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来的媳妇
文/王济亚
拴住二十八、九了,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已经算是老大不小的小伙子了。拴住人本分,就是过于老实,再加上家里穷,姊妹又多,一大家子人,就挤在六间对面厦子里,刮风是风,下雨是雨。日子过得很凄惶,所以,婚姻上也成了老大难,一直说不上个媳妇。
拴住父母着急。着急归着急,事情还是这么搁着。可也是的,人到着急处,就有个出奇处。邻家李婶给拴牢父母出了个主意,“你家几个女儿,你不会给儿子换个媳妇。”
“换亲。”
“就是的。”
拴住父母想,虽然这是旧社会的陋习,但只要娃都接受,这也是算个办法。
拴住父母思酬了好几天,老两口做了反复的商量,便让拴住妈找到李婶先探探口风。“他婶婶,你给我出了个好主意,你看看,不知道有没有合适的人家?”
李婶能说这话是有原因。她有个表姐家在渭北,离这三、五十里路,家里成分高,儿子年龄不小了,也没找上媳妇。女儿年龄也到了出嫁的年龄,上着高中,“文革”开始了,回到村里,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老三届”,闲在家里,婚姻也一言难提。儿女都这般境况,表姐也着急的象热锅上的蚂蚁。特别是儿子,那才是真正的老大难。也是好心人给提到换亲的主意,才想起离她比较远的表妹,看能否给娃找个合适对象。只所以想找个远点的亲家,是怕他家的高成分影响到亲家,一家高成分,两家都受牵连,对娃后边也不好。表姐说,她家成分高,不图别的,只要是本分人家就行。也提到,万一人家弹嫌成分高,看换亲行不行。这才有了给栓住妈提及婚事的事情。
拴住妈能问,看来事情是稍微有了点眉目,李婶就把表姐家及儿女的情况说给栓住妈,一听对方一双儿女的情况,栓住妈还满意,特别是说未来的媳妇还是个高中生,心里就更高兴的不得了。她就吃够了没文化的亏,儿子念书又念不动,初中也没好好上完,就回来劳动了。家里来个有文化的人,对下一代都有好处,或许能改换门庭,孙子本能出个文化人。
拴住妈不由得把手合在胸前轻轻一拍。
“好,好,好的很。”
可接着一听成分,脸却沉了下来。那时候人们很在意成分,还算个不小的事情。她们村地主家的儿子三十老多了,连媳妇的眉眼都没有。再想起前一半年斗地主的情景,栓住爸还忆苦思甜,一把鼻涕一把泪,心里不由得打了坷磴。栓住妈没敢给李婶说肯字话。这事她拿不住,需要回去再跟老伴商量。这也在李婶的预料之中,也就说:“行与不行,你都尽快给我个话,人家那边也着急。”
拴住妈回来把这事说给了栓住爸。栓住爸一听也皱起眉头。他是实实在在的老贫农,早年随父母逃水灾从河南来到陕西,一路讨饭,到这实在没办法活下去了,父母就把他留给一个富裕人家放牛,以求逃个活命。因为吃苦能干,后来被一个穷人家招了上门女婿。就这么生儿育女熬到解放,分了房、分了地,日子才算稳当起来。
拴住爸,吃过苦,也尝到社会主义的甜头,是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走。从初级社到高级社,都是积极分子。到了生产队时期,栓住爸就把自己就给了集体,一社为家,天天一副担子不离身,挑两个大大的“麦糠笼”,给生产队的牲口割青草,把队里的事就当自家的事情,热爱生产队是出了名的。当然,更为他自豪的是他这个贫农身份,还担任过多年队里的贫协主席。
栓住爸没文化,没多少政策观念,但有自觉的社会感情。对成分很敏感,特别在重视成分的年代,这还确实把两个大人难住了,一天两天也想不出个头绪来。更重要的是,还不知道娃接受不接受,儿子或许还好说,商量想把大女儿换亲过去,大女儿,心肠好,是个直性子。这一听是地主成分,恐怕一下两下都转不过弯。
唉,两大人只是个唉声叹气,一时半会拿不出个主意,为这事半晚上也睡不着觉,不由得翻来覆去的想成分的事情。成分是父辈、祖辈们过去的事情,咋到娃这还受这么大的影响。再说,那些地主呀、富农呀,拴住爸妈是经过的,也不是说都是坏人家,有的人家对长工还也知热知凉的,当着自家人,也是人心换人心。拴住爸心里想着,嘴里不由自主的嘟囔着。老伴心里想,这老贫协主席咋有点变了。
“你不是还忆苦思甜过吗?”栓住妈听着不由得发了话。
“我忆过苦,不一定是忆的那一家地主、富农的苦,是那时社会的苦。遭了水灾没人管,逃难没啥吃,饿死了多少人,你说是不是苦?”栓住爸说。
栓住爸那时在台上忆苦思甜,栓住妈就在底下听,听的是声泪俱下。没吃没住,卖儿卖女,那真是可怜。倒没听到他说扛长工时的情况。也确实是解放了,他才真正有了家,日子不富裕,可也是暖暖和和一家人,他从内心对共产党有着感情。
说来说去,说了半晚上还是拿不定主意,也不知道该给李婶咋回话。人家李婶也是好心,拒绝吧,是个机会,不拒绝吧,总不能一天两天的拖着。
人多多个主意,栓住妈对栓住爸说,不如给娃先说说,娃的事,看娃是啥想法。
先给儿子说,儿子一听,思酬了半天,像是没啥意见,嘴里却没说。
“行不行吗?”栓住妈急着地问。
“你说能行就能行。”
栓住妈知道儿子的德行,主意是父母拿,再说,媳妇是娶在咱家,咱家是贫贫的贫农,谁能把咱咋。
女儿这话怕难说。难说也得说,瞌睡总要从眼里过。
“秋云。”女儿叫秋云。
“你也不小了,该给你说个人家了。”
女儿不答话,只是看了妈妈一眼,心里纳闷,咋好好地提起这事。手里不停地舞弄着衣服。
“人还不错,高高的个子,中学毕业有文化。”这是栓住妈听李婶说的。
“家是啥地方的?”算是答话了。
“家稍微远一点,但来去方便着哩,只是……,只是成分高些。”
“不行。”女儿扭身走了。
秋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没受过旧社会的苦,也不知道旧社会的地主呀、富农呀,到底是个是啥样的人。只是听老一辈说,剥削人、压迫人,当然对这些人家是没有很好的印象。
老两口知道女儿的性格,有啥说啥,心里不藏言,觉得这事不太好办,也怕把女儿嫁过去受委屈,就商量说,先放下再说。
其实,并不是只有栓住家人为这事煎熬,李婶的表姐也心疼她的一双儿女,一个个都是出息的人样。和栓住家一样的是,她也更心疼的是女儿秀娴,念了不少书,摸样又长得又出挑,还是个念书的料,不是社会变故,可能早就是大学生了。如今,还要这样的为娃想出路,心里能不难受。栓住家里成分好,父母都是苦出身,干活持家自然没说的,是个实在人家。可栓住没念多少书,虽然没有见过人,可心里觉得她女儿不会很满意。
秀娴从小就聪明伶俐,乖巧可爱,家里的成分也使她养成沉默少语的习惯,这倒使她更显得文静而清秀,在学校不乏追求者。为这,她也没少叮咛女儿,女孩子家,要稳当些。秀娴也懂事,自然是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学习好又不张杨,老师同学都喜欢。还是个文艺骨干,爱好文艺,内心其实是个活泼开朗好动的女孩子。高中考的是县上最好的高中,既抓学习又重视文体活动。学校庆祝国庆,排练了长征组歌,秀娴就是领唱。“文革”开始时,她和同学们跳忠字舞,唱红歌。还一起串联,徒步走了二十多天走到北京。只是因为路上花费的时间太长,错过了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时间,为这,她们感到特别遗憾。后来,复课闹革命,可不久,传来了暂停高考,她无奈地回到了农村。
在村里,她渐渐感到了她这样出身青年生活空间局促。尽管她有文化,但村里似乎并不重视她存在,没有施展才华机会,多少象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成分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阻挡着前行的道路。
其实,秀娴家的成分虽然地主,帽子是戴给秀娴的爷爷的。没有什么恶迹,也没有什么民愤。老汉是个有些文化的人,早年办过私塾,教孩子读四书五经。省吃俭用攒了些家当,村里到现在还有人说:“外老汉,一泡尿都舍不得尿到别人地里。”临解放跟前,置了百十多亩地,就定成了地主。“文革”开始时,秀娴的爷爷、奶奶已经去世了。所以,村里开批斗会多是那些偷鸡摸狗的坏分子,也没见批斗过秀娴的父亲,只是父亲知道自家的情况,常年累月默不作声的干活,队长说干啥就干啥,从不说二话。自然在村里人缘也不错。
秀娴也许是祖辈耳濡目染,爱念书,文文气气,或许心里也多少有些清高,只是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所以,本也是个眼眶很高的人,有着远大的抱负,一心也想为父母争个气。可世事难料,没有了高考,对她这样出身的孩子,也就失去了实现理想的机会。现在,又要换亲嫁给一个自己一无所知,或者说略知一二,但又和自己理想差距那么大的人结合在一起,心里能不难受吗?可秀娴也是个懂事姑娘,他知道,自己难,父母更难。秀娴虽然不说,但母亲心里知道娃的苦楚。当初在学校来往的男同学,侧面也见过,一个个长得有模有样,还好学习,有喜欢秀娴和秀娴也喜欢的,秀娴没有明里给母亲说过,实际上母亲能感觉的到。毕业回农村后时有来往,但渐渐来往少了,原因妈妈也多少知道些,秀娴为这没少偷偷哭过。她也难受,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心里想,不管咋样,人家屋里成分好,娃先少受歧视了。
再说李婶那边等了几天实在等不及了,说好尽快回个话,咋左等右等不见应个声。
这天,栓住妈刚一出门,老远就叫李婶喊住了。其实,李婶就在远处看着栓住妈出门,怕到家里说话儿女们听到。
“咋回事,哈好不见给个话吗?”
“嗯,我都不知道该咋样给你说。”栓住妈说出了难处。
“是这,先叫娃见个面,看行了行,不行就算了。”还是李婶有主意。
“行。”栓住妈不太肯定的回答。因为,她还拿不定娃的想法。
其实,李婶心里还是多少有些把握的,因为,她表姐的两个娃长得没啥挑的。再说,也只能这样,行不行,一件事就到头了。
“咋见哩吗?”栓住妈没个头绪。
“简单的很。今几了?”李婶故意问。
“腊月二十几了。”
“过年正月初几倆娃到我这走亲戚,找个机会见就行了。”啥事一到李婶那就简单了。
时间也快,说过年就过年了。为了方便,李婶早早就给表姐捎信去了,就约在正月初六。也给栓住妈提前说好了,给娃说是邻里乡亲串门拜年,找个借口就见面了。
到了日子,栓住和妹妹秋云提着过年的花花馍,来到李婶家。
“婶婶,给你拜年来了。”秋云的声亮的不得了。秋云是个开朗性格,是放开长大的娃。性格就是农村人说的,是个呼啦嗨。
“坐坐,我娃坐,赶紧吃瓜籽。”
“还有客人哩?”秋云不知道是故意还是不知道。
“我外甥、外甥女,河北里来的亲戚。”渭河边上的人,习惯互称为“河北里、河南里。”“河北里”也就是渭河北边的亲戚。
一来人,秀娴兄妹就知道是谁来了,嘴上没说,心里都明白。可毕竟是相亲,都觉得不好意思。李婶给秀娴使了个眼色,秀娴忙起来帮小姨给拴住兄妹倒水看茶。秋云也聪明,忙从秀娴手里夺茶杯。
“你是远路来的客人,还给我的倒水哩,我自己倒。”
“还是我秋云戳灿。”李婶夸起来秋云。
秋云倒着水眼睛不停的来回看着秀娴兄妹俩。栓住坐在那搓着手,眼睛也不知往哪儿放。
“喝水,喝水。”秀娴哥哥招呼栓住。
“好、好。你也喝。”
两句话就说的冷场了。也是的,初次见面,话多不得,少不得,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又都是兄妹俩,相亲的事情放在一打哩,是谁都不知道该咋样合适。时间稍微长点,就多少有点尴尬。心里都知道是啥事,又不能说开,偶尔说些离题万里不找边际的话题,已经是合适的不能再合适的了。
李婶不停的招呼喝水,嗑瓜子。不时插些闲话。还是秋云活腾些,就说:
“婶婶,有客人哩,我的先回去了。”说着拉了一下哥哥就要出门。李婶也不好再挽留,不管咋样已经见了面,都有了初步的印象。秀娴兄妹也起身跟到门口,相互又打了个招呼。
李婶还是摸不着头脑,外甥、外甥女回去起码要给表姐带个行与不行的话,几十里路,又隔个渭河,见个面也不是太容易。所以,拴住兄妹前脚走,李婶后脚就赶紧跟着来到了栓住家,让栓住妈先赶紧问一下,俩娃是啥想法。
栓住妈知道女儿是关键,只要女儿同意儿子就没啥问题。就先悄悄问女儿:
“秋云,咋向吗?”秋云实际上心里已经有数,虽没直接回答,脸上的表情就能看出来个八、九。但还是不放心。
“到底咋向吗?”
