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文远的头像

杨文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08
分享

兰州中山桥背后的传奇人物

每座城市都有一处最具代表性的“打卡地”,对于甘肃省会兰州而言,这处地方无疑就是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百年中山铁桥。

相较于更多修饰性的词汇,兰州本地人更习惯以中山桥来称呼,简单直接而亲切,就像称呼一位老朋友。

兰州,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依偎于母亲河畔的记忆,并不都是温情与美好,因为百余年前,黄河两岸的兰州人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渡河出行的问题。不论是水面上的羊皮筏子摆渡,还是冰面上的通行,其便利性并不乐观,更何况还有汛期、冰凌等源于大自然的渡河安全隐患。

即使明朝时有了浮桥,且不说摇摇晃晃的体验与通行承载能力,仅仅受季节制约,一年一度搭而又拆,拆了再搭的周而复始,依然不能有效实现两岸的常态化连通。

直到中山桥建成,万里黄河之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永久性桥梁落地,才有了《铁桥百年赋》中所言之“一桥彩虹临波,百年流云飞渡”“三边利济,商旅荣繁;通衢信步,九曲安澜”。

而谈及中山桥,就不得不提及一人,彭英甲。

彭英甲字炳东,号铁函,河北承德人,曾受西洋技术训练,推崇现代科学技术,对于西方经济学亦有研究,赴甘肃就任之前,曾在辽沈办理过外交事务。他不仅一手促成了“天下黄河第一桥”,更是以此为契机,带领兰州走向了现代工业。

没有彭英甲 便无中山桥

1938年左右出版的《甘肃生产建设之过去、现在与将来》一书,提到修建黄河铁桥时指出:“是由陕甘总督升允肇其端,实际上负责详细计划与执行者,为兰州道彭英甲。”

该书在体系设计上第一部分称“左宗棠时代”,第二部分称“彭英甲时代”。在那特殊的时期,成功修建兰州黄河铁桥,确是一件非同寻常的壮举。后人因彭英甲在任时的杰出功绩,遂誉其为一个地区的时代。

彭英甲在兰州就任的6年时间里,启动黄河铁桥修建项目,积极推行“洋务”运动,创办实业,为兰州地方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观察使分巡兰州道

光绪三十一年(1905),陕甘总督升允正式提出修建兰州黄河铁桥。升允奏称:“故大学士左宗棠前任陕甘总督时,已窃忧之,曾议建造铁桥,因洋商福克索价太昂中止。”

这一时期,清王朝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国库空虚,工业颓废。升允明白,清王朝对修筑铁桥的批复,实际仅是一张空头支票。地方财政亦无力支撑修桥巨额的费用,这个项目很有可能又要胎死腹中。但这座桥,对兰州,乃至对西北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

其时,洋务派人物彭英甲以兰州观察使分巡兰州道,升允慧眼识英才,敏锐地发现彭英甲是一位懂新政、讲实际、重实效、思路清晰、办事果断、行事有魄力的洋务派官员,他对洋务、织造、钱法见解精辟。更重要的,彭英甲所提出的修桥方案,计划周密,切实可行。

适逢甘肃农工商矿局无人、无举措、无经费,升允遂令彭英甲总理各项事务。彭英甲深感责任所在,夙夜兢兢。

签订合同 修建铁桥

彭英甲的到任,让升允在兰州相关事务上找到了真正的帮手,兰州黄河铁桥项目开始启动。

彭英甲先与德国天津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订立包修合同。按照合同,铁桥的采购、海运、组织调度、管理等都由泰来洋行负责。

作为这项浩大工程的总协调人,彭英甲不仅要负责筹措经费,同时要协调运输、人力、生活等大小事宜。期间,小人的诬陷接二连三,其中就有私自挪用军饷修桥,仅此一项,就是杀头之罪。彭英甲的旧属及亲人深深为其安危担忧,劝其放弃修桥,但彭英甲不为所动。

据记载,1908年,建设铁桥所需的相关工程设备,以及水泥、钢材、油漆乃至螺丝钉等物料都要进口,先是从遥远的德国海运至天津,再从天津经郑州、西安转运至兰州。一次次转运就意味着要多次称重,以便给马车夫付运费。《兰州市政志》记载,从德国进口的铁桥原材料有:“2000吨钢材部件、设备、机具。”

可以说,兰州黄河铁桥是彭英甲带着甘肃洋务总局、农工商矿总局、税厘统捐总局的一大帮人马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1909年7月4日,铁桥正式通车,投入使用。

推行新政 创办实业

在甘肃任职期间,彭英甲目睹当地财力艰困、工业落后之现状,不断调查研究。

他一改传统观念所认为的“甘肃地瘠民贫”之情形,认为甘肃物产丰富,其落后并不是本身贫瘠,而在实业凋敝、商情涣散、矿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彭英甲日夜筹思,对症下药,制定了一揽子措施计划,提出创办实业,振兴甘肃工业的思路,得到升允全力支持。

雷厉风行办实业,彭英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快”字。

仅1906年、1907年,甘肃中等矿务学堂、化验厂、织呢局、织布厂、裁绒厂、丝绸厂、玻璃厂如雨后春笋般落地。在此过程中,彭英甲还着力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促使更多的人创业,增强人们的商品意识及生产经营能力,推行合同制。很快,甘肃的产品开始行销全国,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随着相关计划的推行实施,甘肃特别是兰州“百废俱兴,盛极一时”的局面渐趋形成。

好抱负 真男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中国结束了封建王朝统治。

彭英甲又回到兰州,担任了一年甘肃共和政府的布政使,时移事易,他难以再有所作为,甚至连守住自己呕心沥血所创办的实业都十分困难。

不愿随波逐流,不做趋炎附势的政客,在他的理念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彭英甲去意已定,交通工具是马车,目的地是北京。

前来送行的有昔日的旧属,还有听到消息的百姓、商贩、企业主等。马车徐徐启动,彭英甲表情肃穆怆然,偶尔强装笑颜,不时向远处送行的人群拱手作揖,以示感谢。

马车缓缓驶去,车夫挥动长鞭,声声吆喝透着苍凉。送行的人群齐声呼喊:彭英甲,好抱负,真男儿!

这一年,民国政府组织对全国户口进行调查。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载:1912年全国各省户口调查统计数,除了甘肃外,都不可靠。这不正是彭英甲在最后一个布政使任上的功劳吗?

有人这样评价彭英甲,要讲甘肃近代史,要讲兰州现代工业,就绕不开彭英甲。还好有一座桥铁梁横空、柱砥中流,记录下彭英甲创办实业的功绩,见证中华民族复兴之沧桑巨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