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虎成的头像

姜虎成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1/02
分享

关于文学观念中的名词性词语定义的若干问题

长期以来,无论是我们的中文教科书(包括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还是外国文学研究领域里,对“文学性”概念都未做到准确其详。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学性?我给它下的逻辑性定义是“指用感性逻辑思维去形象化地描摹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具有审美的趣味和意蕴”。人、事、物在没有文学活动中时,他她(它)们是原生态的,又是客观静态的。在这样的状态下,你要学会运用各种文学手段,赋予他她(它)动感和情感。

一篇,或一部文学作品究竟有没有文学性?就看你在多大程度上运用了文学手段赋予了他她(它)动感和情感。有动感,那么,他她(它)就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生命迹象。有情感,那么,他她(它)就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生命状态。“动感”和“情感”这两组词语,在我看来就是文学性的关键词。他她(它)们都侧重于“感”字:感觉、感动、感触、感情、感染等等与“感”字相关联的词汇,并感同身受,感慨万千。

在起笔要创作诗歌的时候(包括古体诗和现代诗),想象中都可能产生许多的相关诗性语言的具象。一个好的诗歌创作者的能力,就是要从海量的具象中,找出最能够精确地描述你要表达和表现对象的意象。那么,什么叫“具象”和“意象”呢?什么叫具象?我给它下的逻辑性定义是:指一切与艺术创作过程中(包括文学,以及诗歌、音乐、绘画、摄影等)相关的具体的人、事、物而构成的可选的有待打磨和提炼的艺术原素。

什么叫意象?我给它下的逻辑性定义是:指一切艺术创作者(包括文学,以及诗歌、音乐、绘画、摄影等)从海量的生活具象中,精选出来的具有形象逻辑思维特征的,并能够精准地描述所要表达和表现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艺术元素。

无论是创作艺术作品,或者是欣赏艺术作品,在创作者和鉴赏者的口中,经常会出现这两个关键词语:“诗性”和“诗意”。然而,它们的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呢?却一直处在“朦胧”,或者“想象”之中,甚至于将这两个名词性的词语神秘化,或者妖魔化。

那么,究竟什么是“诗性”呢?我给它下的逻辑性定义是“指诗歌创作者将那些未经打磨,或者提炼的琐碎具象,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转化成具有形象逻辑思维特征的意象群体”。那么,究竟什么是“诗意”呢?我给它下的逻辑性定义是“指诗歌创作者在作品中,蓄意建构的审美境界,或者想象空间,进而产生了,或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

我今天把所有艺术创作活动中(包括文学,以及诗歌、音乐、绘画、摄影等)必然和必须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的概念,进行了准确性的客观定义,其实质和目的是对我国由来已久的文化语境中存在的认知和理解的乱象(包括文化语境中的学术性研究的认知和理解的乱象)进行梳理和校正。其主要目的是厘清艺术创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对它们的模糊不清的认知和理解。

网上的,包括有公开的书面性文字记载以来的文学和艺术理论研究者(包括文学,以及诗歌、音乐、绘画、摄影等)所定义的上述几个关键词(还有类似的关键词),都存在非逻辑性的错误。当然,也都是毫无逻辑性根据的。我曾经说过:无论是“大评论”,还是“小评论”,在阐述某种观点,或者观念的时候,一定要将所关联的关键词语的概念进行准确地定义后,再续文(即,按照我对定义的四点基本要求“客观、准确、鲜明、简洁”)。不然,你后面所阐述的观点,或者观念都是无“本”之源,或者是胡说八道。

文化语境中存在的乱象和问题(包括文化语境中的学术性研究的认知和理解的乱象和问题),其表现的特征有哪些呢?1.“想当然”观:不在逻辑性的推导和判断上下功夫,靠名人名言、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作为自己逻辑性推导和判断的依据;2.“跟屁股虫”观:靠别人怎么说、书上怎么说、名人怎么说,作为自己逻辑性推导和判断的依据;3.不做深入地研究、不做独立地思考,不学无术,欺世盗名,胡说八道。在政治中,有一个名词叫“戡乱”。那么,在文化乱象和问题中(包括文学和艺术,学术性研究的认知和理解的乱象和问题),也要进行这样的“戡乱”纠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