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峰湖》的头像

《万峰湖》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1/08
分享

韦夏夏的散文


 

韦夏夏的散文

   

韦夏夏:贵州贞丰人、布依族,90后,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2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学员。近年来,有散文作品在《新华副刊》《广州日报》《北京日报》《贵州民族报》《夜郎文学》《当代教育》《川东文学》《北部湾文学》《贵州作家》等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并被全国多家报刊网站转载。著有散文集《青春记忆》。

               

                             韦夏夏(布依族)

       


万峰林的诗与远方


如果你喜欢无尽的山野连绵,这里放眼便是青绿。

这里便是被《中国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五大峰林之一的万峰林。正如它的名字,这里万座山峰,层峦叠嶂,绵绵不绝,气势磅礴,景观奇特。

见惯了以往那些高耸入云、起伏连绵的山脉,再看面前这挺拔秀美峰林的瞬间,一种别样的感觉,便油然而生。这些拔地而起的山峰,全无北方山峦的那种高大巍峨,给人一种南方温婉秀气、小家碧玉的感觉,小巧玲珑而清新秀丽。

万峰林把“秀美”与“雄壮”,结合得如此的完美。

万峰林形态多样,有列阵峰林、宝剑峰林、群龙峰林、罗汉峰林、叠帽峰林五大类型,山峦叠翠,似箭、似塔、似锥,形态各异,如诗如画。

万峰林是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的主园区,出露主要以三叠纪地层为主,这里峰林地质奇观的形成主要是喀斯特作用的结果,被誉为“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也是一处世间罕见的峰林画廊。 

旅行家徐霞客385年前来到万峰林,看到峰林的雄伟壮观,在《滇游日记》中这样描绘万峰林:“独以逼耸见奇……伫而回睇,始见其前大坞开于南,群山丛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而遥望坞外,南山横亘最雄,犹半与云气相氤氳,此即巴吉之东,障盘江而南趋者也。”

想象跟随徐霞客当年的脚步,沿着山路而上,进入景区。登高远眺,万峰林峰间有水,谷中有村,村围秀崖。群山环绕的山庄、田野,迂回婉转的小河,白、黄、绿相间,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一路铺开……

山里人则更为直接,以方位将其区分为“东峰林”和“西峰林”。

东峰林山峦起伏,晴天观峰,可看“日出朝阳洒满谷”;雾中看山,则是“云霞明灭或可睹”;西峰林则是以水取胜。西峰林山脚下一条蜿蜒的纳灰河,缓缓地在农田中由南往西流淌,像一根游线,把依河而建的几个布依族村寨珍珠般地串联起来。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似乎很偏爱这里。它就像是一个世间奇妙的“魔法盒”,将大自然的奇特景象,如数收入其中。那2万多座锥状峰林,聚集在这里,成就了万峰林那雄浑壮阔的磅礴气势。

万峰林的村寨里,有着最饱满的繁华。

阳光正好,邻里情浓,烟火气盛,饱满的繁华里,有着世俗的简单和快乐。

当雄鸡啼破夜色,万峰林中的村庄在静谧中轻悄醒来。晨光中,山林浸在雾蔼里,村舍上飘荡着炊烟;纳灰河穿村而过,村上的林间鲜活着一林鸟叫。村民们日出而作,大山里的村寨又开启了新的一天。

一缕秋风,一片稻田。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村寨中的稻谷和田野。一簇簇饱满的稻穗被压弯了腰,等待着农人的收割,身处稻田之中,稻穗与阳光相辉映,折射出的点点金光映入眼眸。

放眼望去,纳灰河在峰林田园和村寨之中蜿蜒穿梭,将奇美的山峰、橙黄的田野、古朴的村寨、葱郁的树林融为一体,炊烟袅袅,蓝天白云,农人们在田间忙碌着,小孩则赤着脚在田间奔跑,这就是世间最美的风景。

