,各种纪念品商铺更是应接不暇,是一处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爱人和儿子还在一楼感受新鲜时,我已迫不及待先到二楼品茶,当服务员端上来一壶碧螺春时,我是真切感觉到了茶香四溢。

导游给我最后一个建议是乘船游览昆明湖,征求了一下家人的意见,一致觉得颐和园之游,此处算是终点。不过,我突然想起一点小缺憾,即使在那里鞠个躬,也算是对一代大师的缅怀,于是问导游道:“颐和园的鱼藻轩在哪一块位置?”导游说就在前面经过的排云殿西侧,她并且问我道:那里怎么了?我说:“王国维就是在那里投湖自尽的。”没想到小导游睁大了疑惑的眼睛,嘴里慢吞吞地自言自语着王国维三个字,一脸疑惑的目光。对于卷帙浩繁的许多历史,不了解我倒认为本属正常,不过,对于她不知道王国维其人,我实在是感觉有些失望。我是这样告诉小导游的:王国维,清华大学的学术奇才,曾经的四大导师之一,享有国际盛誉的大学者。他在哲学、文学、戏曲史、甲骨文、汉晋木简、敦煌文献、西北地理、蒙元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因此,梁启超称他是“学界重镇”,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人物,并誉之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金字塔”,就连一向苛以誉人的鲁迅先生也认为:“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简而言之:他是一位被大师尊为大师的人。

听我如此说,小导游一脸讶异,虽有愧色,倒是极谦虚地说道:今后我一定记住大师的名字。

我仍然感觉极欣慰,因为皇城根下的颐和园之游,是以缅怀一代大师作为结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