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荆毅的头像

荆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2405/04
分享

泾川的文脉

安徽泾川是宣纸的故乡,泾川整个的底色是檀树的青绿,高杆稻的金黄。路边山坡上总是晾晒着大片大片青檀树枝和高秆稻草,一阵阵杵声迢遥传来,一条山溪像丝带从山腰间忽左忽右飘摇而下,每一个转弯处都有一处小小的瓦舍,屋舍趴伏在草木丛间,水碓借助山溪水力冲刷,咚!咚!咚!将草木在石窝内舂成粉末,化成纸浆。这些都是宣纸原产地的风景之一。这种水碓,在皖南山区曾很常见,有些水碓不是用来冲碓纸浆造纸,而是将檀树舂成粉末后做成檀香,这种纯天然的檀香,深受寺庙喜爱,是敬奉佛祖的上品。逢年过节,也会迎进普通平民家中,缕缕青烟散发出宜人的香气,给人以安静祥和。

泾川是安徽泾县的另一个称呼,属皖南山区,地处中纬度南沿,属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500mm左右,境内有大小河溪146条,江河面积22平方公里,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不仅如此,此地的水质优良,适宜生产高档宣纸,尤其是乌溪上游的两股水源,一股呈淡碱性,适合原料加工;另一股呈淡酸性,适合成纸用,这是形成宣纸独特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整个中国大地,也很难见到这样的河流,仿佛冥冥之中上天派来的神奇之河,专为宣纸而生。

泾川四季分明,有春来迟、秋来早、冬夏两季长的特点;一年之中无霜期有250天左右,光照资源丰富,保证了宣纸原料不会在暴晒、暴雨和暴冻中风化和腐烂变质。泾川气温有较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区域差异,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这儿的山地多属喀斯特地貌,适合青檀树生长。此地所产青檀具有皮质嫩、纤维均匀丰富、易提炼和成浆率高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其它山区所难比的。

泾川中部是一片冲积平原,土质含沙量高,适宜种植长杆水稻。前面也提到,此种水稻草杆柔韧、纤维均匀,易提炼,成浆率高。顺便说一下,这种高杆稻谷,吃起来特别香。山区人盛上满满一碗只须就点干菜腌肉,就能饱餐美味,可惜它在产量上不比改良后的矮杆稻。所以种这种高杆稻,更主要还是考虑到满足宣纸的原料。

此外,泾川山中生长着大量的野生猕猴桃。这种猕猴桃气味芳香,营养丰富,素有“果中之王”的美誉。当地人说,两颗猕猴桃就含有人体一天所需营养的三分之一,是各种水果中营养成分最丰富、最全面的。但与此同时,猕猴桃性寒,有些人不适合吃。 猕猴桃属于膳食纤维丰富的低热量低脂肪食品,每颗猕猴桃中仅有45卡热量,所含纤维有三分之一是果胶,能起到润燥通便的作用。可以快速清除体内堆积的有害代谢物,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便秘和痔疮。 维生素C含量极为丰富是猕猴桃的一大特点,比柑橘、苹果等水果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不过这里要说的是这种猕猴桃藤,此藤同样含有丰富的胶汁,是制造宣纸必不可少的纸药原料,而且取用方便,用之不绝。

在泾川的小岭宣纸厂,我到过一些宣纸作坊,宣纸生产不但材料天然,制造过程也是纯天然手工而成,甚至连一台切纸机也没有,抄纸工用细篾竹盘在纸槽内荡呀荡呀,不经意间,细篾竹盘上便有了一层薄纱,似有似无一如蝉翼,倒扣于纸墩上,慢慢地,便有了一堆雪白。

晒纸的时候,一个内通蒸气的晒墙洁净无痕,抄纸工全凭直觉,将湿漉漉的纸贴附其上,眨眼之间,一页白纸便被工人轻轻揭下。慢慢就成为一堆堆宣纸,然后会有一天落到文人墨客的案头,书写或作画,单页或成册,开始了它们另一种更唯美也更永恒的存在。

