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华的头像

王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10
分享

屋脊之声

“极顶峰高接九霄,五岳独尊固堪豪。此山如与黔山比,只及乌蒙一半腰。”这是贵州六盘水本土诗人王如柏在《韭菜坪赞》一诗中的句子。诗中写的韭菜坪,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戛村,山上长满野韭菜,山脊和侧坡上呈现一处处缓平地带,故名。主峰海拔二千九百多米,为贵州最高峰,素有“贵州屋脊”之称,曾入选“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每年夏天,韭菜花开得特别茂盛,紫色花团一簇簇一层层的缀满枝头,微风过处,美丽的韭菜花随风起伏,在一望无际的花海间形成层层“海浪”,伴随着辽阔山谷,云卷云舒,引来无数观光客前往睹其芳姿。

坐落在韭菜坪半山腰上的海嘎村,平均海拔两千四百多米,是贵州海拔最高的村寨,聚居人口以彝族人为主。“海嘎”由彝语“侯嘎”(音译)翻译而来,是“大海之滨”的意思。海嘎村下嘎是一片凹地,由山上大量的 水形成湖泊,这就是海嘎名字的由来。曾几何时,因海拔高,交通不便,

海嘎人“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洋芋饭、喝的是望天水、穿的是布巾巾”,偏远、落后、贫穷是过去海嘎村的真实写照。

记得二0一三年的春天,我刚到钟山区工作,去韭菜坪经过海嘎村时,见到的都还全是泥土路。那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家常便饭的事。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海嘎村“山乡巨变”,昔日的穷疙瘩,如今早已蝶变成大山深处的美丽乡村,二0二0年还被评为了全省文明村。村民们都说,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曾经的“老书记”,现为钟山区政协副主席的杨波十多年的不懈努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0一0年三月,六盘水市启动驻村帮扶工作,海嘎村作为贵州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在帮扶村名单中赫然在列。杨波说:“海嘎村的贫瘠让我多次想到了小时候求学的场景,正因为我深知贫困家庭孩子求学的不易,太能明白里头的苦,所以我想为海嘎、为海嘎的孩子们创造条件”。于是他第一个报名,来到海嘎村并担任第一书记。这一驻便是十一年,十多年来,他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带领海嘎村村民拔掉“思想上的穷根”,昔日的贫困小村庄从贫穷逐渐走上富裕,老百姓不仅住上了小洋楼,水、路、电、讯等配套设施也应有尽有,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0一七年十月十九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出席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的讨论。海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杨波向总书记汇报了海嘎村的变化:“这几年我们村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人均收入七千六百八十元,硬化路串起家家户户宽敞明亮的楼房,小汽车有一百多辆,医疗保险全覆盖,全村没有一个孩子辍学,贫困发生率下降到百分之二点四六。”

绿水青山间,农家日子甜。二0一九年,海嘎人迎来期盼千年的圆梦时刻,贫困发生率清零,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今年二月,我因为工作又到海嘎村时,在大湾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彭雪的陪同下在村里转了一圈,当从高处往下俯瞰时,顿觉这十年来变化之大用“翻天覆地”一词都不足以形容。只见群山环抱,生机勃勃。太阳能路灯矗立在村子道路两侧,原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黄土路早已变成通达家门口的水泥路、柏油路。硬化路串起家家户户,一排排宽敞亮堂的乡村洋房,色彩鲜艳、多姿多彩的彝族风情画绘满了临街的墙面。如今,村民们还通过种植养殖、开农家乐、外出务工等多种途径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扶贫必扶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位于半山腰上的海嘎小学,在群山环抱中,显得格外幽静。因海拔高,这所学校被称为“贵州最高学府”。

一九六四年创办的海嘎小学,一直承载着当地村民的读书梦。但因山高路远,自然条件恶劣,学校办学后很长一段时间,任教教师多是代课教师。后来政府分配的正式教师,也因为条件艰苦,来了又走,走了又来,能够坚守下来的寥寥无几。据现在的郑龙校长回忆,二00二年,他怀揣着青春的梦想,来到这所小学任教时,从山脚到海嘎小学走了二十多公里。彼时,这所学校仅有一位教师和八名学生,设有一个学前班、一个一年级和一个二年级。那时村里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村民住的是茅草屋、种的是旮旯地、吃的是望天水,从山脚下走路到学校得花三四个小时,交通极度不便。地势高、条件艰苦、信息闭塞,曾一度阻断了当地孩子的求学路。