走进万峰林中的村庄,感觉时光倒流,灰白色的村舍依山而建,河水潺潺顺脚流过,山花烂漫盛放在将军峰上。这里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留着原有的农耕生活模式。当地民风十分纯朴,有客人来,都会盛情款待。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崛起,万峰林的村庄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探索绿色转型,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通过打造乡村旅游,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吸引众多游客来此旅游度假、休闲养生。

“村里有家,地里有菜,田里有鱼,这就是纳灰村的美好生活。”纳灰村村民在朋友圈写道。

如今,乡村旅游成为了坐落于万峰林的鱼龙村、双生村、纳录村、上纳灰村、中纳灰村、下纳灰村、乐立村、万福村、瓮本村一张靓丽名片。

阳光流泻,夜幕降临,村村寨寨飘出一道道炊烟,村寨四周,万峰笼罩,落满余晖,纳灰河静静流淌,荡漾着碧波,汽车开来的灯光划破夜空,土地勾勒出美好的蓝图,这里的村民们有了更美好的憧憬。

走进田园,置身其中,与它来一场深度的互动,感受它的每一个细节美和每一种特别的趣味,实现心灵的田园皈依。

万峰林景区,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峰林景观千姿百态。镶嵌其间的八卦田、落水洞(地眼)与劳作的村民、村落农舍构成一幅幅秀美的山水田园画卷。

随着水稻插秧机在一块块水田里穿梭往复,从空中俯瞰,阳光洒满了整片水田,镜面般的田里插满了排排整齐的秧苗,一块块水田颜色各异,呈现出蓝、绿、黄等一个个深浅不一的色块,就像是大地的“调色板”。

田野间,勤劳的人们正忙着将碧绿的稻秧插入水田里,为稻田披上绿装,青山绿水中的秧田里一片生机盎然,孕育着希望。

黔西南得天独厚的造物资源,孕育了美丽而神秘的生长环境。一个个村落如繁星般,将田园风光点缀得熠熠生辉。

田野与布依族寨子的石板房交相辉映,蜿蜒的曲线,就是大自然的杰作。布依族同胞穿着民族服饰穿梭田间,给这幅自然画卷点睛一笔。

田野在太阳光的反射下,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绚丽颜色。放眼望去,色彩浑然天成,肆意泼洒在高低起伏的大地上,宛如一幅油画。在那些云雾缭绕早晨,错落有致的田地在远处的青山、绿草、溪流衬托下,如诗如画,宛若仙境。

待稻谷成熟时,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这个季节,田野的生命色彩由绿色过渡为黄色。金灿灿的“福”稻在“福”字田里“笑弯了腰”,满眼的黄延伸到天际,山风吹来,翻滚着金色的稻浪。

布依族傍山而居,选择山清水秀,山环水绕的地方,农舍点缀,独木桥横,牧童戏水,风光俊朗清逸,极富黔西南的田园气息。

美丽的山峰,明镜似的小河,划入天际的小船,水车、水渠与独木桥,泛舟河上,感受丛林、山峰、蓝天和白云,小桥流水,百鸟啼鸣,以及村舍中的鸡鸣狗吠,是一处令人迷醉的田园风光。

冬季,农田安息片刻静待来年,而人们安祥、平静地生活,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岁月静好,一如往昔。

来吧,这里有你的诗和远方,这里有你的诗酒田园。

 

坝盘掠影

 

安龙坝盘是一个古老的纯布依族村寨,村民们沿湖而居,寨子依山傍水,湖岸绿竹葱茏,民族风情浓郁,古朴典雅的吊脚楼、奇特的小三峡风光、粗壮的古榕树、茂密的翠竹林,构建了一幅优美的民族生活画卷。“坝盘”是布依语的音译,汉语即“箭秃”的意思。上世纪九十年代,因天生桥一级电站建成蓄水,科丰、岜皓两个寨子处于施工区和库区780水位线下,不得不实施移民搬迁,远迁的远迁、后靠的后靠,寨子的原址则从此永远藏身于湖底,只有大坝坎下一公里处的坝盘寨子有幸保存下来,成为万峰湖景区一道靓丽的布依古寨风情景点。