“还罢了。”
“罢了”是地道的乡间语,就是还可以的意思。
栓住妈心里一喜,有门。李婶也看在眼里,两人叽咕了几句,就又赶紧回去照顾客人了。
李婶不免也要问问外甥、外甥女的对栓住兄妹的看法,当然,主要还是外甥女秀娴。
“人样还罢了,就是看着有点老实。”
“老实有老实的好处,我娃来了不会受委屈。”李婶也说的是结实话,要是个油嘴滑舌的,她也不会说给自己的外甥女。
其实,秀娴对栓住的印象还不算太坏。个子不很高,但至少也是个中等个子,宽肩膀黑脸堂,应该是劳动的一把好手。衣着是一身上下新,栽绒领蓝大棉袄,黑平布裤子,黑气眼棉鞋,头发也理的是“洋楼”。一看就知到,是为见这个面做了精心的准备。只是坐在那,不是搓手,就是手插在袖洞里,不太说话,不那么展脱。这些倒是和小姨先头说的基本是一致的,所以也不算意外。
再想小姨的说的话,对拴住也有了新的看法,心里边踏实了许多。她家的高成分,人家都歧视,和栓住这样的人过,心里或许能畅快点。还有就是,看到未来的嫂子秋云还利索活腾,秀娴心里也得到了些安慰。
既然两家没有多大的意见,娃也各自印象还都过得去,年龄都不小了,也就把这事情赶紧办了。正月相见,春暖花开就各自把新媳妇迎到家。秀娴没有奢华甚至简单的婚礼,是她提出的,移风易俗,婚事新办。其实,秀娴想得很多,她这么做是为了双方的家里着想。她要做一个懂事有担当或者有点牺牲的姑娘,她这样,自然迎嫂子也就免了同样繁琐的婚礼。是换亲,不必也不能讲究过多的礼数。谁也别说谁的婚礼简单,彼此彼此,一省都省。也算是俗婚事,新做法。贴副红对联,同一天,有嫁有娶,也算是喜上加喜。
裱糊一间新房,栓住秀娴就过起了新日子。栓住家里穷,秀娴也知道自己的身份,她好好过日子,嫂子也就会孝顺,娘家父母也就安宁。说叫嫂子也不完全对,到娘家秀娴把秋云叫嫂子,到栓住家,秋云要把秀娴叫嫂子。有了孩子,还不知道该叫姑姑还是该叫妗妈。
秀娴就要离家了,妈妈舍不得。女大当嫁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这桩婚姻有许多的不寻常,妈妈自然也就有些不放心,再三叮咛:“到了婆家,不比在自个家里,不能任性,不要想家里,要听婆婆的话,在家做个好媳妇,在外做个好社员。母女不免都有些伤心
其实,话说回来,秀娴是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家,心里有着许多牵挂。牵挂父母、牵挂家乡。当然还有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中学时期不少往事。
离家的前天晚上,她还做了个梦,梦里她还在上学,准备要参加高考,复习的好紧张。他梦见了张光明,她们一起在讨论学习上的问题,准备高考,畅想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张光明是秀娴高中的同学。那是她心中的一个秘密。他们曾有一个美好的约定,就是一起走进大学校园,再一起描绘美好的生活,做人生的伴侣,……。
光明和秀娴是一个公社,初中就是同学,他家离学校近,在秀娴去学校的半路上,初中不住校,光明每天就在半路上等秀娴,两人并不一块走,一个跟在一个后面保持一定距离,快到学校时这种距离会拉大一些。后来,他们又都考上了县上最好的高中,他们在共同的学校生活中相识、相知,建立起了志同道合的纯洁关系。一场不曾预料的社会运动,打乱了他们美好的人生旅程。他们回到了农村。那时的高中生很少,是绝对的知识分子。光明家里成分好,回村不久,就被公社抽去搞路线教育了,这宣讲文件,那写报道稿子,忙的不亦乐乎,才能得以尽情的发挥,自然得领导赏识。秀娴则境况不同,是高成分家的子女,没有这样的机会,空有一腔热情和才华。
这天,光明到秀娴村里宣讲文件,她讲出来心里的苦闷,光明安慰她,是推迟高考,并没有取消高考。她对未来还抱有希望。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希望成了泡影。
学业不成,总不能不成家吧。光明是公社的临干,是有机会转成国家正式干部,有着美好的前程。当秀娴再提及他们之间的事情时,开始光明不正面回答,后来说是母亲怕影响他的前途,不同意他们之间的事情。不过,光明安慰她,他再作母亲的工作,就这样拖了一两年,光明没有说通母亲,就和在一起工作的一个姑娘结婚了。秀娴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非常的难受,夜里泪水常常打湿枕头,只是在母亲面前还强打着精神。换亲也是思来想去的无奈之举。人总要生活,总要活下去。某种意义上讲,人也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也要考虑别人,比如,像妈妈。妈妈就不疼自己的女儿吗?天下哪有父母不爱自己子女的,母亲的安排,也不知在心里盘算了多长时间,受了多大的煎熬。这也就是她同意换亲的原因。离远伤心之地,也可以把哥哥的婚姻问题解决了,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过,一切只能埋在心里,让岁月抚慰伤心的以往。
风地里没风,雨地里没雨。别人能生活得了,自己何尝不能呢。自己又不是富家小姐,又不是名门闺秀,何必要想的那么高呢?秀娴常常会这样安慰自己。说实话,娘家的条件还是要好些,最明显就是房子,祖上留的几间大房,宽敞严窝,人少也清净。栓住家的厦房,中间一个天井,风雨一来,满屋透气。没有力量盖新房,一大家子还挤在一起,姊妹多,吵吵闹闹,家里的家具破旧不必说,灰尘也迷的老厚,鸡飞到案上,拉在屋里,一时还不习惯。
不过栓住家人对秀娴是格外的好,总怕委屈了新媳妇。饭也尽量做得可口些,虽然说不上好,但也热热呼呼。给秀娴啥都是新的,还不让秀娴上锅,拴住妈早早就把饭做好了。这倒让休闲心里很过意不去,也争着做些家务。扫扫地,擦擦桌凳。庭院干净了,屋里整体了。秀娴爱干净,拾掇的不停,栓住想插手都插不上。栓住爸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晚上坐在炕头老两口偷偷夸着媳妇:“咱栓住还是有福气,娶了个有文化又能干的好媳妇。”
开春了,活开了,秀娴这个新社员也要下地干活了。起初拴住怕媳妇人生不习惯,跟在秀娴的后面,介绍这是东家婶婶,哪个是西家嫂嫂,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时间稍长,秀娴和邻家都熟悉了,拴住再要跟着,一群嫂子就开拴住的玩笑,“拴住你把媳妇跟的这么紧,是怕我的把你媳妇偷的去了。”说的拴住满脸的不好意思。秀娴也不是死板人,在一起劳动,一来二去就和婶婶、嫂嫂都混熟了。秀娴也成了一道风景,本来就是新媳妇,再加上人长得出挑,衣服虽然也不特别,但干干净净,非常熨帖。高挑身材,齐耳短发,大眼睛,白皮肤,不敢说明目皓齿,面若桃花,但确实端庄秀丽。人长得好,还不张扬。好问人,话又不多。可能与娘家成分高有关,长期养成了低声细语少说多干的习惯,邻家嫂嫂婶婶不时也爱和秀娴搭个话。雨天闲的时候,谁织个袜子,绣个简单的花也爱找秀娴,秀娴也不推辞,说着话做着活,嘻嘻哈哈,好不热闹。不长时间,就有了好人缘。
那时爱开全体社员会,特别是下雨天,学习呀,安排生产呀。重要事情在晚上还要开贫下中农会。当、当、当,铃一敲,队长扯开喉咙:“贫下中农在保管室开会了。”村里当然没有专门的会议室,只能临时在保管室、饲养室这样大点的场所开会。开会还要点名,有时还要按正常的出工对待,参加会的会记一晌的工分。
开社员会时秀娴从不缺席,可开贫下中农会时就不见人了。缺一次还可以,缺的多了大家就觉得奇怪。也不怪大家,秀娴娘家的成分,村里其它人并不知道。娘家远,一时半会也没人打听得到。虽然嫁到了贫农家庭,但秀娴是念过书的,知道自己的出身无法改变。自己觉得不应该参加贫下中农会,虽然栓住让她去开会,特别是公公更是理直气壮,咱家是老贫农,我还当过贫协主席,你是贫农家的媳妇,咋就不能参加贫下中农会?
秀娴听着,也不作更多解释,只是自己不去。甚至有一次,队长问栓住,你媳妇咋又不参加会。拴住也只能是能是支支吾吾。好在贫下中农会开的不是那么多,也没过多的引起大家在心。
“三夏”到了,村里一下忙了起来,又是泼场打场面,又是防火写标语。那可是队里的大事,男女老少,无一闲着。小学生也放了假,各行各业都支援夏收。公社也非常的重视,派来了驻队的干部老王,督促“三夏”工作的。老王没黑没白的和群众吃在一起,干在一起,真是皮都晒的脱了一层。那天,一群拾麦子小孩,休息时在河边洗脸,一个小孩不小心脚一滑掉到了水里,领着拾麦的是个年纪大点的妇女,一看孩子掉到了水里,赶紧大声喊救人,老王正好在不远处,来不及脱衣服,就跳到河里,把孩子救了上来,社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特别是落水孩子的妈妈,一个劲的感谢老王。老王倒是没当回事,觉得是举手之劳,应该的。那时,公社有广播站,都说应该写个稿子表扬一下这样的干部。事是好事,能干活的有人,可写文章的人不好找。不知谁说,找栓住媳妇。队长手一拍脑门,嘿,把这咋忘了。
这都是栓住妈常在别人面前夸她家媳妇是高中生缘故。
秀娴也没推辞,她天天也能看见住队干部的身影,年过半百,满头华发,可还像个老小伙子一样,一顶草帽一把镰,天天喊着:“龙口夺食,要颗粒归仓。”吃饭还不讲究,吃的是派饭,不上桌子,端个碗,巷道石头上一蹲,呼噜呼噜一碗饭就吃完啦,拉着家常,说着庄稼,和队长商量着夏收的事情,没有一点架子,听说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干部。不几天,一篇‹赞,党的好干部›,署名秀娴的稿子就在公社的广播站广播了。村里社员都说写得好,弘扬了社会主义好风尚,老王还得到上级的表扬。邻家见了秀娴就夸得没个停,说:“老干部做得好,也多亏秀娴的文章也写得好。”那也叫栓住家风光了一把。
不要说解放前,就是解放后,村里的高中生也少只又少。更别说女高中生,一个大队也没见一个。秀娴的好印象从上到下都知道,觉得在村里是个人才,自然也就有好事赶着来了。大队里要让秀娴当妇联主任,小队里不让去,说妇女队长年龄大了,要选个年轻人。秀娴能干有文化又稳当,社员硬是把秀娴往位子上推。栓住妈爸听了高兴的不得了,这下咱家又出了个队里的干部。可他们不知道秀娴的心思,那么张扬的事情咋能是咱这地主出身的人干的。再说那成天高喉咙破嗓子的喊来喊去,在娘家嗫声嗫脚惯了的她一下也适应不了。虽然秀娴生性好动爱热闹,可在娘家父母常说的就是:咱这家庭成分的人,一定要夹着尾巴作人,抬头看路,低头干事,不该说的不说,该说的也少说。娘家父母要知道让她当妇女队长还不吓个半死。
这事让秀娴好是为难,不干也不是,干也不是。思前想去,觉得还是不能应承这事。可越是推脱越推脱不了,就连大队主任、书记都来做工作。都问有啥顾虑,秀娴只能说,年轻,没干过,没经验,怕把事情干不好耽误了队里的事情。至于她心里真正想的,没有敢直说出来。主任、书记一听这是啥理由吗?谁从娘胎里出来就会当干部,谁不是干中学、学中干,经验是在实践中总结的,能力是在干中提高的。
拴住生性老实,尽管不知道媳妇心里真正想的,但一看媳妇的言语表情,就知道是真心不想干这个妇女队长。所以,不想叫媳妇作难,说不想干就不干。可父母和拴住想法不一样,这是个好事情,社员干部能看得起咱,就应该把这担子担起来,多少人想干还不让他干哩。再说,自从拴住父亲卸了贫协主席,他家再没出过干部,社员信得过,咋能不干嘛,这也是咱家的光荣么。
一家人,有说让干的,有说不让干的,也不知道到底咋样好,秀娴虽说不想干,但说的人一多,也就没有了主意。晚上也睡不着觉。这不,一大早就跑到同村的小姨家,问小姨该咋办。小姨家是贫农,向来心直口快,对秀娴娘家的情况一清二楚,就说:“你娘家是地主不错,我知道你爷跟别人不一样,一没偷,二没抢,更没杀过人,放过火,你怕啥哩。你爷要不是个实在人,你姥爷会把你妈嫁给你爸。再退一步说,就是地主,那也是你爷的事情,与你有多大关系。我娃放心好好干,在你娘家,哪有这机会?”
秀娴听了小姨这话,觉得也有道理,想法也就多少有些变了。可不是吗,回想当初刚从学校回到村里时,看到别的青年都有机会干这干那,就像光明,不是就是因为成分好,才被公社抽取一农代干。可她虽然有文化,可队里从来不重视她,还想当队里的干部,连门都没有。现在有机会了,又推三推四,前怕老虎后怕狼。说不定娘家父母知道自己这样,也不会像自己想象的那样,还会支持自己当队里的干部。
这样一想,似乎思想通了一半,又有队里干部的再三做工作,就这么清楚糊涂的当上了妇女队长。
开始秀娴还是展不开,本来就是新媳妇,再加上心里难免还有家庭的阴影,从来都是受人指拨,现在要指拨人,一会半会还说不出口。好在老妇女队长常在点拨:“秀娴好好干,我个没文化的老婆子都能干,你年轻又有文化,还干不了这。不要有顾虑,只要为集体,社员就不会有意见。”灵性人就是灵性人,半年不出,秀娴的妇女队长就干的有模有样了。也没啥诀窍,就是事事干在前,早起晚睡。上工铃一打,第一个到地头的就是她,收工了还要转转看看再回家。当然,这些也少不了栓住妈爸这名副其实的老贫农的背后支持鼓励,家里的事,不用秀娴操心,一天两顿队饭,虽然不是啥好的,但清早米汤下午面,热热乎乎就按时按点的吃到了嘴里。
社员一夸,大队里一表扬,干起事也大胆泼辣了。渐渐像是把娘家的成分的事也忘了,特别是一忙去来,浑身都是劲,也许是把多年埋在心里的那种不服输的劲又激发了起来,就是那时在学校学习才有的那股刻苦钻研,干不到人前头就不罢休的韧劲。
环境造就人。初到栓住家时,还不习惯畅开嗓子说话,现在慢慢把在娘家时压着嗓子说话的习惯都忘了。栓住家是穷了些,可生活起来畅快,那是没有在高成分家生活过的人难于体会的。精神压力有时是大于生活压力的。
八、九月里秋庄稼熟了,去年冬里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见了成效。苞谷刚收完,棉花又紧火了,几百亩白花花的一片,一畛子有半里路长,一眼望不到边。这是妇女秋季的重头戏,天天就是拾棉花,这一吊子地拾完了,那一块地又开了,秀娴忙的不得开交,娃都交给婆婆,她整天忙在地里。
这天,她正忙着低头拾棉花。
“秀娴、秀娴。”是老妇女队长刘婶在地头叫她。
秀娴赶紧跑过去。“婶婶,有啥事?”
老妇女队长把秀娴拉到跟前说:“不能光知道多干活,还要注意别的事情,你是队里的干部。”
秀娴一脸茫然。
也难怪,秀娴接妇女队长时间不长,这是第一个秋季,好多事情一下还不这道。
老妇女队长看秀娴不明白,就凑的秀娴耳边说:“要注意有人偷棉花,看谁的腰里鼓鼓的就要多注意。”
“噢?还有这事情。”
秀娴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之前多是在学校,不谙农村之事,偷呀摸呀的事情也,也就更不清楚。
也难怪,社会这么大,还能是清一色守规守矩的人。虽然那是少数,但一村一社都会出现。老妇女队长当了多年的村干部,谁的品性她心里一清二楚,这几天,她就注意到往年的“惯犯”又是故伎重演,心里很是不舒坦,不由得赶紧提醒秀娴,只是没指名道姓。这也是想锻炼锻炼秀娴。
这以后几天,秀娴就站在地畔上看看,一时还没发现个头绪。心想,也许刘婶没看清楚,只是提醒提醒自己多注意些。可看的多了,就发现点问题,长脸婶拾一会棉花就扭头看看,拾一会就扭头看看,秀娴多少有点怀疑。在下工的时候还专门注意了长脸婶婶的腰部,也没有啥特殊。难道刘婶真是说的不对?
再几天就发现了新情况,长脸婶不光爱扭头乱看还爱上厕所。地里当然没厕所,就是地头的小沟沟。长脸婶一晌总会往地头小沟里跑一、两趟。
看来这事是十有八九。秀娴把她看到给队长说了,队长也知道长脸婶的为人,听了很生气,狗改不了吃屎,老爱干些小偷小摸的事情。要敢于和这些坏人坏事作斗争,不能让队里受损失。可也告诉秀娴,捉贼捉赃,一定要抓住证据,这样对本人对大家才真正有教育意义。秀娴觉得队长说的有道理,绝不能放任了这些损公肥私的坏行为,不然自己作为妇女队长心里过不去,更对不起大家的信任。
秀娴思前想后,自己是个年轻人,要做的有礼有节,才能让大家信服,也才能让本人心服。一村一社、邻里邻居的,又是长辈,不能鲁莽,要讲究方式方法。于是,就在长脸婶再上厕所时迎了过去说:“婶婶,是吃的不对还是咋了,老见你上地头起跑?”
长脸婶婶心里有鬼,这么一问脸红一阵黑一阵红,磕磕巴巴的回答:“可不是嘛,干活回去渴的不行,急忙舀了瓢凉水,咕嘟咕嘟就喝了,一下喝得肚子不好了。”
秀娴心想,明明说假话,农村人喝凉水还不是经常的事情,特别是热天,从井里打上了一桶新花凉水,爬到桶沿子,谁不是咕都咕都就喝一肚子。
秀娴也没想一下把事情说穿,只想这么旁敲侧击一下,引起长脸婶的注意,毕竟一村一院的,要给长辈留点面子,策略点,点到为止,收手就算了,过往不究。
谁知,长脸婶还真不是个省油的灯,秀娴的提醒她并没当回事情,可能是想着,你个来了几天的新媳妇,还能有多大的本事,还是我行我素。这天,秀娴看见长脸婶又去所谓的上厕所,就憋着一股火,急急的走过去,长脸婶一看秀娴今天的阵势就不对,先是一怔,但很快又老道的镇定下来,一副老老鼠不怕小猫的样子。秀娴心里很火,但还是压着火气,轻声的说:
“婶婶,你年纪不小了,可要捡点自己的行为。”
“啥?还文邹邹的,我的行为咋了?”