千余年来,宣纸产地主要分布在泾县西南方的小岭一带。小岭素有“九岭十三坑,坑坑造宣纸”之称。走在这样的山里,不止一次我想找找她与其它山脉不一样的地方,但其实非常相似,那些树与山石与其它山里没有太大的异样,可只有这里适宜制造宣纸,这是大自然对泾川子民的厚意,在这里仿佛每一株檀树,每一根沙田稻杆都成了泾川的底色。

从古至今,泾川造纸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依傍一条叫青弋江的河流,除了取水便利,其时也是因为这条河流是皖南人往返南京、芜湖等地的交通要道。一千多年前,诗人李白在青弋江上乘舟游泾县时写下的《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中有精彩的描述:“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侧石不容刁。渔子与舟人, 撑折万张篙。”碧水萦流的青弋江,沿岸风光如画。上游江水蜿蜒曲折地奔流在崇山峻岭之中,两岸千嶂壁立,翠岫凌空,奇秀多姿;下游自泾县至芜湖,水流平缓,清澈如镜,良畴美田,阡陌如绣,人行其上,如游画中。李白曾三次游览青弋江,留下了20多首动人诗篇,在《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中,他写道: “乘君素舸泛泾西,宛似云门对若溪。且从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

青弋江是皖南人民的母亲河,她承载着皖南厚重的文化和历史。青弋江沿岸的古镇码头,都因水运昌盛而兴盛过,曲指数来桃花潭、章渡、赤滩、马头、弋江、西河、红杨、湾沚、方村、清水……曾几何时都曾是徽商货运和交易的重要的集散地。其终点,便是闻名遐迩以徽文化特色著称的芜湖十里长街。猜想沿途的每个码头古镇,也都曾见过宣纸雪白的身影吧,至少芜湖十里长街一定有她芳踪处处,至到今天芜湖文化用品商批发的书画宣纸还有古玩店经营的新旧宣纸皆来自泾川之地。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现代生产方式的引入,传统的宣纸生产受到严峻挑战,不少宣纸厂家已经转产或停业。其中包括曾经辉煌一时的小岭宣纸厂也停厂了。幸运的是在小岭宣纸厂消失之后,宣纸传人曹氏个人又创办了双鹿宣纸厂,创立了新的宣纸品牌,依旧保留着传统工艺,生产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宣纸,是目前除红星宣纸集团外硕果仅存的几家了。

在泾川,宣纸就是这样承传。它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论语》与《史记》、《资治通鉴》与《红楼梦》、王羲之与郑板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有文友感叹少了泾川这一页纸,中华文化在哪里有如此美妙的呈现?民族精神在哪里承传?宣纸开创和传播了东方最具魅力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泾川除了宣纸外,还可看到大量待售与商家收藏的砚。砚又称为砚台、砚池等,它是磨墨不可缺少的工具。除了宣纸,在宣州砚的生产也是有名的,如今也是宣纸传人曹氏经营宣纸外的另一文房之宝。砚产生的年代,目前尚难确定。从考古资料记载,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研墨工具。但据《西京杂记》中的相关记载,砚是始于汉代,主要是用瓷、陶、瓦等材料制作;外形如同盘子。磨墨不是直接用手拿墨在砚上磨,而是另用一块研石,将墨压在砚台上研磨。到了唐朝,随着制砚技术的改进,就出现了石砚,出现了名盛天下的端砚、歙砚等名砚。到了清朝时代,砚台渐趋工艺化、美术化,除了实用之外,还有了收藏、观赏的价值。

2007年,西泠印社推出了“历代名砚专场”,清代伊秉绶等铭大西洞端砚以96.8万元的成交价成为全场“标王”。此后,名砚拍卖专场受到众多收藏者的追捧,2009 年的一场拍卖会上,吴昌硕、沈石友、邵松年铭“和轩氏紫云砚”最终以 548.8万元的高价成交,创下了当时文人砚拍的世界纪录。后来北京保利5周年春拍中,一方砚台以1400万元成交,打破了砚台拍卖的世界纪录。砚台虽然在今天已经逐步失去了其作为器具的使用价值,但它却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显现出勃勃生机,变成了人们喜爱的收藏品,延续着文人千百年的文化追求,和现代人对于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崇拜。

