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虎成的头像

姜虎成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9/26
分享

情笃苏轼

1

到了元丰二年,苏轼的贬谪生活,已过了三年。此时,正是初冬。江南的雪,比北地来得更缠绵,更缱绻。飞雪,似梅花般地飘然而下,将乌台诗案的阴霾,暂时地遮蔽,让这江南雪堂,多了几分静谧之意。

江南雪堂内,灯火映照,苏轼,正与好友朝云、柔奴,围坐在炉旁。炉火,把他们的影子,投射在墙上,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温情。窗外的风雪交击,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自然在低语。

“好一个‘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柔奴,轻轻地吟诵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声音,如寒梅绽放,清脆动人。

苏轼,微微地一笑,目光温柔地看着柔奴,“你这丫头,倒记得清楚。”

柔奴,垂下头,脸颊微红,眼中却有一丝无法掩饰的痛苦,“大人,这首词……可是为王弗大人所写?”

苏轼的目光,变得深远,记忆中的西湖景象,浮现脑海。那年,他与王弗泛舟湖上。湖水,波光粼粼,他们笑靥如花,你侬我侬。王弗的温婉,似乎还在眼前,但她已离世多年。

“不错,那是我在杭州任通判时所作。王弗离世后的这些年,每每想起她,便心如刀割。”苏轼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无法言说的悲痛。

朝云,看到气氛沉重,急忙说道:“大人,不可总是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今天可是元宵佳节,我们不如行个酒令,共度此良宵。”

柔奴,点头附和,试图转移苏轼的注意力,“是啊,大人,今日应是欢庆时分,不宜哀伤。”

苏轼,勉强地露出笑容,“好,那就依你们,行酒令吧。”

三人,即兴行起酒令,柔奴提议:“大人可愿以‘水’字为韵,我们共赋新词,如何?”

苏轼,沉吟片刻,随即应道:“水如天上碧,山似镜中螺。”

柔奴,紧接着说道:“水上双鸳鸯,翩翩影成对。”她的双眼,有意无意地望向苏轼,脸上泛起一抹红晕。

朝云,大笑,“好一个‘双鸳鸯’!今夜我们都是孤雁,聚在这江南雪堂,倒也别有一番趣味。”苏轼,看着这两个年轻人,心中暗想:或许这一生,能有这样的朋友,相知相伴,已是福分。

2

时间,缓缓地流过,转眼已是深秋。江南的秋天,比春日更为短暂,仿若一眨眼的功夫,满地金黄,便覆盖了整个大地。苏轼的药圃里,种满了各种草药,散发出淡淡的药香。这个季节的阳光,温暖而柔和,使得天地间的一切,看起来都带着些许懒散的意味。

这日,苏轼,正在药圃中忙碌,忽见柔奴面色凝重地走来。她手中紧握一封信函,看上去颇为重要。

“大人,这封信,是来自京城的急件。”柔奴,轻声地说道,将信函,递给苏轼。

苏轼,接过信函,展开一看,眉头紧锁。信件内容,提及朝廷打算将他调回京述职,并暗示可能再度重用。这让苏轼感到十分意外,他未曾想到自己,还会有重回朝堂的一天。

“柔奴,看来我们可能要分别了。”苏轼,看向柔奴,语气中有些不舍。

柔奴,听闻此言,顿时红了眼圈,“大人,我……我不想离开您。”

苏轼,拍拍柔奴的肩膀,安慰道:“傻丫头,这只是一封来信,事情还未最终定夺,何必如此忧虑。”

柔奴,点点头,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她抬头看向苏轼,眼中满是依恋和敬仰,“大人,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陪在您身边。”

苏轼,微微地一笑,眼神温和,“但愿如此。”

数日后,朝廷果然正式下达了调令,苏轼不得不收拾行装,准备返京。临行前的夜晚,月光如水地洒满江南雪堂,一切显得那么地宁静而美好。

苏轼和柔奴,在庭院中漫步。两人的身影,在月色中,拉得很长。苏轼,忽然停下脚步,看着天上的圆月,低声道:“柔奴,再为我舞一曲《水调歌头》吧。”

柔奴,点头应允,随着月光,翩然起舞。她的舞姿,如仙子般地轻盈,衣袂飘飘,宛如水中之荷。苏轼,静静地看着,心中却涌动着复杂的情感。

舞蹈完毕,柔奴,轻声地问道:“大人,这真的是最后一次了吗?”

苏轼,没有回答,只是轻叹一声,握住她的手,“无论如何,你在我心中的位置:无人能替。”3

离开了江南的雪堂,苏轼,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一路上,他心情复杂,既有对即将面对的未知命运的忐忑,也有对柔奴的不舍与担忧。很快,他们到达了惠泉山脚。这座山,高耸入云,林幽景美,是他们旅途中的一次休整。

惠泉山上有一座古寺,寺中香火缭绕,让人顿感身心清静。苏轼和柔奴,一同登上山顶,俯视着脚下的云海,仿若天地间:只剩下他们二人。

“成全这番心绪,唯有美景与故人。”苏轼,感叹道。

柔奴,微笑着回应:“大人,无论前路如何艰险,柔奴会一直陪伴在您身边。”

正在这时,寺中一位老僧,走了出来。他身穿灰色袈裟,双目炯炯有神,看似凡尘皆明。老僧,向苏轼行礼后开口:“施主远道而来,可否一叙?”