“咋了你心里应该比我明白”
“我不明白。”说着就继续向前走。
这时拾棉花的其他社员都往这边看,一看是长脸婶婶和秀娴对上了,心里都明白了几分。长脸婶急着想脱身,扭身就想走,秀娴拉着长脸婶不放,要她把事情说明白。长脸婶甩了几下没甩开,嗓门也大了。
“咋,你还把我吃了。”
一看两人有拉扯,都知道长脸婶的为人,赶紧就围了过来,想拉开倆人,免得秀娴吃亏。
长脸婶一看大家都过来了,心里有点慌,使劲一甩秀娴的手,不想这一甩,把藏着衣服了的棉花甩了出来。大家看她的狼狈样子,一下笑了起来。
长脸婶一看秀娴让她丢了大脸,泼劲一下就上来了。突然说:
“哎呀,真的是不得了啦,地主还管起贫下中农了。”
社员们没了笑声,似乎明白也似乎糊涂长脸婶说的是啥意思。秀娴先是一惊,多少也有些慌乱,毕竟成分高不是可以炫耀的什么好事情,一时没泛上话,但很快又静了下来。似乎自己真实的成分大家知道了,反而一下心里松快了。为这事她人一直就像被绑着一样,不敢完全置身于阳光之下,很不自在,那是因为她从来就没想隐瞒过自己的出身,只是这样的事情,也不能有事没事的就挨个给人家说,我娘家是地主,今天也正是个机会,可以给大家说明白。
“婶婶嫂嫂们,长脸婶刚才说的话有对有不对,我娘家确实是地主,那是我爷爷那辈的事情,我不是地主。我管的更不是贫下中农,相反,我正是受到了贫下中农的教育,才有勇气,去管那些挖贫下中农墙角的坏人。”
“看把你说的好的,再说你也是地主家的女儿。”
“长脸婶,你不要强词夺理。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有成分论,但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
“看把你说的好听的。”
“长脸婶,这不是我说的,是毛主席说的。”
这点觉悟长脸婶还是有的,一听是毛主席说的,她一下不敢吱声了。
“把你偷的棉花拿出来。”
“就这些。”长脸婶把衣服一抖。
“请婶婶们跟我来。”
大家来到沟边草丛里,秀娴提出了一个装了不少棉花的袋子。人赃俱获,长脸婶一下呆不住,红着脸赶紧就往回跑。大家拍着手笑着把秀娴围了起来。这时秀娴的神经才松了下来,不由得就哭了起来,一肚子的委屈。
大家七嘴八舌安慰秀娴。
“秀娴你做的对,你说的太好了,我们都长了见识。”
秀娴回到家,栓住觉得媳妇不高兴,再问也不说话。问的多了,只说了一句:
“妇女队长我不干了。”
听到这话,栓住爸妈也过来问咋回事。秀娴看公公婆婆也着急,就说:“没事,和长脸婶吵了几句。”
公公婆婆一下就明白了,因为,长脸婶的为人在村里人都知道的。
不一会,秀娴的小姨和几个社员也来到家里,都说秀娴做的对,不仅敢和坏人坏事作斗争,还做的有理有据,不仅长脸婶本人就连其他人也受了教育,夸秀娴有知识、有文化。叫秀娴不要伤心,好好干,大家都拥护支持她的工作。
大家的安慰,心里是畅快了些,但秀娴心情一下两下平复不了,思前想后,觉得村干部这个事情不能干了,她的出身大家都清楚了,再干可能还会节外生枝。
晚上她写了请辞申请,第二天就缴到队长手里。毕竟就是一个不大的村,队长也知道了这件事,又表扬又肯定,可秀娴申请就是不收回。
社员们听说秀娴辞了妇女队长,心里把怨气都集中在长脸婶身上。老妇女队长带着几个社员,来到长脸婶家,一阵狠狠的数落,非叫她给秀娴去道歉不可。长脸婶也算是大风大雨经过的人,知道自己错了,诚恳的给秀娴道了歉。秀娴念过书,当然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自然也就原谅了长脸婶,不过说,妇女队长是坚决不干了,请大家不要过于责怪长脸婶。
知书达礼,聪明能干,不干妇女队长,当然是村里不少人的不舍。但这回秀娴是铁了心不干了,谁说也无用。她诚恳的给劝说的社员干部说,队里的干部是不干了,但我一定做个好社员,为大家多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尽管大家知道了秀娴娘家是地主成分,但并没有改变大家对她以往好的看法。她嫁过来在村里的作为,使大家对她还是十分的信任。秀娴也没有因为这是就一下抬不起头,倒觉得不管自己的家里的成分如何,只要自己行的端走得正,即就是一些人一时有些别的看法,最终还是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的。
拴住妈还害怕媳妇受了委屈,一时想不过来,不时的安慰秀娴,“我娃不要害怕,咱家可是真真正正的贫农,你做的都是好事,谁也不敢把你咋。”拴住却说爸妈当初就不应该支持秀娴干妇女队长,你看,是不是树大招风。一说这,拴住妈也责怪起自己,似乎不应该和他爸为了家里好看,支持媳妇干这出头露脸的事情。
“都怪妈,都怪妈。”
秀娴一听婆婆这样说,赶紧回应道:“妈,咋能怪你吗。”
拴住爸一听,也接过了话茬。“秀娴说的对,咱支持娃当队长没错,你看,当了这一年多队长,村里上下,干部社员,谁不说秀娴当得好,力没少出,活没少干,啥事都走到了前头。谁心里都没吃石头。怪只能怪长脸外老婆子自私。”
还是拴住爸有水平,不怪当了多年的贫协主席,一下就说到了点子上。秀娴的眼泪一下也掉了下来。可不是吗,一年多,没黑没白,风里来雨里去,力确实没少出。好在出了力,大家都看到了,墙上还贴着的劳动先进奖状就是见证,因此,秀娴也就觉得值得。
秀娴不当妇女队长了,心里一下也轻松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过,长期养成的习惯还改不了。每天还是象过去一样,早早就上工了。今天一早出门,正是小学生上学的时候,就听见一群小学生在喊张老师。张老师是村里小学的校长,家就在邻村,这会正骑着自行车去学校。听到学生叫他,赶忙从自行车上下来和孩子们打招呼。一回头,看见了秀娴。一个大队的,来来往往都很熟悉。
“秀娴。”听是张老师叫,她赶紧走了过来。
“不当队长了?”张校长问。
“这事你咋都知道?”
“又不是十里八里,锤头大个地方,针眼大的事一会都知道了。没事,就问一下,说不定还有好事情等着你哩。”
秀娴一下也摸不着头脑。尽管和张老师很熟,但毕竟是一个种庄稼,一个教书,打交道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也没没好意思过多的问校长说这话啥意思。
是的,秀娴是猜不到的。这不,村里小学几十学生,急忙也挑不出个好老师。张校长知道秀娴辞了妇女队长,赶紧找了大队书记和主任,想让秀娴到学校当民办教师。实际上张校长一听说秀娴是高中毕业生就有这想法,只是早先给大队干部没说通,老强调村里更需要秀娴。这不,前两天,一听说秀娴不当队长了,就又赶紧寻大队书记提了这事。
没过两天,村主任就找秀娴说,大队想让她去当民办代课老师,不知道她啥想法。还有啥想法吗,是求之不得的事情,那可是从心底里喜欢。她早就知道,前面那个老师也是民办的,去年就推荐上了大学,当时秀娴听到那个事,心里是格外的痒痒,只是从来没想过这事能轮到她头上。她曾有过上大学梦想,如今看,这是永远不可能了,可在学校教个书,也多少没浪费她学的知识,也更符合她心里的职业向往。
其实,为这事校长没少催大队里,一直还担心来个文化不高的耽误娃些个的学习。尽管是民办教师,在当时也是抢手的买卖,不但拿的是最高工分,还多少有几块钱的补助,听起来也好听,是个教书的老师。学校现在就三几个老师,一个是正式的教师就是张校长,是早年的高中毕业生。另外还有两个民办教师,其中一个年轻点的,是初中毕业的李老师,家里成分好,父亲当年在县上组织的兴修水利大会战中,腿上受了伤。听说他妈先前寻了多次大队干部,说娃媳妇难找,有个民办教师的名分,好找媳妇。不看僧面看佛面,该照顾就照顾点。就这样当上了民办教师。可不是嘛,刚当一年,媳妇就到家了。只是老校长对其教学能力一直不太满意,教学中还会出差错了,之前就有把一些字词读错的,把“驰骋”念成了“驰聘”,张校长常常为此纠正半天,李老师也觉得不好意思。大队干部也知道这些,这也是大队干部同意让秀娴做民办教师的原因。
秀娴心里高兴,但不免还是有些不踏实,还是想着成分的问题。大队干部也给做工作,娃些的前途是大事情,队里把你放到这位置上,就信得过你。大胆去教,不要有啥顾虑。
尽管说有前边的事情,但这回公公婆婆还是像以前一样的支持。“教书是个好事情,这也不是在成人广众里抛头露面。去,把娃些教好。”
学校是旧庙改造而成的,就在村边上,有三、四个教室。上点年纪的还习惯叫“老爷庙”,称教室也是“前殿”、“后殿”。校门口有十几级的台阶,还有个简单的门楼子。两边墙上白底红漆写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实际上没来学校前,秀娴天天下地就从学校门前过,可也没感到有什么新鲜。可今天,当她以一个教师的身份来到学校时,就像做梦一样,觉得校园里的树、草,都是那样的有诗情画意。尽管也只是个民办教师,但她,似乎能感到这份工作的神圣。她想,也许这是她一个新梦想的开始。当她迈上石阶,脑际莫名其妙的闪现出往日在中学时对大学美丽校园的向往,心头不觉划过一丝伤感。可瞬间,又消失在和煦的清风里。
张校长就站在学校的门口,其他几个老师也在,很像是一个了简单的欢迎仪式。
“欢迎杨秀娴老师。”张校长一句老师,说的秀娴还有点不好意思,但心里有觉得十分的温暖。做了十几年的学生,可做老师还是头一遭。
“谢谢各位老师,我是个新手,请大家多指导、多帮助。”
来到办公室,大家坐下。李老师给秀娴倒了杯水。初到学校,秀娴似乎还是个客人。张校长让秀娴赶紧先拿了课本,说明天就给孩子们上课。可秀娴觉得自己虽然是高中毕业,但从来没有教过书,提出说能不能先听听课,会对教学过程有个简单的了解,那样,进入状态能好一些。校长同意了,觉得秀娴没上课哩,就有教好学生的样子,心里不由得暗自高兴,秀娴这个老师是选对了。张校长说:“能行,你听几天课,把五年级的语文课本先拿了看看,边听课边备课,这几天把音乐课先承担起来,这些年,学校没有个音乐老师,我们几个都五音不全,校园里没有一点歌声,小学生本来应该是活泼可爱的,叫我们带得死气沉沉的。”
五年级语文现在是李老师代着。原来是张校长自己代,李老师代的一年级,后来,听李老师领同学们读拼音读的不对,就和李老师换了,现在,秀娴来了,当然秀娴代了更放心。这事先已和李老师说过的。
第二天校园就有了歌声。起初,秀娴还不知教个什么样的歌好,昨天晚上躺在家里还想了半天也没想好,还想着征求一下校长的意见。可早上一出门,晴朗的天,美丽的田野,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突然,脑子闪现出了《春风送我回故乡》。她不由得就唱出声来,“太阳红,太阳亮,春风送我回故乡。青山绿水多宽广,张开双臂飞凤凰。凌云志,心里藏,要叫穷山边富乡。……。”这正像秀娴这一刻的心情。走起路来,像燕子一样轻盈。
校园也有了歌声。秀娴上中学时就是文艺骨干,爱唱爱跳,不仅识谱,还会简单的乐器。“……,我是新式庄稼汉,新歌新曲新人唱。”校园有了歌声,也有了生气:孩子们的歌声犹如春风荡漾在美丽的乡村,余音袅袅。
校长还带着五年级的数学,秀娴连住听了好几节。渐渐对导入了、重点了、难点了,多少有一点眉目。特别是讲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和百分数那一节。校长深入浅出,怕学生们一下记不住,就反复的领着学生们读:“知道全体求部分用乘法,知道部分求全体用除法。”这是学生最容易倒混的。然后,再举例。说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回想自己上学时,能有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老师反复强调的。秀娴把这些都记在一个新日记本上。
她要接李老师的课,又多听了几节李老师的课,李老师教了好几年了,应该也有些经验,也很用心。见秀娴听课,他讲的也更认真,绘声绘色,那天正是讲《欧阳海》一课,拉着炮架的战马看见火车来了,突然受惊,一下窜上了铁路,“背负高大的钢铁炮架,面对飞奔而来的列车,站在路心,竖耳瞠目,瑟瑟打抖,纹丝不动,……。”当读到“竖耳瞠目”时,秀娴心里克噔一下,因为,李老师把“瞠”读成了“堂”。学生也不知道,还跟着大声的读。秀娴人在听课,脑子一下飞走了。
秀娴是个细心敏感的人,她明天就要接课,刚才听到字读了错音,她在盘算着,明天上课该不该纠正这个音,不纠正吧不行,纠正吧怎么纠正,总不能在同学面前损坏李老师的形象吧。那样,自己刚来,似乎在显示自己能行,李老师可能会对自己有看法。
下了课,李老师赶紧过来,客气的征求秀娴听课的意见,秀娴还纠结在刚才那个“瞠”字里。客观的讲,李老师几年的磨练,基本的教学过程还是清楚的,只是基础差一些,基本的字词还需要充实学习。
“讲的好,看来这几年的学确实是没有白教,我还要向你好好学习。不过……。”秀娴不知该不该说。
“杨老师,你是正儿八经的高中毕业生,还要多帮助我。”
李老师这么一说,秀娴更觉得此时纠正这个错音字更不合适。于是,秀娴勉强的说:“今后在工作中我们要相互帮助。”
实际上,这是秀娴的真心话。听张校长说了,李老师虽然基础差点,但很珍惜教书这个机会,爱问好学,近年有很大的进步,是个不错的小伙子。这点,秀娴也感觉到了。说着话就到了办公室。
“杨老师,那你明天就接李老师的课吧。”
“能不能让李老师把这一课讲完,我接的时候能完整一些。”秀娴脑子里瞬间想到这个理由。
“有道理,我拿这个怎么忘了。好,李老师,你把这一课讲完。我再不说了,你们两个到时间交接就行了。”
其实,秀娴想的还是纠错的事,所以,不想接上课就说别人教的不对,这正好是个顺顺的一个理由。
走在放学的路上,秀娴还在想着这个事。
“杨老师。”李老师在后面叫。“杨老师,今天听完课你像是欲言又止,想说什么话?”