除了纸砚泾县也盛产毛笔,称着宣笔。直到今天毛笔一直是我国传统书法的重要工具,可以说,汉字书法是毛笔发展的产物。中国的毛笔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远在仰韵文化遗址的彩陶上的花纹有一些就是用毛笔绘制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普遍使用毛笔,楚国叫“聿”; 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到了秦代才正式定名为“笔”,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据资料记载,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古墓中出土了一支战国时期的毛笔,从发掘情况来看,古今毛笔的结构差不多,只是制笔的材料不同罢了。

多年前在晏公镇一次笔会时,我曾去当地一家宣笔厂,听工人介绍,制作一支上等的宣笔,除了上等的材料,还需要几十道工序。 由于毛笔不易保存,古笔的存世量稀少,因此毛笔的价值其实很高。2000年北京翰海一支明万历竹刻人物毛笔以7.05万元成交。2004年北京翰海一支明万历竹刻花卉纹毛笔最终成交价为60.8万元。2008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支明万历竹刻花鸟纹毛笔,更是以103万元的高价成交。当然,那些笔一定比泾县宣笔制作的更精良,更具有文化品位。在泾川宣纸店里,有很多本地产的毛笔同售,而且许多店主也常常喜书写,对于笔和宣纸的了解一样精到,懂得制作、挑选,懂得其中的上品。

在泾川的文化街,售宣纸、宣砚、宣笔外,也可以买到徽州的墨。墨与毛笔产生于差不多的时代,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类似的墨迹,不过那时的墨只是一种天然石墨。

我国人工墨大约始于战国时代,从那时出土的竹木简来看,那时墨的质量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随着汉代制墨规模的扩大,制墨作坊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三国时的书法家韦诞是我国记载的最早的制墨名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汉魏以后,制墨技术越来越发达,到宋朝徽州成了全国的制墨中心。这里产的“徽墨”名扬天下,制墨名家辈出,胡开文、曹素功,至今仍声名不衰。

宣纸传人告诉我,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可以考虑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的新墨。收藏者可以选择一些名家商品,比如 “曹素功”“胡开文”墨等,上品墨通常市场价格在数百元至千元之间。

在文房四宝中,泾川人倾注感情最多,投入最大的当然还是宣纸。宣纸老艺人说,宋代以后,造纸技术日益提高,纸的品种也越来越多,纸张质量也得到大幅提高。老纸的价值在2011年的保利拍卖会上,乾隆三十年的洒金发笺纸以10.64万元一刀的高价成交。有收藏者介绍,乾隆年间老纸的高价拍出已不是新鲜事,因为古籍专场中的老宣纸拍卖结果往往都是动辄数万元。据宣纸传人介绍,不仅是清代民国时期的宣纸价格大涨,就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产距今不过30年历史的宣纸,一刀四尺宣(100张)价格也至少要在万元以上。

文房四宝本身便具有独立存在的艺术价值。保存下来的古代的文房四宝已成为今日的国宝。文房四宝中,泾川独不产墨,所幸与積溪毗邻,后又划归宣州如同自产,泾川一直经营徽墨。徽墨丰肌腻理、色泽如漆、墨名高雅、造型别致;四面铭文图案,隽雅大方,金银彩色,装潢精美。泾川宣笔小至蝇楷毛锥,大至斗书椽笔,因书体画派不同,选毫用材、式样各异,铭文雕绘极为洗练隽秀,装饰典雅。端砚、歙砚则有天然美的斑纹,晕色和石眼,柔美多姿。如端砚名品的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玫瑰紫、冰纹等。加之,名师因材施艺,独具匠心的造型和精美的雕琢,使得砚台珍品倍出。当你走在泾川大地,准是屡屡遇见。

泾川出笔出纸,也不泛砚、墨,泾川人更惜纸敬字,在小岭在查济在黄田的每一个村落里,老人或孩子坐在青石上,决不会拿有字的纸张垫屁股。书友感叹一个如此尊重文化的地方,笔不出在这里出哪里?纸不出在这里出哪里?深入泾川,不被那些清澈的河水感动,就会被那里质朴的造纸做笔的工匠感动,他们更是泾川的底色,映衬出无尽的文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