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翠湖,如果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定是温婉如水的江南佳人。初夏,我在江南漫游时,偶然听闻一处湖泊亦名翠湖,便觉得幽静不足。这样说,并非对佳人不敬,佳人自有佳人的柔情,只是觉得作为湖泊,灵动比之幽静更显生机盎然。
翠湖,名不见经传,名不显轻灵。古人云,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潭龙宫,才为水之最高境界。恕我直言,我一向认为江南旅游更偏重于水乡的柔情,没有什么令人惊叹的自然山水景观。地理杂志不是说了嘛,奇水异潭多在长江以南,这条线穿过的地区集中了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位于江南某处的翠湖,却处在长江以北,这也限制了我对这片水域的想象。最令人遗憾的是,朋友向江南同事打听翠湖风景如何,有几人竟说,除了泛舟没有什么好看好玩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毅然从江南出发,驱车前往百公里外的翠湖。我喜欢泛舟,有道是人行水上则为“逸”,人在舟中则为“仙”,何必在乎翠湖是水乡中的佳人,还是碧波中的仙子下凡。眼下正是初夏微热,虽说泛舟辛苦一些,但水面开阔,心胸也会随之舒畅,一切尽在眼底,一切尽在心里,好似得道成仙一般,早已忘我了。
其实,古人泛舟便是如此。那时没有网络、攻略、导航,水美不美,波秀不秀,都是未知,只有眼见为实。数百年前,南宋时期,一位自号清溪居士的人就是漫无目的地泛舟。行至翠湖,见这里湖水“碧波荡漾、翠影婆娑”,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以至于流连忘返。醒来,由衷感叹道:“半生都在尘世,今日始觉清幽。”清溪居士说啥也不再泛舟四海了,哪里的水能比得上这里的碧波荡漾、翠竹环绕?清溪居士就地建起一座亭子,隐于湖畔修身养性、品茗赏景。
翠湖,真的如清溪居士所言碧波荡漾,以至于梦醒而清幽?高速上,我划动手机搜寻相关资讯。抬头瞥见窗外,一片片绿意闪过,波光粼粼,湖就是湖,不管景色如何,有水而阔,因阔而浩渺、波澜、悠远。翠湖亦是如此,她或许就是温婉的佳人,也可能如遗世独立的仙子,在不远处等着我们。其实,我也知道,翠湖并没等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碧波从不等什么人,你来与不来它都在那里——自亿万年前的地质变迁开始,沧海桑田,气象万千。
疾驰的车轮飞奔翠湖。我在想,该用怎样的画笔描摹“碧波”,又该如何渲染“翠影”?
二
一片片绿意在不远处炫耀着生机,似乎感染了当头的初阳,四周便弥漫着清新的氛围,肆意着生机勃勃的温度。这样的温度适宜泛舟,好在眼前有一片湖,裹挟着清凉与惬意缓缓流淌。
差不多是上午九点多钟,客栈老板让他的朋友开车拉我们去往景区内,车过一座小桥就是翠湖村。办好入住手续,老板拿过一张导览图,连说带在图上比划,讲解如何游览翠湖,嘱咐我们先去泛舟湖上,还说:“观景不泛舟,枉来翠湖游”。
我知道客栈老板最后一句话是广告语,但车过小桥时,那湖面上蜿蜒的碧波早已引起我的注意。湖不宽大,不似“波涛汹涌,浩浩汤汤”的壮观,更无“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势,却像一幅水墨画,色调清新,尽显灵动、俊秀的底蕴。湖面碧波荡漾,波光粼粼,两岸绿树成荫,绵延向远方,碧绿的湖水如同一块巨大的翡翠,轻轻漂浮在绿意盎然间,轻盈地绕过一座座岛屿,召唤着天高云淡,引领着翠竹葱茏,一路向北。
谁能抵挡如此唯美的水色的诱惑?我恨不得自己是条鱼一头扎进翠湖里,游动在浑然天成的图画中。笛声响起,小舟缓缓驶向那片翡翠,我们好似水墨画中的一叶扁舟,渐渐游入画中,湖风拂面,树影临水,不误流年的时光随着水波轻轻荡漾。