“嗯……。”秀娴顿了一下,想想,还是说了吧,正好是个机会,早纠正比迟纠正要好,错音还没有在学生的记忆里形成深刻印象,这样,对他对学生都有好处。
“李老师,我说了你可不要对我有看法。今天你在讲课时可能没注意,把‘竖耳瞠目’的‘瞠’字读成了‘堂’。”秀娴尽量委婉可说。
“噢,我事先还把课文预习了几遍,对那个字还专门注了音,可能是因为你听课,一紧张又读了半边字。谢谢,谢谢”
李老师很诚恳,不像有情绪,或言不由衷。秀娴一下放心了,也对李老师这个新同事有了好印象。
很快半学期就过去了,张校长开了个简单的期中总结会。他说:这下咱学校才真正像个学校了,不光各门课都开齐了,还把过去的短板也补上了,李老师代体育,杨老师代音乐,学校一下活跃起来,不仅有朗朗的读书声,还有了嘹亮的歌声。期中的考试成绩也不错,期终会考也一定会在公社排个好名次。大队领导还表态,要改善一下学校的环境,把院墙围起来,把门窗也要油漆一下。还有特别提一下,杨老师来的时间不长,但教学成绩很突出,这也算是口头提名表扬。
一晃就到了学期底,期终会考正像张校长预料的那样,五年级是学校的毕业班,成绩在全公社考了个第一,学校的名声一下打出去了。学校有了名声,老师自然也就有了名声。公社的教育干事给学校带来了会考第一的奖状,顺便又问了问学校老师的情况。李老师、杨老师还只是代课老师,还不是入编的正式民办教师。教育干事又多问了一下秀娴的情况,还打开本子记了下来。张校长还在想,是不是想把杨老师尽快列入民办教师,他又不好问。教育干事走后,李老师也似乎觉察到了一点什么,还和张校长问起了民办教师的事情。张校长当然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开春了,各生产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秀娴征得校长的同意,带上大点的学生到农业一线慰问社员群众,通过宣传舆论为劳动生产加油鼓劲,这还是头一次。她以学校的名义写了慰问信,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农业生产,也让学生家长看一看学生的精神风貌。秀娴字斟句酌的写了一篇热情洋溢,切合当前形势的稿子,挑选了平时朗读好的学生,事先反复练习,神情、姿势、抑扬顿挫,一点也不马虎:“亲爱的社员同志们,亲爱的叔叔婶婶们,你们好。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过年,你们没顾上再歇两天,就投入到了火热的劳动生产中。真可谓:人勤春来早,春早人更勤……。燕子早早来到北国,河边啄春泥,河边杨柳吐出了新绿,婆娑添春色。村南村北,到处都是美好的春光……。我们也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掌握知识,增长才干,将来,建设美丽的新农村。”声情并茂的朗读,迎来了阵阵热烈掌声。接着又是小合唱,小舞蹈,还有结合生产的对口词。社员们笑的前仰后合,比看大戏还感兴趣。
队长一高兴,走到前面大声说“光知道看娃些个演节目,咱也来一个。我给咱唱一段红灯记李玉和的‘手提红灯四下看’。”唱完一段,社员们听上了瘾,大喊:“一段不行,再来一段。”
队长本来就是个秦腔迷,爱看还爱唱。“能行,再来一段。没铁梅么。”
不知谁喊了一声:“秀娴上。”
秀娴一回头,是她小姨喊的。
“不行不行。”秀娴急的忙推脱。
“没事,我娃给他露一手。”秀娴小姨走到跟前小声说。
只有小姨知道她外甥女秀娴有唱戏的能耐,嫁过来,从来就没唱过戏,别人咋会知道。
社员一看秀娴不好意思唱,也想看一下秀娴究竟咋样,掌声一下就起来了。一看这阵势,秀娴也不好再推脱,再加上爱唱戏的一听别人唱自己嗓子就痒痒,只是这多年,碍于多方面的情况,从没有唱过半句,今天,小姨一搓和,干脆唱两句。
“好,来,革命样板戏‘痛说家史’”
队长是李玉和,秀娴是李铁梅,老妇女队长是李奶奶。
真是绝配,没开腔扮相就出来了。没有伴奏,干唱。社员们是听得津津有味,伸长脖子往前看,比剧院里还看地来精神,有兴致。
“啪啪啪”,掌声就没停点,一阵接一阵。秀娴唱功可要高出队长半截,社员们对秀娴一下更是刮目相看。
文艺节目结束了,队长也趁着这个机会,给同学们讲了村史,讲了村里解放前不是涝就是旱的历史,回过头又讲起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性,说明年还要修小型水库,蓄水灌溉农田,还可以养鱼搞副业,改善生活水平,建设一个更还的生活环境。也希望同学们不负好时光,趁着年轻多学知识,将来把咱们村建设好更好。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可这样的活动从来没有过,也没有听过天天见的叔叔能讲出了这么多村里的事情。
回到学校,秀娴又为学生安排了以这次慰问社员劳动为主题的日记展评活动。每个学生都写了参加这次活动的体会,由于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同学们写的朴实生动,是一次很好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主题活动。公社的教育专干,还把这次活动,作为教学典型,在全公社做了推广。
昔日无声无息的学校,近几学期,接二连三的受到公社的表扬,大队高兴,校长高兴,秀娴也渐渐有了点小名。
李老师教了几年书了,还是代课老师,也就是还没有入编民办教师,只拿队里给的工分,没有每月的几块钱。杨老师从教迟,当然更谈不上,所以,要求入编的心情也就没有那么迫切。可她不知道李老师一直惦记着这事。杨老师的表现,使李老师多少有一点危机感。每次教育专干来学校,李老师都会让校长问问情况。为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张校长自然也会常关心这些事情。
这天,教育专干又来到了学校,是想掌握一下各学校的情况,为下年民办教师入编,到各个学校摸个底。其实,各个学校的情况他都掌握,只是想在征求一下各校领导的意见,每年入编是有名额限制的,他们这学校小,过几年才给一个。今年有一个名额。校长有点为难,按资历是李老师,按能力是杨老师。专干似乎也倾向杨老师。
张校长和教育专干讨价还价,看能不能增加一个,把事情就摆平了。教育专干说没有活动的余地,增加了你的就要减少别校的,是上面定的。不过,教育专干提出了另一个方案,说把杨老师调到镇上的学校,这个问题就解决了。镇上的带帽中学学校大,名额也就多些。
张校长一听要把杨老师调走,心里一下急了,“那可不行,刚有个好老师,学校有了起色,怎么能把杨老师调走。”
其实,张校长不知道,这是教育专干曲线救国的一个策略。镇上学校是小学到初中的带帽中学,这类学校是当时教育资源不足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一直希望增加一些好老师,时常给他要人,他早就盯上了秀娴。但他知道张校长不会放人,所以,想借此来个巧要人。
教育专干一出办公室门,李老师就进来问入编的事,张校长心里多少有点烦,不知道该怎样平衡这个事情,就说,“不要着急,随后再说。”
可李老师说:“我咋看专干没走,在和杨老师说话。”
“麻烦了,麻烦了。”说着就往办公室外面走。李老师还摸不着头脑。
“老张,走了。”专干一看张校长出来了,手一挥,跨上自行车就走了。
“屋漏偏遇连阴雨,这专干也真会挖墙脚。”这本来对两位代课老师来说都是个好事情,可张校长的心情不同,自然就冒出来这句不着边际的话。
张校长的心情可以理解,谁不想把自己的学校搞好,把事情干的红红火火。他心里盘算这事情该咋样解决。名额是肯定要不来了,秀娴怕是留不住来。
不几天,代课老师入编的表发了下来,名额一个,要求学校自己按条件上报入编人员。
李老师可能也得到了消息,有点坐卧不安。听说他母亲还找了大队的书记。只是秀娴还四平八稳,像是没事一样,也不知她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许教育专干已给她说清了情况,早已经有了决定。
其实,秀娴也在作难。但她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绝不和李老师争这个名额。只是还有另一个选择,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镇上中学倒不远,也就三几里地,来往也方便。是因为村里的学生上初中都在那,所以,也就可以抽她们村的社员作民办老师。
秀娴和家人也作了商量,觉得这是好事,应该争取这个机会,拴住爸还是想让秀娴留在村小学,说不行让他找找大队的领导,或许能给他这张老脸个面子。可秀娴坚决不同意,老人家当然理解秀娴,做事不能光记着自己。这样,要想作正式的民办教师,也就只有去镇中学一条路了,要不然就失去了这次机会。既然如此,那就选择去镇中学算了,这是家人讨论的意见。
尽管张校长并没有问秀娴,但能猜出她已经知道上面的初步安排了。所以,这事就难住了学校和大队干部,报谁都有道理,不报谁都觉得不合适,实在是难取难舍。主要还是想留住秀娴。
考虑再三,学校和大队领导还是觉得,李老师比秀娴从教时间长,一直以来,工作也积极踏实,基础差不假,但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停地在学习提高,家里情况也特殊一些,也算是个照顾。至于秀娴,尽量的做工作,并积极的再争取名额。说争取去名额,实际上都清楚,那是不可能的,最多不过是为下次能解决打个基础罢了。也商量了,万一留不住,也不能硬阻拦,影响秀娴本人的前途。
张校长这几天头也有点大,不说也不好,说也不好。不是说,怕伤感情或得罪什么人,而是怕影响学校的教学。早上就见了秀娴,话到嘴边还是没说。到了下午再不能推到明天了。他想的是,在上报之前,一定要让秀娴知道学校的决定,免得误解,像是布袋卖猫似得,好事坏事,要做的公开透明,心里都畅快。
“杨老师,你下课了。来,咱说个事情。”
秀娴能猜出是说入编的事情。可坐下来,张校长先倒了杯水递给秀娴,显得有点客气,弄得秀娴还怪不好意思,忙站起来接住。张校长又说,“你坐下坐下。”弄的秀娴越发有点不好意思。接着,他从两年前聊起,往日的朝朝暮暮,点点滴滴。说学校这两年的变化,说秀娴教书的认真,教学的成绩,绕得老远,最后才说出这次这个艰难的决定,前因后果,一点没有隐瞒。秀娴也从心底感到了校长的为人诚恳,坦荡无私。言到深处,甚至有些感人。
秀娴一时不知道该怎样说出自己的决定。喝口水,顿了顿,还是没说出来。张校长看秀娴不说话,已经猜道了她的想法,这也是人之常理,在他的预料之中。拉拉家常,叙叙旧,是肯定,是表扬,是挽留,也算是告别。
“杨老师,你心里想的我已经明白了,是谁都可能和你的决定是一样的,学校需要你,但不能因此强留你。你不要因此有任何自责,愉快的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到时我们一起再分享你在新单位,作出的新成绩。走之前,还想给你开个欢送会。”
秀娴眼睛湿润了,这一刻,她的心,就像风中的小船,飘忽不定。
已到了放学时间,她走出办公室,一群学生聚集在校门口,可能是因为今天上课时,秀娴有意无意的说了句:“这节课,可能是我为同学们上的最后一节课了。”当时就看到大家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似乎猜出老师要走了。学生看见杨老师从办公室走了出来,一下都聚拢了过来。秀娴不仅代着四、五年级语文,还代着全校的音乐,平日里的唱啊跳啊,都喜欢杨老师。“杨老师你是不是要走了。你不能走,你不能走。”学生们簇拥在秀娴周围,女同学更是拉着老师的手,秀娴微微点了一下头,几个同学一下就哭了,跟着哭的是一大片。秀娴不由得也哭了起来。学生拉着不放,似乎一放手老师马上就会飞了。小孩子是不藏情的,有什么就会表现出什么。看到此情此景,秀娴有些欣慰,但此刻更多的是难受。张校长站在不远处,向他点点头又轻轻地挥挥手。
晚上,秀娴辗转反侧,难于入睡。自己虽然不是千里马,却遇上了张校长这个伯乐。没有张校长,她也不可能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也不可能施展自己的一点特长。现在有了更多一点机会,就冲着好事情去,是不是有点自私。今天,张校长那掏心的话语,校门口学生的一幕,时时浮现在脑际。学生们那可爱的脸庞,真情的泪水,深深地触到了她的心痛。给了他们就一点点真心,就得到他们这么真挚的爱,怎么就不能牺牲一点自己所谓的利益,而给他们更多的真诚和爱呢。
他拉起熟睡的拴住。“镇中学我不去了,我就在咱村学校教一辈子书。”拴住睡眼惺忪,还以为她在说梦话,没有理会,倒头又睡了。
早上一起来,拴住像是想起来了昨晚秀娴说的话,半信半疑的问:“你昨天晚上说的是真话还是梦话。”
“啥梦话,是真话。”
拴住的父母也起来了。秀娴说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家人还不太理解。当秀娴说了这前前后后,拴住爸先开腔了,“秀娴说的有道理,做人要知恩图报,不能只想着自己,秀娴这样做好。”
一晚上没睡好,早上秀娴起了个大早,像是把心里想的给同事们说说。第一个到了学校,扫了地擦了桌子,又在校园不停的转悠,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目的。学校还是依旧,可是她今天心情有些不一样,觉得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值得珍惜和怜爱。
张校长也在学生到校前来到了学校,看到了秀娴的身影,觉得奇怪。昨天说好的,离校之前她可以在家休息几天,准备准备需要的东西。虽然离家不远,但毕竟不在本村,有些东西还是应该稍微收拾一下。之前,她代的课已和李老师做了交接,李老师很高兴,心里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多年没解决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心里多少还是对秀娴有点感激,当然,也有些愧疚。
“秀娴,你怎么还来了,不知说好休息几天再来办手续吗?”张校长奇怪的问。
说是办手续,其实也没有什么手续,只是张校长说好的要给秀娴开个欢送会,再就是还要给秀娴写个工作情况鉴定,这是教育专干交代的,是让新学校对秀娴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好安排课程。
张校长想着是不是来去鉴定的,想早早到新学校报到。
“你是不是来去工作鉴定?”
“张校长,不是。我...。”
“还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说。”张校长觉得这次没有给秀娴解决编制问题,心里也还是有些歉疚,因此,也想看秀娴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的,能帮个忙,也算多少是个补偿。
“没有。我不去了。”秀娴说。
“不去了?啥意思,不去镇中学了?”张校长不解的问。
“是的,镇中学我不去了。”
“真的?”
“真的。”
“你想好了?”
“想好了。”秀娴肯定的说。
也是有点出乎张校长的预料。
“李老师,你来来来,出去买点东西去。”
李老师以为要欢送杨老师,赶紧跑过来。张校长小声做了交代。
“好。”李老师二话没说就推自行车。
“来,给你钱。”张校长给李老师说。他知道民办教师手头都紧张,更何况,李老师才要办入编手续。
“不用啦,杨老师要走了,就算我请客。”李老师是少有的大方。
“李老师,不用了,我不走了。”秀娴说。
李老师愣了一下。
“去去去,你不用管。”张校长说。
秀娴不知道咋会事。不一会李老师就回来了。张校长把几个老师叫来。
“是这,杨老师决定不走了,这对杨老师来说是个牺牲,但对学校可算是好事。我叫李老师出去买了点肉、菜,今天咱在一块吃一顿饺子,算是学校对杨老师的感谢。我请客,李老师,你也不要争着掏钱,你的情况我知道,我比你强,我有工资。”
其实,大家也知道,张校长虽然是公办老师,但老老小小一家人靠的就他一个人,一个月就几十块钱,日子也紧紧巴巴。平日里也不时穷大方,每次都是一句“我比你们强”把大家就噎住了。
学校也没有锅灶,李老师家近,放了学,他们就来到李老师家,一起动手,边说边做,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李老师的母亲还炒了几盘自家种的新鲜蔬菜,土豆、茄子、辣子、豆角,加上有肉,也是很丰盛了。李老师的家人客气的硬是不上桌,他们可能觉得几个老师在一块要说说话。
也是的,一坐下来,秀娴没说话,眼角已经湿润了。
“谢谢张校长,谢谢大家。”秀娴刚一说话,眼泪就流了下来。
“今天只吃饭,不谈工作,谁都不许说,秀娴不走了,以后有的是时间,留着以后在学校慢慢说。”张校长开腔了。
“来来来,都在这吃。”张校长硬是把李老师的家人叫上了桌子。这顿饭吃的是格外的有味道。
几年后,已是秋天,黄叶飞舞,清晨的田野已有薄薄轻霜,可一股暖流在秀娴的胸中回荡,一个好消息像春风吹过大地,不胫而走,要恢复高考了!先是道听途说,不久广播上就传来了确切消息。秀娴心里很高兴,不觉高中已毕业了十几年,从浮躁的青年已经逐渐的走入懂得点人情世故的而立之年。遗憾的是,至今虽然已经成家,但事业还是无从谈起。这样一则消息,又燃起了她的青春火焰,只不过已超过了为青春奋斗的年龄,三十多岁的大龄青年能不能再参加高考还是个未知数。正在她疑惑之际,上面有了好消息,中央有关部门,考虑到国家急需人才,老三届不曾参加过高考,特地让老三届超龄的学子加入到祖国选拔人才的行列,这不啻是天大的喜讯。这个熬人的高考,一等就是十多个春秋,为这一天,她不知做过多少梦,原以为这也只能是一场梦罢了,不想着这一天真的到来了。
有了机会就不能错过,人生能有几回搏。小了说,是为了自己,大了说,也是为了国家。停止高考十年,人才青黄不接,我们何不承担起这份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回到农村以来,她作过好多梦,那只不过是,不再受歧视,好好劳动,教好孩子,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可怎么也没有想到,能再拿起书本,走入高考的考场。
栓住的媳妇这回要飞了。村里人都开拴住的玩笑。拴住心里不是不打嘀咕,自己本来就没念过多少书,秀娴原本就是个正儿八经的高中生,这回又要考大学,这差距不是一下就成了十万八千里。考上大学这还能回来吗?拴住也想这些。但他想的和别人还是不一样,人各有志,但你要有那有志的本事。自己不行,再拦住别人,那是啥人。栓住是老实人,生长在这样一个缺少文化但不缺传统美德的家里,心里是满满的善良。他们平时尽管没有多少共同话题,但他知道疼媳妇,知道媳妇的心思。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是天经地义谁都知道的道理。可促着扶着人往高处走的未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拴住想,咱帮不了人总不能害人吧。考学是大事情,关乎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想拦也是拦不住的,也不能拦,对媳妇来说,那是一个从小就有的理想,那是梦寐以求的,心里再有担心,也不能拦着。未必只有拴住是这样想法,公公婆婆也有想法,年龄那么大了,娃也不小了,又要上学。考上学还能回来吗,还能跟拴住过吗。可一想,多年来媳妇对家里的贡献,也不好意思阻拦。这就是朴实人家的为人,也可以叫着劳动人民朴素的胸怀吧。
对于秀娴这会来说,也未必是想跳出龙门,去做个城里人,还没有到那一步。她只是潜意识里要去学习,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做个更有文化的人,也没有想通过考学离开拴住,离开拴住家。要说十几年前,那和现在不一样,就是想通过考上大学走出农村,改变生活环境,做个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可现在不同了,成了家有了孩子,日子平淡,但一家其乐融融。也许是没有比较,还没有进入某一个环境,她觉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未必就不好,祖祖辈辈还不就是这样生活过来的吗。更何况,拴住一家人这么善良,自己年龄也大了,上大学、在大学校园里走一遭,也就算圆了个梦想。
秀娴心劲很足,异常的兴奋。为此专门回了趟娘家,一来看看不轻易见的父母,二来想把当年的书本找出来。母亲见了秀娴免不了问问婆家的情况:秀娴说好着哩。这也是真心话,这几年又当队长又教书,有着在娘家从来不敢想的待遇和机会,秀娴妈这是知道的,当初把秀娴嫁过去,心里还觉得委屈了女儿,可后来知道了这些,心里又得到了很大的安慰,女儿的才能终于有了展现的机会。
秀娴也不免要问问嫂子秋云和哥哥过的怎么样,对父母孝顺不孝顺。她妈高兴的说:“你嫂子好的很,这中间有我娃的一份功劳哩。你嫂子每次去你家回来,都把你夸个不停,说你对她哥、对她父母怎么好,就学着你对待我们。你嫂子又泼辣,仗着娘家是贫农,敢说敢做,咱家在村里也有了地位。”母女俩离得远,交通也不方便见的少,一见面就是说不完的话。这回回来又是为高考的事,母亲更是高兴。但不免也问问:“考大学拴住同意不同意?”
