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地西端,北盘江畔,乌蒙大山深处生长出一座现代化城市,这就是中国凉都六盘水市。在市中心城区,有一座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博物馆,这便是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作为国内首个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它不仅记载了六盘水从不毛之地到现代新都市的转变,也展现了我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特殊历史,从博物馆的讲解员那里得知,博物馆落成后,全国各地的人们踏入场馆,思接往昔,心游万仞。或重温青春,或汲取成长养分,历史,在他们手中,接力传承。迄今已有上千万人次进馆参观。
“三线”建设,一个对当代年轻人有些陌生的词,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段从国家前途命运考量的建设历史,曾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轨迹,也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工业格局和工业化进程。我的一位“忘年交”、现已七十八岁的首钢水钢退休干部徐春刚经常到中小学校给青少年们讲述“三线”故事,回忆那段火热岁月。对他来说,那些岁月虽渐行渐远,但那是青春的见证,也是历史的印记,不可磨灭。他当年从辽宁本溪钢铁学院毕业就和广大“三线”建设者一起到了六盘水,便与这座城市不可分割。他常说,就是现在,只要国家有号召,他仍然会义无反顾地参与其中。当年,数百万建设者如徐春刚一样,毅然决然地来到西部的大山沟里,把青春奉献给了“三线”建设。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站在历史的维度观察,“三线”建设可谓是共和国的决策者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存亡的高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战略抉择。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国家一声号令,便凝聚起全国人民的人心。当毛主席果断提出“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候,数百万建设者和上千万民工拓荒“三线”,展开了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的风云壮举。
文物静默无声,却藏万语千言。环视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个个文字,一件件珍贵史料、展品,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当年“三线”建设的艰苦奋斗历程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博物馆讲解员李波那里得知,这里现有馆藏文物文献资料九千多件,展出图片一千多张,实物一千多件,档案资料两百多份,音像资料时长一千多分钟。除此之外,还有展出的大型实物蒸汽机车、原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东风牌卡车、龙门刨床、钢水包等珍贵文物十八件。这些实物和场景展示,让人观之有种身临其境之感,就如同行走在历史长河,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当中。
六盘水,作为长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素有“江南煤都”之称,在“三线”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谓是“三线”建设的典型代表。建设六盘水,是因为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炼焦煤和动力煤,是与攀枝花钢铁基地相互配套的一个重点项目,也是重要的国防和经济建设战略资源。然而,这里山峦众多,延绵起伏,沟壑纵横,雄奇险峻,交通不畅,自然条件十分艰苦。当时的建设者们都记得这样的场景。六十年前,十万建设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聚集到这不毛之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为应对恶劣的气候,雨衣、雨靴、破棉袄成了建设者们的“三件宝”,住的是溶洞、“干打垒”、油毛毡房,吃的是包谷、洋芋。事实上,绝大多数“三线”建设项目都同六盘水一样,条件艰苦,工作艰辛,生活艰难。“三线”建设的初衷是建立国家新的战略后方基地,因此,“靠山、分散、隐蔽”成为项目布点的基本原则,大多数项目分布在西部的大山沟里,有的甚至把大山挖空埋藏在山肚子里,峰峦叠嶂的云贵高原等天堑便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战场。
淡看世事去如烟,“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已成历史,“三线”精神却依然在这片热土上传承。“三线”建设,让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西部荒山僻野中拔地而起,就像六盘水过去是荒山野岭,发展成为了西南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在这里,曾经诞生了贵州第一个现代化煤矿和第一个百万吨级煤矿,第一个现代化火电机组、第一个百万千瓦级火电厂以及全省最大装机火电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三线”建设带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整整进步了五十年。诚如斯言,“三线”建设打破了乌蒙深山千年沉寂,潜藏的资源,迅疾之间,转化成发展之动力。而今,这里更是实现了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生态绿都”的精彩蝶变。
时光荏苒,“三线”建设已载入史册,但那些“三线”往事、“三线”精神,却跨越时空,长存于世间。二0一八年十月,中宣部将“三线”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一起,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线”精神的感召下,一大批六盘水人胸怀国之大者,勇立潮头,赓续三线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他们中,有誓让穷村奔小康的余留芬,有百姓不脱贫不下山的杨波,有温暖苍生身燃尽的倪裔豹……年代不同,职业不同,但他们的姿态却和当年的“三线”建设者们如出一辙—丹心从来系家国。
我时常在想,每一座城市,都有其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都有其精神追求与价值体现。对于因“三线”而建而兴的六盘水而言,“三线”历史无疑就是镌刻在乌蒙大山深处最难忘的记忆,“三线”文化便是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的独特文化。人们总结出来的“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更是“三线”建设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必将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铿锵前行。“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将永远被世人所铭记,“三线”建设的光辉业绩必将永载共和国的史册,“三线”精神也必将被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