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峰湖》的头像

《万峰湖》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410/08
分享

一部弘扬和研究黔西南旅游文化的佳作——读罗松、邹储衣著作《带一本书去黔西南》

一部弘扬和研究黔西南旅游文化的佳作

——读罗松、邹储衣的《带一本书去黔西南》

 

孟祥生

 

黔西南,一个山水相拥、风情万种的神秘地方,其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吸引着无数旅人与读者的目光,去旅行、去探寻、去发现。近日,由黔西南州文联罗松、邹储衣撰写的《带一本书去黔西南》(图片统筹胡云江),由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带一本书去黔西南》如同一股清新的山风,引领着读者穿越千山万水,走进那片被珠江上游南盘江、北盘江深情哺育的土地——黔西南。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弘扬和研究黔西南旅游文化的佳作。对“康养胜地·人文兴义”的城市定位和刚刚荣获“世界康养示范城市”黔西南州给出了最佳的诠释。

该书共有十五章:《天然氧吧里山水长卷》《诗酒田园万峰林》《气势磅礴东峰林》《天沟地缝马岭河峡谷》《南盘江上万峰湖》《打卡点数不过来的阳光谷》《石林深处的何家大院》《州府城内的老寨》《桥梁博物馆》《神秘的山地历史文化》《自驾到“二十四道拐”》《舌尖上的黔西南》等等。全书图文并茂,情景交融。书中通过细腻描绘,将黔西南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历史文化、特产和特色美食等一一展现,让人们仿佛置身于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西南腹地。视野开阔,文采斐然,字里行间弥漫着灵性的光辉,既有思想性,又有趣味性;既有研究参考价值,又有旅游文化推广价值。有阅读者认为,这本书可以成为导游一本查缺补漏的工具书、大专院校师生可以查阅的文史类教科书。同时,也对当今中小学教育改革方面,特别是自然景色作文写作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美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很多关于描述自然风光的文学题材屡见不鲜,但从字里行间,能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这片自然风光的热爱、敬畏和下笔细腻。透过这些对自然风光描写的章节,仿佛看到作者就是这片山川沟壑的一部分,与山川河流、峰林田园、峡谷岩厅、江湖山色、草木花鸟同呼吸共命运足见作者对当地自然环境和地理景况熟知的拿捏程度,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

作者在书中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每一处风景的独特之处,还巧妙地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在《天然氧吧里山水长卷》《诗酒田园万峰林》《气势磅礴东峰林》等篇章中讲述壮阔的南盘江、北盘江、贵州龙动物群化石、喀斯特孕育的万峰林、八卦田、福字田、碟形漏洞;还是《气势磅礴东峰林》《天沟地缝马岭河峡谷》《南盘江上万峰湖》等篇章中呈现的天然康养纳具寨、峰林深处布依人、万峰第一观下摇曳的枝叶和音律、吊脚楼下牛皮鼓和廊道悬挂的大蒜辣椒,亦或日出日落观景妙处玉皇顶、马岭河峡谷天星画廊与岩壁洞厅,碧波千倾万峰湖上的野钓乐园、红椿码头、江边老镇、波涛上的运动项目,以及阳光谷中的城中花海、蘑菇酒店等等,都着意宏阔,落笔细腻,将无限的自然风光衬托在有限的句情与画意之中。将悠悠的江水、田园里走丢的河流、瀑布的绝响、湖光吞噬的山色、竹叶飘出的浪哨、城中花海爱情长廊穿梭的情侣,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如同听到山间溪流的潺潺水声,看到林间小鸟的欢快身影,感受到微风吹过脸颊的清爽。这些标识,既作为黔西南州自然风光所独有的符号,也作为作者笔下审美的符号予以优雅的呈现。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黔西南地理知识的熟知程度,令人叹服。不仅介绍了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还解释了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景色的变化,让读者对这片土地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仅带着情感色彩去写好人文风情、民族风貌是不够的,必须对当地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有深入细致了解和思想见地,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这一点,作者显然是做到了极致。作者根据黔西南各民族不同的习俗,描绘了不同的人文风情。从布依族“浪哨”驿站、“查白歌节”、望谟的“三月三”、册亨的“开秧节”,到苗族的“走亲节”“八月八”;从彝族的“火把节”,到传统的婚姻习俗;还讲到晴隆“阿妹戚托”舞步和欢歌等。如同一幅超越时空的风俗画卷,无不展现出人文风情和生活的广阔与多姿多彩。