暖冬,走进坝盘,一条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路在山寨中来回穿梭,长长的木栈道镶嵌在田块之间,清澈的泉水带动着水车不停地旋转,山间林野,阡陌交通,一幢幢石头墙面的青瓦民居错落有致,一座座农家小院干净整洁,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田园画卷。

走进村寨,你时常会有一种穿梭在漫长布依文化时光遂道里的感觉,在一种久违的布依文化气息包绕的氛围里,不由沉湎于一种情绪中,若用“温存”二字来形容,是恰到好处的。

古吊脚楼依山就势而起,随形生变,采取“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的建造手法,使建筑空间得到最大化的扩展,是建筑选址“天人合一”理念的真实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的建筑环境观的实物载体,是布依族民居建筑选址的典型代表。

古寨吊脚楼外露的木构架,屋面的小青瓦,特别是融于整个建筑群的花窗垂瓜,典雅细腻,美观精巧,内涵丰富,构思奇特,精雕细刻,具有南方建筑的秀雅风格。

眼前这座田园山水、如诗如画的村寨,既是村民世代传习下来的生态文明理念的体现,也是当下“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样本。

打造美丽村庄,得锻造文明的村民。坝盘人的生活,有着自己古老与现代独特的融合,他们每年都举办自己祖先留下的“布依山歌节”“坝盘好歌节”“三月三祭山节”等传统的节日,基础设施、环境整治、文化建设和社会保障多头并进,通过创建景区实现旅游业的新突破,成为全镇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并倡导保护利用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了村级文物陈列馆,荣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省级示范点、“全省文明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纸制作技艺”等称号。

为了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全村先后发展200亩早熟蔬菜和100余亩“老干妈”辣椒种植基地,示范带动发展“梦里水乡”等农家乐和钓鱼庄以及布依族刺绣和古法造纸等作为全村发展的经济支柱产业,为坝盘人找到了一条致富路。

坝盘还有着悠久浓郁的历史文化。坝盘除了是黔西南州境内的南盘江上游保存最完好的布依古寨之一之外,还有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古法造纸,坝盘古寨的“竹纸”传统古法造纸工艺,是传统造纸作坊的典型代表,堪称中国古法造纸的“活化石”;古乐“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演出队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古榕树,古寨内古榕树到处可见,树龄至少应有五百年以上,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古榕树已成为今天历史见证的活化石,简称坝盘“四古”。

在坝盘,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乡村文化建设,民俗活动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个来了便可以使内心宁静的地方。

此刻,站在湖边望远,山色如黛,树木葱茏,连绵的农田。湖水流动的声响从身边渗入,薄凉并夹带着些许雾气。在宁静的湖面上,在白鹅划出的道道水纹中,糅合着表面的平静和内心的波澜,弥漫了整个身体。

在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你好,我的小男孩

 

    2022年3月27日,我在产房忍受着阵痛等着与你的见面,来不及想象你的样子,一阵哭声袭来,我甚至有些想流泪。

“生产时间,19点41分。”助产师的声音让我的大脑清醒起来,一天一夜的阵痛,到此刻总算是结束了,我松了一口气。听着产床旁边哗哗的水声,护士在给你做简单的清洁,我瘫软在产床上,等待着护士告诉我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护士把你抱到我身边,和我短暂地贴了贴脸,把你的屁股对着我,问我是男宝宝还是女宝宝,我瞥了一眼,是个男孩。心想还好我取好了男孩的名字,由于生产时没戴眼镜,没能看清你的样子,听见你哇哇的哭声,我却没法抱抱你。

