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杰的头像

吴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2/14
分享

我的“糖友”生活

 

这次体检,检出了糖尿病,对于刚满五十岁的我,是很难接受的,就算事实明明白白摆在面前。“糖尿病”三个大字刺激着我的神经,接着的几天,我仿佛强迫症患者,上网查询、找周边患糖尿病的同事了解有关糖尿病的症状、危害。

讳疾忌医,成为我这个年龄群体众多人共同的心态。其实,前三年的那次体检血糖就飙高,这几年一直这样。妻、女多次让我把体检报告拿回去给她们“审审”,我总以“不晓得放在哪儿了,找不到”为由想搪塞过去。但这种敷衍有些欲盖弥彰,因为前些年体检,我一定会把体检报告拿回家炫耀,“嘿!看看,我一点问题都没有”,近几年的反常,让妻、女多了几分怀疑,“你爸爸肯定浑身都是毛病,体检报告都不敢拿回来让我们看”。妻子的疑虑,平添了女儿的担忧,“爸爸,你的手臂和腿咋这么瘦了哟”,女儿捏着我的手臂,满脸忧虑,强烈要求我这次尽快体检。

对待这次体检,我显得异常主动和自觉,体检过后,多次找医院询问体检报告是否作出来了。在体检报告出来后的第一时间,我把体检报告拿回家让妻、女“会审”,结果可想而知。在母女俩严格敦促下,我不得不到中心医院复查,结果确诊为二型糖尿病,我也生平第一次顺利地住进了医院。在周五内分泌科特色糖尿病知识培训课上,“小护士”让我们扫码进群,“糖友之家13”,166人,一不小心开启了我的“糖友”生活成为“糖友”的过程,可能与很大部分“糖友”的发展经历大同小异。

接下来,医院度过了难忘的八天,接受糖尿病人独有的“特训营”生活

同室的资深“糖友”

对这辈子从未住过过院的我,一旦真正面临住院的问题,很是忐忑。我为在意还不是诊治方案,倒更加关注同室病友,他们会是是怎么样的情况、什么样的人,能不能与我共处得来!我被分配1505病室、13床,护士“小妹妹”第一时间给我戴上了病人特有的“手环”,编号557398,这是住院病人的“标配”。进入病室,展现在我眼前的共三张病床,分别为13、14、15

在医院,不论身份、职位、男女,床位编号成为病人的“称谓”,,医生和护士习惯以床位数字编号相称,这样显得更为简单、直接、明了,或许真正应了“医生眼中就只有病人”这句话

从进入病室那一刻,14床投射过来的期待、友善的眼神仿佛己经告诉了我,住院期间我一定不会寂寞果不其然,14床很能“侃”从入院的下午开始,我被迫接受了14床这位资深老“糖友”的“洗脑”。

14床主动了解了我的病情,我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

“你那病算个啥,比起我差远了”,

“我差不多一两年就要进来一次,你才刚刚入门

14床嗓门很大,与其说像是在安慰我,还不如说更像是资深“糖友”面对新“糖友”的一种“炫耀”,但这种“炫耀”背后显露出的乐观与豁达,无形中拉近了新老“糖友”相互之间的距离。

住院的第一个晚上,14床喋喋不休地向我讲述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出于礼貌,不显得我“清高”,我有一句没一句搭话,不让他的热情健谈变得尴尬

“这几天我一个人在病室,15床本来和我很谈得来,可他几天都没来了,我就是想找个人话,一个人在这里面憋得难受得很他意识到了自己对初来乍到我的唐突。他的真诚打动了我,我全身心投入交谈。这晚,我们聊得很晚很晚。

14床每天要注射几次胰岛素,而我从住进医院治疗开始,一直最担心的就是要注射胰岛素14床告诉我,一些病人住院后就是因为不愿注射胰岛素治疗与医护人员争吵。“恐胰”,成为类似我这样初为糖尿病患者的“通病”。

他不时地开解我,毫不保留地传授我应对之法”。

“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我反复拿自己做实验,打多打少我自己拿主意,有几次差点死球了,还好,我总结出了应对糖尿病一整套办法

“你这几天严挌控制饮食,少吃主食多吃菜多运动运动,血糖指标才不会升的很高,你才有法给医生提出打胰岛素,不然的话,你指标高了,打不打就由不得你了,在医院医生说了算”。

我接受了资深“糖友”的告诫,刻意控制饮食、坚持餐后运动,经过几天的血糖检测,指标没有达到使用胰岛素的范围,医生通过会诊告诉我初步确定使用口服药物治疗。对这位资深“糖友”毫无保留的经验传授,让我顺利“逃过一劫”,我心存万分感激。

“先是饮食控制加运动,然后是饮食控制、运动加口服药,再后就是饮食控制、运动、打胰岛素,最后再不行就只有去见阎王了,这就是糖尿病人病情发展的四部曲,当然,如果你自我加以控制得好,就不会这样了”,14床抛出了他对糖尿病发展变化规律的认知“高论”。