两岸绿树婆娑,湖边小径上游人漫步其间,虽无渔歌悠扬,但那湖水拍岸的声音,却是极富韵律的浅吟低唱。舟行百八十米,驾舟的师傅打开扬声器,开始介绍两岸景点:左手边是柳岸,大家看像不像一位轻盈的舞者?右手边的一片岛屿是“翠竹岛”,像不像一片翠绿的竹海?仔细端量,柳枝婆娑、竹影摇曳,一派生机盎然,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这一路,还有许多形象逼真的岛屿和水湾,如珍珠岛、莲花湾、渔舟唱晚等,造型各异。那座珍珠岛实在太逼真了,岛上的石子颗颗晶莹剔透,就像珍珠洒落一地。驾舟的师傅说,这里的人们热情,来了客人忙不迭地献上珍珠。转眼又是一组岛屿,上端细长,下端宽阔,极像一支笔,似乎提笔即可挥洒自如。湖水之中,碧波荡漾,又绿意盎然,在这里泛舟赏景,乐而忘返,怕是只有仙人才能消受得起。
舟行过一个水湾,抬头惊见一片翠竹环绕的湖心,湖水清澈见底,仿佛能看见水底的鱼儿嬉戏。湖心小岛上,一座亭子掩映在翠竹之中,亭子虽小,却显得格外清幽。淡淡的茶香飘荡湖面,湖水仿佛有了生命,变得生动起来,像一位绿衣的仙子,轻盈地在湖面上起舞。亭子因隐在翠竹环绕之中,便得名“翠竹亭”。翠竹亭依水而建,高挂在湖心小岛上,一副清雅还带点孤傲的样子,琴音笛声飘落湖面,清幽宁静便蜿蜒向前。
此时,我们坐在舟中仰望翠竹亭,早已被它清幽气概压迫得极其微小。湖壮亭子气势,亭子赋予湖之魂魄,我却在想,是谁在这片翠竹中建起这座亭子?
舟在一宽阔处掉头,我们有些意犹未尽地回返。传说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曾在此地修炼,还说湖中的鱼儿是她点化的精灵,这让翠湖更加仙气十足。舟快到码头时,驾舟师傅说,大家抬头看,对面那座山叫“仙人峰”,像不像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不用他再描摹解释了,横在眼前的山峰看上去真是一位端坐的老者:微微俯视的头,飘逸的长须,挺拔的身姿,伸展的双手。他坐镇湖畔多少年?他的梦一如翠湖这般宁静,若不然怎会在梦中露出淡淡的微笑。
近岸水边,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翠湖水声与游人欢笑混杂着,唤起两岸风物,柳轻摇,竹低首,岛叠嶂,一脉柔情飘渺。
三
在太阳偏西的时候,我和朋友朝着湖畔的翠竹亭走去。朋友说,这个时间点泛舟不晒,还可以在亭中看落日余晖。
翠湖风景区也叫江南水乡公园。它不像西湖、太湖那样单指一个湖泊,而是泛指方圆数十平方公里内的众多湖泊和水道。这些大大小小的湖泊由清澈的湖水构成,呈现湖面宽阔、水波不兴的特点,以碧波荡漾、翠竹环绕为特色,一个个岛屿、水湾疏密相生、千姿百态,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错落其间。目前已经开发的景点,除泛舟湖上外,一个是翠竹亭,一个是渔村。
一走出翠湖村的村口,就是翠竹亭的入口。拾级而上,走过一片翠竹和花丛,远远地看见一座古朴的亭子。仰视翠竹亭,它并不高大,大约有三层楼左右,但它古朴典雅、静谧安详,像一位温婉的江南女子,静静地守候在湖畔。亭子周围是翠绿的竹林,微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然而,如此幽静的亭子,游人如织,却丝毫不显喧嚣,反而增添了几分宁静。
翠竹亭旁边就是渔村,这里热闹非凡,大多数游人都是奔着这里的渔家乐而来。渔村保留了传统的渔家生活,渔夫们或修补渔网,或整理船只,一派繁忙景象。渔村的特色美食更是让人垂涎三尺,新鲜的鱼虾、地道的农家菜,让人回味无穷。
沿石径绕过翠竹亭,来到湖边,原来泛舟的码头就在这里。望着清澈的湖水,我俩犹犹豫豫。一对青年情侣从身后过来,我俩侧身让步,虽然不是老态龙钟,却绝对没有他俩脚步轻盈。