“韭菜山下富村庄,一直以来党在帮。民村致富奔小康,农家乐里饭菜香……”这是海嘎小学校歌《海嘎之歌》里所唱的歌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孩子们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全村没有一个孩子辍学。在坚守教育的郑龙校长和热爱音乐的顾亚老师等的带领下,用音乐和梦想为这些世代身居大山的孩子们打开了“看世界”的大门。如今,海嘎小学已成为一所有一百多个学生的完小,这里书声琅琅,孩子们吃上了营养餐,他们还能通过“云课堂”和城里的学生同上优质课。特别是二0二二年十月,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大型电视专题片《领航》,其中第九集《美好生活》报道了海嘎小学近年来的教育发展变化,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变迁。今年一月,以“一起开新,共造未来”为主题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二0二三网络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综艺频道、央视网、央视频、央视新闻、央视财经、央视文艺等总台新媒体矩阵同步播出,海嘎小学的老师顾亚带领海嘎少年乐队的孩子们,亮相网晚舞台唱响《倔强》,用真挚童声唱出自立自强、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海嘎小学也收获了“贵州最高学府”“云上海嘎”“中国最摇滚的小学”的美誉。

今年三月,海嘎幼儿园开园,解决了这里曾经一度面临的入园远、入园难等学前教育问题。“现在幼儿园的第二批工程正在建设当中。接下来,我们会做好幼小衔接,幼儿园的同学们毕业之后就可以到我们的海嘎小学就读一年级。同时我们也会创新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快乐学习。”海嘎小学郑龙校长说,现在幼儿园里的老师都是海嘎村大专毕业的村民,幼儿园在解决幼儿读书难题的同时,也解决了海嘎村部分村民们的就业问题。

“海嘎小学的这些孩子们落落大方,很自信,这些年的脱贫攻坚确实让孩子们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有时我竟会突然想起今年二月和央视新闻环球资讯采访组一行再次来到海嘎的时候,采访组的李琳老师说的这句话。其实,海嘎之变是钟山区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也是全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

新时代新气象,新农村有新风貌。如今,音乐梦想的种子已经在这里扎根,我坚信,只要坚守教育之初心,“贵州屋脊”必将会开出更灿烂的花朵。

韭菜坪山脚下,乌江源头三岔河汩汩流过,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这里有一块“飞地”,叫大湾镇。《六盘水市钟山区志》里是这样记载的:“大湾镇是六盘水市钟山区在威宁县、赫章县边缘地带的一块‘飞地’,因其境内的白泥河(三岔河上游)在这里转了一个大弯而得名。”

三年前,年轻的杨松带着一腔热忱来到这里,提出“农业提档升级、工业反哺农业、文旅融合农业”的发展思路,带领全镇干部职工一心要加快产业发展,铺就乡村振兴幸福之路。

一九八五年出生于六盘水农村的杨松,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感受着农村的巨变,对家乡、对基层、对乡亲,总有种说不出的感情,一颗到基层贡献青春和智慧的“种子”潜藏心中。二00七年大学毕业后,与多数选择留在大城市拼搏的年轻人不同,他放弃了沿海城市的高薪机会,主动报名参加国家西部计划志愿者,回到家乡。

二0二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这一年正逢市委组织部选拔优秀科级干部“下基层、进机关”,得知市直机关同志可以到乡镇工作,已在市政府办任科长杨松心里的那颗种子瞬间“破土而出”。他第一时间请示领导,倾诉了自己生长在农村,祖辈是农民,想到农村去服务群众、服务乡亲,此举得到了领导的支持。

“在机关不好好待着,却闹着去基层,为啥?”

对此,家人不理解,朋友想不通,连同事领导也很诧异。

“我是从农村来的,祖辈是农民,我申请到农村去,就是想更多地为老百姓办点事儿……”

耐心做通家人的工作,通过层层筛选,二0二0年三月十二日,杨松如愿接到组织任命,到钟山区大湾镇任职。“当时的心情,像极了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那般高兴……”杨松说。

大湾镇下辖十四个村(社区),当时深度贫困村就有六个,贫困人口达七千九百二十八人,接近当时全区贫困人口的一半。脱贫担子重、难度大,加之没有亲历一线干基层工作的经验,杨松第一次感觉到“压力山大”。但怀着炽热激情,杨松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换取民心。为精准掌握镇情,他虚心请教,用两周时间走遍所有的村(社区),了解群众关心关注问题,坚持“对症下药”,一周一会一研判,对存在问题逐个攻破。不到一年时间,解决了群众住房、饮水、医疗等问题百余个。先后争取扶贫资金一千一百四十二万元,先后发展产业十三个,惠及农户六千零六十七人次。二0二0年底,大湾镇顺利通过国家和省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大湾镇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长年受采煤影响,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二十多个,保安全工作繁重而具体。

二0二一年六月一日。杨松在小湾社区王家寨冲子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时,发现山体裂缝有增宽加剧的情况,当时正值雨季,山体可能随时崩塌,直接威胁到山脚四十二户、一百八十四名群众的生命安全。他立刻征询专家意见,研判决定采取紧急避让。随即带领工作组挨家挨户动员,不到四个小时,受胁群众全部撤离并妥善安置。在紧急撤离后,一名群众偷偷返回家中居住,杨松得知这件事后,亲自来到这户人家中做思想工作,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群众才认识到自身错误,主动配合搬出危险区域。为防止群众私自返回居住,杨松在受胁区域进出口设置卡点,安排专人二十四小时值守。在山体变化区域设置监测点,雨季一日两测、旱季一日一测,实时掌控现场情况,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0二二年四月,六盘水市多能互补能源基地大湾2×660MW低热值煤电项目落地大湾镇新寨村,该项目是钟山区“十四五”期间重点推动的清洁高效电力产业项目,总投资五十四亿元,计划二0二四年底投产。项目厂区建设范围需拆迁房屋六十七栋、搬迁坟墓二百零九座、征收土地七百多亩。时间紧、任务重,杨松带领工作专班,召开院坝会、走进群众家,向群众宣讲政策,倾听、解决群众诉求,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征地拆迁工作顺利推进,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丈量、签约工作。