作者在书中对“浪哨”驿站描述非常细致。从走出八音堂到“半月弯”,经过数十亩原始青杠林荫,进入森林音乐会舞台;经半程马拉松赛道,沿着纳灰河畔,至兴义贵州醇景区到万峰林景区;再到浪哨桥,可谓一步一景、步移景换。这些都是突出布依族恋爱环境的最好去处。文中对这一独特的布依族青年男女恋爱习俗的描绘生动而细腻,如同,看到布依族青年男女在节日或赶场的日子里,通过唱歌、对歌来互相了解、增进感情,最终找到心仪的伴侣。这种古朴而浪漫的社交方式,不仅展现了少数民族青年的一种文化传承,也能感受他们对爱情和自由追求方式的守护。在《江边老镇》南盘江镇中,作者从明朝的碑文记载开始讲起,提到霍乱、战乱的历史伤痛回忆和各民族群众团结奋斗、和谐发展、齐奔小康的故事;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勾勒出南盘江边的风土人情和古镇的宁静与古朴。似乎能从扉页里听到石板路上的脚步声、穿透老宅门上的斑驳痕迹。这种对古镇的深情描绘,充分展现了布依族和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在节日方面,作者对布依节、查白歌节、火把节、“三月三”“开秧节”等节日的探讨和评价,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不仅详细介绍了这些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在布依族、苗族和彝族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通过这些节日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生活在这片山区的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敬畏。特别是对“阿妹戚托”舞步和欢歌的讲述更为生动。晴隆三宝彝族乡的彝族群众和其他地方的苗族群众,在脱贫攻坚中搬离了“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大山,团聚在县城边的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成为贵州省唯一一个因整乡搬迁而建设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阿妹戚托景区。“阿妹戚托”舞蹈,汉语翻译为“姑娘出嫁舞”,在晴隆已经有了500年的历史。其舞步有着独特的魅力。我认为,在观看歌舞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从历史传承、动作特点、情感表达、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上去理解、去关注。从舞步和动作设计,依靠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的运动变化来展示舞之美感和舞者之间的心灵感应与默契配合上,去感悟舞蹈和歌声所表达的美好生活和祝福。

文中图文并茂呈现的民族文化和人文风情,达到了这种情感共鸣的效果。

另外,作者还对布依族和苗族传统的婚俗仪式和习俗进行了描述,还深入分析了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使读者更加了解布依族和苗族人民对家庭和婚姻的看法、尊重和传承。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黔西南这片神秘而多彩土地,不仅有着原始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风情,更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与文化魅力的角落。比如,猫猫洞远古人类、农耕文明、泥凼何家大院、南龙古寨、兴义景家屯、马岭营上古寨、历史名城安龙、贞丰古城以及“二十四道拐”等地,作者在笔下和脑海里充分调动所有的资源,还原已看到或已看不到的场景,尽全力给读者呈现出旧时的模样。

文中,以犀利的观察、洞察、直觉和感悟带领读者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遥远的猫猫洞远古人类和农耕文明时代,见证了这片山地上的沧海桑田。兴义泥凼石林,经数亿万年时光,岩层被切割的面目峥嵘,形体嵯峨,石柱挺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的目光。何家大院,作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中详细介绍了何家大院的建筑风格、布局特点以及家族历史,那精美的木雕、石雕、石刻,无不彰显着前人工匠的智慧与匠心;那错落有致的院落、曲径通幽的小径、常年汩汩的水井,又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南龙布依古寨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不仅保存了大量的传统民居建筑,还保留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穿斗式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展现了布依族独特的建筑技艺。即使没有身临其境的人们,也能从作者浑厚的历史认知和拓宽的思想边界里找到体验和感受,就像在记忆的河流里被牵引回溯到从前的旧时光。此外,古寨中的八卦寨、点将台、演兵场等历史遗迹以及360多棵古榕树,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古朴。在讲述城市花园景家屯时,作者从王氏兄弟自幼好学、精通诗文、篆书,早年跟随名师学习,后留学日本并加入中国同盟会,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说起;再讲述到王伯群曾任国民政府首任交通部长、创建大厦大学等故事时,严肃庄重,剪裁精致,不落窠臼。王氏故居虽历经风雨沧桑,但经过修缮与修复后,已成为黔西南乃至整个贵州的又一突出人文景点。古堡营上寨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调北征南”的定居之地。文章通过对古寨的详尽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古朴与宁静。古寨内的古树参天,黄葛树、古榕树等百年老树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也赋予了古寨无尽的生机与活力。而那些保存完好的石头碉堡、古栈道、古桥和古井等遗迹,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古寨曾经的辉煌与荣耀。站在古寨高处远眺,四周高山环绕,雾霭缭绕,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心旷神怡。历史名城安龙,作为一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小城,曾是南明王朝的都城之一,见证了历史的辉煌与落寞。站在天榜山上俯瞰全城,可以感受到这座小城独特的品格和文化韵味。安龙不仅自然风光秀美如杭州西湖般的招堤风光让人流连忘返,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作者还就花开四季的打柴山、纳录村、贞丰古城等进行了描述,每一处古色古香的老寨、老城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以唤醒和回放的笔触描绘了这些老寨的风貌和特色,让读者看到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民俗风情,感受到那份来自乡土的淳朴与热情、温暖与亲切。

