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未迟的头像

春未迟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19
分享

田豆花

                                                田豆花

能够唤起人们记忆的,除了儿时念念不忘的玩具,朝夕相处的玩伴,刻骨铭心的事情外,还有那融入记忆深处的老味道。而能够唤起偏岩古镇的记忆,进而唤起古镇人民深处的记忆,莫不过于来一碗田豆花。

田豆花馆是偏岩古镇的的一所老式店铺。平时古镇的人们也习惯吃豆花饭,卖豆花的店铺也不少,但最正宗的还是当属这家田豆花馆。田豆花馆平时不开门,只有到了赶场的时候才会开门做生意,这中间往往要间隔几天。而且这家老店做的量特别的固定,卖完就卖完了,绝不会再做一锅出来。如果错过了,只能等到下一次了。写生期间,我曾和同学们去光顾过这家老店,尽管我们九点钟就去了,还是没能够赶上。我们在感叹老店豆花买的如此之快的同时,也被其魅力深深地折服。

为了能够在这剩余的日子吃到豆花,我们趁着最后的一次赶场起了个大早,去追寻那心仪已久的美味。穿过那条悠长的街道,店铺的身影就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店铺的门面是传统的木式结构,门面上涂着绿色的漆。因为时间的缘故,门面上的漆已经开始斑落。在店铺门口,还有一个不变的是一个裁缝。每次他都把缝纫机摆放在店铺门口,已经形成了习惯。抬起头,就能看到“田豆花馆”四个大字,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彰显着那永久的不变和坚守本心的传承。店内的摆设很简单,外面屋子里摆放了三张桌子,里面屋子摆了两张桌子,总共也就五张桌子而已。豆花的制作,客人的就餐都是在外面的屋子里完成的,中间也没有任何屏障给隔开。进入屋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最左手边,就是制作豆花的炉灶。很传统的炉灶,灶上放着两个大铁锅,锅内就是那制作好的豆花。中间是一张长方形的木桌,上面摆放着调料。那张木桌也已是锈迹斑斑,就连所使用的器具也有了一定年头。调料中当属那辣椒最为红艳,听说这是老板自家做的。右手边就是那些供人吃豆花的桌子了。我们去时,外面那些桌子早已被人占满了,仅剩里面屋子还有一张桌子,紧靠着墙壁。里面屋子里光线很暗,墙壁都被烟熏得黑黑的啦。在最深处的墙角,还摆放着一堆木材。距离我一步的位置,就是洗涮碗筷的地方。真的十分的“接地气”。

豆花的制作,以及豆花的上桌都是老板一个人亲力亲为的,整个店内只有他一个人忙碌。好在店内并不是多忙碌,吃这个的都是回头客,谁的蘸水少了,都会自己前去调配的。老板是一个上了年龄的老人,很热情的招呼我们坐下。豆花的量很足,用筷子夹起一块,配上那蘸水,一口下去,香辣就在嘴里散开。说实话,豆花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唯有搭配蘸水方显精华。我吃过豆花,但此处的烟熏气感觉更少。老板招呼完客人后,就近找一个板凳坐下,点上卷烟,与附近的人说说话,唠唠家常。

店内吃豆花的都是些老人,我们的到来,多多少少让他们感到惊讶。老人们基本上都是点一份豆花,在要一杯酒。酒是老板自家酿的,酒坛就摆放在长形桌上。他们吃的很慢,也很享受这个过程。用筷子夹起一小口,慢慢的放入嘴中,在抿上一口小酒,很是惬意。他们吃完也不会立即走,和老板和其他人说说话,一早晨就这样过去了。每到赶场的时候,来一碗豆花,说是他们固定的生活习惯,不如说是他们不变的约定。豆花每份5元,价格很是亲民。在这个手机支付的年代,老板仍坚持传统的现金支付。这里很传统,很古朴。

一座老城所经历的变迁,所包含的记忆,那个上了年龄的老板知道,那些老人知道。时光荏苒,不变的是他们记忆深处的味道。不知道多年以后,是否还会有人走近这里,来一句,“老板,来碗豆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