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峰湖》的头像

《万峰湖》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407/22
分享

山川茶酒间,历史名胜及石趣交织的讲述 ——读《山毛散文》

山川茶酒间,历史名胜及石趣交织的讲述

——读《山毛散文》

孟祥生

 

山毛,原名马应立。

印象中的山毛以写长篇小说而备受关注,比如《红竹楼》《黄草坝》等。其也在很多报刊发表过小说、散文和散文诗,但在人们的认知和感受里,似乎他的长篇小说更能代表他整体的写作序列和优势。他在某酿酒业“固态”发酵多年(这里的“固态”是指工作单位),其笔下的文字是否经过原料及其配比、粉碎、蒸糠、蒸馏摘酒、出甑、摊凉等艺术加工环节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但读了他的小说、散文中的语言描述和故事情节,感觉“后劲”和回味不小。应该承认,在“康养胜地·人文兴义”的黔西南来说,山毛是通过个人的恒久勤奋和扎实定力来搞业余创作的。《山毛散文》共分《山川如画》《茶酒之道》《往事回眸》《古迹旧事》《石趣》等章节。其笔下黔西南州的山川人文、茶酒轶事、历史古迹、盘江石趣等文字作品中都凝结着浓郁的地域文化底蕴,不经意中,他已经将黔西南的人文气质悉数反映在了他笔下的故事情节中。

其实,在《山毛散文》序言中,他就说出了这部散文集出版的原因。其原本要出版的是长篇小说《女人制造》,因各种各样的缘由,出版社让他临时换成了《山毛散文》,并且时间紧迫,所以才有了《未准备好的分娩》散文集自序。也许戴盆望天的想法和他的初衷相悖,但散文故事以其独特的魅力,并未减弱一部宏大小说对黔西南山川、茶酒、历史及名胜古迹交织的细腻描绘,应该说与其“窖藏”多年的文化心态和丰富的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山川民风,尽收眼底。《山毛散文》之《山川如画》中对山川景色、民族风情、天坑人家、布依古寨的描绘可谓细腻入微,既有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田园风光,又有温婉细腻的故事情节。散文除了叙事故事和优美的文字语言功能外,细节描述应该是散文最有生命气息的所在。山毛通过生动的笔触,将山川风物的千姿百态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之中。这种对自然生态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山毛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更传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散文世界里,山水人文与个人的情感融入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们互为映衬,通过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共同构建了心灵于内而文字于外的动人画面。其将山水与感受巧妙地融为一体,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既富有诗意又充满深情的黔西南风情。在《安龙风情二章》中讲述了《打凼水冬瓜》和《诗意香车河》。凼,自然是水蓄积而成。打,是驯服“凼”里的水,为黎民百姓所用。打凼,就是建设“排洪除涝”工程,自然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百姓自发出工出力的辛劳。那么水冬瓜,喜欢生长在河沟边或浅水处,主干粗壮,皮糙而厚,虬枝碎叶,生命力顽强,恰恰适合这里的环境,也一如这里勤劳善良的人民。而最大的一棵水冬瓜,就生长在寨门,像个卫士守护着一方安宁。人们送给它一个诗意的名字:重阳树。这个名字寓意深刻,我们可以感受到村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文末,作者以《水冬瓜》民歌和“这位布依老人就是一棵水冬瓜”,对故乡深情的作了回望,并升华了主题。可见作者并不想开篇就把“胸臆”抖出来,这是散文布局的需要,也是通过水冬瓜这一载体对家乡情感寄托的一种独特抒发。在《诗意香车河》中,香车河原名洞广河,早期隶属作者家乡安龙普坪区,后撤区建镇划归戈塘镇。作者为什么在开篇要先交代一条河流的名称和归属呢?这条河流为什么要改名?到底“香”在哪里呢?其实,是为居住在这里的汉、苗、布依族等多民族杂居区的一个制“香”产业作铺垫。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香、烛、纸、帛这些传统的有关祭祀用的被称为“四旧”的制品。因属于封建迷信被明文废止,故在一段特殊时期“骤减”。作者通过对制香工艺的描述,还原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制香、售香的盛况,特别是“香车”发挥的作用,得到诗意的延续。比如,“制香工艺,需要采用一种非常原始的类似水车的动力驱动,使转动的磨石把香木慢慢磨成木浆……这个磨香木面的装置水轮被称为香车。”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洞广河沿岸布满了香车,“嘎吧嘎吧”的场面和山川的风景融为一体,非常壮观。便出现了,在各个传统节日前一两个星期,小商贩们蜂拥而至,“一路上人挑马驮的全是红绿二色的香”的景象。所以,洞广河才会因制香的“香车”而改名“香车河”。作者通过对一条河流、两岸各民族生活、风土人情和故乡自然风光的描绘,将自己的对香车河的认知、以及两岸人民在勤劳致富和敦厚传家发展经历深度地融合在一起,这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也是文字构筑的巧妙之处。

