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带血都是情,篇篇含泪皆有爱
——读黄兆莲纪实散文《心语手记》有感
在西安这个近20年最酷热的夏天,我用最快的时间,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时间,包含中午宝贵的休息时间,坚持读完了安康作家黄兆莲所著的近20万字的纪实散文集《心语手记》。读完之后,掩卷沉思,内心五味杂陈,心如刀割,余味无穷,仿佛完成一桩重要的心愿和使命。黄兆莲是安康市石泉县人,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下过乡,插过队,招过工,提了干,几十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县人事干部岗位退休。难能可贵的是,她在退休之后,坚持学习,勤于创作,顽强拼搏,笔耕不辍,终在古稀之年,完成毕生创作宏愿。
《心语手记》是黄兆莲老师花费15年呕心沥血之作,是描述普通老百姓家庭残疾人生活的叙事散文集。确切地说,是描写她儿子苟小松2岁时因注射链霉素中毒致聋哑残疾,从发现、四处求医、生活和康复写起,到求学、就业、婚姻和突遭不幸,全方位、全时空、全链条、多维度叙述、追忆、追思、怀念的多篇散文整理收集成册,真是字字带血都是情,篇篇含泪皆有爱。从某种角度来说,《心语手记》填补了我国改革开放早期因药物致聋哑、致身心、致肢体残疾儿童的成长、求医、求学、就业等残疾人成长教育上的空白,可谓用心良苦,匠心独运。
是什么让她在退休之后,下那么大的决心,甘愿放弃安逸的晚年生活,拿起书,拿起笔,请教老师,认真整理,甘愿花费15年的宝贵时间,坚持坐冷板凳,费尽心思,仔细回忆,热肠刮肚,找寻素材,多方采访,废寝忘食,数易其稿,曾几度哽咽写不下去,欲扔其笔,欲撕其稿,自己“何苦伤害自己呢?”可是,崩溃、悲愤,调整、冷静,几番较量之后,仍然坚定的拿起手中的笔,擦掉眼泪继续写,抒写掩藏在心底深处的育儿历程和战胜生活的心语手记。
我认为,鼓舞她写下去的是爱,是伟大的母爱,是高贵的善意,是崇高的博爱,是巨大的母爱鼓舞,是高贵的善意勉励,是崇高的博爱激励。15年有多久?15年有多长?那可是足足培养一代人的时间。对她来说,那可是痛苦煎熬而又期盼美好与欣慰的15年,仿佛一次重生,一次复活,其中的艰辛与苦涩,困难与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了,我们只能靠想象了。
我佩服黄兆莲老师永不服输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懈努力的拼劲,愈挫愈勇的韧劲。这也是黄老师退休之后坚持创作的动力所在,笔耕不辍的源泉,这也是我们身上最缺少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习她这种永不服输、坚持到底的精神。
任劳任怨苦育儿,一路艰辛一路歌。把因注射链霉素中毒致聋哑残疾的苟小松从无声世界中通过多重康复训练到能简单的与人对话,能自食其力开理发店,熟能生巧,技艺超群,走上县城名人的行列,是一般母亲做不到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用爱子的小爱撬动全社会关爱残疾儿童,关注残疾人群,助残、爱残的大爱,助推省市残疾人事业向前更快、更远发展,这是本书最成功之处,不禁让人动容,让人欣慰。
1992年9月,求医心切的黄老师,从报纸上得知哈尔滨曹姓中医用针灸和中医手段治疗聋哑人效果显著,来不及思索,怀揣借来的6000块钱携幼子小松远赴东北治疗。经历虔诚求医,遵医住院治疗,他乡遇故知,忍饥挨饿三个多月,花光所有费用,最终发现效果不明显,被迫无功而返,痛定思痛,结合安康地区聋哑学校的现状,求学困难,就业渺茫,给中国残联、省残联和安康地区残联等有关部门写了一封言词恳切、有理有据、内容翔实,适切要求在安康地区开办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班的求助信,得到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很快得到回复,并很快改、扩建一所集上学、技术培训一条龙服务的残疾人学校,救助了数以千计的残疾儿童,可谓功德无量,堪称大爱无疆。
1997年“三八”妇女节,县妇联、县总工会联合举办“跨世纪妈妈演讲会”, 因黄老师育儿经验丰富,成效显著,特地将主题改为“优秀妈妈演讲会”。顶着小松用一个多小时亲手给自己剪、吹、卷好的精致发型,意气风发的走上讲台,大声的给观众说,这是刚学了三天美发理发的失聪儿子苟小松给自己创造的新发型。话音刚落,现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很好的诠释了育儿成果,诠释了会议主题。她包含深情的演讲“母爱就是奉献”,更是声情并茂,引人入胜,得到了与会人员的普遍认可,荣获二等奖,并接受县台记者的专访,在县域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以自己艰辛育儿的小爱撬动并谱写了全社会助残、爱残疾儿童的大爱,以己之力谱写大爱之歌。
相信《心语手记》出版后,一定会为全国8500万残疾人树立了救助、康复榜样,肯定会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助力,为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相信不久的将来,残疾人普遍会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得到意想不到的救助,迎来本该属于他们的春天。
命运多舛苦励志,长怀大善勇毅行。如果说育儿是母亲的本能,那命运悲苦就是无法选择,是一部励志故事了。逆境求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在饱受生活磨难之时,能长怀善意,爱国家,爱社会,爱亲朋好友,爱好友四邻,并坚持一生,那便是大善了。老三届应该是最不幸的一代人,更不幸的是黄兆莲悲惨的身世。一个女孩,两岁丧父,十四岁丧母,唯一的亲哥远在千里之外的青海部队,不得已被寄养在舅舅家,高中毕业后却又遭遇上山下乡,坎坷的命运,多难的生活,多灾的前途,接二连三的铺在她孤苦伶仃的面前。当所有的人全部返城招工,一个弱女子在人生地不熟的乡下,该是怎样一种孤苦无助呢?
