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书随着乡村的发展,也建成好多年了,每每只是听姥姥说,山上有这么一个书屋。但却从来没有去过,一回到乡下,那里就成了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终于有了机会,母亲同意了,于是在第二天一大早就动身了。夏天天亮得很早,家家户户忙着在天热之前干完一系列农活,洗衣、烧水、做饭,若是在玉米成熟时节,农民们则还要下地,即使在夏日凉爽的清晨,人们也会因此忙得汗流浃背。我们也一样,在天热之前到达书屋。书屋依山而立,山上郁郁葱葱,听姥姥说人们是在山上植树才发现这个书屋的。我行走于林间,仿佛来到了新世界,草丛在我的脚下“沙沙”作响,一阵凉风吹来,顷刻间,鸣声上下,这风好像惊醒了正在睡懒觉的飞鸟与蝉,感受着凉风,倾听着大自然美丽的声音,好不自在。
但那目的地可能并不允许我享受,还没有听够,书屋早已呈现在我的眼前。令我惊讶的是,他竟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破败不堪,从房顶到窗口,到处长满了青苔,唯一的一个木门也破了个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他可能算不上一个屋子。我费劲地把门拽开,木屑落了我一身,随之而来的还有灰尘和不堪入鼻的霉味。我有点失望了,抱着仅存一点的希望踏进房门,又一幕景象让我震惊了,屋子里的书整齐地摆放着,刚才所见到的灰尘已然全无,屋里的景象与屋外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突然让我想起了《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不可能是自然的,正当我思索是谁来干这些活时,屋门再一次被推开了,推门声之后,紧接着是一声咳嗽声,一束阳光透进来,跟着光进来的还有一个老人,他背着光,我在阴暗的书屋里,只能看到他的轮廓,但这足以能看出他的年迈,“你们是干什么的?”“我们是来参观的”,我急忙回答他。渐渐地,他的外貌清晰可见了。大胡子,军大衣,手里提着一桶水,肩上搭着毛巾,和他听到我的话后刚刚露出的笑容,“好啊,我的劳动没白费,我就知道迟早会有人来的。”原来老人受村委委托到这儿来的,每天打扫,收拾书屋。“为什么不重修一下呢?”我问,“重修就没意义了”。他还给我讲了个故事,村里以前有位抗战英雄,他是村里第一个自愿参加去前线的每次打敌人他都冲锋在前,只可惜,在一场麻雀战中,他为了护送村民们离开,自己被捕了。敌人让他说出情报,他宁死不屈,然后就壮烈牺牲了。他喜欢看书,在前线时,他一有机会就去,就会去看书,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里修成了书屋。
故事使我沉思良久,那时的人们为了和平和自由,甘愿为祖国献出自己的生命,才换来今天美好的生活呀。“过来看看吧,这儿有许多书呢。”老人的话把我从思绪中拉回书屋,听他的介绍,我向里望去,的确有很多书,而且大都是上个世纪的,“那位战士啊,最喜欢看的书就是《共产党宣言》了”,顺着他指的方向,我看到了在书柜正中央的书,拿下来,抚了抚上面的灰尘,马克思的名字已经看不清楚了,翻开书,让我惊喜的是,里面竟还有阅读笔记!想当年的毛泽东,反复阅读《共产党宣言》,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小伙子,该回家了”。。他的话又一次把我从书中拉回现实,我向窗外望了望,的确已经不早了,我的肚子也不禁叫了起来,不知不觉已经一天了,“爷爷,您是天天来吗?”“是啊,有时是打扫,而有时是为了看书,我觉得已经离不开这里了。”他又冲我笑了笑,这一次,他是向着光的,在晚霞的映照下,她满脸的皱纹里夹杂的汗水显得晶莹剔透,与沧桑的面孔和这书屋一起,构成一幅完美的画卷。
光影摇曳,洒在书屋的青苔上,凉风瑟瑟,拂过满山的树林。目中皆落日,耳中闻林声,心中有书屋,有老人,有烈士,更有一团火,伴随着蝉鸣,在充斥书香的生活中,久久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