在《迷失天坑的古寨人家》《神秘的南龙布依族古寨》等篇章中,我认为,这是作者以地理景观为表象,在叙述本就并不空洞的山川自然造化的同时,融合和载入了地理景观背后的人文故事。而这些通过细腻笔触描绘的故事,有着历史文化赋予山川地理的独有的符号和编码,正是因为这些地理的特殊性和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才使得这些山川、河流、天坑、田野、人家,都成为了作者烘托笔下丈山量水、体察人文故事的情感寄载。在《迷失天坑的古寨人家》文章中,作者刻意避开了2012年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目摄制组讲述天坑的地质成因,而着重从天坑人文背后的故事视角进行深入挖掘。其在地理自然景观描述的铺垫下,从雨补鲁现状、陈氏的由来和“陈氏宗祠”中神龛的一副对联“学少子昂万卷书,乐聆敬仲三钟曲”拉开序幕,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鲁庄公二十二年、再追溯到西周。他一路刨根问底的追溯,就是想把这副对联背后历史事件里的“敬仲”搞清楚。可惜的是,从古溯今在历代陈氏后裔关于陈氏宗族、支系和谱系的研究里,都没能找到或指证“敬仲”就是陈友谅其人。山毛在此篇散文里,笔下故事情节的描述是严谨的、缜密的。就像他在文末所言:“我相信,会有擅长于民俗学、姓氏学的史学专家出来担当这个大任,把雨补鲁陈姓的历史文化渊源进行严肃的考据,让人们不再为此迷失”。是的,厚重的城墙、村口望乡台上的八卦图、村头的山神庙,还有陈氏宗祠优美的扁文,客观的说都无法指证对联中的“敬仲”!而山川地理景观中的天坑人家,才是岁月更迭的主人。很幸运的是,山毛没有借助地理学优美景观打开的空间,在挖掘人文历史背后的故事中迷失,也没有在山水田园景色的乡愁里感到失落。在《石头寨》《醉卧万峰林》等篇章中,作者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对这方山川风物的思考和眷恋,那些熟悉的山川、田园、街道、古树、房屋、人物都成为了作者笔下着墨的依托和风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山水之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山川景色、民族风情都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茶酒之韵,品味人生。茶与酒,是中国文化中的两大重要元素。在《山毛散文》集中,作者对茶酒的描绘同样令人陶醉、令人愉悦。通过对茶酒的品味,作者将茶酒典故、人生酸苦体味、茶酒历史中的悲与喜融入其中,使读者在品味茶酒的同时,也品味到了历史的百态、岁月的百态、人生的百态。这种对茶酒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更展示了一种深刻的茶酒与人生无法剥离的哲理。

在《拜茶》中,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和今人雅致的生活窗户。首先,古时新媳妇过门给公公婆婆行跪拜之礼后的“拜茶”,实际上是“敬茶”,这与今礼互通。是古代并延续到现代的一种贤淑孝顺的仪式重构。由此,延伸到《西厢记》和经过加持仪式之后的“禅茶”,再到2000多年前西汉汉平帝被尊为茶祖的甘露禅师吴理真道人的“佛茶一家”,并提到茶仙陆羽。最后再到贵阳市黔灵山弘福寺第十六代方丈心照大师,在兴义市七舍白龙山为该寺院的“弘福禅茶”专属茶园主持加持仪式。可窥见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以及对芸芸众生“品”和“饮”中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在文章中,茶,清新淡雅,如同一位婉约的七色云雾中娉婷的女子,在细雨中轻轻摇曳;茶,加持或开光,在佛道之届出神入化,赋予禅茶文化;茶,在寻常百姓家,可随时续添轻呷,日子流长,粗茶淡饭的欢声笑语中也憧憬着美好的幸福和未来。在《魔水世界》和《我的杯中轶事》中对酒水的阐述和表达更为生动。《魔水世界》从古代称为“康狄”的杜康和仪狄两位擅长酿酒的“大神”启笔,到饮酒的英雄豪杰、帝王,或盛唐“李杜”诗酒文化的壮丽篇章,以及酒能兴邦,又可倾国的家国兴替,都是一滴液体的“功效”所致。酒中可谓“藏商贾、藏人生、藏风云、藏乾坤”。《我的杯中轶事》中,作者对本人饮酒时的感悟剖析的更为透彻,心里描写、行为描写更为酣漓。劝酒时,不仅生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情,更搬出了丰子恺的《湖畔夜饮》《吃酒》、周作人的《谈酒》、林语堂的《谈饮酒与酒令》、梁秋实的《饮酒》等等。在文章里妥妥地把一个酒局推向一波又一波的高潮迭起,就差一两个酒后“扶墙”或“横卧”的场景了。作者在文章中对茶酒人生的细腻笔触和茶酒文化的交织中,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阅读者在文字里品茗或沉醉。茶,或清或红;酒,则热烈奔放。如果此时,文字再加有一把篝火,或有人在篝火旁放声高歌,那么,茶酒的诗意人生岂不是更为快活?