34周出生的你属于早产不能和我一起等着出产房,必须到新生儿科住院。自此,我和你分开了一个多月。

5月2号早上,接到兴义市人民医院的出院电话,我从床上跳起来收拾接你要用的东西,小衣服、小裤子、包被、尿不湿都得拿齐了,带着期待且紧张的心情,我来到了医院。进到病房,小小的你躺在小床上睁着大眼睛嘟着嘴看着我,真可爱,回想我们一体的时光,一到晚上就在肚子里动来动去,让我难以入睡,我时常摸摸肚子和你互动,现在你就在我眼前,那一瞬间我甚至不知道该跟你说什么,大脑不经过思考,脱口而出:“你好啊,我的小朋友。”

接你出院后,我赶紧给爸妈发去视频,爸妈高兴极了,说马上从贞丰赶回兴义。

回家的路上,你安安静静地睡着,嘴巴时不时做着吮吸的动作,我忍不住摸了摸你的小脸,你轻轻扭了一下头,我赶忙拍拍你的背,生怕你醒了。

自此,我开启了学习如何做妈妈的旅程。

回到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换尿不湿,手忙脚乱的我甚至把尿不湿垫反了,可无论我怎么把你翻来覆去,你都没有哭,很体谅我这位新手妈妈了。

进入第二个月的你开始肠胀气,我根本不知道你为什么半夜哭,而且哭得撕心裂肺,怎么哄都哄不好,看着你痛苦的样子,我也只能默默流泪继续抱着你满屋子走,为了你能舒服一些。后来各种查了资料才知道小小的你在成长中要经历这么多的痛苦,我,宝贝别怕,你成长中经历的所有不适我都和你一起面对。

一晃你就四个月了,时间过得好快,我在你的哭声中迅速适应了妈妈这个角色,熟练换尿不湿,也开始慢慢听懂你的哭声,并拍下你一天天成长的照片。

现在的你会对我笑了,会对我咿咿呀呀说着你的语言,我的一天都在围绕着你转,习惯了你每晚醒过来吃奶,然后我再抱着你哄睡,你在我怀里睡着的笑是我见过最甜的笑容,即使我总被你无理由的大哭搞得崩溃不已。

一直觉得只有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你的出现,让我知道了还有一种爱是还没见面就已经开始了。

从此,你成为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存在。

那些忙碌到没有自己时间的日子还在继续,可能很久很久以后才会结束,我时常会想:我一点都不优秀,这么可爱的你怎么会选择我当你的妈妈呢?转眼一想,你是在督促我变得优秀,变成一位能让你骄傲的妈妈。

靖宇,我最大的愿望便是你健康快乐,未来的日子我陪你一起走,听你说第一句话,拉着你迈出人生中的第一步。

你长大后,也许会离我越来越远,但是我定会在身后成为你最坚强的后盾。

儿子王韦靖宇,2022年3月27日傍晚19时41分出生,属虎。

 

旧时光,你好!

 

恰逢周六,几朋友小聚烙锅店,锅里滋滋响,店对面的酒吧歌声很大,夜晚的兴义总是这么热闹。
五人围坐桌边,边吃边聊,不知是谁的话锋一转说到高中,我一算,高中毕业已经7年了。七年前的我正在为高考努力,那张浅蓝色的桌上贴着“加油”两个字,桌角旁定是一箱子书,桌上也堆满了书,上课还时常睡着,手里的笔还记着笔记,待清醒时一看,歪歪扭扭如鬼画符一般。

我总说不怀念高中,不怀念那个压榨我的学校,高一(6)班、高二(5)班,校服背后的“number 8 middle school”,班级跨年晚会......三年的时光,我怎能不怀念。

“高中早锻炼我给你签到签了快两年吧,还给你带早餐。”刘洋的一句话把我拉回烙锅店,我哈哈笑着夹了块牛肉吃。

早上6点伴随起床铃睁开惺忪的眼睛,打开手机一看,才6点,还能睡几分钟,几分钟后闹钟响起,挣扎起床洗漱,带上英语书跑早锻炼去。

那些怀揣梦想的早晨,那些为梦寐以求大学生活的早晨,你好!

