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未迟的头像

春未迟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6/27
分享

端午

端午

  这是我在重庆过的第二个端午节。

  一大早就给家里拨通了电话,叮嘱父亲母亲吃鸡蛋和粽子。父母说都准备了,可在我这边觉得,父母并没有准备什么。父亲母亲并没有端午吃粽子的习惯,哪怕吃几个鸡蛋也是趁我在家过端午时才会煮的。遍插艾草少一人,少的是我这一个人啊。

  每到端午之时,父亲总是起的特别早。拿一把镰刀,走到房屋后面,朝那一片艾草咔嚓几刀割下。父亲将割下的艾草交到母亲的手上,并不说什么。虽一言不发,母亲却心领神会。将艾草插到房门两侧。母亲也会拿一把艾草走到我的房间,在被褥上扑打几下,然后在插到床头的位置上。还在睡梦中的我在母亲的扑打下慢慢醒来。母亲在锅中放入一把艾草,再放入几个鸡蛋。等到鸡蛋熟时,锅中之水早已变成墨绿色,鸡蛋也被染上了绿色。这鸡蛋便是端午之时农家常吃的,相当于南方人端午吃粽子一般。只是这粽子已不分南北,更不限于端午食用,这绿色鸡蛋怕只还限于北方农家吧。我向来就不怎么爱吃鸡蛋,唯在端午这天多食一个,父亲也不怎么多吃,若是多煮了些,总是母亲最后收拾。

  依稀记得去年端午节,去年的端午节是在隔壁重庆大学度过的。早在端午前几天,学校汉服社便与隔壁汉服社达成了协议,在端午之时两社举办一次包粽子活动。我虽不在汉服社,但其社长乃我良友,在征得其同意后,我亦加入了包粽子的行列。材料早已准备好,一切准备就绪后,两拨人马立马投入到包粽子中去。隔壁一学姐亦邀请了三个朝鲜留学生一同包粽子。在此之前我并未学过包粽子,也以为包粽子很简单,只需把粽叶合并包裹住糯米包成三角就可以了。实际操作起来难煞我也。不是粽子漏米,就是馅料太多裹不住,更为重要的是却裹不成想要的三角体模样。好在并非我一人存在这般问题,基本上都是大姑娘上桥——头一回。但细细想来,活动的目的并非展现谁的包粽子技术好,谁包的好看,乃是突显一个“乐”字,快乐才是最终的目的。粽子包好并煮熟后,我只吃了一个,并非粽子不好吃,只是自己并无贪享之欲罢了。

  突然想起一个笑话,笑话的内容大概是问最喜欢哪位诗人,有人回答是喜欢屈原,问其原因竟是,其他诗人死后身后留下诗歌背诵,唯独屈原死后留下端午三天假期。我想这是屈原也没有想到的吧。而传统观念里的端午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抱石投江,以生命谱写爱国主义乐章。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成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而除了纪念屈原外,亦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等传说,但唯有屈原流传甚广。

  端午放了三天的小长假,室友二人早已请假外出游玩,宿舍徒留我一个看守。临走之时,不忘叮嘱我吃粽子。可今年我似乎对粽子并未提起兴趣,不吃也罢。空荡的宿舍实在烦闷的很,还是出去走走吧。手机调成振动,省的群发的祝福信息响个没完。走在校园里,校园里也并无什么人在。手机振动,同学打来电话,问我去不去他们学校玩。我回答了句好便挂断手机,坐上轻轨,来到同学的学校,游玩了一天。

回到学校已经是深夜了。端居一城山水,夜醉半榻诗书,端午如此就过来了,但感觉还是写点东西吧,于是写下:

                         折桂令·端午

    临清风喜望四下燕点高檐,婵娟归故。菖蒲艾草,时果牲醴,斟杯雄黄,对饮何须日上头。

午叶符贴纳吉祥,龙舟来时贺齐鸣。妍饰小闺,簪以石榴,一抹王字,却道粽情难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