在《绿茶可消夏夜长》《品茗联诗白龙山》《七舍古茶》《诗酒醉红颜》等篇章中,对茶酒文化故事情感表达上也非常细腻。通过茶与酒,巧妙地引出了生活中的点滴情感。无论是与友人的欢聚,还是独自一人的沉思,茶与酒都是情感的载体,不仅增加了人们对茶与酒文化的了解,更在无形中加深了读者对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悟,使读者产生深深的共鸣。

茶与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散文篇章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茶道的讲究,到酒文化的传承,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阐述,让读者在阅读中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个别文章对于茶与酒文化背景的交代过于延伸,导致文章节奏不紧密。

总的来说,《山毛散文》集中关于茶与酒的描绘,是这本散文集的亮点。文章不仅展现了生活中的美好与情感的交流,同时也让读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畅游”了一回。

 

 

历史名胜,文化传承。历史名胜之地往往是体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山毛散文》之《古迹旧事》的目录中,山毛的散文篇目不多,但通过对《往事张之洞》《拜谒珠江源》等散文篇目中的叙述和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黔西南州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历史和人物,不仅丰富了散文的内容,更让读者深入了解了偏居一隅的黔西南在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描绘,更是一种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传承和发扬。

《往事张之洞》是长篇散文,有16页码,15000多字。如同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徐徐向我们铺开,将读者带入了“康养胜地·人文兴义”以“守正笃行、久久为功”为精神特质的“加油”文化胜地。文章中的故事与情感的历史场景,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古迹的深厚情感,更通过细腻的笔触,让历史古迹焕发出新的生命。“加油”文化是产生于黔西南特定时期的特定文化,同时,它既是黔西南的特定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张锳(张之洞之父)时为地方知府,为学子“添加灯油”,既是他为国育才的施政举措,也反映了他的为政抱负和家国情怀,一方面是十几年如一日地为学子“添加灯油”,另一方面是学子们“夜不眠”的读书声,延续了好学风,成就了一大批心怀家国的仁人志士,也彰显了黔西南宜居宜养的自然禀赋和丰厚悠久的历史人文。文章恰恰高度契合了当前“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和“加油”文化的黔西南城市定位宣传。

首先,文章从十一岁时的少年张之洞作《半山亭记》开篇讲述。张之洞13岁考取秀才,15岁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岁进京考取进士第三名成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按照他当时的背景,放在当下来说,也是一个妥妥的、高大上的“学霸”。起点高、志向高、眼光远,又有修身、齐家、治国的传统文化基因,在风雨飘摇的大清朝他的人生可谓一路“开挂”。从张之洞授翰林编修、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到山西巡抚,作者对张之洞到各地历练、所见所闻进行了客观的描述。特别是刚到山西巡抚任上,对山西吏治混乱不堪的现状借其给友人的书信方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也体现出张之洞整顿吏治的决心和策略。让读者能够在文字里感受到晚清重臣张之洞心系国家社稷的大胸怀、大格局。从翰林院编修到地方学政,从山西巡抚到两广总督,将近20年的时间。他的每一步足迹不仅是个人仕途上的变化,更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互高度捆绑的密切过程,让读者在阅读中领略到历史人物的厚重与深沉。