苏轼,微微地点头,示意愿意聆听。老僧与苏轼,席地而坐,双方开始了一场深刻的交谈。老僧,谈经论道。言辞中,透露出深厚的佛学修养和人生智慧。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施主的心结,也在其中。”老僧说道。

苏轼,感慨道:“大师所言极是。我心中确有一结,多年来难以释怀。”

老僧,微笑道:“执念一消,心自宽广。过往如同流水,不必再回头。”

天色渐晚,苏轼和柔奴,在寺中用过素斋后,被安排在一间禅房中休息。夜深人静,苏轼,难以入眠,思绪万千。他走到窗前,望着天上的明月,心中涌起对家乡、故人的浓浓思念。

柔奴,也跟了出来,静静站在他身旁,低声问道:“大人,还在想念王弗小姐吗?”

苏轼,点点头,“是啊,每每到了圆月之夜,总是想起她。”

柔奴,抬起头,认真地说道:“大人,虽然王弗小姐已经离世多年,但她在九泉之下,也不希望看到您如此忧伤。”

苏轼,叹息道:“我知道,只是有时情感难以自控。”

4

终于抵达汴京后,苏轼的心情,愈加地复杂。京城,依旧是那般繁华热闹,但他的心情,却并不轻松。朝廷的政局,动荡不安。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更是令人心烦。他被召入宫中述职,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仍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在朝堂上,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冷峻。众官们,战战兢兢,纷纷汇报自己的事务。苏轼,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呈上自己的策论。皇帝,翻阅后,面无表情地抬头说:“苏轼,朕听闻你在地方上颇有政绩,如今朝中急需人才,你可愿接任要职?”

苏轼的心中,波澜起伏,沉声回应:“臣遵旨。但臣在地方上习惯了为民做事,希望在朝中也能继续为民效力。”

皇帝,微微地点头,淡声道:“爱卿忠诚体国,望勿负朕的期望。”随后,挥手退朝。

回到府邸后,苏轼心中稍感平静。然而,朝中的一些高官显贵,对他的戒备和嫉妒,却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一些政敌,暗中谋划着如何排挤他。

这一日,苏轼,正在书房中读书,忽报门外有一位故友前来拜访。他开门迎接,竟是多年未见的好友张耒。张耒,虽年近花甲,但仍精神矍铄。

“张兄!许久不见,今日何风把你吹来了?”苏轼,热情地问道。

张耒,笑了笑,“苏兄,听闻你返回朝中任职,特来探访。何以见得如此匆匆?”

苏轼,叹了口气,“世事变迁,身不由己呀。”遂请张耒入座,命人斟茶。

张耒,乃耿直之人,直言不讳:“苏兄,朝中人心险恶,你需多加小心。我听闻已有不少人对你虎视眈眈。”

苏轼,点头称是,心中已有警觉。张耒,又道:“苏兄才华横溢,却也容易遭人嫉妒。若无后台支持,恐怕难以立足。”

苏轼,苦笑道:“只能见招拆招了。”两人,相谈甚欢,直至夜深,方才作别。

数日后,苏轼,逐渐适应了朝中的生活。每日应对诸事,游刃有余。然而,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压抑,却始终挥之不去。每当夜深人静时,他的思绪,总会飘回那段在惠州的日子,以及柔奴陪伴在身边的时光。

5

某个寒冷的夜晚,北风呼啸而过,带来无尽的寒意。苏轼,独自地坐在书房中,心中莫名的焦虑与孤寂,渐渐地袭来。他回想起与柔奴,共患难的时光,内心的思念,如潮水般地涌来。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大人,不好了!柔奴姑娘,突发重疾,昏迷不醒!”一名侍卫,焦急地报告。

苏轼闻言,大惊失色,匆忙赶往病榻之前。只见柔奴面色苍白,呼吸微弱,仿佛随时都会离他而去。他强忍心中的悲痛,轻声呼唤:“柔奴,你一定要挺住。”

然而柔奴的状况,愈发地严峻,医者束手无策。一日清晨,柔奴,突然清醒过来,气息微弱地对苏轼说道:“大人……我怕是撑不住了……”

苏轼,握住她的手,泪水,忍不住地滚滚而下,“柔奴,不要放弃!我会一直陪着你。”

柔奴,露出一抹微笑,眼神中,却充满了无奈与不舍,“大人……我只希望能死在你的怀里……有你的温暖……足矣……”她的声音,越来越轻,最终闭上了眼睛。

苏轼,抱紧了柔奴的身体,泪如雨下。他的心中,涌起无尽的悲痛与悔恨,回忆起他们一起度过的每一个瞬间。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疼痛,让他几乎无法承受。

