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靖超的头像

解靖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08
分享

探访张载的午井镇井田遗风

探访张载的午井镇井田遗风是月初的事情了。

清晨的阳光明媚而温暖,楼下大庆林带早已在清晨苏醒。站在阳台看着林带生机勃发、大庆路上车水马龙、远处的高楼在阳光映衬下闪闪发光,想起即将参加张载文化研究会主题党日活动,包括探访扶风县午井镇井田遗风,不由一阵激动。

午井镇位于扶风县城西南,相传当年张载曾在此地试验过井田。因试验之地居县城南,南为午,故为午井。

实际上,井田制并不是张载的发明,而是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何谓井田?《孟子·滕文公上》 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意思是一里见方的土地定为一方井田,每一井田九百亩地,中间一块是公田。八家都有一百亩私田,首先共同耕作公田;公田农事完毕,才敢忙私田上的农活。

恢复井田是张载社会政治改革关注的首要问题。张载说:“家不富、志不宁”。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无法安居乐业,“家”的伦理规范就无法建立,社会教化也就无法推行,“渐复三代”就更无从谈起。实际上,张载的这种思想延续了儒家先富而后教的治国理念。张载不仅提出了为“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构想,而且提出了“恢复井田”“渐复三代”的具体路径。当然,张载提出恢复井田的具体方案与他所追求的以仁政为基础的圣王之道是一致的,不得不令人佩服之至。

因为前面有车辆带路,不用担心路线,只是感觉车辆一会儿上塬、一会儿下塬,没多久我们便来到了一处位于田间的院落前。车刚停好,就有人出来迎接,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年人尤为惹眼。后来得知,那位头发花白的中年人是这块土地的主人魏老师。据说,魏老师之前在西安发展,人称“长安魏窑”。“庚虎是能人,装裱、木刻、烧瓷、又制琴,在西安城里折腾着,出名着。”贾平凹先生这样评论他。在西安时,魏老师的座上尽是大家——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萧云儒等名家。酒一盅,茗一壶,琴一把,品茗论道。前来迎接的三位年轻人是当地镇党委李书记和贾镇长、杨副书记等官员,还有原扶风县政协何副主席,学者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刘老师。说实话,一个学会的活动能惊动地方官员,着实令我有点受宠若惊。

停好车,便随魏老师去参观他的井田庄园。庄园在一个土崖旁边,眼见十余亩地的样子,虽然不大,倒也绿树葱茏,眼见有墓碑在地块旁的树丛中隐现。园中田地用小道隔成了一块块田地,俨然井田。魏老师说,这块田地就是模仿张载当年的井田,不过不同的是这块土地为魏老师一家耕种而已。当然,张载试验的井田面积要比这大得多。

在魏老师的“井田”里,有玉米、大葱、红薯、三七等作物、蔬菜及药材。虽然正午的阳光稍显毒辣,但作物却依然茁壮,玉米已经约50公分高的样子。一旁的棚架上种着紫藤等攀援植物。靠着土崖,铁网内还养着一群白鹅。见有人来,白鹅伸长脖子叫着,门虽开着,也不敢出来,大约是被我们一行人吓住了。

庄园入口处的两排砖瓦房眼见年久失修,红砖墙柱,土胚墙面上“奋进”“求是”“勤奋学习、振兴中华”“坚持五有、全面发展”的黑体白字还在,看样子之前是个学校,这点在杨书记口中得到了证实。

魏老师着衣简陋,皮肤黝黑,但可以看出完全不是地道的农民。果然,参观完庄园,他领着我们进了一个院子。在魏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一一参观了“涤玉阁艺术馆”及“聚贤文坊”。从外表看,文坊不过是普通的厂房或二层小楼,但进入其中却别有洞天。木版刻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书法既洒脱飘逸又苍劲有力,版画《尉迟恭》栩栩如生,还有许多在制的瓷制品。在贾平凹老师题写的“聚贤堂”壁橱上,58尊瓷质佛像整齐排列。还有,渡和堂茶壶、古琴、版画、书法作品等等,这也许是一个工艺大师的作品及文人雅士的田园之乐吧。我想,如陶渊明再世,也会自叹不如吧。

活动的高潮部分也许是论道张载。张载文化研究会张书记向魏老师赠送了张载后裔张世敏老师所著《张载思想及其影响》等张载思想的著作,张载后裔张世宏老师简要介绍了张载的一生,“四为”提出的时期探讨论证;扶风县政协原主席何老师简述了张载在扶风午井的活动及张载思想的价值;刘老师谈了他对张载思想的认识。书记和镇长也向研究会发出了邀请,希望能在午井镇召开一次张载思想的学术研讨会,学习传承弘扬张载思想。杨副书记忙前忙后招呼我们,令我们甚为感动。参观完,才知道魏老师的涤玉阁可“洗天之霾,洗地之尘,洗人之俗”,聚贤文坊乃“聚娴雅,聚艳丽,聚绝活,聚忠信,聚长久”之所。

张载之所以主张恢复井田,实质上是因为赵宋王朝造成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的局面。张载为了推行仁义教化,重建以本源于天地宇宙的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导的社会政治秩序。张载说“仁政必自经界始,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致言治,皆苟而已。”

探访活动很快结束了,原计划的贤山寺行程也因为天气原因未能成行,虽天气炎热,但我还是意犹未尽。虽然,张载在此试验井田的遗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泯灭,未曾找到留存下来的遗迹,尚待我们继续发掘,但眼见国泰民安,张载留下的仁政思想流传至今,今逢盛世,仁政继续,国泰民安。

青苗正旺,生意盎然。望着远处的片片农田,耳畔似乎又回响起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千古宏愿。

阳光正好,事业正盛。继承遗风,我们在路上......

原文刊载于眉县作家协会公众号

《眉县作家》2022年7月22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