其次,作者在表达张之洞在兴办洋务和改革教育方面也极具匠心。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而张之洞,对教育改革的贡献,并不限于湖北一地,而是具有全国性意义。比如,在两广总督任上在广州创办广雅书院,聘请朱一新任院长,向学生讲述中国传统学问的同时,讲述重学(力学)、化学、光学,以及西医、铁路、农业、机械等;在湖广、两江总督任上,创办和整顿了两湖书院、经心书院等,还设立了农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工艺学堂、武备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商务学堂等;在南京开设储才学堂、铁路学堂、陆军学堂、水师学堂、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等。正是作者以厚重的文字功底赋予散文优美的文字叙述功能,才让读着循着他的笔迹更深入了解了张之洞所作的历史性贡献。同时,他在散文里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个历史场景之中,无论是描述主观的、客观的、还是微观的历史事件,作者都能够用生动的笔触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与情感的真挚。

山毛,以15000多字的散文篇幅洋洋大观的呈现了张之洞波澜壮阔而又传奇的一生。对张之洞经世致用、开明务实的治学主张和倡导务实致用,知行合一的教育方针,以及其对国家和民族作出的贡献,通过散文这一文本形式赋予了细腻和精炼的表达。张之洞重实业、兴教育的文化观念,其实,也是对“加油”文化的一种现代的延伸。个人认为,山毛在情感讲述的表达上是非常出色的。通过讲述历史背后的故事,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情感的力量。无论是对于历史的热爱,还是对于历史名胜古迹的敬畏,作者都能够用真挚的情感去打动读者,让读着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共鸣,的确难能可贵。

 

 

石头趣事,在于找寻。在贵州省南北盘江及其支流河床中。盘江奇石以造型石为主,形态奇绝,颜色多为浅灰、深灰、棕、黑等,色泽朴素沉稳,造形色调有机结合,显得古朴凝重,潇洒飘逸。盘江奇石作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瑰宝,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山毛散文》之《石趣》的篇目,以散文的形式带领读者一同探寻奇石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描绘细致入微。山毛在《漫谈盘江石》中详细描绘了各种奇石的形态、颜色、纹理等特点。比如,从形上看,可分为景观石、瀑布石、象形石、抽象石;象形石最常见的有:人形石、动物形石、静物形石、几何形石、抽象形石;独具个性的品种有:砂页岩石、低坝石、高滩石、铁丸石、变质岩石、墨石;盘江石的美又分为:形美、水美、色美、质美;并且分门别类的一一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见到这些奇石的生长环境和演变过程,在文字里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情感真挚动人。在探寻奇石的过程中,作者不仅记录了所见所闻,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我与“高原银河”》中找到一块心仪的奇石时,作者表达出的喜悦和兴奋;在《踏雪寻石记》中,因一场大雪导致未能如愿找到奇石时,作者表现出的失落和遗憾;在《赏石怡心园》中,先是为怡心园的规模、风格、奇石的别致、山林野趣天然一体流露出的羡慕,到再次带友人去参观时因场地租期已满而无奈搬迁时的落寞,这些情感的真挚表达,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对奇石的热爱和执着。

文化内涵丰富。奇石作为大自然的瑰宝,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在散文中不仅描绘了奇石的外观特点,还深入挖掘了奇石背后的文化底蕴。比如,通过讲述奇石的产地、形成过程等,让读者了解到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比如,将自然美景浓缩于咫尺之间,置诸案头,成为人们抒发胸臆、寄寓情感、托物言志的方式。盘江石以独特的自然山水景观,展现了天地之间的壮美与和谐,‌‌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模仿自然美的艺术追求,让人们能够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特别是,在2024年7月中国昆明国际石博览会暨云南国际珠宝玉石展会上,中国观赏石一级评估鉴赏师黄云波被气势磅礴的一组盘江石深深地震撼,他认为,盘江石既有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又有石头的大气和简约,兼具现代性与传统性,特别是瀑布石,是盘江石一个很重要的代表。未来,盘江石必将成为贵州文旅发展一张很重要的名片,也会成为石界异军突起的新的石种。它的艺术性、独特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和西方雕塑的对接,必将在赏石艺术中产生一条新的纽带。

《山毛散文》之《石趣》的篇目文笔优美流畅,语言生动形象,是文集的又一亮色。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化的表达,将奇石的美丽和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盘江奇石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的再现,也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的体现。

《山毛散文》之《往事回眸》和《短文碎思》章节篇目在此不作赘述。山毛,回族,出生于贵州省安龙县普坪镇,贵州省作协会员,黔西南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长篇小说《红竹楼》曾荣获贵州省“新长征”职工文学小说类二等奖。

总的来说,《山毛散文》以其对山川、茶酒、历史古迹及石趣等篇目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感悟,充分展现了其把握散文和运用散文的深厚的文字表达功力。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绘和感悟,作者给我们传达了对自然、生活、历史和文化的敬畏和热爱之情,让我们在阅读和欣赏散文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恒久魅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