“从最开始的忐忑不安,然后找到点感觉,到得心应手,再到游刃有余。在这里,我学会了与群众打交道,学会了做群众工作!”杨松坦言,这些感受是坐在办公室中体会不到的,他说“你只有走进老百姓的心里,他们才会和你交朋友、说心里话!”彭雪告诉笔者:“年轻帅气的杨书记一直把老百姓当亲人,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点赞……”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有了产业就能留住人,留住了人,就留住了振兴乡村的底气。大湾镇是六盘水市的工业重镇,农业过去一直是大湾的“短板”。当地不少农民因为缺乏技术、不懂管理,错过很多好的农业项目和产业,种的依然是几十年前的老几样,不敢尝试和创新。一次工作走访中,杨松了解到大湾镇有近万亩松树林,且每一棵树都有碗口粗。“这林子就像一个天然大棚,如果在这里种植食用菌,既能发挥闲置的林地资源效用,又能培育乡村特色产业,还能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杨松藏不住内心的喜悦。通过走村入户了解,多数村民对发展食用菌产业很支持。杨松认为这与农村‘三变’改革完美契合,将闲置土地流转并高效利用,资源变成了资产,村民手中的闲置资金通过合作社入股,资金就变成了股金,村民就变成了股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多方面学习和实地考察,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思路在杨松的脑海里逐渐成型。为确保产业落地能见成效,他先后走访意向企业二十多次,整合空闲大棚支持企业进行试种。还对接联系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到一百多万元的帮扶资金,用于修道路、铺水管、搭电线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0二0年五月,大湾镇的第一批赤松茸孢子下地。经过四十五天的生长周期,看到又鲜又嫩的赤松茸破土而出,长势喜人,村民笑容满面,高兴得跳起来。“每斤价格在十元至二十五元,每亩产值可达两万元,远远高于一般农作物的产值。”杨松说,赤松茸的种植周期短、效益高,市场供不应求。

见到赤松茸的试种成功,其他村民也自发前来了解赤松茸种植技术、经济价值,协助工作人员采摘、浇水,还积极转发朋友圈,一起拓展销路。“因为要在家照顾小孩上学,现在是农闲期,恰好制菌基地开始制菌,就来这里打零工,一年多挣个五六千元,还能补贴家用。”村民管全全说。像管全全一样,在食用菌基地务工的大多是附近村民,他们将土地流转后又在基地务工,每年还能获得一笔稳定的收入。大湾镇依托资源禀赋,以“村集体+企业+农户”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找到了一条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路径。

乡村旅游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一头连着金山银山。杨松认为贵州屋脊·韭菜坪这张名片潜力巨大,大湾镇旅游产业大有可为。韭菜坪景区于二0一七年被评为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杨松来到大湾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利用韭菜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结合“中国凉都”的品牌效应和“十九度的夏天”的气候优势,充分发挥大湾的生态优势,奋力推进全镇旅游产业发展。为发挥“登高赏韭菜,金秋看大湾”的旅游优势,他通过多方座谈交流,鼓励本土企业转型,支持凤凰菊延长产业链,农旅观光、农特产品两手一起抓,去年凤凰花田接待游客一万多人,凤凰菊系列产品远销迪拜。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润琳田园综合体和云上彝家等民宿、农家乐有序实施,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杨松还带领干部群众除发展壮大马铃薯、玉米等传统产业,打造了凤凰菊、食用菌等多个农业特色产业。目前,全镇共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九十亩,年产值达一百六十多万元,可直接带动稳定务工就业七十余人次,人均年增收六千五百元。


“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今年三月四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十三届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代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后,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会的杨松心情非常激动。他充满信心地说:“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开好今年的全国两会至关重要。参会期间,我将聚焦如何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积极建言献策,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今年二月中旬,杨松来到海拔两千多米的马铃薯种植基地,调研基地种植情况,向农户了解农机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杨松边听边记,还亲自体验了“铁牛”犁地的不易。大家对省时省力、安全便捷农机的期待,他也记在了心里。“农民的事,就是我的事。”杨松说,“提升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是他今年最关心关注的话题。前段时间,他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机具销售店,为写实写好提案进行了相关调研。他还围绕加强民族村寨保护与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加大农村殡葬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撰写了提案,希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如今,行走在大湾的乡村,绿水青山美丽如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景象如画卷徐徐铺展,贵州屋脊下的广袤大地正唱响着一曲乡村振兴的欢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