食堂早餐的糯米饭、炒饭,去晚了就没有了,从小树林穿过,挤进食堂的人群,为的就是星期二的土豆牛肉,星期三的红烧肉。匆忙吃完午餐回到宿舍还能看半小时的书再睡午觉。

“快铲铲,下面都糊了。”我旁边的贵菊赶紧翻了翻菜。

我收起自己的小心思继续听他们说着曾经的事。数学老师每次检查“世纪金榜”,我们都达不到要求的页数,总是被老师叫到走廊听他语重心长地话语;地理老师一笔画地球和中国地图,直到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很佩服的;高一花钱买的课桌椅;还有每个班级的小八卦......这些时光,你好!

闲暇的一天,我跟同事一起回到兴义八中,给八中的传统跨年晚会拍照。走在熟悉的路上,和同事说着八中的变化,图书馆往左边的台阶往下,就是高中部了,一楼最右边就是高一(6)班,2007年我的高一教室,忍不住探头往里边看,正在唱着周华健的《朋友》,恍惚间想到当年跨年晚会演出的改编版《白雪公主》,我演的魔镜。每个教室的灯忽开忽关,歌声笑声,还有在教室门口准备上场表演节目的同学在互相鼓励,这些都是我曾经经历过的时光。

坐在桌上的这几个人,有的上学时并不认识,是同校把我们聚在了一起,总会有些亲切感是别人给不了的,我们曾在同一个空间生活过三年,知道同样的事,遇到过同样的老师,这也是一种缘分,看到烟雾下他们的一张张脸,笑着或激动着说起往事,这一瞬间,我相信和他们的相遇一定是缘分。

旧时光,你好!明天,你好!

 

目送

 

 

  记得我去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是母亲送我去的,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我看见一张张陌生的脸,不禁抱紧了母亲的腿,母亲拉着我的手,走到老师跟前,对我说:“去上课,妈妈在这里等你。”我眼含泪水点了点头,站到小朋友做游戏的行列中去,做游戏时,我常时不时地看看母亲,母亲对我微笑地点点头,我安心了,全心投入到游戏中去,当我想起母亲时,我再向那里看去,母亲已经走了,那里的沙地里只留下一排排脚印,证明母亲曾经在那里等过我。我看着那些脚印,哭了整整一个下午,整个操场回荡着我的哭声,混杂着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没有人能哄住我,我只希望能看见母亲的身影,摸摸我的头,给我擦干眼泪。

每当从家回学校时,我都从来不敢看父母的背影,送我上了车,当他们下车时,我的眼睛永远都是望向窗外,因为我知道,多看一眼,眼泪就会流出来。

我没有勇气看着他们的离开。

我的这二十年目送过多少人,又有多少人目送过我。目送也许就代表着那个人不会回头,回头就会不舍,只能选择不回头。

正如小时候抓着幼儿园关上的大门栏杆上,伸长了脖子望着父母离开,一步两步,直到消失在那条巷子的拐弯处。我常常还幻想他们又走回来,走到我身边说:“放学了,我们回家吧。”可是终究一次都没有。

曾祖母下葬那天,我早早起床。阴天,微冷,曾祖母的棺材在红红绿绿的纸花装饰之中放着,昨晚刚下过雨,地面有些湿润,我的眼睛也有些湿润,母亲给我买了早餐,我一直拿在手上,从烫手到冰凉,我一口都吃不下。下葬时间快到了,十几个男人抬起棺材向前走,我就在原地站着,小雨还在下着,浸湿了纸花,也一滴一滴地滴在我的镜片上,模糊了我的双眼,透过沾着滴滴雨水的镜片我看着曾祖母缓缓离开我的视线,像我小时候看着父母离开我的视线一样,但是唯一不同的是,她不会回来了。

