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出生起,一个人的人生就充满了悲欣交集。人生的一切变故起伏、悲欢离合,都是在为我们演无常、演般若。可是,人类多少年的进化,一代又一代过去了,有几个人醒悟了?改变了?真的凤毛麟角。
终其一生,无数人都是在重复年少时的生活,从生到死,从死又生,无限循环着3万多个日日夜夜的倍数,消耗着一天又一天。
就拿生死问题来讲,生死是一个圆的一体两面,它的属性本是中性,无所谓好坏,人类存活是一个奇迹和侥幸,现代人的生存就更是侥幸中的侥幸,可是我们偏偏都不喜欢死,连这个词都很少说,甚至不允许说,不是忌讳就是晦气,却对生热泪盈眶,无限赞美生命。难道不知:生,也意味着一生苦难的开始,而死,也可以是圆满的终结吗?不知死,又怎么可能明白应该如何活着?不知死焉之生?焉不知大多数人的活着不过就是活死人?
当你孜孜以求考进名校、希望光环加身,却遭遇重病不得不休学一场时;当你全心付出,渴望一段爱情修成正果、再不分离,却遭遇无情背叛不得不分道扬镳时;当你踌躇满志、牺牲家庭全力扑向事业,却遭遇人财两失,不得不调养生息时;当你甘愿为艺术献身、放弃所有,垂垂老矣却发现终无所成时;当你读遍了这天下的书籍,掉了一辈子的书袋,却无一道理和知识可运用时;当你懂得了做事赚钱谋生之术,却对书本理论上的“道”一无所知,总感人生无趣时。你是否会静下心想一想?
你我身边,有多少人不是痛到极致、死到临头,或者大灾大难发生在至亲身上,又怎么可能会对生活现状予以思考?又如何能对生死问题有所感触?
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最怕的是,永远一潭死水。
我们欠缺的这个功课,必然会在生命中的某一天以一种更震撼、更强烈、更具冲击的力量归来!如果真的到了那个时刻,由不得你不重视。
所有人终其一生,最深的本能和需求,便是摆脱不确定性而进入确定。智者追求本体和永恒,常人追寻的也是踏实和安全感。
生死,则正是那个最大的不确定,这个不确定,就是来自无常之生灭,比如:失去、失恋、失业、生病、破产,意外等等,生死则正是人一生最大的生灭,对于一个人,自然就是最深的根本性课题。
也可以说,生死是一切生灭和不确定性的象征和集合,任何的生灭无常都可以看作生死。
所以,佛家称觉悟成道为“了脱生死大事”,这是完全的自觉;艺术家,文化从业者对不朽之作、后世之名的执着,终极的完美;以及政治家,企业家对永垂青史的执念,这些均是半自觉。
普通人呢?这世间的主流便是普通人。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意识,最深层的究竟,便是源于对死亡的恐惧、对永恒的渴望,故而希望借助血脉基因传递,繁衍子孙,希求生生不灭的实现,虽是原始本能却更见其根本性。
从这个层面看,这是人最大的私欲,生养孩子正是为了自己,这很正常,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再自我催眠,自我感动,带孩子辛苦,养孩子辛苦,自我标榜作为父母角色的伟大牺牲,不至于自我哀怜。
只有当自己的“心”不觉得苦的时候,才会明白:生养孩子,是为奉事天道。
成了家的夫妻二人,只要动了生养孩子的心,那么教育孩子就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该如此,本来如是。
就如养一盆花儿一般,在开始养护的过程中,你已得到了最大的快乐,至于花儿能不能长好,以后长的是好是坏,你只能尽自己最大的能耐安护它,却无法完全操控它的未来。
你就不会对孩子溺爱和暴烈,就不会动不动自怜自艾,心气不平,不会总想着控制纠缠,万般放不下,不会以关心和道德之名,行控制和私欲之实,不会想着孩子必须要做到什么样,给自己回报什么样(名利荣誉等等皆是),才不辜负自己对其的投资和养育,不会强加沉重的个人意志,让他的一生都直不起腰来。只有到了这个时候,言传身教才能真的做到,行事言语才能散发芳香。
愿你一生芳香,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