浞水中街对面的那一条街现在叫川黔路,以前老浞水人叫它为河对门,以前它不是一条街,后来修务彭公路就成了一条街,这条街不热闹只是一条过路街。这条街上有一家开了几十年和铁匠铺,走在这条街上你经常会听到“叮——当——叮当——”清脆的打铁声。寻着声音,就会看见这家铁匠铺,铺面有两间,是新修的砖混楼房,门前落满铁屑,墙壁黑漆漆的,显得与周围环境截然不同。
打铁这个行业在家乡的历史很悠久,家乡称打铁的人为铁匠师傅也叫他们“打铁匠”,务川有句俗话“一劁(阉割猪牛羊等)二补三打铁”。打铁这个行业以前是一个比较吃香的行业,铁匠一般都开有营业铺面,锻打生产生活需要的铁制品,也有根据须要临时到某地架炉打铁。铁匠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在腰间系着一条皮围裙,围裙一般都用羊皮经过处理后制作而成,因为整天与炉火打交道,火炉内的火星四溅,身上的衣服经常有烧灼的痕迹,围裙用来阻挡迸溅的火星烧灼衣服。
铁匠师傅把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再将烧红的铁器移到大铁墩上,一般由徒弟手握大锤进行锻打,师傅左手握铁钳翻动铁料,右手握小锤一边用特定的击打方式(暗号)指挥徒弟锻打,一边用小锤修改关键位置,使一块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然后在根据需要锻打成不同的铁器。顾客上门定制铁器,铁匠就会按照顾客的要求打制铁器。铁匠也会到其它地方开炉打铁,为顾客锻打铁器。但接手的活路必须有一定的数量,有足够的量才能开设炉盘,否则,他们绝不肯轻易移动铁匠炉子。铁匠生意也有淡季旺季之分,一般情况下,农忙季节到来之前,铁制生产工具即将使用,农户就会检点自家的农具,提前登门让铁匠为其修理或打制各种生产需要的铁器,这是铁匠最忙碌的时候。在平时人们使用的铁制生活用具也会去请铁匠打制或修理。
为了解铁匠技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走进这家小店。里面有一台大火炉,炉火正旺。一边是手拉风箱,旁侧是大铁墩、大小铁锤、铁夹、手拉风箱,并且配置了现代化的电动锤。一位30多岁的师傅和他的妻子正在打铁。这位师傅个子一般,略显清瘦,但看起来蛮有精神,头上戴着黑色帽子,身穿着衬衣与黑裤,腰间围着羊皮围裙,羊皮裙上被火烫有许多小孔,手套和皮靴都沾满了铁屑。我与小师傅一家本就熟识,他看见我走进店铺,一边打铁一边和我打招呼,只见他用火钳从高温的熔炉中夹出一根烧得红彤彤的铁胚,倚在打铁台的一个方柱前,紧握锻锤,举起有力的臂膀,“当当当”有节奏地敲打着铁胚的一端。那铁胚似乎被煅烧得十分柔软,铁锤每敲一次,它的形状便变化了一点儿。“叮当———叮叮当———”铁锤敲打着,变化出一道道弧线,串起一朵朵耀眼的花。“叮叮当当……”打铁声起落转合,在这样的清晨显得特别和谐悦耳。随着不断迸发的火星子,铁胚逐渐变弯。大概是觉得满意了,师傅用铁钳把逐渐变成铁环的铁胚夹起来浸入一旁的水缸里。“噗——”顿时,一阵雾气冒出,弥漫了整个屋子。师傅又把铁环挂在打铁台一端的锥形角上继续敲打。他说,一个成品需要多次回炉煅烧,再反复锻造才可以成形。
我环视四周,发现屋子的一角堆放着崭新的菜刀、柴刀、锄头、耙子等农具。这些一定都是这位师傅和他妻子亲手打造出来的。小师傅见我看得入神,乐呵呵地说:“哥,还可以吧?小师傅姓肖,祖籍四川,在他曾祖父那一辈搬到浞水,就开始打铁,为乡亲们加工锻打各种生产生活中须要的铁制品,至今也四代了,历经一百多年岁月的淘沥,他们家的打铁技艺方圆几十里都知道,有口皆碑,附近许多铁匠师傅都是从他们家学的手艺。
能够创造价值的劳动技艺都是艺术呀!如今,随着传统打铁铺的日渐减少,曾经回荡在乡村的打铁声,已渐行渐远。让我们一起留住这打铁声,留住永远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