正是这种逆境培养了她与生俱来的独立前行的个性,磨练了她坚韧勇毅的品性,造就她一生的悲悯情怀。在悲苦磨难中,黄兆功莲不消沉,不绝望,不抱怨,而是迎难而上,志存高远,谨小慎微,一路前行,面对困难永不放弃,永不言败,永远相信双手一定能创造美好的明天。
在文中,你能从文字背后看到一位老大姐是如何面对困难,面对逆境,面对生活的态度,在不幸中鼓起生活的风帆,乘风破浪,勇毅前行,在前行中与每一位相遇的人都能处成朋友,成为亲人,相互走动。如在北京和哈尔滨求医时与北京卫戍区的老乡张所长,山西莲花味精厂的推销员,陕西商洛栲胶厂的数位业务员,在异乡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得到他们有力的援助。而在生活走向正轨时,黄兆莲又将这种帮助积极传递给更需要援助的人,如保姆董爷爷和董婆婆,给老夫妇看病,披麻戴孝为其养老送终,更难能可贵的是将这种善行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残疾儿子,残疾儿子只要看到有人需要帮助,不管多难都要伸手相帮,将美发理发手艺手把手教给更贫穷的县城周边的农民兄弟子女,让更多的人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比如不怕脏,不怕臭,亲手给流浪女理发,不顾满头的虱子和虫卵,标准不降,程序不减,一视同仁,花费了大半天的时间,依旧按正常理发价钱3块钱收取,就算理发之后,将所有使用过的理发用具全部销毁,也不刻意加价。比如2003年10月22日下午3时,苟小松就是参加西乡县徒弟理发店开业时,突遭车祸不幸离世的,时年22岁201天,让人痛惜。
文风朴实家常话,邻里故事扑面来。如果说笔力雄健是男性作家的特长,那么文风朴实细腻刚是女性作家的优势,而黄兆莲老师将这种文风发挥到极致,让人感受到如同面对面讲故事时的温馨,围桌而座家长里短的细腻与朴实,不是读书而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拉家常,更像是临家大婶或是隔壁大姐讲述过去的故事。这些故事有老三届上山下乡励志的故事,有工作中领导关爱职工的故事,有四处求医问病治疗的辛酸故事,有亲戚邻里帮忙互助的故事,有上学期间同学意气风发的故事,有在城区繁华地段开理发店的日常百姓创业的故事,这些故事全是用当地方言来叙述,幽默诙谐,地道风趣,娓娓道来,读来趣味无穷。
字字带血都是情,篇篇含泪皆有爱。如果说生活教会了我们生存,那么生存在艰难困苦中,我们学会了爱,爱是人类最珍贵、最崇高的感情,爱让我们的生活更饱满、更有味、更有趣。通过阅读,我发现《心语手记》通篇有一个主旋律,那就是弘扬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让社会所有成员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去爱和被爱。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爱与被爱。从艰辛养育苟小松的母爱到回忆父亲的父爱,到14岁丧失母亲的母爱,到长兄和堂兄养育之恩的兄妹之间深沉的疼爱,到领导同事的相互关爱,到亲戚邻里互相帮助的友爱,到苟小松求学时期纯洁的同学之爱,贯通全篇,力透纸背。
全书可以联成一书,也可以拆分成篇,独立成文,逐一阅读,每一篇都饱含着浓浓的爱。如第39页,《儿是妈妈的护身符》一文中描述,因囊中羞涩从单位财务处借1000块钱到哈尔滨求医时,被陌生老板搭讪,阔绰出手赞助2000块钱,暗示潜规则,被睡意惺松的小松发现,硬将钱塞回陌生老板怀里,将其推出门外,关切而小声的说:晚上,不要让别人,男人来玩嘛!并用手指着母亲的额头说:以后小心,知不知道?将一个在外单身女人的无奈、无助与苦闷被几句话写得淋漓尽致,将残疾儿童对母亲的关切之爱描述得入木三分,关键时刻,儿子真是母亲的护身符。
正在治病的小松规劝并勉励同是求医治病承受不了哈尔滨渐冷的气候和面临的巨大财物压力的陌生女孩时说:姐姐不要哭。一句话,让同是带领聋哑残疾弟弟异地求医的陌生大学生止住哭泣,重新焕发勇气。这就是从爱到互爱,从被爱到传递爱的闭环传递。文中类似这样的文章和片段与文字特别多,读来让人感到心中充满了满满的爱,生活充满了满满的爱。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安康石泉县本土丧葬祭祀习俗和百姓生活习惯,内容详实,烟火气息浓郁,本土风味扑面而来,画面感强,可读性强,能让读者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可谓是一部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画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心语手记》是黄兆莲老师的心声,也是天下父母感天动地的心声。祝愿黄老师晚年幸福,写出更好、更多、更杰出的作品,祝愿天下父母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