忽然,码头上传来女孩的声音:“老人家,别上船了,太险太陡了。”我从心底感谢女孩的善意和关切,回头看一眼湖面上的翠竹亭,对朋友说了一个字:上。“老人家”也要体验泛舟的乐趣,泛舟是轻松的,但湖上的风景值得拥有,极目天舒,水天一色。
这是一条必须手足并用才能登上的小舟,曲折向前,好似在湖面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脚踩着舟底,双手稳住舟舷,像做划船动作似的一步步向前。舟身狭窄的只能容一人通过,一侧是深深的湖水,另一侧是坚实的船舷,转身时后背上的背包就会蹭到船体。手扶着古朴的船舷,被湖水轻抚的船身光滑得如同绸缎,一道道细小的波纹似乎在诉说着岁月静好,又似叙说着悠长的故事。
在一处相对宽敞的舟尾,我们稍事休息。对面是渔村,好大一片忙碌的“画卷”,热闹,却不失宁静。“碧波映翠竹,翠影摇曳间”(宋·苏轼),“翠”一词,被文人墨客巧妙地用于湖水竹林,生动形象,诗意盎然。让人不由得遐想,是哪位仙子把天上的绿意洒向人间,绘制出一幅宁静的画卷。想起我把“翠湖”比作佳人,不由得叹一声,这是半生以来又一次的草率轻狂了。
四
终于泛舟至湖心。湖心很平静,但四周的湖水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沿着小道向东走去,很快就到了湖心亭,这里可以俯瞰整个翠湖的美景。
站在亭子里,往脚下看,湖水清澈,一种宁静感油然而生。远处,湖畔层叠,翠竹环绕,山水相间,郁郁葱葱的绿树搭配碧波,相映成趣。碧绿之下,湖面上渔舟点点,像一颗颗珍珠,静静地泛着光亮。一艘游船从湖湾处驶来,搅动着珍珠般的渔舟翩翩起舞,湖面活泛起来。目光越过湖面,高低错落的建筑映入眼帘,那里应当是江南某座古城,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享有“水乡名城”美名。
离开湖心亭,掉过头来向西走,很快就到了湖畔的渔村。相传宋朝时期,当地渔民为躲避战乱修建的这个渔村,地形隐蔽,易守难攻。说是渔村,实际上只剩下一排排古朴的木屋和一条条石板路了,岁月的痕迹早已刻在每一块石板、每一根木柱上,斗转星移早已物是人非。
这里是观日落的好地方,可惜云层厚重,太阳被遮蔽在云后,只能见到一片红霞。一个摄影爱好者端着齐备的摄影器材,望着大片云朵,不无遗憾地说,昨天朋友说这里还是霞光万道呢。昨天的霞光已经成为过去,而亿万年来翠湖始终碧波荡漾。
从渔村往继续往西走,沿着湖边小径,就是一处宽敞的湖畔。实际已经到了湖心亭的另一侧,一座木桥上写着三个大字“静心台”。此处有何静心?我并不清楚,但湖风阵阵吹得人极舒适,眼前的景色也非常养眼。我和朋友并肩坐在湖畔的石凳上,补水,吃点小吃,看着近处的湖水,远处的云天。
朋友不死心,说也许一阵风把云吹开,我们就可以看到落日了。我倒是没刻意在乎落日,却想起两个人来,一个是上午拉我们的司机,他说翠湖宁静,泛舟太悠闲了,建议我们只远观、不泛舟。另一个是客栈老板,当时朋友问翠湖宁静,我俩能泛舟吗?老板说,来都来了,为啥不泛舟?泛舟吧,不留遗憾。二选一,我们选择了泛舟,真的没留遗憾。想想这半生以来面临多少次的选择,有的是主动选择,有的是被逼无奈的被动选择。选错了就回头,没选错就勇往直前,无论多少艰难险阻最终都会达到彼岸,而那些值得珍惜的风景都在来时的路上。
“叔叔,阿姨,你们好。”身后传来一个女声。一名女孩拿着手机走过来,她接着说:“我在这里拍风景,无意间把你俩拍进镜头,觉得意境很美,想转发给你们。”我瞅着照片,天空云霞遮日,远山逶迤,透过静心台的木桥,碧绿的湖面上是两个并不年轻的背影,暮色空湖,人在水边。忽然顿悟了静心台的妙处:两个人相扶相携,泛舟过湖,在花甲之年闲坐湖畔,这不恰是人生路上的静心吗?水深不厌舟,只为碧波映翠。
天色已晚,我们从另一条相对好走的路返回客栈。明天,我们要去渔村体验捕鱼的乐趣。
---
(作者:吴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