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5年国庆假期,正值乐都北部山区洋芋(马铃薯)的最佳收获期。与往年一样,我和爱人回老家帮家里人挖了几天洋芋。下午三点半点左右,路边有人开始用手持扩音喇叭喊“收洋芋了”。我问这是谁?三弟说这是刘老板合作社的人。这时,三弟停下手中的活,用合作社预留的编织袋一袋袋地往路边背转洋芋,接着,我、弟媳也加入了背转的行列。路边停着一辆大卡车,车旁两个小伙子在忙着过称、计数。我问他们谁是刘老板,他们说刘老板到别的村子里查看、验收去了,过一会就来这里。约莫六点左右,三弟说刘老板的车来了。我抬头一看,远远看见从一辆小越野车上跳下了一个高大、偏胖的中年人,一下车就用手摸袋子里的洋芋。等走近时,就听见他反复叮嘱两个收购人一定要把好关,不要把小的、坏的洋芋装上车。经简单寒暄,得知他是乐都区岗沟镇汤官营村村民,每年到这个时候他都要到各乡镇的收购点督查一下,不然不放心;他还在距乐都区府所在地碾伯镇不远的水磨营火车站附近有个洽谈业务的办公地点。刘老板圆脸盘、细长眼,说话时笑眯眯的,看起来很和善、厚道。
2016、2017年国庆期间我仍到老家去挖洋芋,但这两次却没见到刘老板,收购点负责人说他去其他乡镇巡查去了。这时,我才意识到刘老板的洋芋生意应该做的不小啊。于是,我向收购点负责人索要了刘老板的联系电话,准备和他好好喧一次。
二
由于乐都洋芋主产区大都在边远山区,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仍以自发种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随着科技兴农措施不断落实,洋芋产量连年攀高,除自家食用外,每年都有大量剩余洋芋待售。这些山区没有乡镇企业,没有村办经济,收入来源极其有限,洋芋是很多家庭赖以增加收入的唯一潜在资源。但由于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及互助合作经济弱小,洋芋卖难是当地农民最头疼之事。因此,每年秋收后,薯农就驾着驴(骡)车前往城镇机关单位、工矿企业家属院出售并一路叫卖。他们起早贪黑、忍饥挨冻,最终也卖不掉多少,大部分洋芋只有用来喂猪或焉掉、坏掉,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而非常盼望能出现个能人带领或帮助他们解决洋芋的卖难问题。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日益重视和开放搞活的不断推进,这样的能人终于陆陆续续出现了,刘老板就是其中之一。
三
今年正月初五,利用去老家团拜的机会,笔者拨通了刘老板电话并专程到他家进行了走访。还未落坐,刘老板就笑眯眯地领我到屋里屋外参观了一下。刘老板,名唤刘元太,现年50周岁,待人热情、诚恳。家里有两面砖混结构房子,屋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上下水齐备,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陈设与城市中上等家庭并无两样。简单寒暄以后,刘老板就吩咐家人倒茶、炒菜,并热了一壶青稞散酒边喝边聊。大烤箱烧的很热,刘老板谈心很浓。他父亲原本在家开着粉条加工作坊,后又负责村里的粉条场。他小时厌学,但却对父亲的粉条加工生意很上心,每当寒暑假,他都要跟着父亲做、售粉条。不知不觉中,他熟练掌握了粉条加工手艺,成为了父亲的得力帮手。但老父亲却希望他更有出息,所以硬是坚持让他上学。父命难违,他只好硬着头皮上学,最后总算初中毕业了。刘老板家所在的汤官营村地处川水地区,耕地比较充裕,粮食产量稳定,瓜果蔬菜收成也不错,加之交通便利,因而他家生活情况一直是不错的。初中毕业后,刘老板做过两三年小百货生意,虽然没赚几个钱,却积累了不少经商经验。后来,不甘安分的他为了使家里生活更好一些,从30岁出头开始正式做起了洋芋生意,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在寒暄过程中,刘老板始终是笑眯眯的---看得出,他对通过打拼得来的殷实、富足的生活感到很满足。
四
西部大开发刚起步之时,青海立足于本土比较优势,展开了全方位、持续地对外推介工作。养在深闺人未知的青海洋芋逐渐走进了公众视线,走上了商品经济的宽广舞台。因刘老板早年有随父做洋芋生意的经历,所以他自然成为了外省商家瞄准合作的对象,不少外地老板托关系主动与他联系。刘老板也早闻到了这个气息,并打起了自己的算盘:乐都洋芋资源丰富且价格便宜,在省内只是零星地收购、销售,但在省外尤其沿海发达地方很有市场;既然有人主动联系,何不积极回应合作做生意呢!说做就做,于是,刘老板立即联络以前有过生意合作的朋友,并开始小批量购销洋芋。
因早就听说西安那边青海洋芋很抢手,1999年,刘老板便主动与西安的朋友联系,接着便雇车亲自拉着10吨洋芋去西安销售。因事先没完全落实好销售渠道,所以好多洋芋卖不出去,亏了5000多元。“那次只能算是练练手,亏点,没啥……”笑眯眯的刘老板说的很轻松,展示给人的却是满满的自信和底气。
2000年10月,当时正值乐都洋芋的收获期。有一天刘老板突然接到广东某老板辗转打来的电话,对方需要在一周之内发货30吨。这应该算是刘老板正式做的第一单外销大生意。以前从没有做过这么大的买卖,这可咋办:这么短的时间内,货源如何解决?质量如何保证?车皮如何联系?如何转运?如何储藏?在最初的几天内,刘老板急得魂不守舍、茶饭不思。为了保证供货质量,他就发动老婆、孩子、亲朋好友齐上阵,或深入田间地头一袋袋地查验,或把收齐的洋芋摊铺在空场地上一个个分拣。十几天下来,刘老板嘴上泡连泡,人更瘦了一大圈。可天生乐观、不拘小节的他从不把这些放到心上,只要货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发出去比什么都重要。谢天谢地,货不仅如愿发出去了,并且小赚了一万多元。此战告捷,别提刘老板多高兴了!尝到甜头的刘老板年内又做了好几单,每次都有不错的收益。让刘老板更为高兴的是,在此过程中,他明了了程序,熟悉了渠道,建立了人脉。此后的几年中,刘老板的洋芋生意一直做得顺风顺水、稳稳当当,供货区域也逐步拓宽。
