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铂舒的头像

铂舒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7/16
分享

古戍盘雕大漠风

---游览嘉峪关有感

时至今日,去嘉峪关游玩已过去近两年了。当时就想好要写一篇游记的,由于琐事缠身及忙于其他写作事宜,故迟迟未能动笔。但面对大漠雄风,无法做到无动于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兴奋、激动及所思、所悟仍顽固地盘踞在脑际,挥之不去。

2016年10月1日,我携妻儿从西宁乘坐兰州开往乌鲁木齐的动车向目的地出发。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路往西,行程560余公里、历时3个多小时,跨越青海、甘肃两省,历经大通、门源、民乐、张掖、临泽、高台、酒泉等市、县。沿途时而艳阳高照、晴空万里,时而雾锁重山、白雪皑皑,远眺千里沃野、戈壁浩瀚,近观黑油油的休耕土地、金灿灿的玉米晒场。面对如此对比强烈、张力十足的景色,人们的感叹声、惊呼声、赞美声此起彼伏。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说,外出旅游玩的就是一种心情、一种身心高度愉悦的状态,因此旅途之于旅游的价值一点不逊于目的地,有时甚至还要更胜一筹。

到达目的地后,我们游览了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长城博物馆及内城的游击将军府、柔远楼、光化楼、角楼和敌楼、东瓮城和西瓮城等远眺了悬壁长城,未去现场实在有点遗憾。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是明朝西部边关,为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处在与新疆蒙古残余势力(明史称吐鲁番汗庭,蒙古史称东察合台汗国)对峙的最前沿。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河西走廊中部嘉峪塬西麓选址筑建,比山海关早建九年。他在上表朱元璋时称嘉峪塬“此咽喉要地,令关踞其中,当固若金汤”。嘉峪关修筑历时168年,于1540年建成完工,距今(2018年)已有646年的历史。1931年西北军伐马仲英拆了关楼,现在的关楼是1988年按原样重建的。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当时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大、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关隘。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河西咽喉、连陲锁钥、“中外钜防”及天下第一雄关之称。自嘉峪关建成后,便成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边疆稳定、巩固边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然,嘉峪关更是见证了军民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和中华民族抵御外地的不屈精神。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其大多数景点紧扣长城文化及丝路文化的脉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有学者由衷地赞美道:“如果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一处证明冷兵器时代人类最经典的国家防线,就是嘉峪关;如果在丝绸之路上寻找一处见证欧亚商贸历史的典型遗迹,就是嘉峪关;如果寻找见证16世纪世界上最强大帝国和势力对峙、攻守的代表遗迹,就是嘉峪关。”

嘉峪关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由于年久失修和风化侵蚀,中国政府于2011年底投资20.3亿元,对嘉峪关关城以及周边长城等建筑进行为期三年的保护和维修。

登上关城,放眼望去,大漠雄浑,苍茫无边。似闻似见昔日的刀光剑影、大漠狼烟,恍然间,几十场厮杀尽在城外发生,我勇士铁骑突出、刀剑出鞘,入侵者鬼哭狼嚎、狼狈逃窜;似见似闻曾经的商队蜿蜒、驼铃声声,恍然间,关内外互通有无、边关贸易便利、丝绸之路繁荣,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交融、各民族和谐共处。

鸟瞰关城城内,英气逼人,雄风依然。从城墙游走四周,演兵场“鼓角阵阵”,讲武堂“杀声震天”。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频频驻足凝视,自己仿佛穿越时空,以一个当年有幸允许登山城墙的百姓身份观看沙场点兵:全副武装的将士威风凛凛、枕戈待旦,厚重而精巧的各式武器“张弓搭箭”“蓄势待发”。

嘉峪关作证,我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与现实的关口,扮演起一个曾经的看客、一个已知结果的裁判、一个预卜未来的先知。登斯关也,临风敞怀,豪情万丈,叹岁月悠悠,感无限江山,憧憬我魏巍中华之光明未来!