我曾希望自己可以很洒脱地面对这些事情,却发现每次回头都会湿了眼眶。

每一次的送别都可能意味着再也不见,没有再见。

 

生活本不易

 

“为什么我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小X问我。

看着这双无辜的眼睛,我瞬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还记得一次聚会上,H姐喝得有些醉了,跟我七七八八说了一堆话,我感触最大的就是:“没有谁可以让世界上所有人都满意,别在意,总会有人懂得欣赏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社会上生活本来就不容易,更不能迷失了自我。”

每个人都迫切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肯定,当听到与之不符合的话语,就会感到情绪失落。也许,渴望得到肯定是人内心的迫切需求。

害怕否定,可是似乎又没办法改变局势。从大学毕业后,必须快速褪去单纯,跳入社会这条复杂的洪流中,这个过程总是艰难的,要戴上让大多数人满意的面具,面具后的喜怒哀乐只能自己体会。

想到这里,小X的问题好像我又能回答了。我们在学校里度过了20多年,在那里,只要你成绩好,就会得到肯定,你就成为最受人瞩目的那一类人。然而社会,它并不相同,它没有定位你好坏的标准,而是由每一个社会人来评定你,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标准自然不同,所以,这也就是你无法让所有人满意的原因了,也正因为这样,你才会觉得生活在其中不太容易。不知道对于这个刚毕业的小姑娘,这番话她能否明白。

还记得曾经看过的一句话,“生活本不易,流人遂自安”。意思就是生活本来就不容易,流浪的人只能寻找自己觉得安逸的方式生活。这句话我一直到今天都记得很清楚,试想,我们每一个人不就是在社会上的“流人”?“遂自安”不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中有太多不如意的事,如果每一件都去计较,每一件都压在心里,那你不会快乐。

X公务员面试没通过,每天在家呆着,爸妈也不给零花钱了,又开始跟我嚷嚷着要上班,说上班就有工资了。微信这头的我仿佛看到了她的决心,笑了笑,手指在键盘上打上“快去找工作吧!”,点击发送。看来毕业后的生活到底和学校生活究竟有什么不一样,还是得自己去体会。

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时常回忆起学生时代了,那个时候单纯美好,每天最忧愁的事莫过于作业没做完,课文没背熟,又要被老师批评了。18岁的我希望赶紧工作,挣到工资买自己喜欢的东西,26岁的我却想回到单纯美好的生活。

电影《气象预报员》里男主角的父亲对他说:“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

大概在十年前,刚上高中,总是能听见小区里一个人在平台“磨刀,磨刀”。是一个中年男人,那时候,母亲会让我拿菜刀去找他磨,好像两三块钱一次吧,他话不多,安安静静做事,磨好了就将刀递给你,收拾好挑子,继续喊着。后来,偶尔能听见一两次他的喊声,但好像没有听到磨刀的声音了。

大学毕业后的一天,走到小区门口,一阵磨刀的声音传过来,我抬头一看,他在帮门口羊肉粉店家磨刀,十年后的相遇,我不禁放慢了脚步,他头发已经花白,可挑子好像还是十年前的那个,我没有停留,迅速转过弯,加快了脚步。他的生活十年如一日,没有改变,但是不管生活是什么样子,他还是在继续往前走。

生活本不易,但是,我希望生活永远不要辜负那个愿意用全力挑起它的人

 

再回童年

 

 

前两天晚上八点多,我刚刚从超市买点东西回家,就接到朋友的电话,他说马上过来找我“摆白”,朋友是北京长大的,现在正跟我们学着一口流利的“北式兴义话”。

果然没多久他就敲响门了,坐下聊着聊着开始讲到小时候跑菜地偷东西的经历,他说:“小时候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就跑人地里偷花生,刚摘下来的花生那个甜啊,而且还脆。”说完就靠往沙发上,回味得不得了的样子。他这句话让我也不禁想到自己小时候,那会儿老跟着表哥表姐的屁股后面,有一次他们带我去偷李子,被主人家发现了,放狗来追我们,跑得简直快得很,三两下爬到不知哪家的房顶上,在房顶上哈哈大笑。那个李子虽然不怎么好吃,但是这样的记忆应该也只会留在我们这代人的脑海中了。

“想不想再来一回这样的经历啊?我们走出城市,回到小时候。”

朋友打断了我的回想。我被他也勾起了这样的想法,说:“去哪儿啊?”