“我见过有些患糖尿病的人,在打胰岛素,但喝酒还豪爽得很,好像没啥事样的”,我狐疑地谈到。

“这就是穿着马甲往鬼门关爬,不信的话,你就看倒起”,14床非常认真地讲,语气让人难以辩驳。

14床比我大十五、六岁,问及姓名,他爽快地告诉了我我赞道“好名字”,他说“啥球好名字哟,太像庙子里和尚的名字了,我做了一辈子好事善事,也没见得有他妈啥子好报”。他的直率、诚挚感染了我,我们很快无话不谈。虽然他文化不算太高,但也算见多识广,他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看法,偶尔还会因观点不一致,不依不饶与我争辩,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我们始终不会因此动怒生气

几天后,15床住进了新的病人。14床比我提前一天出院,我们互留了联系电话。虽然我与15床偶尔也会有简单的交谈,但那只是出于礼貌的寒暄,没有多少共同的话题。当天晚上,我总觉得有点空落落的,度过了住院以来的最为寂寞的一个夜晚,我巴不得马上出院。

别开生面的“特训”

“起床了,起床运动了”,楼道内又传来了活力四射的“小护士”的声音。每天早上,“小护士”的声音就像闹钟一样准时。“糖友”们的“特训”生活,从早操课开始,难怪糖尿病患者自我控制力是最强的,这“特训”生活可不是“白训”的。

在走廊中部医生办公室外面与护士台相接的较为空旷的区域,护士们准备好了显示屏,开始播放健身操。律动的音乐响起,几个“小护士”率先做起了操。三三两两的病人从病房走出来,穿着拖鞋的,穿着运动鞋的,他们有的跟在“小护士”的后面做起了操,有的远远地站着观望,迟迟未肯加入。“快来呀,动一动,跟着做起来哇”,在“小护士”的热情动员下下,个别“糖友”才加入队伍,跟着做起来。不管后面人多人少,“小护士”们一招一式都很卖力,还不时回过头来,指挥着后面的“糖友”们认真跟着做。看到“糖友”们因健身操稍微有些复杂,跟不上节拍,她们会及时更换成略微简单一点的哑铃操。“小护士”们刻意掀起热烈的气氛,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糖尿病人太需要通过运动、节食配合药物治疗了。

尽管有个别早上一个病人都没有参与,“小护士”依然没有放弃边做操边动员。早间健身操,成为住院部每个早晨苏醒的律动序曲,一道特有的“糖友”生活文化风景。

“不要老窝在床上,起来活动活动呀”,起来了起来了,怎么一天老待在床上了“要养成良好习惯,除了输液,最好就不要沾床”……

白天,病房内随时都会听到护士们敦促的话语,像极了亲人语重心长的叮嘱!

周五下午,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在医生办公室的糖尿病知识培训课一定会如期举行,而且往往人满为患。

“糖友们,出来听课了”,随着“小护士”甜美的嗓音,“糖友”们陆陆续续到了医生办公室,我和14床提前到,抢占了靠近显示屏的“有利”位置,不到五分钟时间,已经座无虚席。这其中,不乏住院时间稍长一点、两次以上听课的“糖友”,14床就是。

给我们讲解的“小护士”穿着洁白的护士服、佩戴着“小蜜蜂”,个头不高,但给人的印象是精神、干练。“小护士”重点给我们讲解“认识糖尿病”、“科学运动及饮食”,她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从简单的提问开始,纠正我们的错误认识和盲区,把糖尿病人自我管理的方法及要求贯穿其中,通俗易懂,让人记忆深刻。我不时在手机记事本上尽量记全记录一些注意事项,生怕漏掉关键和重点。

“糖尿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但通过调查,糖尿病人中又不乏长寿的人,这是为什么?”,“小护士”提出问题,“糖友”们有些答不上。

“因为糖尿病人最懂得加强自我管理,控制饮食、加强运动,自觉健康生活”,“小护士”给出了答案,简洁明了,引导“糖友”们增强对自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今后,我一定要加强自我控制管理”,此时此刻,糖尿病危害性带来的警醒,不由得令我暗下决心。

“加强自我管理可不是喊口号,是需要长期坚持下来的”,“小护士”似乎看清了每一个人的心理,语重心长地进行强调。

“你们知道我们平常称为主食的有哪些?”,“小护士”问大家。

“米,面”,“糖友”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来告诉你们一个顺口溜,米、面加土豆,薯类、南瓜、藕,这些都是主食,吃一个红薯,米饭就要减半哟!不要米饭配土豆丝,稀饭加凉面,这些都是最不合理的搭配”,“小护士”的讲解浅显易懂,便于记忆。

……

课堂讲座两个小时时间,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却收获满满,对战胜糖尿病仿佛更加增添了信心和决心。

按照“小护士”的提示,我用手机扫描了病室墙上张贴的十多个二维码,把有关糖尿病的知识下载收藏,并第一时间在家庭群分享。

知心的特殊“糖友”