 

    人为万物之灵。流逝的岁月,必有一些历史人物与嘉峪关交集、交融,不论他们是举足轻重的伟人,抑或是微不足道的凡夫俗子,他们都是嘉峪关的灵魂。

首先应是雄才大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随着新朝的创建,北遁的蒙古残余势力扰边不断,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为了中华帝国的长治久安,朱元璋毅然决定修筑嘉峪关长城,实为一件了不起的伟大壮举!

其次是上上下下、前前后后修筑关隘的将士、民夫、能工巧匠。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于1372年始建嘉峪关后,虽经一百余年四次大规模扩建,但嘉峪关只是有城无楼的一座黄土夯筑的城堡。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肃州(酒泉)整饬兵备道副使李端澄奉命主持修建关楼,不到一年的时间,矗立起一座三层三檐式、雕梁画栋的大楼。11年后,李端澄又负责修建内城东西二楼即“光化楼”和“柔远楼”。城楼修好了,但嘉峪关依然是孤城一座,番兵在而后的十几年里两度围困、攻破嘉峪关,或是干脆绕过它去劫掠附近地区。明嘉庆十八年(1539年),兵部尚书翟銮巡视西北,上书皇帝恳请加固关城修缮边墙,并修建连接南北山峦的一百余里的城墙与长城相连,至此嘉峪关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天下第一雄关。1837年清朝左宗棠驻肃州时曾修整关墙和关楼,并亲笔写下“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据《嘉峪关市志》,自冯胜后,还有20余位主持修筑嘉峪关的明代军事将领,其中就有上文述及的李端澄、銮等。

无疑,参与修筑嘉峪关的能工巧匠有成百上千之多,他们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据说,为了修建关楼,精通九九算法的工匠易开占在绘出关城图样、制作出模型后,精确地计算出全部用砖共999999块。有人不相信易开占能够计算得如此精当,便偷偷藏了一块砖,准备在工程结束时“刁难”一下他。没想到,工程收尾时,偏偏少了一块砖,只好另找了一块补上。藏砖的人被感动了,于是拿出那块被藏的砖并说明了情况。作为对奇迹的补偿和展示,人们特意将这块砖放在西瓮城“会极”门楼后边的一处狭窄檐台上,以求永世纪念。这就是广为流传的“一块砖的故事”。此外,冰道运石、山羊驮砖等故事,无不反映出嘉峪关修筑者们的聪明才智。

嘉峪关城墙历经六百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份仍然完整牢固。这诚然与修筑城墙时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密不可分,但体现出的却是能工巧匠们的聪明才智。嘉峪北段长城下出土的“长城工牌”详细记载了当时修长城的分工情况,并刻有各工程队队长的名字。工程验收时,在距城墙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不进去,证明城墙坚固合格;如若箭头射入墙体,则证明工程不合格,要进行返工重建。因此,与其说是嘉峪关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不如说是无数工匠们的创造成果经受住了近千年风雨的侵蚀。

历史不会忘记,还有千千万万不知姓名的普通将士和民夫,他们为嘉峪关的雄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们的英魂必与嘉峪关一道永世常存。

雄伟的嘉峪关令不少名家兼大诗人流连忘返,他们以其不朽诗篇而筑魂斯关!

清代名臣、嘉庆进士、两广总督林则徐因道光年间禁烟获罪,被贬新疆,途经嘉峪关时曾写诗赞道:“东西尉候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长城饮马寒霄月,古戍盘雕大漠风。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全诗立意高远、纵横开阔、雄浑豪放、气象万千、气魄非凡,真乃登临怀古之杰作。林公高超的诗词造诣和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令人肃然起敬!