数月后,苏轼,辞去了朝中的职务,选择了一个偏远的小镇归隐。他购买了一座小院,过着隐居生活。每日种花养草,抚琴作画,试图用这些琐事,来麻痹自己的痛苦。

在一个寂静的夜里,苏轼,再次梦到了柔奴。她依旧那般温柔地对他微笑,唤着他的名字。梦中的柔奴,没有病痛的折磨,只有安详与美好。

“大人……我要走了……”柔奴的声音,轻柔而遥远。

“不要走……不要离开我……”苏轼,伸出手想要挽留,却只能在梦中,触及她的影子。

晨曦初现,苏轼,从梦中醒来,泪水湿透了枕巾。他明白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柔奴的身影,早已在他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再也无法抹去的悲伤,让他更加地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

6

自从辞去朝中职务后,苏轼,选择了幽居生活。他在小镇上的日子,简单而宁静,但内心的那份伤痛,却始终难以愈合。每天,他总是习惯性地走进药圃,摆弄那些草药。这片药圃,曾是他和柔奴,共同照料的地方。每一处细节,都能勾起他对她的思念。

这日清晨,阳光,透过药圃的竹篱笆,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苏轼,正在给草药浇水,忽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那人步履轻缓,身着淡雅的长裙,正是柔奴!

“大人……”柔奴,轻声地唤道。

苏轼,以为是幻觉,揉了揉眼睛,再次地细看,没错,确实是柔奴!他惊讶地上前抱住她:“你……你不是……”

柔奴,微笑着解释道:“大人,那日我并未真的离世,只是病重,昏迷了一段时间。幸好医者及时救治,得以康复。我一直寻找您,终于在这里找到了。”

苏轼,听到这番话,泪水再次地涌出。他紧紧地抱住柔奴,不愿放手:“太好了……我真的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从那天起,柔奴,正式地回到了苏轼身边。两人,重新地拾起了昔日的温馨时光。白天,他们一起在药圃劳作、研究草药;夜晚,则相互扶持,赏月品茗。柔奴的回归,让苏轼的生活,重新焕发了光彩。

某个黄昏,苏轼和柔奴,一同坐在湖边垂钓。夕阳西下,湖水,泛着金色的波光。苏轼,看着眼前的美景,感叹道:“此生能与你相伴,真是幸事。”

柔奴,微笑着靠在他肩上:“大人,我愿意永远地陪伴在您身旁。”

就在这平静的日子里,苏轼的旧友张耒,得知了他的处境,不远千里,前来探望。苏轼:热情地接待,设宴款待。张耒,见到苏轼和柔奴和睦相处的样子,不禁欣慰地说道:“苏兄真是有缘人啊。”

苏轼,举杯笑道:“这一切,都要多亏了柔奴不离不弃。”

张耒,也感叹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愿你们今后的日子,幸福安康。”

那夜宴过后,苏轼和张耒,在书房长谈。张耒,说道:“苏兄才情出众,却在仕途坎坷。既然现已隐居田园,不如安心著述立说,留下千古佳作。”

苏轼点头,表示赞同:“张兄所言极是。我定当潜心著书,不负此生。”张耒,欣慰地笑了:“相信以苏兄的才识,定能留下传世之作。”两人,互诉衷肠后,张耒,便在府上,住了几日。这段时间里,他们一起谈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过得十分愉快。

7

日子,在平淡中流逝。苏轼和柔奴的感情,日益地深厚。柔奴的存在,不仅让苏轼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希望,也使他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他潜心著书立说,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同时,他和柔奴的爱情,也成为了世人传颂的佳话。

某个温暖的春日午后,苏轼和柔奴,在院子里,种植新的花草。他们一起挖土、栽种、浇水,彼此配合默契。苏轼,看着柔奴专注的样子,心中涌起无限的爱意和感激。他轻声说道:“柔奴,有你在我身边,真好。”

柔奴,莞尔一笑:“大人,只要能与您在一起,任何艰难,我都愿意面对。”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深情。

就在这美好的时光中,苏轼,接到了朝廷的诏书。皇帝,因欣赏他的才华和品德,特赦免他的一切过失,并邀他重新入朝为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苏轼心情复杂。他一方面感激皇帝的宽恕和赏识;另一方面却担心再次卷入朝堂的纷争和倾轧中。

柔奴,看出了他的犹豫和困惑,轻声地安慰道:“大人无须烦恼。无论您作何决定,我都会全力支持。”她的目光:温柔而坚定。如同一股暖流,注入了苏轼的心中。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苏轼,决定接受皇帝的邀请,重新入朝为官。但他这次心境,已不同往昔,只求尽力而为、不负初衷。他牵着柔奴的手说道:“柔奴,与我一同回京吧。无论前路如何艰难,只要有你在我身边,我便无所畏惧。”

柔奴,点头应允:“大人放心,我会一直陪在您身边。”两人,相视而笑,携手走向新的征程。在他们的笑容背后,是彼此深深的信任和依赖。无论未来,如何变幻莫测、风雨兼程,他们都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彼此相守,便能共渡一切难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