“同意。妈,我那些书还在不在?”
“在。那是我娃的宝贝,我还敢丢了。”
到这,才说到正题上。母亲了解女儿,怕把书本丢失或受潮,母亲把上中学时的书,一本一本整齐的收拾在阁楼上的箱子里。其实,这还多亏了母亲,当年秀娴一听参加不了高考了,一气之下,就要把所有的书撕掉烧了,是母亲硬拦住了,说留着还会有用的。要不,这些书早就化为灰烬了。秀娴赶紧上楼,打开箱子,一股有点陈腐的、书本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当年中学的书一本不少。时隔多年,又一次翻开那熟悉的课本,岁月的记忆随之打开,灰尘掩盖不住青春的忆,那时的春花秋月,那时的晨早夜晚,朗朗书声,犹闻在耳,历历在目,是兴奋,但多少还还有些悲伤。
在那段时间,曾有读书无用的思想流行,多少人都像秀娴一样,或把书本束之高阁,但更多的是付之一炬。后来,临其高考。一时各种学习资料十分的缺乏。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一塌模糊,不知从何下手。缺角少页,卷的像牛肉一样的旧书也成了宝贝。秀娴有这些书,也算是雪中有炭。
其实,中断十年的高考突然地恢复,多少人都是高兴地不知所措,但也始料未及。要么丢下书本多年,要么功底不够扎实。一群人都是仓促上阵,拼的实际上是老本。没有老本的碰碰运气,有老本的就是千载难得的机会。没有过多机会复习或学习,更没有复习的方向,大部分也是抱着临阵磨枪,不亮而光的想法,拼的就是多年前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积累。秀娴早年的基础好就是优势,这也算是对多年前没能参加高考的一个回报。
那是一个太有诱惑力的竞争,那又是一个最公平的竞争。只要有这个愿望,有这个勇气,都可以上阵一决高下。正因为如此,所有适龄青年,放下手中的锄头、铁锤、教鞭,放下等等的等等,或为跳出农门,或为改变生存环境,投入到这个行列一试身手。但不管什么目的,其最终结果,都是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停止高考多年,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对于整个社会,高考陌生的已仅仅知道这个名字,根本就不知从何下手,从上到下,从考生到招生部门,都在摸索并进行着精心的准备。那是一次重开选拔人才的盛会,从而,也就理所当然的牵扯到全社会。对于各个部门,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公社下了通知,要在公社召开有关高考的专门动员会。动员会上公社的教育专干,讲的绘声绘色、情绪激昂:“高考对我们青年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福音。他既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每个有志青年实现远大理想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不能错过这个人生美好的体验,要有信心去领略生活道路上的奇幻美景。”大家听的热血沸腾、心旌摇动,暂短的窃窃私语,接着便是雷鸣般的掌声,不只是因为教育专干讲得好,还是各自为自己加油,似乎前途一片光明,美好的未来一下就来到眼前。秀娴比那些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显得要理智些,岁月的磨练,已是她渐渐成熟和内敛。她知道这是对知识的检验,不是凭热情、凭一气之勇。拼的是知识的积淀,应该静下心来仔细的梳理,从拾记忆、从拾以往,用较厚实的基础,敲开理想之门。
秀娴一边备考,一边还要上课。张校长知道她报名参加高考,想给她一段时间的假,秀娴没有同意,他觉得自己考试固然重要,但学生的学习也同样重要。于是张校长便调整了一下秀娴的课程,使她能有更多的空余时间自己安排。家里吵闹,秀娴就在学校复习,常常会学到深夜。学累了,她会漫步在静静的校园,一轮皓月挂在天空,思绪瞬间也会驰骋于万里星空,尽享自由与轻松。她会想,她昔日的那些同学一定和她一样,也以书为伴,兴奋地度过这一个个难眠之夜,憧憬着一个崭新的未来。
人们似乎近乎疯了一样,不仅仅是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知识的渴望。如千军万马奔向战场。人如潮涌,说是去赶集,一点也不过分。熙熙攘攘,接踵摩肩,大多可能是盲目的走向了陌生考场,试图越过千人蜂拥的独木桥,幸运者之幸运可想而知,只是幸运者其幸运并非来自于幸运,而来自于汗水。
秀娴考过语文,心已经有了几分的把握。近年来,她一直代着语文课,使她的语文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基础知识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作文又正好碰上了她的点子,
考生在相互的议论着考试的作文,七嘴八舌。秀娴凑在那听着他们的议论,她明显的感到,很多考生把作文的重点很容易的放在了“战斗”上,明显的忽视了“一年”这个十分重要的要素,没有这个时间跨度,那就意味着有脱题的嫌疑。秀娴既突出了“战斗”,又不时照应着“一年”。她暗喜自己的作文是成功的,考上大学又有了几分把握。
“老师,发榜了,发榜了。”秀娴的学生也知道老师参加了高考,尽管他们还不知道高考意味着什么,但觉得是一件大事。因此,得到发榜的消息,就想自己参加了高考一样的激动,使劲喊着,来告诉老师。
秀娴心里一阵紧促,风急火燎的骑着自行车向招生办奔去,耳边只有风声,没有了树,没有了草,没有了行人。眼睛耳朵对周围无关高考的一切,已无所感知。
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踮着高高的脚跟,伸着长长地脖子,眼睛似乎要看穿墙上贴着的红红的大纸,在人名里急切的搜寻着自己最熟悉的名字,挤在前边两个人头的中间,手不自觉的扶在陌生人的肩膀,眼睛似乎有些模糊,眨巴了再眨巴,秀娴笑了,不由得喊出了声:“初录了。”她似乎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周围的人,有人回过头看着她,她才感觉有点失态,三十多岁的人了,还这么沉不住气。也不能怪秀娴,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喜讯啊,十年啊,十年等一回。静下神来,她看到了高考红榜两边是醒目的对联,“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熟悉的诗句,此时,是那样的激荡心扉。
回家的路上,料峭的寒风,使她一时激动的心情恢复平静,这只是初录,后面还有好多环节在等着。体检,政审。想到政审,她的心里就不安起来,娘家的成分是她的心情有些沉重,甚至有些灰心,多年前哥哥当兵就是因为家庭成分受到了影响,当时哥哥也是抱着一腔的热情,可是,政审关破灭了一切的希望。这件事似乎也在秀娴心里留下了阴影,一提政审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想到这些,不由得叹了口气,高兴劲一下消了大半,一时觉得,前面的一切努力,或许不过就是个空喜欢罢了。
乘兴而来,应该是带着喜讯而归。可一些往事又是她的心情低落下来。她家没有自行车,刚才骑的自行车是借张校长的。张校长见秀娴回来,忙过来问:“没问题吧,秀娴?”
“还可以,算榜上有名吧。”秀娴努力调整着情绪说。
“有名就有名,怎么能说算榜上有名,多好的事情,怎么情绪不高?”张校长不解的问。
“还只是初录。”
“噢,为这烦恼,没有必要。有了初录才有正式录取的可能,秀娴,你就静等佳音吧,先祝贺你。”
“谢谢张校长。”
“我是希望你考上,又怕你考上。你考上了,在哪再寻你这么好的老师呢?”,张校长说的是心里话。
“你放心,我考上了,毕业一定再回到咱们学校。”
秀娴说的是不是心里话不知道,但张校长是绝对不相信的,别说咱们公社,就是把全县找遍,怕也没有一个有大学毕业生,回到家乡当小学老师的。张校长也只是当着秀娴说说而已。
这几天,秀娴格外的关注邮递员的到来,熟悉的自行车铃声一响,心里就一阵紧张,竖起耳朵等着叫“杨秀娴,挂号信。”可每天都没有听到期盼的叫声,都是无奈的目送邮递员的身影消失在村外远远的拐弯处。邮递员都熟悉了她是的神态,有意无意的向走出屋门的她瞟上一眼,她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偶尔听到一阵脚步,她也会联想到是不是给她送什么东西来了,自己都觉得好笑。
她知道,这种心情只有等到确切的消息,不管是好是坏,才会平静下来。这种煎熬实际上是对某一结果的过分期待。她也知道,过分的期待,失望的打击会更大。但又有什么办法?时值学校寒假,又不能通过教书、上课转移注意力。熬人的等待。天天扫扫院子,整理整理房子,家里的事情寻得做做。她没有给拴住讲她心里想的,拴住还误以为他媳妇可能要上学去了,想多做点家务,不时的还提醒,家里的事做不完,你安心去上学就行了,家里有我。秀娴也不解释,时不时的发出一声叹息。更有意思的是,婆婆觉得媳妇要远去上学了,家里经济尽管紧张,但也要给媳妇做个新铺盖,还不忘叫拴住弹点棉花,急着给媳妇缝个新被褥。秀娴怕邻家看见,到时候没考上笑话,但还挡不住。一时闹得秀娴都有点不好意思出门,因为,村里人见了就有要问,问得她真不知道咋样回答。
其实,要是真的没考上,秀娴可能不会十分的在意,那是你自己的本事不行,再退一步讲,明年还可以再考。害怕的是考上了政审通不过,那可能永远就关上了考大学的这扇门。
考大学的人不少,真正能考上的没有几个,有一个考上的,十里八村都会知道。这不,考试结束一个多月了,已听到前村有个小伙考上了,一时也成了有关系没关系的邻里百姓闲时说话的主题。毕竟十几年没有高考了,这本来就是个新鲜事,再加上考上大学那就可以跳出“农门”,就像过去的金榜题名,尽管意义已经古今不同,但传统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力还在老百姓心里存在。这个消息当然秀娴也听到了,渐渐听到两个三个的考生也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应该是已接近录取的的尾声了,一种不好的预感笼罩在她心头。
怎么办?考上了要有考上的打算,考不上要有考不上的安排。张校长也在等着她的信,要早早做好新学期教学人员和课程安排。她定不了,其他事情都定不了。
秀娴犹豫再三,觉得还是应该去招生办问问,有没有录取就安心了。秀娴忐忑的来到招生办,招生办的的同志告诉她:娘家社会关系复杂,政审还没有结论,待定。证实了自己最初的担忧,一切如她所料。
不久,招生办又正式通知她:政审已有结论,家庭及社会关系影响部分大学的录取,普通大学可以录取。也就是说,有些特殊的学校不能录取,象今年秀娴报的师范大学是可以正常录取的。但遗憾的是各校的招生已经基本结束,今年将与大学失之交臂。招生办的同志善意的提醒她,对今年的录取不要再抱多大的希望了,回家认真准备再考,因为,已有消息说,今年七月份还要举行一次高考。
不久将会再举行高考,对秀娴多少是一些安慰,但她还是感到遗憾,尽管政审已经有了结论,这是好事,可自己年龄已经大了,一次是一次的事,下一次也不一定能考上。也没有办法,只能接受现实。
得到这个消息,拴住也不知道是高兴还是难受。村里人尽管是开玩笑说媳妇要飞了,但他心里确实有这个担心,自己就是这个样子,初中也没念到头,尽管从来没有听见过媳妇说他没文化,但这在大家都不注重文化知识的年代,可能有意无意的会被忽视,把他不作为考量一个人能耐大小的明显标志,可近年像是不同了,知识文化渐渐摆在了人面上,这没文化成了明显的欠缺,年龄长了些,更觉得知识的重要。就说现在这村里把,搞个小农科种田,村里打井的技术员,村里的电工,他沾不上边,有点技术的活,他也不敢弄。秀娴要是考大学,他嘴上没尽管不说,心里的压力却不小,说不定哪一天媳妇会真的飞了。可当真的知道媳妇没录取,又有些心疼媳妇,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媳妇在考大学上的用心,写呀画呀,深更半夜的翻书,近一段时间,晚上就没睡过安稳觉,天天盼着有好消息。看着媳妇伤心的样子,安慰吧,也不知从何说起。只能是多问些寒冷,多做些吃喝,活多干些,娃多照顾点。
秀娴并不完全知道拴住的心思,也许是她把全部的心思用在了考试上,也许她从没有想过通过考大学改变命运,离开拴住。当初来到他家,就是想好好的过一辈子,更何况她还是换亲,还有更多的一层考虑。
学校开学了,秀娴照常来到学校,校长说:“尽管你没有被录取,但没有录取的原因已说明了一切,证明了你有好的知识基础,也证明选你做老师是合格的。旧的一页该翻还要翻过去,开学了,学生还在期待着你给他们上课呢。不要气馁,七月份再考,相信你一定能考上。”
校长的话也提醒了秀娴,应该尽快走出阴影,教好书,上好课,做好当前的工作。领了新课本,不停地就忙着备课。这学期校长又给她压了教一年级拼音的担子。也算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不觉已两个星期又过去了,秀娴已渐渐走出落榜的低落情绪。一切如旧,早出晚归,上课下课,正常有序,充实也有趣。这就是秀娴,干就要干好,不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来,不自寻无为的烦恼。
事情也怪,你不想啥反而来啥。这不,正在批改作业的秀娴就听到学生在喊:
“杨老师,有人找你。”
秀娴应着就有人掀开了门帘。她见过几面,是县招生办的同志。
“秀娴同志,先恭喜你,你被师范学院的录取了。由于,是特殊情况,今天,我特地专门为你来送录取通知书。”
“真的吗?太谢谢你了。”
“真的。我们向有关部门反映了你的情况,是我们政审耽误了你的正常录取,师范学院正好有补录名额,就把你补录上了。”
“谢谢,谢谢。”秀娴高兴的不停说谢谢。
真是出人预料,也是喜出望外。秀娴要走了,校长是十分的不舍,何止是校长,学生也更是舍不得,就像此前的调动,难得的一个好老师。可这次不比上次,真的是不能挽留了。上次秀娴调动,校长给秀娴准备了个临别纪念品,一个笔记本,没有用上,正好作为这次临别的纪念了。秀娴打开扉页,是张校长用心写的赠言:
“秀娴同志,祝贺你考上大学。希望你不忘家乡,能学成归来。全体师生赠。”一群孩子站在门口,看着老师,鼓罢掌,流着泪挥起小手再见。
秀娴不由自主地把笔记本紧紧握在手中,激动地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但泪水的含义可能只有秀娴知道,也许是来自于考学的艰辛,可谓十年磨一剑;也许来自于学校师生的深情厚谊,可谓是伯乐、可谓是知音。有了用武之地,才华得以展示,也可以说是尽己所能,为家乡教育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这算是家里的一件大事,拴住妈尽管心里隐隐有一点不可名状的担心,但还是高兴的忙着为媳妇准备这准备那,多亏早几天做好了被褥,不然,这通知来的迟,马上就要去报到,现在再做就已经跟不上了。可到现在也没来得及给媳妇做一件新衣服,到省城里上大学,不比在村里凑合点就行了,好坏应该有一半件新点的衣服。可秀娴咋样都不让做新衣服,说在娘家时有好多早年的衣服,都没太穿过,跟新的一样。也是的,家里的情况就是那样,一下哪来那么多钱买这买那。好在这几年她的身形也没多大变化,刚过门时她还穿过那些衣服,每次一穿都得到村里大小媳妇婶婶的啧啧声,那都是中学时代穿过的衣服,当时也算是时髦的,这几年再没有穿过,原想着再也没有机会穿了,没想到现在又派上用场了。
本想就是自己上大学,不想,淳朴的村里人也来到家里,手里还拿着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说家里也没啥好东西,算是为秀娴饯行,恭喜咱村出了个大学生。一家之喜一下也成了全村之喜。
一大早,秀娴要上学报道去了,原本说拴住骑个自行车把秀娴送到车站,不想铺盖卷有点大不好拿,再加上儿子牛牛一定要跟着送妈妈。队长一听,给秀娴了个特殊待遇,把队里的手扶拖拉机开来,一家三口坐着手扶拖拉机去车站,村里人也来到村口相送,秀娴不由得眼眶又湿了。老队长还在那嚷嚷着:“这可是咱村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想不到还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外来媳妇,少见啊。谁家再有考上大学的,还享受这个待遇,队里派拖拉机送到车站。”
秀娴透过车窗向外招手,拴住抱着儿子跟着火车向前跑着,火车越来越远了,儿子大声的哭了起来。拴住心里当然更难受,未来是什么,对他来说,还是一个未知数。
村庄不停地向后方退去,渐渐远离了家乡,远离了拴住,远离了牛牛。牛牛还在哭吗,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儿子,刚才孩子的哭声,使她的心情一下难于平复。都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如今都三十了,还弃家舍子的来学习,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可给家人和孩子带来了苦楚,不知是不是自己有点自私。到了这会,秀娴又想起这些。哎,只是希望时间快些,赶紧毕业,赶紧回去。还没报到,就想着毕业的事情。
三月的天气,风和日丽,校园一派春光。夹道高树,绕坛鲜花,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欢迎新生的大横幅还挂着,彩旗依旧在空中飘扬,只是已不那么鲜艳,但这些毫不影响秀娴激动的心情。她这个“上了年纪”的、迟到了的新生,提着包,扛着被褥,引来了不少的目光。她满头大汗,正不知在哪儿报到时,就听到有人在喊:“秀娴,秀娴。”不远处有人在招手。秀娴定睛一看,惊奇的发现,竟然是光明。“光明,是你,你怎么也在这?”
