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炜的头像

王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17
分享

高天厚土作证

西藏,一片神奇的土地,伟大祖国的一部分。在和平解放后七十年的蹉跎岁月里,几代中央领导人怀着如海深情,关注着雪域高原的安宁与稳定、发展与繁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党的治藏治边理论,丰富和深化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雪域高原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笔者正是怀着期待西藏更加美好、中华民族更加强大的心愿,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视觉关注西藏,关注一代代的进藏干部,关注进藏人“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以期对弘扬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尽一份绵薄之力。

大音希声的爱国者群体

这是一个用奉献和牺牲奏响民族和谐大爱之音的爱国者群体,千千万万个孔繁森式进藏干部的事迹需要人们铭记。

“世界屋脊”西藏,年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因为空气里含氧量少,生存环境恶劣,加之过去交通不便,被人类学家称之为“生命禁区”。虽然,这里雪峰林立,长河奔流,自然景观十分壮美,却往往令人望而生畏。然而,从上世纪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至今,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人民英雄前仆后继,奔向这片高天厚土,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一道,为西藏的建设事业流血又流汗。笔者据有关资料和考察分析认为,建藏在藏干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不同时期。

一是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继续留在西藏工作的老革命。当年进军西藏的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18军和西北、青海、云南、新疆等几路进藏部队的许多老革命,在西藏和平解放以后,为了民族的团结和共同进步,自觉地献身西藏的建设事业。包括不顾生命安危、十几年如一日战斗在雪域高原的原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张经武、进藏之初就誓言“把老骨头埋在西藏”的18军政委谭冠三、“解不开的西藏情结”的原西藏自治区第一书记阴法堂等。

二是西藏民主改革之后中央从各有关省份挑选的调藏干部。据有关资料记载,1959年西藏平叛之后,中央决定对西藏进行民主改革。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中央从有关省份严格挑选了党性觉悟高、政策性原则性强、工作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干部援助西藏,时间三年。但因当时西藏太需要干部了,所以大多数人因工作需要,在西藏一待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付出一生的代价和整个家庭的幸福。

三是西藏自治区成立后自愿报名支边的西藏志愿者。1966年仅河南郑州就有二百多个支边女青年,选择了许多同年代青年学生不敢或不愿意走的艰难之路,其中年龄最小的才只有十五、六岁。她们告别了父母和亲人,从文化发达的城市来到了荒僻的西藏边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直到八十年代,国家调整了干部政策,她们才陆续内调。此时她们已经在西藏长大,并已人到中年。

四是七十年代进藏的大中专毕业生。这是一群热爱祖国、自愿献身边疆的热血青年。他们单纯地、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地告别故乡和亲人,义务反顾地走上了风雪高原,据资料记载,仅1976年全国进藏的大学生就达二千多人。进藏后他们大部分被分配到基层,几乎深入到西藏所有的县区,有一部分人甚至于一段时期内在农牧区插队落户,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五是新时期对口支援的援藏干部。1995年开展的新一轮援藏方式,实行对口支援、分片负责、定期轮换。此后这些年来,18个比较发达的省份、17个大型国有企业以及50多个国家部委,分别接受了援藏任务,共有四千多名援藏干部进藏工作。他们一般是为完成援藏任务,自愿报名、组织选派进藏的行政和技术干部。这些干部基本都享受到了党和国家新的援藏干部政策和待遇。

作为西藏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藏干部改善了西藏干部队伍的结构,增强了西藏与内地的交流和联系,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这些人,党和国家不会忘记,西藏人们不会忘记,全国人民不会忘记。因为他们为中国特色的祖国大家庭注入了和谐的音符,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的时代强音中有进藏干部的声音,是不容置疑的。

“老西藏”精神的缔造者和实践者

几代中央领导人把“老西藏”精神高度地概括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据考察和有关资料记载,这“六个特别”的老西藏精神,就是早期进藏干部的真实写照。

五六十年代的西藏,外有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的侵略和破坏,内有民族分裂分子的捣乱,气候恶劣、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生活条件艰苦,巩固国防、建设西藏的任务极为繁重艰巨。早期进藏干部在极为特殊的环境和复杂的情况中,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辉煌人生和骄人业绩,同时也付出了鲜血、汗水乃至生命的代价。民主改革60年来,共有5000多名英烈长眠雪域高原,其中,因在西藏高原长期工作而牺牲和积劳成疾、因公殉职的西藏自治区党委领导和军以上领导就有20多人。他们是“老西藏”精神的开创者。