“我前几天去散步的时候发现有一片甘蔗林,咱们去弄几根甘蔗吃吃吧。”

我思考了一会,点了点头。

开着车来到他口中的这个地方,“为了这几根甘蔗我们也是够狠的啊,还跑这么远。”我不禁偷笑着说。

朋友说:“这是在找寻我们已逝的童年。”

瞬间我无比赞同这句话。

走在小道上,暗淡的路灯打在我们身上,小道上印着影子,耳边一阵阵流水声,这太像小时候在老家和弟弟妹妹们晚上出去玩的场景了。

这一刻我想到一句话:回忆都是找出来的。

弯弯拐拐走着,眼前的空旷消失,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那一片甘蔗林。很大一片,但是不高,在夜晚风的作用下,叶片发出窣窣的声音。

“就是这里了,我们进去吧。”朋友说。

甘蔗林中间有一条小路,我们扒开挡在小路中间的灌木,踏上采甘蔗的路。由于前几天的下雨,泥巴特别松软,一脚进去感觉鞋子都快陷下去了,我有些想退缩,可是看朋友那个即将跳进甘蔗林的架势,我还是硬着头皮走了过去。

只要远处传来说话声,我们就赶紧蹲进树丛里,生怕被发现了。明明可以买的,偏偏要不走寻常路地获得。

“这个甘蔗叶子割手得很,你小心点。”在我说完这句话的同时,朋友已经跳进甘蔗林了,只听他在甘蔗林里钻来钻去,叶片攒动,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不一会儿,就扔了一根上来,人也跟着上来了。他双手拿着甘蔗的一头一尾,往自己膝盖上一弄,甘蔗断成两段,一段拿给了我,说:“尝尝,不甜我再去摘另外的。”同行的另一个朋友说:“这是铁甘蔗,硬得很。”果然,我一口咬下去,咬得牙疼都咬不动,所以在朋友拍的小视频里边,我一直在重复同一句话“我吃不动”。

在甘蔗林里,我们偷偷摸摸地吃着甘蔗,看不见也不敢开手机,生怕一个万一就被人发现了,把叶片和甘蔗皮往地里仍,就算毁灭证据了。其实吃不是重点,偷甘蔗的过程才是最让人回味的。

朋友还不忘带走一根,边走边吃,每每看见有人过来,他就把甘蔗藏在身后。

回去的路上,我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今天感觉是不是像回到了12岁?”

“确实是,只是我在用25岁的心态做着12岁的事。”

这份原本只属于童年里的记忆,今天在25岁我的生活里再现,心态虽然不同了,但是依旧是美好的回忆。

 

外公

 

我对外公的了解并不多,知道他是一名裁缝,和外婆用双手养大了6个儿女;他很健谈,跟哪个年纪的人都能聊上几句,虽然都说着过去的人和事,年轻人总会听得云里雾里,但依旧爱听;他很爱看抗战片,可以一部电视剧看无数遍。

小时候家住者相(贞丰县附近的镇),外公家离我家并不远,基本上每天都会到外公家玩耍吃饭,作为裁缝的外公,还给我做了旗袍,家里还留着我穿这件旗袍的照片,一条淡红色有蓝色点点的裙子。