应该我问你才对:“你怎么大包小包的,该不会是来报到的吧?”
“你说对啦,我是来报到。”秀娴喘着气回答。
“噢,怎么来的这么迟,那个系?”
“中文系。”
“太巧了,咱们一个系。”
“好多年没见了。”
“快十年了。”
“赶紧先带我报到。”
“向前,左转就到。”
分别多年的老同学,曾有过一点难忘的不愉快,可还是一见如故,考上大学的喜悦冲淡了一切。光明说着接过秀娴的行李,秀娴一下觉得轻松了许多。帮秀娴报完到,又安顿了住处。
“秀娴,你刚到先休息,下午我请你吃饭算接风洗尘。”说着光明就要走。
“怎么是接风洗尘呢?你俨然像个主人。”
“我比你早到一个月,不就是主人吗。”
“还应该有我们吧。”秀娴的舍友也是光明的同学开玩笑说。
秀娴和舍友们打着招呼,大多是十八九岁的小妹妹,也有一两个年龄差不多的。年龄相近的不免话题就多了,一问也是十年磨一剑,一下就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抒发着人生的感慨,庆幸她们抓住了青春的尾巴,实现了许久的梦想。
“那么远你怎么一下就看见了我。”下午一见面,秀娴就问光明。
“嗨,你十年一贯制,穿的衣服还是高中时的衣服,发型不改。更重要的是你驻颜有术,还是个中学生的样子。”
“是吗?”
也是的,多年来她的衣着发型一直保持着过去的风格,也不是故意这样,而是环境使然。再加上,这几年一直教书,少了风吹日晒,容颜还算保持的不错,也不是光明说的什么驻颜有术,但也确实不显老,多少还有些中学时的影子。
光明已有些不一样了,要时髦成熟一些,浅色拉锁夹克,擦得铮亮皮鞋,偏分头,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神态就像个干部模样。光明也确实是干部,几年前已从以农代干转为国家正式干部,这次考上大学,也是带薪上学,不然,怎么会很有底气的说请秀娴吃饭。
吃饭中,光明说,尽管没有联系,但猜想秀娴会考大学,也一定能考上。秀娴也说知道光明会考上大学的,只是记得光明过去喜欢的是理科,怎么考的是中文专业。光明说,在公社干了好几年了,经常要写写材料,常要用到文科知识,这样就想把文学水平提高提高,免得大学毕业了,三十好多岁,又从事一个陌生的职业。想不到这样的改变使他们有机会从新相见,多少有一些象是多年前的约定。
吃饭似乎成了次要,并不知道菜的味道,谈天说地,完全沉浸在对往日回味之中。有说不完的话,似乎在做梦。谁能想到还会有这个机会,能在大学校园里重逢。他们共同回忆着高中那段美好的以往,谈论着不可预料的人生,有喜有悲,有青春的美好,更有太多的不如人意。不过,当他们提及那时的同学时,他们的人生轨迹也不过同样如此。人生就像世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严冬,何能感到万紫千红春天的温暖与美好。其实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水,起起伏伏,跌跌撞撞,终究投入到大海,尽享宽广与澎湃。奋斗才是真理,何必怨天尤人。怕的是你坚持不到春天,奔流不到大海。自然界的一切和人都是那样的相似,要知道命运如何,就看看自然界的风风雨雨,若遇诸多的不如人意,就看看岩竹雪梅。那或许就是自然界不经意间对人类的写照。
课余,他们不免也会徜徉于校园,看着硕果累累挂满枝头,感叹春华芬芳的时代,已只能是美好的回忆。三十几岁的年龄,虽说他们已是古人讲的而立之年,但重入校园,整天和那些二十郎当岁的同学在一起,也平添几分年轻人的浪漫与畅想,不免也就谈起今后的人生。
“秀娴,过去有些事情,我可能做的有些不好,你……。”
“光明,不要说这些,你我都经过了世事的磨练,如今也算是半个知识分子了,应该清楚,我们每个人不仅仅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所以,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也是为母亲,父亲,为每一个亲人活着,为社会活着。自然,我们的所作所为,也要为周围的一切所考虑,或者说为它们所约束,这是每一个人都躲不过的。所以,我们的所作所为,并不能完全为我们自己所控制,也就自然不能说是对或是错,更不能把这些不尽人意的结果归结为自己的对与错,更不能脱离已过去的时间和环境看待以往。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做的一些妥协让步,或者说留有的某些遗憾,何不能说,是我们做出了的牺牲,成全了其他呢。倘若是这样,何必有愧疚和伤感呢。”光明没有想到秀娴是这样的理智和宽容,因为,他老想着自己当初的悄然离去,对秀娴是一个伤害。现在正好有这个机会说明一下当初的心迹,原本想着秀娴会控诉一下他的无义,因为,他从内心还是喜欢休闲,也想以此得到一点心灵慰藉。而她这样的回答,更加重了他的自责。
“我觉得你说的这些,更像是在说自己。或者说委婉的表达一下内心的感慨,抒发多年生活的不尽人意。”光明接着说。
“假如是这样,我心里应该为此高兴,那说明你这些年过得还不错,或只是稍有不尽人意,我也为你感到高兴。我们班那些高中生,如你顺风顺水的不多。”
“可我们班像你的也不多,应该说是受了更多的委屈。”
“你说的是换亲的事吧?”
“是的,我总觉得这事和我也有些关系。”
“或许,但也不完全是。”
提到这些,秀娴有些伤心,她扬起头,看向远方,不想让光明看见她湿润的眼眶。光明心里也有一些酸楚,触近秀娴想拉一下她的手,递上手帕。秀娴躲开了,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了手帕。这些往事秀娴实在不想提及,因为,那毕竟倾注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过多的情感,但终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不能不说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这些其实已渐渐谈去,得到安慰的是,她的父母哥嫂因为她,有了还算好的现在。何况,拴住一家人确实对她很好,朴实善良,用中国千年的人伦常理,在努力地维护者她们的家庭婚姻。同时,到了拴住家,她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转变,当队长、做老师,应该也是光彩的一段人生。拴住是比不上光明,但人生哪来那么多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没有得到的就一定是美好的吗?这个谜底是永远无法解开的。可她今天眼眶的湿润,她也无法明白是为了什么。
他们也谈未来。
“你毕业了有什么打算?”光明问秀娴。
“还没想好。服从国家分配,像我们年轻时候一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秀娴半开玩笑似的笑着回答。
“我也有这个想法,我们现在年龄也不算大,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国家正需要人才,我们虽然还不能称得上是人才,但就像你说的,也算是个知识分子,到边疆去,为四化建设,添砖加瓦。”光明不像是在开玩笑,一脸的认真。
秀娴到没想到一句开玩笑的话,光明当成了真。秀娴倒没有怕边疆艰苦,她可能有另外一种牵挂。留在城里或者到边疆,在秀娴的心里都是美好的,甚至说,撇开其他,也是一件幸福事情。到边疆去,倒艰苦的地方去,也不是唱高调,心里实际上就是这么想的。当然,也谈不上什么觉悟,只是对她来说,是一次人生的尝试,或者是年轻时的一个理想。
晚上,秀娴失眠了。她想到了儿子,想到了拴住,想到了拴住一家。这些年来的一幕一幕,像电影一样,不断地在眼前闪过。还会时而闪现拴住,时而闪现光明。想到城里想到农村。想着今天和光明谈话的前前后后,似乎能感觉到光明的某一种想法。
他们曾谈到各自的家庭。
“你的孩子几岁了。”秀娴转换了话题。
光明没有回答,像是不愿多提这些事情,似乎有什么心思。
“你的孩子呢?”光明反问。
“四岁了。”
“你的孩子呢?”秀娴又问。
“我还没有孩子。”
“怎么会呢,你不是早结婚了吗?”秀娴不解的问。
这回是光明看着天,半天没有说话。秀娴和光明多年没有联系,两人居住的距离又比较远,所以相互间的情况并不十分清楚。
光明的媳妇是他在公社以农代干时认识的,叫田悦。田悦的父亲是农学院的老师,不知道什么问题从老远的城里下放到了小县城,一直在县的农场研究着他的小麦。田悦一家跟着父亲也来到这里。她高中毕业就在公社做妇联工作,但性质还不是国家干部,也是临时性的。光明和秀娴也是在这时断了联系的。当然,秀娴不知这些。两个年轻人天天在一个院子里工作,又都是有文化的高中生,一来二去就熟悉了,了解了,就多少有些其他的意思。其实,田悦的母亲是反对他们谈对象的,理由是,他们来自大城市,可能迟早要走的。再一个觉得,她的女儿和光明处对象,还是有些门不当户不对。可是一年两年,女儿也大了,回城的事情也不见动静。再加上,光明虽出身农村,但并不土气,又是正儿八经的高中生,也就默认了这桩婚事。光明的母亲是求之不得的,不长时间,光明就转干了,这门婚事就这样定了。光明娶了个大城市的媳妇也是轰动一时的,不仅人长得漂亮洋气,说话也和收音机里的一样。村里的年轻人都很羡慕光明。只是那些老太太并不买账,说人长得是好看,可说话格哩格啦的,半句都听不懂。她一说话,老太太们就笑,田悦还不知咋回事。光明母亲和她们不一样,感到很风光,很有面子,心里还暗暗把媳妇和秀娴比过,她是怕儿子心里还有秀娴,背后里还悄悄给儿子说:“模样不比秀娴差,还是大城市的姑娘,见多识广。”要说这媳妇确实没啥可挑剔的,嫁到光明家,光明算是高攀了。可有一桩事情,不太顺光明母亲的心,结婚一年多了,也不见个动静,想抱孙子想的晚上睡不着。问儿子也就一个句话:“妈,你着急啥哩。”开始一半年还耐着性子,两三年过去了,还没个动静,光明妈就有些着急了,一问光明,光明就躁,他妈也躁,闹得不欢而散,也显得家里气氛不如从前。后来也就出现了,一个懒得问一个懒得答,就这么拖拖拉拉的过。前几年,父母落实政策回了原单位,媳妇跟着父母回了城,两人聚少离多,也不象以前那么缠绵,但两人还是有些感情基础,还是一家人,谁也没有提到离婚二字。这也就是光明不愿谈起家事的原因。随后光明把这些也告诉了秀娴。当然,光明只叙说事情,没有谈到他们两人的感情。这说明他们暂时的疏远,也只是可能与没有孩子与距离远了有些关系,但这些都不是导致一对夫妻分开的绝对因素。
秀娴这两天心里有点乱,四年时间真快,转眼就要毕业了,独自走在校园的大道上,飘落的黄叶不时从衣服上滑落。花园里的树下,叶子稀稀疏疏形成了树冠的轮廓,大多数的叶子还依旧青绿,微风里还有桂花醉人的香,景致并不逊色春天,甚至美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心情总没有春天那么好。
秀娴上学四年,拴住没太去过学校几次。他觉得自己土里吧唧的怎能进这样高雅的地方,那怕是来看自己的媳妇。其实,说真话,要是不是媳妇在这上学,他还真敢硬着头皮在学校了走一走,可秀娴在那里上学,一下打消了他走进校园的勇气。别看拴住是个粗人,也有细的时候,他怕去了给秀娴丢脸。
这不,在秀娴的一再说她想儿子了,拴住才答应带着儿子一块去学校看看秀娴。其实说想儿子也算是她的一个借口,不然他怎么会来呢?她是想借毕业前,让拴住和儿子到省城见见世面,看看街道跑的带着辫子的电车,看看笼子里的老虎。信写了两三封,才得到在毕业之前来学校的确信。
国庆节就要到了,随风飘扬的彩旗,已多少有了一些节日的气氛。这一学期,除了毕业论文,课程已经很少了。同学们也借这段时间,好好看看待了四年的城市。节日临近,有的同学已经准备出发到附近的地方名胜看看。也是的,他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真是如饥似渴,把所有的时间都用的了学习上,难得有这样一个相对轻松的假期。
她不时来到校门口,不知是宿舍里的谁走露了风声,她也只告诉了宿舍的同学,说拴住要来。为这大家开玩笑,要看看秀娴铁了心的如意郎君。因为,学校时有哭诉陈世美的事情发生,特殊年代,有一批象秀娴一样的大龄学生,他们已经结婚,甚至孩子已经不小了。考上大学,身份有了变化,也就有了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事情发生。为这,同学们没有少开秀娴的玩笑,每个假期回来,同学首先问的就是离婚了没有,这似乎已经成了同学和秀娴见面时的问候语。其实这中间,也包含着同学们善意的“提醒”,迈出大胆的一步,走出一片新的天地。毕竟像秀娴这样的情况太少,身份和地位明显“倒置,即就是目前勉强的生活在一起,后面也可能会有不可预测的不尽人意,或是悲伤的结果。可似乎秀娴不为所动,或者说讳莫如深,从来没有期待的表态和结果。只所以这样说,是从来没有听到秀娴对丈夫评价的只言片语,可能也仅仅听到过“老实人”这样的高度概括。就要毕业了,拴住要来了,这不会是最后的晚餐吧。
秀娴出了宿舍,她的舍友就知道去接拴住了,从家乡来省城坐车的时间她是知道的,尽管没有电话联系,但到学校的大约时间,她也能估摸个八九不离十。远远就看见拴住领着儿子伸长脖子,东轮西瞅的寻目标。还是儿子眼尖。
“妈妈、妈妈。”喊着就跑了过来。
“小心。”秀娴赶紧过去抱起来儿子。
“又长高了,妈妈都抱不动了。”
“妈妈,我饿了。”
“爸爸背了那么大个锅盔,你咋能饿呢?”拴住背上的的大锅盔,就像一个无形的招牌,老远就能看到,家乡来人了。
“爸爸不让我吃。”
“妈说这是专门给你烙的,咱那没有啥,锅盔馍对城里还是个稀罕,叫你的同学都尝尝。我怕一掰,圆圆的锅盔有个壑壑就不好看了,就没敢给吃。” 拴住赶紧过来解释,怕秀娴误解了他。
大大的锅盔,金黄金黄,上面还有细纹组成的花,就像一个一个淳朴的艺术品,很是漂亮显眼,引来过往同学的目光,走远了,还有回头看的。弄的拴住都有些不好意思,秀娴也有点不太自在。
