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峰湖》的头像

《万峰湖》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410/14
分享

这一种壮举叫远征 ——牧之抒情长诗《红色逶迤》序

这一种壮举叫远征

——牧之抒情长诗《红色逶迤》序

 

姚瑶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当我想起毛泽东同志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心为之一振,心里燃起旺盛的激情。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成功会师,长征宣告胜利,史无前例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这一首诗词描绘了这一次远征的艰难险阻,象征着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后迎来的胜利喜悦,抒发了毛泽东同志博大情怀和无限欣喜。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红军长征路过黔西南,留下许多宝贵的红色故事。这些精彩的故事,蕴含着博大厚重的红色基因。

这一种壮举叫远征。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唯有铭记历史、感恩奋进,才能更好的谱写新篇,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鲁迅先生曾这样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嬗变、重生与幻灭都是诗人的创作的主体。作为一名有成就的诗人,对此不能视而不见,关注和抒写过去、未来和当下,用文本呈现内心的精彩,用行动展现自己的责任。

9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伟大壮举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留存在诗人心中。当牧之先生把这一部厚重的《红色逶迤》呈现在我眼前,我为他充满激情的抒写和义不容辞的担当感到欣慰。

这一部《红色逶迤》长诗,是一部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与深刻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以红军长征过黔西南为背景,牧之先生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红军长经过黔西南的壮丽篇章,展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和高尚情操,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感受那段烽火连天、英勇无畏的激情岁月,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和精神启迪。相信每一位翻阅此书的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坚持与梦想。

认知牧之很多年了。每次遇见,我们一边谈诗一边喝酒,快意恩仇的样子。牧之为人豪爽、真诚和质朴在圈内外是出了名的,与他接触,我也学到不少东西。于写诗,他遵从内心写作,这种内心的真诚体现在他深沉的生命关怀,在他充满激情的诗句里找不到妩媚、晦涩、表演和无病呻吟的痕迹。

在贵州这块神秘的热土上,不断涌现出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怀着积极的创作姿态和自觉的创作意识,用丰硕的创作成果使贵州文学呈现昂扬的面貌。牧之就是一位取得丰硕成果的诗人,著有《魂系高原》《依然如故》《心灵的遥望》《纸上人间》《风在拐弯处》《牧之诗歌选》《魂牵梦萦》《盘江魂》等13余部文学专著,最近刚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他的诗拒绝喧嚣与焦躁,以沉稳和安静的特点,产生一定的影响。他这部激情澎湃的诗歌以强劲的生命张力直击读者软肋,带给我强烈的震撼,来自灵魂深处的厚积与薄发才能成就生命的真实记录。从他那带着温暖的诗行里,能够感受到他对诗歌的虔诚和对红军长征的深情讴歌。

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说过:“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暗淡的民族。精神的质量可以改变个人与世界的命运。”关注现实,抒写重大主题历来是一名作家和诗人的应尽之责,牧之先生也不例外,坚持为时代而歌、为时代立言,如他书写倒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县委书记姜仕坤的《魂牵梦萦》,从他出版的诸多著作来看,关注现实和人民立场有着鲜明的标志。

一个声音嘶哑的耄耋老人/告诉我/长征,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那是一拨拨贫苦的人马/心中装着百姓的天下。”“站在黔西南/红军爬过的高山之巅/苍山已经如海/伫立在黔西南/红军趟过的/汹涌着涛浪的北盘江边/残阳已经如血。诗歌不仅记录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映照了个体心灵的波澜壮阔。牧之先生以一名细腻观察者的身份零距离接触采访的对象,记录来自心底真实的感受,体现了他强烈的人文关怀

血色的月亮,如万道霞光/从瑞金跋涉而来的血色之路上/一直蜿蜒着绝世的霞光万道红色是流淌的血液、最耀眼的光,与鲜血、太阳、火焰等字眼有关。这种红是革命浪漫主义的经典颜色,象征着那个年代的深刻记忆赋予浓重的政治色彩,富有“革命”的意义1935年4月11日,逶迤的红,烂漫的红/连克安顺、镇宁、紫云,长顺/蜿蜒在崎岖的山路/在遮天蔽日的密林中/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分兵挥师黔西南牧之先生几乎用平白的语言,组成行云流水的诗句,深情歌颂红军长征蕴含的不同寻常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色逶迤》这部长诗,不仅是对红军长征经过黔西南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深情回顾,更是对革命先烈不朽精神的崇高致敬。在望谟一个叫观文的阵地/断臂的红军尖兵“老马”/背靠一棵断了枝丫的木棉树/依然保持着射击的姿势/怒睁的双眼,直流的鲜血/有落日的红晕支撑脊骨/有红色的图腾将红色的信念永恒高举/有红色的追寻磨砺着坚贞的百折不挠每一个字是那么的有力,充满着力量。这些大气磅礴的诗句,如同一块历史的碎片,拼凑起来,便是一条蜿蜒曲折、波澜壮阔的红色长征之路。在这一场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红军演绎了惊心动魄的革命英雄主义壮举。

这条蜿蜒着向北的道路/这条用鲜血规划的道路/这条充满着希望的道路/在跌宕起伏的拼杀中/已经用不朽的骨头架设桥梁/已经用高傲的头颅铺设路面/已经用不息的心脏雕塑路碑/已经用如炬的目光点燃燎原星火这条道路上,既有崇山峻岭的险阻,也有湍急河流的挑战;既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星光璀璨的理想之光。牧之先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捕捉到了红军长征途经黔西南的每一个感人的瞬间,比如红军把一床军用毛毯,送给一贫如洗的浦冬狗夫妇。这些感人的细节,让诗歌充满人性的力量。无论是战士的坚韧不拔,还是百姓的支持与牺牲,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诠释我们从这部长诗里听到了历史的回响,英雄的颂歌。

一支脚穿草鞋/头戴八角帽的队伍/他们像烧不尽的野火/春风吹又生/他们用血肉之躯/拧成绳,铸成剑/变成红色的子弹/用决死的豪迈/突破围追堵截,穿过枪林弹雨/让生离死别,悲欢离合/荡漾成为一首荡气回肠的七律/一部撼天动地的英雄史诗。红军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战略转移,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升华更是一次理想信念、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红军跋涉的山间小道/带血的石板路,盘山而上的关隘/有滴血的杜鹃花,从根系的底部/冒出的苦难和艰辛,倔强着,昂扬着/把坚毅和顽强  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铸就了红军不朽的丰碑。在牧之先生的这部长诗里字里行间无不展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畏的英雄气概、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风貌。长征这一伟大的事件即使历经漫长的岁月,依然被世人追寻不已,长征给予了人类永远的精神财富和永不磨灭的信念。

我读过牧之先生多个作品,总体印象是好读、易懂,不晦涩,但这并不影响其艺术表现,在《红色逶迤》这部长诗中,同样让我一口气读完,读完之后留下太多的思索。整部诗集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鲜活气息,展现了牧之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审美追求,他为我们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让读者能够跨越时间的界限,与那些为了信仰和理想而奋斗的红军战士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体会到那份超越生死、坚如磐石的革命情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红色逶迤》这部长诗无疑给予了我们无限的精神动力。

是为序。

 

姚瑶 男,侗族,七十年代生人,贵州天柱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黔东南州作家协会主席。在《民族文学》《诗刊》《山花》等刊物发表作品,著有《疼痛》《芦笙吹响的地方》《烛照苗乡》《守望人间最小的村庄》等多部作品,纪实文学《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入选中宣部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入选2023年中国好书12月推荐书单。

曾获贵州尹珍诗歌奖,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金贵奖,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