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一过,家中就开始忙碌起来。过年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既要准备祭祀的供品,还要准备招待客人的下酒菜,准备一家人十几天的口粮,准备年夜饭,给孩子们添置新衣服,清扫房屋。碗口大的馒头装满一个瓷缸,叠好的煎饼也要装满一瓮,豆腐要做一笼,煮开并切好的海带丝泡上一盆。母亲系着围裙,出出进进地忙个不停。我们也不能闲着。要么蹲在灶前烧火,要么推石磨——两人各抱着一根木棍,推着石磨走了一圈又一圈,似乎永远也走不完。
所做的这一切,叫“忙年”,都是为了迎接一年中最传统的、最隆重的、最盛大的节日——春节的到来,俗称“过年”。
过年的重头戏,是带有神秘色彩的“祭祀”,要祭天祈福,还要祭祀祖宗。正如老人常说的,庆丰收,不忘祖先;祭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祭祖,我们那儿叫“请家堂”。虽然没有宗祠,也没有以前大户人家那样宏大的场面,隆重的仪式却一直在传承。过年时,同一家族五服内的十几户人家,聚在一起,在辈分最大、年岁最长的家中摆放供桌,一同祭祖。两张八仙桌并列摆放,祖宗的神位一字排开,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鱼要整条的,猪耳朵要整只的,猪肝要整片的,水果点心也是最好的。大公鸡盘起来,神气活现地趴在盘中,两只翅膀从嘴里钻出来,好似一朵盛开的莲花;两条腿被反扭一圈,倒扣在后背上;红彤彤的鸡冠挺立着,甚至连眼睛都要睁着。白天,焚烧的香,要一柱紧接着一柱,寓意“香火不断”。大门口还要横挡着一根木棍。
族中所有成员,除了出嫁的女儿,都要来供桌前祭拜。孩子们磕了头,必须远远地离开,恐怕会说出不吉利的话来。
祭祖仪式,从大年三十中午开始,直到正月初二下午,到祖坟上烧了纸,放完鞭炮,才算结束。“送祖先”的时候,全家出动,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场面也十分壮观。
每一次参加庄严神圣的祭祖仪式,家族的荣誉感和归属感都会油然而生,会清楚地知道谁和谁是“一家子”,知道“根”在哪儿,家族的凝聚力似乎更强了。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还要举行简单的祭天仪式,放完鞭炮,新的一年正式开始。此时,远近的村落,鞭炮声、礼炮声,此起彼落。空气中散发着浓浓的火药味。吃过水饺,人们穿着整洁体面的衣服,开始拜年。
孩子们盼年,除了玩耍,最盼的可能就是除夕煮肉了。
除夕这天,我家总要煮上一锅肉。为了这锅肉,父亲准备了好久。头一天晚上,就开始清洗。猪头、猪蹄的沟沟坎坎的地方,总有许多刮不净的毛发,非得火烙不可。于是,火红的炉膛里插着几根红通通的铁条,随着刺啦几声,冒出一股青白色的烟,房间里顿时弥漫了一种特殊的香味。猪头上留下了一道道黄褐色的烙印,油渍渍地发着亮光。父亲把清洗干净的猪下货和排骨,用几个大盆泡上。此时,我也跟着凑热闹,一会儿递烙铁,一会儿舀水,一会儿倒水,一起享受这快乐的时光。
煮肉,需要用地锅才好。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厨房里热气腾腾。随着沸腾的水,浓郁的肉香便飘满了整个院落。
终于到了可以分享美味的时候。我们姊妹几个,围拢在父亲身边,眼巴巴地望着,直咽口水。父亲在剔骨头的时候,故意留下一大块肉。他微笑着,分给我们每人一块骨头。那是我吃过的世间最美的美味!一口肉含在嘴里,反复地嚼着,总舍不得咽下。在反复的品味中,舌尖上的记忆也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那是美味的记忆,是快乐的记忆,是儿时的记忆,是故乡的记忆。
记得王安石曾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自古以来,贴春联、放鞭炮,都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项目。
除夕下午,我们开始贴对联。一人贴,几个人帮着把关,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记忆中,对联的内容几乎年年相似。其中,有两幅印象最深。“爆竹声声辞旧岁,欢声笑语迎新春”,横批:“万象更新”; 另一幅对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四季平安”。不止贴对联,还有许多祝福的字条。客厅要贴“福”字,米缸上是“五谷丰登”,衣柜上是“衣服满柜”,灶王爷的神位旁是“人口平安”,猪圈门上是“六畜兴旺”,独轮木车上是“日行千里”,大门口的树上是“开门见喜”等等。干干净净的庭院,红红火火地贴满了对联,焕然一新,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过年的时候,长辈总是给孩子们买些鞭炮。放鞭炮,我只喜欢看,却不敢放的。捂住耳朵,远远地看鞭炮瞬间开了花,飞上天,也是很兴奋的事。偏有淘气的男孩故意把引燃的鞭炮扔到我们脚下,让人躲闪不及,于是,尖叫声、叫骂声和讥笑声连成一片。
男孩子放鞭炮总会弄出许多花样来。把鞭炮插在雪堆里,雪堆立马炸出一个黑洞。到麦田里,用一个铁盆将鞭炮扣住,随着一声巨响,铁盆飘飘忽忽地飞上了天,又“哐”的一声跌落在地上,砸出一个深坑。有的点燃了鞭炮,却故意在手中停顿一下,再高高地抛出去,在半空中炸响。这样的爆竹声,又清脆又响亮。也有来不及扔掉就在手中爆炸了的,手掌上黑乎乎的一片,疼得哇哇大哭。
我们女孩子常玩的,是一种包着火药的类似引线的东西,大约一尺长,一人攥着一把。至今也不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点燃一端,会不断地闪烁着金色的火花。在空中轻轻摇动,画出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圆圈来,漆黑的夜晚,便有了一道道耀眼的光环。透过闪闪烁烁的光,看到的是一个个稚气未脱、充满幸福的笑脸。
正月初三,也就是过完年的第一天,开始走亲访友。父母在家等候并招待客人,便打发我们去亲戚家串门。那时的礼物很“实惠”,二十个大馒头、四斤面条和两包点心,装在一个白色的篮子里,满满的,用红布罩住。亲戚会给我们压岁钱,一般是两元。返回的路上,看着手里的大红包,真是高兴极了,走路都要蹦蹦跳跳的。
儿时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它单纯而直接。一块糖,一口肉,一挂鞭炮,一次欲望的满足,一次小小的探险,都是快乐的源泉。而过年,恰好满足了对幸福的所有想象和期盼。
2023年1月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