那确实是拴住妈的一片心意。磨的是陈麦,陈麦有劲撕,用最好的细细的“二掺面”,二掺面最白。拴住烧锅,烧的是麦秸,麦秸火“攘”而且能烧匀,焦花恰到好处。拴住一路小心翼翼背着,怕碰掉一点就不好看了。荃荃的香,老远都能闻到,儿子牛牛是不是的凑到锅盔跟前闻一闻,拴住硬是没舍得给儿子尝一点。
秀娴没想到一路上儿子都没有吃东西,后悔没提前给儿子准备点吃的。正想去商店买点饼干,就听见“嗨……。”吓了秀娴一跳,几个年龄相仿的同学喊着拿着饼干面包跑了过来。“叫阿姨”。牛牛没有见过这世面,转身赶紧把妈妈抱住。“赶紧叫阿姨。”秀娴拉着牛牛转过身。“阿姨。”
几个阿姨把一堆吃的塞到了牛牛手里。回过头她们又和背着锅盔的拴住打招呼。“你好,勇士赴战场来了,还带了这么漂亮盾牌。好香啊。”看到这些有知识美女,拴住实在有些不好意思,回话的腔调都有些变了。
“你们好。”
“都是我的同学,李梅、张兰……。”秀娴做着介绍。
“还有一位呢,在那。”张兰指着不远处。是光明。
秀娴觉得有些意外,想变魔法一样,一下变出了这么多人。
她不知道,这是几个年龄相仿的同学提前设计好的。毕竟在一起朝夕相处了四年,她们也知道了秀娴和光明昔日的情况,这也是她们有另一种期待的理论基础,也是秀娴奇怪光明突然出现的原因,是“内线”们提早给光明通了消息,她们是想给秀娴一个惊喜。在得知秀娴的丈夫要来学校的消息后,就决定一起接待一下这个“稀客”。毕竟在一起的同学,结了婚的,爱人都来过学校,唯独没见拴住来过。为了不至于因为全是女士使拴住显得拘束尴尬,特邀了光明这个特殊嘉宾,不过这个嘉宾确实有些特殊,也有特殊的意义,只是秀娴事先并不知道,拴住更不知其中的原由。
吃饭间女士们更多的是逗逗孩子,招呼拴住也只有光明了。光明来自农村,又是在公社当过干部的,和干农活的乡亲交流,是轻车熟路,当然能找到许多共同的话题,问问庄稼,问问收成,问问猪呀鸡呀,农事农节,拴住觉得很亲切。拴住还问秀娴,大学生也有知道种庄稼这些事情的。秀娴指着光明说,这是咱乡党,还算个小小的父母官呢。拴住说,怪不得说话这么近。一下也不那么拘束了,话也多了起来。
“来了就带着孩子多转几天。”光明说。
“也不能多待,一半天就得回去。地分到户了,庄稼的事情自己要多操心,十多亩地的麦子还没种进去呢。”
“那你也成地主了。”
一帮女同学听到他们说话,接过了话茬。大家都笑了起来。秀娴低着了头,没有跟着笑,也没看到脸上的表情。
第二天,拴住就急着要回家,尽管大家很热情,但他还是觉得不自在,想早点回去,是秀娴硬留着转了附近的几个公园。秀娴把一些不再用的衣物打了包,让拴住顺便捎带回去,免得毕业时她拿不动,还要托运。
秀娴的举动,多少已经说明了她毕业的去向和想法,不然她不会让拴住把她的东西捎回家乡。毕业分配是计划加志愿,在满足计划的前提下,可以照顾个人志愿。对于到艰苦地方去的,更是无条件满足个人志愿。她还没有报自己的志愿。
送走了拴住和儿子,秀娴想了很多。尽管心里已经初步有了打算,可还没有最后定下来,脑海里还在做着的激烈斗争。因为这可能这关乎后半生的生活。
拴住显然是着意的收拾了一番。胡子刮了,头发也理了。只是衣服不那么合身,松松垮垮,皱皱巴巴,土气里尽显淳朴宽厚,这就是他的本真,那是骨子里的东西,无需着意掩饰或乔装。但在面对一群大学生,特别是面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妻子,这种踏实的让人一见就身心松弛的就能睡着的形象,对于怀揣着一颗躁动的心的时代骄子们,不知道是优点还是缺点。
入学不久,班里大都知道了秀娴的情况,过个暑假回来,室友就会半真半假的开玩笑说:“离了没?”
说实话,秀娴心里也不是滋味,环境和身份的变化,也在触动着她的心灵。看到拴住和孩子时,是一种心境,回到学校又是一种心境。是思想的博弈,是心灵的煎熬。常常用良知维护情感的失衡。
其实,这并不是拴住第一次来学校。到校的第一年拴住就来过,只是同学们不知道罢了。她又想起当时的一幕。
“天快冷了,妈让跟你送些衣服,娃也想你。”
几年前,也大约是的这个时候,拴住怯生生的来到学校,见了秀娴说似乎是有什么亏欠,尽管秀娴觉得周围来来往往的同学有一点异样的眼光,心里有点不太舒坦,但并没有表现出一点优越感或居高临下,怕的是拴住心里不舒服,可拴住还是觉得低她一等。这不能全怪拴柱,遇到这情况恐怕谁都一样。毕竟,中国的千年婚姻传统,就是男方的经济地位也罢、社会地位也罢,都要高于女方,这种传统的婚姻观已深深地烙在了每一个人的心灵,正确与否也无法言说,存在就是合理。只有那样,才会心安理得,在家中地位才会平等。就像
当然,拴住并不知道钱钟书先生对婚姻还有如此高度的概括,但传统的婚姻习惯他自然也明了于胸,自然也觉得当初娶秀娴,就有些“高攀了”,如今就更不匹配了。上大学是好事,那看是对谁,对他来说,心里既高兴,又有不安,再加上村里人有事没事就拿这个开玩笑。虽然是玩笑,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普通老百姓对拴住和秀娴婚姻关系的看法,他心里也是胡椒面瓶子打了,五味杂陈。拴住父母也能看出点拴住的心事,可这不是种庄稼,大家共同鼓鼓劲,该收的就收了,该种的就种了。感情这事情,谁也帮不上忙,再说,拴住咋样努力也弥补了这个差距。拴住父母都是善良人,疼自己的儿子,也会替别人着想,不能为了自己高兴,就不顾别人的痛苦。说白了,一句话:儿子的事情,走着看,不能拦住秀娴向高处走,那样心里过不去。
拴住老实,但他不愚钝,在这样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他更善良,那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从秀娴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就有了思想准备。他不会耍小心思,只有庄稼汉淳朴坦诚的胸怀,懂得不仅要以诚待人,更要以诚对待婚姻。今天来学校,也像是背着沉重的包袱。
牛牛并不管这些,啥时候,爸爸还是爸爸,妈妈还是妈妈,两人并没有什么不同,手拉着两个人,高兴地又蹦又跳,话一下多了。说他听爸爸要带他来看妈妈,高兴的晚上都睡不着觉。又告爸爸的状,只知道种庄稼不太管他。秀娴听着心里有股无由的酸楚。
拴住提的大小包袱,满脸是汗。
“走,到宿舍去,洗一洗。”她对拴住说。
“不了,见到你,把东西送到就行了。就在这,你跟娃说说话,我们还要赶车回去哩。”秀娴不知道拴住的心事,他怕自己去宿舍丢秀娴的人,所以,怎么说也不愿意去。再说,他还有些心里话要给秀娴说。
“秀娴,我有些话想给你说。”拴住是少有的严肃认真,一本正经。话虽简单,但意义却非同一般,那是需要胸怀、付出、善良、真诚,几句话,其实他想了很久。秀娴觉得奇怪,毕竟两人生活的多年,很快就多少明白了拴住的意思。
“我和爸妈商量了,你看,你现在上了大学,以后就是正儿八经的公家人了,你是干部,我是农民,你有啥想法,我都不会怨你,有些事情你提出来,别人可能还会说你,所以,咱两的事情今天就算我已经提出来了,不知道你听明白了没有。不过,现在可能不合适,你还在上学,影响不好,随后,选个合适的机会……。”
拴住还没说完,秀娴就明白了意思,一下就哭了。
“妈妈你不要哭,我在家会乖乖的。”懂事的牛牛,并不知道妈妈哭的真正原因,还以为是爸爸给妈妈说了他在家不听话。秀娴听了儿子说的话更伤心了。她没有接拴住的的话,这是和拴住结婚以来,他说的最认真而令她最伤心的话。她不继续说这个话题,是怕越说越伤心,再说也为时过早。她转过头,抱起孩子:“在家要听爸爸的话,乖乖的,妈妈放假就回去。”牛牛不住的点头。
拴住把心里话说了,尽管没有得到秀娴肯定或否定,但心里轻松了许多。有些话说出来尽管难受,但说了心里也就轻松了。他说的适当时候,并不是给予秀娴思考的时间,以期很好的维持已有的家庭,而是,拍因为为分手,给秀娴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拴住的任务完成了,好坏一块石头撇到水里沉下去了,也该回家了。秀娴听了拴住说的话,完全明白了拴住的意思,就更想多抱抱儿子,可拴住怕在城里耽误的时间长了多花钱,再说家里还有庄稼等着收种,想尽快回去。
孩子又有离开她,拴住又说了那些她没有思想准备的话,不由得眼泪又掉了下来。牛牛怀里紧紧抱着妈妈给他买的饼干,拴住催着他走,他拉着妈妈不放手,是拴住硬拉着走的。那天晚上,他们是在火车上过夜的。
一晃四年过去了,四年来,她如饥似渴的学习,似乎有暂短的“不食人间烟火”,把其他一切,包括她对未来人生的设想,都暂时的放在了脑后,也淡化了她对未来选择的思考。可每当看到那些朝气蓬勃小青年畅想美好未来时,偶尔也会有所触动,但很快心头就有一种伤感的情绪掠过,使她飞翔的心沉静下来。
不可否认,上了大学,没有其他的想法那是假的,谁不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何况,那是她儿时的梦想,很久就有离开农村走向城市,改变命运的想法。客观的讲,她和拴住很多地方已是格格不入,这必将是未来生活的不协调的因素。可分手能心安理得吗,能不伤害这样善良的一家人吗?何况,那样,并非就会过得很幸福。
突然,她想起了,拴住今天临走时叮咛她,还有个包裹在宿舍门房放着,让她记着拿回宿舍。她急忙来到门房,门房阿姨隔着窗子看见了她:“秀娴,来来来,这么大的包裹放到这,也不赶紧拿,我一直在看着你回来。”
秀娴当时也没完全注意拴住拿的东西,怎么还有这么大个包裹。拿回宿舍,打开一看,是全新的一套铺盖。秀娴奇怪,我都让他把旧的拿回家了,怎么又拿来一套新的,明明知道马上就要毕业了,这不是多拿行程吗。再看,还有一封信。秀娴打开,是拴住写的。“秀娴:妈听说你毕业可能要留到省城里工作,趁着家里有新棉花,给你做了一套新被褥,你从学校单到位也不会很远,我就直接给你捎了过去,免得你再麻烦。另外还有,就是我早年给你说的话,我和爸妈商量了,我们两个现在这情况,再做夫妻已不太合适了,不光我是这么想,村里人也是这么说的,哪有大学生和农民做夫妻的。爸妈和我再三合计,这个当儿办离婚最合适,马上毕业,学校单位两不知,对你不会有任何影响。至于其他,你不要多想,我会处理好的。是我提出的,村里人不会说你,秋云前些天也来过家里,爸妈也给她说了,她也理解。其实,这样做,也不完全是为了你,也是为了我,和你在一起,我不光有压力,话也老说的不是向上。还有啥随后再说。随信附有离婚协议,你看后没有异议,签字寄回。拴住。”
读罢信,秀娴深感拴住一家的良苦用心,在特殊年代,有了这桩婚姻,接纳了她,尽管没有物质上的满足,但那时家家都是如此,婚姻虽也不尽人意,但一家人给了她精神上很多安慰或享受,淳朴的家风也使她受到了教育,今天这封信更是深深触动她的心灵。如果说此前她对未来何去何从还稍有犹豫,此刻似乎一下坚定了她的选择。
第一批分配方案已经公布了,大多是去了大、中城市。她和光明来的教学楼前,光明抬头看着天空发呆,一对小鸟在眼前的树上自由嬉戏。
“咱们一起去边疆吧,那里远离纷扰,一定会清静舒畅。”光明说。
“怎么可能呢?环境可能会清静,心里怎么会呢。”秀娴轻轻的摇摇头。
“那你要去哪里?”
“回家乡。”
“定了吗?”
“定了。”
光明知道秀娴的性格,更了解她善良的心底。在校几年,尽管她们没有过多的谈及过去与未来,也没有谈及对各自家庭的不满或幸福,但显然他们有很多共同的语言甚至爱好,每当谈起文学,谈起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看法,都是那样的,不由自主的以至于忘我的沉浸在一种美好的情绪和精神享受之中,那并不是说,他们对每个问题都有共同看法,而是如同山间溪水,在千折百回中寻找前行之路的漂荡与自然。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其中,也应该有人生的某一种期待。
秀娴拿出了一个纸包,刚要打开,光明挡住了。
“让我们彼此都留下做个永远的纪念吧”光明说。
“不用了,该记的心里永远会记住。”秀娴回答。
光明沉思良久,慢慢的从衣袋里也拿出一个纸包。真是心有灵犀,并非事前约定。
“好吧。”泪水早已挂在了他的脸上。
他们交换了珍藏多年的彼此的中学日记。那是高中毕业时,他们相互赠送的纪念品,其实也更象信物,日记里记录着他们在高中三年相互的信任与珍爱,记录着人生关键时刻奋斗的点点滴滴。生活注定了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无需强求。多年来,他们彼此珍藏,也不一定是藏有他想,可能是没有机会,或者是不愿唐突触及以往,而今,这是最好得机会,从此,他们少了对以往的回忆而多了对未来的展望,少了私情,多了同志的友谊。或许,这些想法也只是他们的美好期待,一切可能还需要岁月去淡化。
天很蓝,云,慢慢地向远方飘去。
“珍重。”
“珍重。”
他们的手紧紧的握在一起,彼此的祝福尽在热泪中。
光明在入学前就是党员,又经过基层的锻炼,在大学生奇缺的年代,分到了急需人才的省委机关。不久,听说省上有对口支边三年的计划,需要一批干部支边,光明报了名。本来需要的是有一定工作经验干部,光明是应届毕业生,并不符合条件,可他解释,自己上学前就是基层干部,所以,批准了他的请求,为此还受到组织部门的表扬。
秀娴毅然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2020年6月24日二稿于西安
换亲来的媳妇
文/王济亚
拴住二十八、九了,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已经算是老大不小的小伙子了。拴住人本分,就是过于老实,再加上家里穷,姊妹又多,一大家子人,就挤在六间对面厦子里,刮风是风,下雨是雨。日子过得很凄惶,所以,婚姻上也成了老大难,一直说不上个媳妇。
拴住父母着急。着急归着急,事情还是这么搁着。可也是的,人到着急处,就有个出奇处。邻家李婶给拴牢父母出了个主意,“你家几个女儿,你不会给儿子换个媳妇。”
“换亲。”
“就是的。”
拴住父母想,虽然这是旧社会的陋习,但只要娃都接受,这也是算个办法。
拴住父母思酬了好几天,老两口做了反复的商量,便让拴住妈找到李婶先探探口风。“他婶婶,你给我出了个好主意,你看看,不知道有没有合适的人家?”