嘉靖进士、南京刑部尚书、肃州兵备副使陈其学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监筑嘉峪关时写下了“苍茫西海有无间,多病书生愧抱关;日暮倚楼风万里,天涯弹铗月千山”的诗句,表达了保家卫国的豪迈气概和战斗精神。光绪进士、山东道监察御史宋伯鲁在《入关》中对嘉峪关的赞美、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冈峦重叠戴雄关,关势峥嵘霄汉间;多谢有情关上月,照人西去又西还。光绪进士、曾任户部主事的裴景福在《登嘉峪关》有“雪中苜蓿绿鹰嘴,天上桃花红马蹄”诗句,表达了热爱祖国边关的浪漫主义情怀。国民党左派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登临嘉峪关时也留下了天下雄关雪渐深,烽台曾见雁来频;边墙近处掀髯望,山似英雄水美人”的浪漫诗句。

此外,还有来往于嘉峪关的无数不知名的商贾、外交使节、友好人士、探险者、取经者……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甚至仅为一丝涟漪,但客观上他们为嘉峪关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连他们自己也意识不到的贡献。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还可以说,曾经野蛮的入侵者也是此雄伟关隘的修筑者!

往事如烟,昔人如烟。这些历史的匆匆过客,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不论是华人还是夷族,不论是保卫者还是入侵者,他们都毫无例外地见证了嘉峪关的巍峨矗立,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奋然崛起!

 

虽然冷兵器时代的长城已经失去阻挡外地入侵的功能。但是,祖国的和平与发展、人民的幸福和安宁从来就有长城在自始至终坚贞地守护着,这个长城的长度何止万里,这个长城的高度直插云霄,这个长城的厚度足以消噬一切兵器的攻击。这个长城就是包括边防将士在内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民兵预备役部队……一句话,这个长城就是保家卫国的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他们是祖国、人民的钢铁长城!

从泛军事意义上讲,我们祖先修筑的长城具有永恒的闪光价值。 如今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太平盛世,但天下并不安宁,敌人亡我之心不死,战争随时可能发生。可以断言,在国家、阶级未消亡之前,就有霸权,就有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现象发生。忘战必危,怠修长城必亡!因此,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枕戈待旦,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万不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国防建设必须日日抓、月月抓、年年抓,时刻做好最充分、最全面的军事斗争准备,坚决、彻底、干净消灭敢于来犯的一切敌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政治、文化多元化日益成为各国政治家和人民的共识。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已正式载入联合国大会文件,成为世界上追求正义、平等人民的呼声。因此,物质意义上甚至精神意义上的长城总有一天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届时,天下大同,环球同此凉热!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包括嘉峪关在内的长城已完全失去了曾经的防御功能,留下的仅仅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可她却是实实在在的边关历史、国家文物,她更是毋庸置疑的民族精神、中华文化!

怀着崇敬心情我试图归纳出嘉峪关的精神:保家卫国,寸土不让;爱好和平,不搞扩张;舍我其谁,铁血担当;魏然屹立,固若磐石。为了发扬光大嘉峪关精神,必须要铸就并延伸中华民族的文化长城:对内坚持文化自信,兼收并蓄,强基固本,阻止一切腐朽思想、文化侵蚀,自觉阻断低级趣味、狭隘低下、郁闷空虚的诱惑,着力培养我中华儿女的高旷精神和非凡气度;对外遏制、阻止各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公平贸易及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致力求同存异、共生共存,通过“一带一路”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纽带,积极构建、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

行文至此,不得不提出一个命题:筑城与“毁城”要相统一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既定国策。经过四十年的持续实施,现在的改革开放无疑是处在深水区,其情况之复杂、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必须要扬弃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借鉴他国有益做法,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式,冲破陈旧思想藩篱、长城,吸收人类一切智慧实我头脑、富我思想、壮我筋骨。目前精准扶贫在扎实推进,全国集中脱贫指日可待,但巩固扶贫成果任重道远。马克思主义揭示并证明,经济后发达地区可以在文化上取得比发达地区更为先进的文化成就。虽然历史、环境、气候等诸多原因,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无法在短期内赶上经济发达地区,但这些地区应敢于自毁保守、封闭的思想长城,积极走出“关”外,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创新发展理论,促进文化繁荣,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长城饮马寒霄月,古戍盘雕大漠风!这诚然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当年高旷豪情的自然流露,又何尝不是嘉峪关及万里长城唯我独尊的霸气写照!更何尝不是中华民族气吞山河的宏大气派写照!正式有了这种精神,一个伟大民族走过悠悠岁月,正坚定地向未来阔步走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