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文远的头像

杨文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22
分享

彩色大地湾

4月3日上午,“丝绸之路甘肃段语言文化调查活动”考察团前往大地湾文化遗址考察。今天适逢清明节,阴沉的天气,星星点点的雨丝,让我不禁又联想起国人所熟知的那首《清明》诗作。

我们从秦安县城出发后,不多时,即穿梭在险峻的峡谷中。先是穿过显亲峡,接着是锁子峡、锦带峡,大家一路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已至陇城镇。我们先参观了女娲祠和女娲洞,接着考察了陇城街亭遗址,然后便直达大地湾文化遗址。

大地湾遗址位于秦安县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部,上世纪80年代末,国务院将大地湾文化遗址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地湾遗址于上世纪50年代首先发现时,考古人员仅视其为一处普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地湾文化遗址真正受到世人广泛关注,已到上世纪80年代。2001年4月,大地湾考古因其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被学术界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早在六万年前,秦安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人们制作打制石器,以采集和狩猎为生;8000年前,大地湾先民就开始种植黍、粟,同时狩猎捕鱼,驯养家畜,建造房屋,开始了稳定的定居生活。大地湾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文化之一。所以从彩陶文化来讲,大地湾将中国彩陶文化产生的时间上溯至距今8000年,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彩陶文化。

彩陶是在制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随着制陶工艺的提高,人们逐渐有了审美意识,开始注重陶器外表的装饰效果,早期彩陶上彩绘的颜色多是褐红色,大地湾一期出土的成批彩陶以不容置疑的事实推翻了安特生所谓“中国彩陶源于西方”的论点。我们熟知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细泥红陶,是大地湾二期文化遗存出土,距今6000年以前。原始艺术家将五官、发纹,特别巧妙地置于器口部位处,耳鼻高耸,眼目传神,造型富于活力,充满生机,无论雕塑技艺还是绘画水平都达到当时登峰造极的程度,这件罕见的原始艺术精品,摘取了国宝级文物的桂冠。

我们知道,大地湾文化遗址的发现,将中华文明推向了8000年前。专家们将大地湾文化遗存划分为5个时期。第一期文化即前仰韶文化,距今7800-7300年;第二期文化即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年-5900年;第三期文化即仰韶文化中期,距今约5900年-5500年;第四期文化即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年-4900年;第五期文化即常山下层文化,距今大约4900年-4800年。

2016年10月在广河举行“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论坛”期间,我专门采访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谦盈先生。吴老虽已86岁高龄,但精神矍铄。吴老是常山下层文化的命名者,忆及那段历史,吴老侃侃而谈:“常山下层文化遗存的发现年代较早,1957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队在渭河上游地区调查中就有采集,并在考古报告中提出它是‘一种新石器时代新文化遗存’。1978年至1979年,我在泾、渭两河流域地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考古调查,通过对各县(市)的博物馆(或文化馆)研究馆藏文物深入了解,深深感到甘肃省文管会张学正等同志提出的见解,是很有道理的。故于1979年冬选择陇东镇原县常山遗址为典型发掘研究,发现遗址上层堆积遗存属西周文化,下层堆积遗存的文化自具特征,故命名为常山下层文化。”

著名考古学家郎树德先生上世纪80年代初即主持大地湾遗址的发掘、保护和研究工作,郎树德先生对大地湾的研究价值早在2002年就有如下观点:第一,大地湾第一至第五期文化的发现为甘肃新石器时代树立了明确的比较完整的年代标尺,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考古学区、系、类型的研究;第二,距今7000多年前的第一期文化的发现不仅确凿无疑地表明甘肃是中华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而且为探讨农业、陶器、彩陶的起源提供了一批弥足珍贵的科学资料;第三,大地湾发现的240座房屋遗存为史前建筑及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增添了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第四,大地湾提供了史前聚落从一般村落发展为中心聚落的演进过程,为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理论提供了重要的证据;第五,大地湾骨器的解剖学鉴定及动物的骨骼种属鉴定为我们研究史前经济生活状况,复原古代生态环境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而古代生态环境研究又为今天的西部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参观大地湾博物馆,我才了解到,大地湾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国最早的绘画、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中国最早的彩陶、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作物标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