天下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好事,这不,2004年的刘老板就很不走运。发往内蒙古、格尔木市的洋芋,因行情不稳等多种原因,亏损8万余元,这也是目前为止最大的一次亏损,基本把前几年赚的钱全赔进去了。痛定思痛,他花了好长时间进行反思,终于搞清了问题之所在:收购洋芋时把关不严,致使良莠不齐,质量不过关;运输环节困难估计不周,天气炎热导致洋芋品相出现问题甚至变质;对方老板不讲信用、出尔反尔(故意找茬、胡搅蛮缠等)。只有付出“血”的代价,才会换回真正的经验教训。对此,刘老板可谓有刻骨铭心的体会。
但有了经验、教训,并不意味着以后做生意就会很轻松的。商场如战场,这对大小商人、大小生意都是适用的法则,意想不到的小状况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因此必须时时、处处小心防范才是。去年冬天,刘老板赶往云南昆明去销售洋芋,过了约定时间,那边的接货老板却不见踪影。无奈,刘老板不停地打电话催促,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三小时过去了……前后总共打了80多个电话,那个老板第二天才姗姗来迟。这还不算,他还以洋芋质量不过关为由横竖挑毛病,甚至以退货相要挟。人生地不熟的,刘老板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尽管如此,这次还是赚了,只是比预期的盈利少了一点。
五
自开始做外埠洋芋生意,刘老板在商海打拼中不断成熟起来,生意也越做越大,在方圆百公里内也有了点名气,找他主动做生意的客户与日俱增。为此,他便产生了把小生意做大做强的“雄心壮志”。经过多方奔波努力,2012年11月27日,刘老板与5个同村合伙人注册成立了以他为法人的“海东市乐都区天路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0万元,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业务范围是“组织成员种植、购销马铃薯。”
合作社成立后,刘老板的洋芋生意更是风生水起。如今,在乐都区北山十九个乡镇中,每个乡镇都有其业务经理、若干个代购点,实行供货质量业务经理负责制,并与销售收入直接挂钩。供货地域扩展到广东、内蒙、广西、云南、贵州、山东等地。每年收购约7000亩地的洋芋,销售12000吨,实现营业额1000多万元,合作社每年人均盈利十几万元以上,为近2000户山区农民解决了洋芋销路。前两天,刘老板来电话说,又有几个人要求加入他的合作社,有不少 “薯农”已经在打听今年的购销计划。现在,刘老板越来越体味到成功的滋味了。
但毋庸讳言,刘老板的洋芋生意也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与刘老板交谈中,发现他们的生意目前还停留在口头契约上,事先并没有签订书面合同,也没有预付定金,更没有风险共担机制,完全靠个人信用在交易,因而对供货方来说存有很大的风险,如果出现不可预见的天灾人祸,则会“颗粒无收”的。为此,笔者题外建言,为了鼓励创业、规避风险,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应采编、畅通有关官方信息,并积极为经纪人与客户牵线搭桥;适时、持续举办必要的培训班,提升个体经纪人的法律观念、合同意识;协调有关机构,及时提供法律援助、意外保险等。通过如上措施,使刘老板们能够融入到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为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发挥出他们更大的作用。
六
只有不断创新、做好规划,才会使生意越做越好。谈及未来,刘老板想提档升级,进行洋芋购销、精深加工一条龙,实现产品系列化。“先建个中等规模的淀粉厂再说!” 说完此话,他便笑眯眯地看着我。看得出,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可喜的是,刘老板对未来的规划契合着目前的大好形势。近年来,青海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马铃薯已成为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就乐都区来看,2017年,该区洋芋种植面积为21万亩,占据该区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半壁江山。更为可喜的是,2018年2月24日,青海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不仅把脱毒马铃薯排在了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首位,而且特别指出,要全面落实支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措施,引导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因此,有理由相信,笔者所建言上述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更有理由相信,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已经到来,刘老板们也迎来了提档升级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