据悉,“老西藏”的后代张小康女士曾感慨地说:我们是十八军、“老西藏”的后代,我们中不少人就是在当年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的艰苦岁月中出生的。从懂事的时候起,就从父辈口中知道了西藏,也亲身体会到了父辈们为祖国统一和西藏人民的幸福,舍小家、顾国家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我们之中有不少家庭为了西藏,失去父亲、失去母亲、失去孩子。父辈们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钱财,但是他们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老西藏”精神。

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面对尖锐复杂的斗争形势和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一批又一批进藏干部,在开发、建设和保卫祖国这块神圣领土的斗争中,用青春乃至生命不断为“老西藏”精神增光添彩。他们自觉维护和树立良好形象,保持着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的优秀品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努力为西藏人民办实事、谋利益。他们珍惜在藏难得的锻炼机会,齐心协力,虚心向藏族同胞学习,并与当地干部群众融为一体,为增进民族团结、推动西藏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孔繁森同志先后两次进藏,前后近十年时间。可以说,他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条件最艰苦地区的地委书记。明明知道有生命危险,他却义无反顾;冯军同志从1991 年5月起,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进藏几个月,在恶劣条件下超强度工作,他的体重由原来的140多斤,快速下降到不足110 斤,1993 年8月突发脑溢血,猝然去世,时年44岁;突然倒下的还有西藏班戈县委组织部部长祁爱群,时年41岁……除了已经献身的他们,还涌现了陈金水、李素芝、陈刚毅等一批“活着的孔繁森”。他们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共同构成了雪山一样高耸的“孔繁森群体”,他们都是“老西藏”精神的实践者。

“几十年来,大批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干部光荣支边,克服家庭、身体和个人生活方面的种种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工作,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为西藏的繁荣和进步,贡献了力量,贡献了青春和健康,涌现出一批先进模范人物,有的同志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西藏各族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摘自《怀念冯军》)千千万万援藏干部无愧于中央领导的这一评价。

他们用信仰书写历史

早期援藏干部最主要的特征是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把党和国家的需要当成自己的第一需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用个人信仰书写着祖国和谐的光辉篇章。他们是一群有信仰的人,他们选择西藏的同时,西藏也选择了他们。

他们是祖国的忠诚卫士。进藏伊始,党中央、毛主席曾提出进藏官兵“三年一换、以励士气”,可“老西藏”们一次次放弃短期轮换,选择长期坚守。1952年12月,西藏军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的338名代表一致通过向党中央、毛主席表示长期建设和保卫西藏的决心书,并发出“边疆为家、长期建藏”的号召。“老西藏”们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生命,都献给了祖国这片高天厚土。

他们是党员先进性的典型代表。同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一样,他们没有留下什么惊世骇俗的言语,也没有刻意安排过一桩感动流泪的事迹。但他们无言的奉献,就是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们少则十几年,多则一辈子,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条件地献给了西藏,献给了党和国家的援藏事业,用牺牲和奉献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他们是祖国大家庭的棋盘上具有崇高价值的棋子。早期进藏干部也渴望家庭欢聚,也需要天伦之乐,但他们深知家事再大大不过党的事业,亲情再重重不过使命责任。他们有的娶了藏族妻子,落叶归根后却落得夫妻两地分居;很多同志是单身一人在西藏工作,与亲人相隔千山万水;有的夫妻均在西藏工作,有了孩子只好送回老家请父母、亲戚代养。但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牺牲个人和家庭幸福的同时,却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体现着人生的最大价值。

还有以“藏嫂”为代表的援藏干部家属。她们没有鲜花和掌声,却要承受一次次的别离,承受夜里愈深愈暗的思念,承受闲暇时无法抵挡的牵挂,更要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照顾老人、扶养孩子,为事业打拼,用女性柔弱而坚忍的臂膀,坚强地支撑起自己的家,来表达自己对丈夫挚热的爱,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国家深沉的爱。

为了祖国的和谐统一、繁荣发展,那些子女对父母、父母对子女、丈夫对妻子、妻子对丈夫满含愧疚的事情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然而却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那些在苦难岁月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一代代进藏干部们,也是因了理想和信仰,才使得那些苦难奉献的岁月值得留恋,才有着魂牵梦萦的魅力,才有着解不开的西藏情结。

小草无言,却默默装点着世界;高山无言,却不失其巍峨;江河无言,却挡不住其滚滚向前。这些进藏建藏干部们,于党和国家的援藏事业,援藏事业于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民族团结进步于祖国的和谐稳定、于人民的幸福安康,都是息息相关的呀!高天厚土可以作证,无愧于心的进藏建藏干部们,请在无言中接受人民最崇高的敬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