糖友群里成员很多,除了糖尿病患者而外,还有特殊的“糖友”,他们是内分泌科的医生和护士,是我们知心的特殊“糖友”。

我住进医院之前,通过手机挂号,特意挂了内分泌科主任的号。

现在我们这个地区,人均寿命八十岁,你现在才五十岁,从你上周的体检报告及各项指标来看,已经确诊为糖尿病,如果不认真对待,再过十多年,到六十岁、六十五岁左右,病情发展可能会很严重,建议你还是住院治疗,我历来非常重视初次用药,必须对症下药,否则我现在给你开了药,可能只会贻误病情”,在门诊上,主任接诊很耐心,语气很温和,极具亲和力,一改我对医院医生的偏见,不由得不信。

“明天上午,你到住院部找我”。

第二天上午,我早早办好入院手续,到了内分泌科住院部找到主任,他安排一名硕士研究生为我的主管医生。我的主管医生是一位女医生,看得出来已经怀有身孕。她详细询问我,非常耐心地了解了我的病情,让我先在医院检测一下血糖,根据体检报告,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通过会诊形成治疗方案。她们对待病人的态度很诚恳,让人倍感温暖。

住进医院,每天上午我要输液,是改善神经、血液循环的药物。挂液体输液,是资历长点的护士带一批刚从学校出来实习的“小护士”,我手背上的血管不是很好找,有两次扎针都难以避免地接受了重扎的“待遇”。

“小护士”对犯下的“错误”忙不迭地道歉,“叔叔,对不起哈!”,面对与我女儿年龄差不多的实习护士,我就要爆发的怒火在她们诚挚的歉意声中熄灭。

中途有一天,又轮到“小护士”给我扎针,她在我手背上拍来拍去,却始终“无处下针”。“还是你给我扎吧,我手背上可全乌了”,我对跟在她后面的“资深”护士讲。这位护士欣然接受,只拿起我的手背看了看,对“小护士”说“晓得了”,话音刚落,针就精准扎进了我的血管,没怎么感到疼痛。看来,医院不管医生还是护士,时间才是临床技术的“磨刀石”。

医院的管理是很精细的,医生是主任、副主任带主管医生,护士是资深护士带新护士,他们是一个分工明确的科学团队,是一个高速运转的整体。每天早上,护士们要集体列队开早会,有些企业管理样。护士长会亲自讲话,总结盘点过去一天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意见。每日查房,经验丰富的主任、副主任或主治医师带着刚毕业的年轻医生,针对每一个病人,言传身教,讲解病情、病因、治疗方案、原理,我们病人也会认真聆听。

住院部管理很规范,这种规范针对所有的员工,包括保洁人员。在住院期间,我注意到一名负责内分泌科的清洁工,她无疑是称职的,尽管已经六十多岁的年龄。我对她本来没有什么印象,虽然每天她要出出进进三四次。直到14床说要给保洁员写封感谢信,问我一些字怎么写,我看了一下他写的感谢信,接下来几天特意观察了一下这名清洁工的工作,她做保洁工作真可谓一丝不苟,甚至连电视机后面的这样卫生死角的灰都要擦一擦,让我刮目相看,我认为感谢信写得名副其实。后来,那位保洁员到病室感谢我,说我们的感谢信让她领到了医院的一袋大米奖励,我说这是像你这样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应该得到的,她很满足,这种满足不仅仅来自一袋大米的奖励,更是她对身处极其平凡岗位,因付出而得到回报的一种获得感和幸福感吧。从医院一名普通保洁员身上,投射的是这所市级中心医院的整个管理水平。

住院第四天,医院给我做了胰岛功能检测。第五天,我的主管医生通知我到她办公室,告诉了我胰岛功能还算正常,再经会诊就可以给我出治疗方案了,我可以不注射胰岛素。我问了一些问题,主管医生边翻看电脑上我的详细诊疗记录,边耐心解答。看到电脑上详实的记录,我第一次体会到我住院的必要性。第六天,主任查房,称我血糖检测情况还可以,已经通过会诊,主管医生会根据治疗方案给你开药,考虑你提出工作忙,再一两天就安排你出院了。

主任出门后,我试着从糖友群拉他添加为我的微信好友,没想到他下午就接受通过了,我试着发了几句住院体会的话,第二天他就回复了我,还有生动的表情符号。

第八天上午,我办理了出院手续。

“感谢主任,我要出去了”,离开医院时特意到医生办公室找到主任,跟他告别。

“你说你要出去了,好像我们医院把你关起了一样”,张主任不失幽默地说到。“我们加了微信朋友的,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联系”。

我就以这样的方式出院了。

出院后,我不忘随时关注“糖友之家13”这个微信群,这个群很活跃,随时都有“糖友”咨询问题,医生总能及时回答。

短暂的八天医院生活是值得的,虽然治疗糖尿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至少让我对糖尿病有了新的认识,逐步有了加强自我管理的意识。

“让你住院,还有最主要的一点是让你学会如何加强自我管理”,不时想起了门诊上主任说服我住院的话。

我反复思考,主任的这一席话富有深意。加强自我管理,不仅是糖尿病人需要。我们无论是生活,还是身处何岗位、做何事,都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否则,出毛病的就不止是肌体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