除此之外,《桥梁博物馆》一章。从茶马古道上的“木桥”到兴义城的桥梁,再到峰林大桥和世界第一高桥,这些桥梁不仅见证了黔西南交通的发展历程,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作者通过对这些桥梁的详细介绍和生动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些壮观的桥梁之上,感受到了那份来自工程的震撼与自豪。

 

 

特色美食勾起舌尖回味。书中《可以带回家的物产》《舌尖上的黔西南》《不一样的市场》等章节,细致讲述了黔西南与“众”不同的地方特产、特色美食等。同时,呈现出新时代黔西南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和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让读者在品味黔西南的美食时,又多了一道最让人回味的时代变化风景。

古茶,是黔西南的瑰宝之一。这里的古茶树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口感醇厚,深受茶友们的喜爱。石斛,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滋补养生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佳品。糯米饭,是黔西南人民的主食之一。这里的糯米饭口感软糯,七彩色泽、香甜可口,搭配各种菜肴食用,更是美味无穷。牛干巴,是黔西南的一种特色肉类食品。选用优质的牛肉,经过精心制作而成,口感鲜美,营养丰富。干果,则是黔西南的另一种特色食品。这里的干果种类繁多,口感酥脆,是休闲零食的不错选择。特色早餐“三碗粉”,则是黔西南早餐文化的代表。羊肉粉、牛肉粉、剪粉,这些老汤和秘制酱料浸入的早餐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也为人们的一天注入了活力。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糕点、蛋炒饭、米粑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让人回味无穷。酸汤鱼,是黔西南的一道以“酸”为特色的鱼肴。选用优质的鱼肉和酸汤制作而成,口感鲜美,酸辣可口,是人们宴请宾客的必备佳肴。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美食花样繁多,目不暇接,垂涎欲滴。我们似乎能从文章中嗅到四季飘香的美食美味,这种味道时刻唤醒我们的记忆,并从科学和游客的角度出发去解读和剖析,优雅得体的文字令人如沐春风和胃口大开。

书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作者带我们走进了乡场、乡愁集市、路边市场等不同类型的市场,让我们感受到黔西南乡场、市场的独特魅力。乡场,作为黔西南山村地区的集市。这里汇聚了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是人们交流信息、购买物品的重要场所。乡愁集市,则是一种充满怀旧情怀的市场。这里兜售着百姓编制的老式物品和怀旧食品,让人们在购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过去的温暖与记忆。路边市场,则是城市中的一种常见市场,各种各样的商品和美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作者的描绘,我们能够感受到热闹的气氛和活力。

总之,《带一本书去黔西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图片,将黔西南这片神秘而多彩的土地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一幅用心血润染的五彩斑斓的水墨画卷。就这本书来说,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亲切感人。彩照贯穿全书,有山川壮美、田园宁静,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原生态风情、有古堡轶事,有山有水有乡愁、有特产有美食,可谓应有尽有,无所不有。这些珍贵的资料,都是靠作者收集、整理、编辑完成的。说到底,就是要靠执着、靠毅力、靠拼搏呈现的。这本著作,可想而知,需要付出多少个日夜艰辛的劳动。特别是作者兼职负重,既要克服重重困难,又要化解种种压力。当我们读到这本专著时,其实,作者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可能早已随风而去!但我们又不得不为这种执着、拼搏、奋斗精神而点赞! 

《带一本书去黔西南》不仅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籍,也是一本关于心灵与自然、与人文风情、与地域历史、与特产美食的对话录。读完此书,仿佛已经亲身游历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感受到了来自书中的温暖与感动。也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与美好的心灵栖息地。

走吧,我们一起《带一本书去黔西南》。

 

作者简介:孟祥生(笔名:梦笔、子皿),原籍山东齐河,居贵州兴义。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黔西南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有诗歌、散文等作品在《山东文学》、《十月》杂志、《星星》诗刊、《四川文学》、《贵州日报》等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曾获“东昌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水城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二等奖、“普安红”全球茶诗大赛优秀奖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