随着年纪大了,外公不再做衣服,用各种碎布做一些枕套,给我们几个表兄弟姐妹都做了,说是以后留个纪念。

大学时,我就是枕着套着外公做的枕套的枕头度过我在西北民族大学的每一夜。结婚前,外公又给我做了一对枕套,背面还有喜字,那一片片三角形碎布拼凑起来枕套,是外公对我的祝福。

外公身体近两年不太好,在我印象里一直吃着药,管这的,管那的,零零总总的吃着好几种。我还给他买了个药盒,一周的药都可以装在里边,以免他不记得吃药。

去年12月份,外公因为腿疼住院了,想着每年都要住几次院,应该无碍。没曾想,那天凌晨,他突然呼吸急促困难,直接送进了ICU,第二天我才得知这个消息,心一下子提了上来。

我跟表弟跑到医院去看他,不能进ICU(正值疫情期间,没做核酸不能进),护士说他不愿意吃饭,也不愿意呆在里边,三舅穿着防护服进去一口一口喂外公吃饭,指了指门口告诉他,我跟表弟都在门口,我们远远地望着他,外公转身看了看我们,单薄瘦弱的他,坐在床边,是那么孤独。我跟表弟挤在门口,大力向他招手,希望他能看见我们。

由于每天只有半个小时的探视时间,年底我工作也忙,不能每天到医院,只能关注家庭微信群,去探视的人把外公的情况发到群里让大家知晓。

“爸爸今天情况有所好转!”

“医生说可以自主呼吸,再观察几天转入普通病房。”

......

微信群里看起来都是好消息,外公在好转,不久应该就可以出院了。

不知为何,总是有一种不踏实感。

第二天就是2023年元旦节,外公情况又不好了,妈妈们6个兄弟姐妹具体跟医生了解了外公的身体状况后,决定还是接他回家。

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第二天中午两点把外公从医院接回家,我说好的。那一夜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想了无数种可能,昏昏沉沉不知几点才睡,早上七点多儿子醒来,在我耳边咿咿呀呀,我起来冲了奶粉给他喝,整个人清醒过来。

今天是元旦节,但是并没有一丝快乐。还没到中午,我就接到表弟的电话,说一起上去外公家,我换好衣服,和表弟一起出发。

一大家子都来了,还没进门,在楼道就听见嘈杂的人声,舅妈们在张罗着大家吃午饭,吃了午饭,舅舅们就准备出发去医院,剩下的人在家陪着外婆。

这段时间很难熬,我时不时到阳台往下看,他们有没有回来。快三点的时候,终于看见了医院的车来了,外公马上回家了。

当进家门那一刻,我惊了,外公的脸肿得让我认不出来,眼泪开始在眼眶里打转,嘴里还插着管,医护人员扶外公躺好后,询问家属,是否现在拔管,得到肯定后,撕开粘在嘴边的胶布,迅速拔管。

只听嘴里“呼呼呼”往外呼气的声音,已经不能吸气了,在家人的声音中,外公勉强睁开眼睛看了我们一眼,一句话都没有说出口,他太虚弱了,几分钟以后,外公走了。看着从头到脚都浮肿的外公,闭上了眼,有一刻我甚至觉得他只是睡着了。我跪在他旁边,看着他,耳边全是哭声,母亲哭得几乎站不起来。外公真的走了,我的眼泪不住往下流,第一次如此近地面对亲人死亡。

夜幕降临,外公脸上搭着一张白布,安静地躺在那,我们默默地陪他最后一程,相对无言。

这一夜,无眠。

第二天中午,灵柩车来了,外公离开了家,外婆在一旁泣不成声,我揽着外婆,安慰着她。

从灵柩车把外公拉走的这一刻,外婆没有了丈夫,母亲没有了爸爸,我也没有了外公。

这个没有文化却可爱的好外公,总是跟我们说着要好好上学,以后会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好好生活的外公,永远离开了我们。

现在,唯有思念永远,祈祷外公在天堂不再受病痛折磨,灵魂安好!

 

                       原载2023年第6期《万峰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