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虎成的头像

姜虎成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06/21
分享

从战争到和平

报告文学,这一文学体裁,在九十年代初中期曾风靡一时。现如今有很多“政坛”、“经坛”、“文坛”、“艺坛”的“大腕儿”,都是受益于它强势的推介力。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报告文学,是从新闻特写中延伸出来的一个文学“品种”,它处在新闻与文学的“界河地带”。它的文体优势的强势性在于:既原态地记录新闻事实,又形象化地描写新闻事实。虚实的有机结合,使它在受众的阅读心理中,可以产生强烈的冲击感和震撼感。

广西军旅作家钟锋的《静静的界河》,我刚开始以为是一部不起眼的“故事书”,没有真正静下来阅读之。当我认真捧读此书时,不禁令我震撼!震撼之一:他以一个军人的视角,把非军人看不见的残酷、危险、奉献、牺牲,平凡、伟大,用他那充满刚性的语言,一一呈现在我面前;震撼之二:他以一个军事战略家的宏观视野把军人们和百姓想不到看不到的军事问题,通过一篇篇具有现实感的文字一一展现我面前。人们都知道:战争不是饭桌上的跳棋游戏。兵刃相见,必有生死。敌我对杀,必有输赢。

举世都知道的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就是发生在中国与越南在广西东兴北仑河为界河的地带。钟铎将书名定为《静静的界河》,在我看来,是有深刻含义的。《静静的界河》与前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只差别一个字。《静静的顿河》是“史诗性”小说。所谓“史诗”?是“指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具有结构复杂、画面广阔、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等特征的长篇叙事作品”。而钟锋却以报告文学的形态,来完成这个“史诗性”的愿望。

从他分章列节的标题,就可以综观他的“史诗性”的愿望。上部是“和平硝烟”:《战争到和平》《此时,战场宁静》《静静的界河》《勇士在雷场》《和平硝烟》《排雷英雄传》《边关铸剑》《铁生阳刚》《将士抗洪记》《绿染百色大地》《边关长缨》。 下部“阳光下的秘密战”:《南线无战事》《边陲枪声》《阳光下的秘密战》《改变历史的胡志明小道》《罂粟花之殇》《跨国偷嫁女》《铁军征战南昆线》《战士战铁甲》《东盟之都南宁》《百岁野画鱼王》《人民军队的战略跨越》。

他在以一个军事战略家的宏观视野时,从《战争与和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高度,为我们打开了通过中越自卫反击战总结出来的战争教训和经验,还有人性的反思和批判。 战争为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有人说:“战争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的进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知道我们都是经过战争的洗礼活下来的强者。战争让人类更有危机感和进取精神,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般都是战争和军事催生的。同时战争武器赋予了人类得以保护自己、保持强者地位的能力”。如此之论断,是典型的“以偏概全论”。

我们再看看钟锋在书中提供的数据:1914年8月至1918年11月四年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军人死亡857.483万人,平民死亡830万人,总计1687.483万人。1939年9月至1945年5月的六年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军人死亡1704.17,平民死亡24538.8万八,总计:4157.97万人。其它年份的国际性的大小战争,我还未列全。而中越之战的好处又在哪儿呢?中国解放军1979年2月17日动用二十万人的兵力,在772英里长的战线上对越南发动了进攻,这就是“中越战争”。

据战后中国军方发表的统计:中国军死6954人,伤14800多人;歼灭、击溃越南人民军的第3师、345师、356师,越军死伤约52000人。越南官方没有正式发表伤亡人数,只在官方的人民报上罗列了中国军队在撤退时对攻占过的城镇做出的大规模破坏项目,包括基建设施、厂矿等。而当时负责该项破坏任务的中国军人透露,被中国军方破坏的设施多数是中国在抗美援越期间为越南援助和修建的。谁都知道:战争,一旦开战,就是个无底洞。战争的双方,有的甚至到底死伤了多少人,都不清白。

另一数据称: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伤亡的真实数字应当为27000人。此外,据1979年越南劳动报公布的平民损失的数据,越南在此次战争中损失平民为50000人。 因此,可以推算,越南在79年战争中的伤亡,绝对在10万以上。我为什么要着意强调关于对越战的这两组数据?是因为在数据的背后,有太多的潜台词在呻吟和拷问。呻吟,是战争狂们的呻吟。他们和那些侵略的异端分子一样,日夜渴望战争。有的甚至以“指日可待”拔算战争的指头。战争带给人类的伤痛,他们却视而不见。战争带给人类的伤痛,远远大于得到的快乐,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有些人一说起战争的好处时,就喜形于色。为什么?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身处实际的战争中去,那是因为他没有饱受因战争带来的妻离子散和生死别离的痛苦。如果真要让这些本土的战争狂和国际战争狂们亲临战场,那么,很可能最早尿裤子的是他们。虽然,在历史上有些战争进步了人类的文明,但是,人类的天性,还是渴望和喜欢和平的。我们不能因为“在历史上有些战争进步了人类的文明”,就去蓄意发动违背人性和人伦的战争。中越战争,是离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在耳闻空间上最近的一次战争。

作为战争事后的记录者和亲历者的作家钟锋而言,他没有简单地一笑而过,一写了之。《此时,战场宁静》,但是,《和平硝烟》并不未散去。《勇士在雷场》《边陲枪声》不绝。《阳光下的秘密战》《跨国偷嫁女》的《罂粟花之殇》,时刻在《静静的界河》上演。战士《边关铸剑》,军人《边关长缨》。从《排雷英雄传》到《将士抗洪记》;从《铁军征战南昆线》到《改变历史的胡志明小道》。《战士战铁甲》的雄姿,活灵活现于钟锋的大脑中和我此刻的想象中。

书中不仅填补了我们平常难以看到的,和鲜为人知的广西中越边陲的风物人情,而且还弥补了现实不可能经历的战场、雷场、毒场,洪场的虚拟身入的快感。此书的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大都是九十年代出产的作品,由这个年代推算,作家钟锋不过是廿出头的小伙子。廿出头是个什么概念?是正玩的概念,是不务正业的概念。而钟锋却以实际的笔力,远远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不应该达到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其作品的思想倾向性很明显,我就不再赘述了。我要赘述的是,他在创作中的几个技术性的手段,是值得写作人借鉴的。

其一:用大散文的笔法,记录宏观的历史视野。如:《从战争到和平》和《人民军队的战略跨越》《铁军征战南昆线》;其二:用影视对白的手法,表现微观的生活视角。如:《此时,战场宁静》,它生动地再现了在和平时期的边陲战士的喜怒哀乐,为普通的百姓提供了了解和理解,爱护和爱戴的文本场景;其三:语言苍劲有力,有声有色,富有军人的刚性美感。语感读来,荡气回肠,气吞山河。

虽然其整个作品,在现在阅读的心理情绪看来,不入潮不入流,但是,对于我们今天急需要的“正能量”而言,是值得去收藏和阅读的。一个军人,放弃了小我,为大众构筑精神的盛宴,这本身就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应然理由和借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