李婶能说这话是有原因。她有个表姐家在渭北,离这三、五十里路,家里成分高,儿子年龄不小了,也没找上媳妇。女儿年龄也到了出嫁的年龄,上着高中,“文革”开始了,回到村里,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老三届”,闲在家里,婚姻也一言难提。儿女都这般境况,表姐也着急的象热锅上的蚂蚁。特别是儿子,那才是真正的老大难。也是好心人给提到换亲的主意,才想起离她比较远的表妹,看能否给娃找个合适对象。只所以想找个远点的亲家,是怕他家的高成分影响到亲家,一家高成分,两家都受牵连,对娃后边也不好。表姐说,她家成分高,不图别的,只要是本分人家就行。也提到,万一人家弹嫌成分高,看换亲行不行。这才有了给栓住妈提及婚事的事情。
拴住妈能问,看来事情是稍微有了点眉目,李婶就把表姐家及儿女的情况说给栓住妈,一听对方一双儿女的情况,栓住妈还满意,特别是说未来的媳妇还是个高中生,心里就更高兴的不得了。她就吃够了没文化的亏,儿子念书又念不动,初中也没好好上完,就回来劳动了。家里来个有文化的人,对下一代都有好处,或许能改换门庭,孙子本能出个文化人。
拴住妈不由得把手合在胸前轻轻一拍。
“好,好,好的很。”
可接着一听成分,脸却沉了下来。那时候人们很在意成分,还算个不小的事情。她们村地主家的儿子三十老多了,连媳妇的眉眼都没有。再想起前一半年斗地主的情景,栓住爸还忆苦思甜,一把鼻涕一把泪,心里不由得打了坷磴。栓住妈没敢给李婶说肯字话。这事她拿不住,需要回去再跟老伴商量。这也在李婶的预料之中,也就说:“行与不行,你都尽快给我个话,人家那边也着急。”
拴住妈回来把这事说给了栓住爸。栓住爸一听也皱起眉头。他是实实在在的老贫农,早年随父母逃水灾从河南来到陕西,一路讨饭,到这实在没办法活下去了,父母就把他留给一个富裕人家放牛,以求逃个活命。因为吃苦能干,后来被一个穷人家招了上门女婿。就这么生儿育女熬到解放,分了房、分了地,日子才算稳当起来。
拴住爸,吃过苦,也尝到社会主义的甜头,是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走。从初级社到高级社,都是积极分子。到了生产队时期,栓住爸就把自己就给了集体,一社为家,天天一副担子不离身,挑两个大大的“麦糠笼”,给生产队的牲口割青草,把队里的事就当自家的事情,热爱生产队是出了名的。当然,更为他自豪的是他这个贫农身份,还担任过多年队里的贫协主席。
栓住爸没文化,没多少政策观念,但有自觉的社会感情。对成分很敏感,特别在重视成分的年代,这还确实把两个大人难住了,一天两天也想不出个头绪来。更重要的是,还不知道娃接受不接受,儿子或许还好说,商量想把大女儿换亲过去,大女儿,心肠好,是个直性子。这一听是地主成分,恐怕一下两下都转不过弯。
唉,两大人只是个唉声叹气,一时半会拿不出个主意,为这事半晚上也睡不着觉,不由得翻来覆去的想成分的事情。成分是父辈、祖辈们过去的事情,咋到娃这还受这么大的影响。再说,那些地主呀、富农呀,拴住爸妈是经过的,也不是说都是坏人家,有的人家对长工还也知热知凉的,当着自家人,也是人心换人心。拴住爸心里想着,嘴里不由自主的嘟囔着。老伴心里想,这老贫协主席咋有点变了。
“你不是还忆苦思甜过吗?”栓住妈听着不由得发了话。
“我忆过苦,不一定是忆的那一家地主、富农的苦,是那时社会的苦。遭了水灾没人管,逃难没啥吃,饿死了多少人,你说是不是苦?”栓住爸说。
栓住爸那时在台上忆苦思甜,栓住妈就在底下听,听的是声泪俱下。没吃没住,卖儿卖女,那真是可怜。倒没听到他说扛长工时的情况。也确实是解放了,他才真正有了家,日子不富裕,可也是暖暖和和一家人,他从内心对共产党有着感情。
说来说去,说了半晚上还是拿不定主意,也不知道该给李婶咋回话。人家李婶也是好心,拒绝吧,是个机会,不拒绝吧,总不能一天两天的拖着。
人多多个主意,栓住妈对栓住爸说,不如给娃先说说,娃的事,看娃是啥想法。
先给儿子说,儿子一听,思酬了半天,像是没啥意见,嘴里却没说。
“行不行吗?”栓住妈急着地问。
“你说能行就能行。”
栓住妈知道儿子的德行,主意是父母拿,再说,媳妇是娶在咱家,咱家是贫贫的贫农,谁能把咱咋。
女儿这话怕难说。难说也得说,瞌睡总要从眼里过。
“秋云。”女儿叫秋云。
“你也不小了,该给你说个人家了。”
女儿不答话,只是看了妈妈一眼,心里纳闷,咋好好地提起这事。手里不停地舞弄着衣服。
“人还不错,高高的个子,中学毕业有文化。”这是栓住妈听李婶说的。
“家是啥地方的?”算是答话了。
“家稍微远一点,但来去方便着哩,只是……,只是成分高些。”
“不行。”女儿扭身走了。
秋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没受过旧社会的苦,也不知道旧社会的地主呀、富农呀,到底是个是啥样的人。只是听老一辈说,剥削人、压迫人,当然对这些人家是没有很好的印象。
老两口知道女儿的性格,有啥说啥,心里不藏言,觉得这事不太好办,也怕把女儿嫁过去受委屈,就商量说,先放下再说。
其实,并不是只有栓住家人为这事煎熬,李婶的表姐也心疼她的一双儿女,一个个都是出息的人样。和栓住家一样的是,她也更心疼的是女儿秀娴,念了不少书,摸样又长得又出挑,还是个念书的料,不是社会变故,可能早就是大学生了。如今,还要这样的为娃想出路,心里能不难受。栓住家里成分好,父母都是苦出身,干活持家自然没说的,是个实在人家。可栓住没念多少书,虽然没有见过人,可心里觉得她女儿不会很满意。
秀娴从小就聪明伶俐,乖巧可爱,家里的成分也使她养成沉默少语的习惯,这倒使她更显得文静而清秀,在学校不乏追求者。为这,她也没少叮咛女儿,女孩子家,要稳当些。秀娴也懂事,自然是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学习好又不张杨,老师同学都喜欢。还是个文艺骨干,爱好文艺,内心其实是个活泼开朗好动的女孩子。高中考的是县上最好的高中,既抓学习又重视文体活动。学校庆祝国庆,排练了长征组歌,秀娴就是领唱。“文革”开始时,她和同学们跳忠字舞,唱红歌。还一起串联,徒步走了二十多天走到北京。只是因为路上花费的时间太长,错过了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时间,为这,她们感到特别遗憾。后来,复课闹革命,可不久,传来了暂停高考,她无奈地回到了农村。
在村里,她渐渐感到了她这样出身青年生活空间局促。尽管她有文化,但村里似乎并不重视她存在,没有施展才华机会,多少象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成分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阻挡着前行的道路。
其实,秀娴家的成分虽然地主,帽子是戴给秀娴的爷爷的。没有什么恶迹,也没有什么民愤。老汉是个有些文化的人,早年办过私塾,教孩子读四书五经。省吃俭用攒了些家当,村里到现在还有人说:“外老汉,一泡尿都舍不得尿到别人地里。”临解放跟前,置了百十多亩地,就定成了地主。“文革”开始时,秀娴的爷爷、奶奶已经去世了。所以,村里开批斗会多是那些偷鸡摸狗的坏分子,也没见批斗过秀娴的父亲,只是父亲知道自家的情况,常年累月默不作声的干活,队长说干啥就干啥,从不说二话。自然在村里人缘也不错。
秀娴也许是祖辈耳濡目染,爱念书,文文气气,或许心里也多少有些清高,只是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所以,本也是个眼眶很高的人,有着远大的抱负,一心也想为父母争个气。可世事难料,没有了高考,对她这样出身的孩子,也就失去了实现理想的机会。现在,又要换亲嫁给一个自己一无所知,或者说略知一二,但又和自己理想差距那么大的人结合在一起,心里能不难受吗?可秀娴也是个懂事姑娘,他知道,自己难,父母更难。秀娴虽然不说,但母亲心里知道娃的苦楚。当初在学校来往的男同学,侧面也见过,一个个长得有模有样,还好学习,有喜欢秀娴和秀娴也喜欢的,秀娴没有明里给母亲说过,实际上母亲能感觉的到。毕业回农村后时有来往,但渐渐来往少了,原因妈妈也多少知道些,秀娴为这没少偷偷哭过。她也难受,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心里想,不管咋样,人家屋里成分好,娃先少受歧视了。
再说李婶那边等了几天实在等不及了,说好尽快回个话,咋左等右等不见应个声。
这天,栓住妈刚一出门,老远就叫李婶喊住了。其实,李婶就在远处看着栓住妈出门,怕到家里说话儿女们听到。
“咋回事,哈好不见给个话吗?”
“嗯,我都不知道该咋样给你说。”栓住妈说出了难处。
“是这,先叫娃见个面,看行了行,不行就算了。”还是李婶有主意。
“行。”栓住妈不太肯定的回答。因为,她还拿不定娃的想法。
其实,李婶心里还是多少有些把握的,因为,她表姐的两个娃长得没啥挑的。再说,也只能这样,行不行,一件事就到头了。
“咋见哩吗?”栓住妈没个头绪。
“简单的很。今几了?”李婶故意问。
“腊月二十几了。”
“过年正月初几倆娃到我这走亲戚,找个机会见就行了。”啥事一到李婶那就简单了。
时间也快,说过年就过年了。为了方便,李婶早早就给表姐捎信去了,就约在正月初六。也给栓住妈提前说好了,给娃说是邻里乡亲串门拜年,找个借口就见面了。
到了日子,栓住和妹妹秋云提着过年的花花馍,来到李婶家。
“婶婶,给你拜年来了。”秋云的声亮的不得了。秋云是个开朗性格,是放开长大的娃。性格就是农村人说的,是个呼啦嗨。
“坐坐,我娃坐,赶紧吃瓜籽。”
“还有客人哩?”秋云不知道是故意还是不知道。
“我外甥、外甥女,河北里来的亲戚。”渭河边上的人,习惯互称为“河北里、河南里。”“河北里”也就是渭河北边的亲戚。
一来人,秀娴兄妹就知道是谁来了,嘴上没说,心里都明白。可毕竟是相亲,都觉得不好意思。李婶给秀娴使了个眼色,秀娴忙起来帮小姨给拴住兄妹倒水看茶。秋云也聪明,忙从秀娴手里夺茶杯。
“你是远路来的客人,还给我的倒水哩,我自己倒。”
“还是我秋云戳灿。”李婶夸起来秋云。
秋云倒着水眼睛不停的来回看着秀娴兄妹俩。栓住坐在那搓着手,眼睛也不知往哪儿放。
“喝水,喝水。”秀娴哥哥招呼栓住。
“好、好。你也喝。”
两句话就说的冷场了。也是的,初次见面,话多不得,少不得,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又都是兄妹俩,相亲的事情放在一打哩,是谁都不知道该咋样合适。时间稍微长点,就多少有点尴尬。心里都知道是啥事,又不能说开,偶尔说些离题万里不找边际的话题,已经是合适的不能再合适的了。
李婶不停的招呼喝水,嗑瓜子。不时插些闲话。还是秋云活腾些,就说:
“婶婶,有客人哩,我的先回去了。”说着拉了一下哥哥就要出门。李婶也不好再挽留,不管咋样已经见了面,都有了初步的印象。秀娴兄妹也起身跟到门口,相互又打了个招呼。
李婶还是摸不着头脑,外甥、外甥女回去起码要给表姐带个行与不行的话,几十里路,又隔个渭河,见个面也不是太容易。所以,拴住兄妹前脚走,李婶后脚就赶紧跟着来到了栓住家,让栓住妈先赶紧问一下,俩娃是啥想法。
栓住妈知道女儿是关键,只要女儿同意儿子就没啥问题。就先悄悄问女儿:
“秋云,咋向吗?”秋云实际上心里已经有数,虽没直接回答,脸上的表情就能看出来个八、九。但还是不放心。
“到底咋向吗?”
“还罢了。”
“罢了”是地道的乡间语,就是还可以的意思。
栓住妈心里一喜,有门。李婶也看在眼里,两人叽咕了几句,就又赶紧回去照顾客人了。
李婶不免也要问问外甥、外甥女的对栓住兄妹的看法,当然,主要还是外甥女秀娴。
“人样还罢了,就是看着有点老实。”
“老实有老实的好处,我娃来了不会受委屈。”李婶也说的是结实话,要是个油嘴滑舌的,她也不会说给自己的外甥女。
其实,秀娴对栓住的印象还不算太坏。个子不很高,但至少也是个中等个子,宽肩膀黑脸堂,应该是劳动的一把好手。衣着是一身上下新,栽绒领蓝大棉袄,黑平布裤子,黑气眼棉鞋,头发也理的是“洋楼”。一看就知到,是为见这个面做了精心的准备。只是坐在那,不是搓手,就是手插在袖洞里,不太说话,不那么展脱。这些倒是和小姨先头说的基本是一致的,所以也不算意外。
再想小姨的说的话,对拴住也有了新的看法,心里边踏实了许多。她家的高成分,人家都歧视,和栓住这样的人过,心里或许能畅快点。还有就是,看到未来的嫂子秋云还利索活腾,秀娴心里也得到了些安慰。
既然两家没有多大的意见,娃也各自印象还都过得去,年龄都不小了,也就把这事情赶紧办了。正月相见,春暖花开就各自把新媳妇迎到家。秀娴没有奢华甚至简单的婚礼,是她提出的,移风易俗,婚事新办。其实,秀娴想得很多,她这么做是为了双方的家里着想。她要做一个懂事有担当或者有点牺牲的姑娘,她这样,自然迎嫂子也就免了同样繁琐的婚礼。是换亲,不必也不能讲究过多的礼数。谁也别说谁的婚礼简单,彼此彼此,一省都省。也算是俗婚事,新做法。贴副红对联,同一天,有嫁有娶,也算是喜上加喜。
裱糊一间新房,栓住秀娴就过起了新日子。栓住家里穷,秀娴也知道自己的身份,她好好过日子,嫂子也就会孝顺,娘家父母也就安宁。说叫嫂子也不完全对,到娘家秀娴把秋云叫嫂子,到栓住家,秋云要把秀娴叫嫂子。有了孩子,还不知道该叫姑姑还是该叫妗妈。
秀娴就要离家了,妈妈舍不得。女大当嫁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这桩婚姻有许多的不寻常,妈妈自然也就有些不放心,再三叮咛:“到了婆家,不比在自个家里,不能任性,不要想家里,要听婆婆的话,在家做个好媳妇,在外做个好社员。母女不免都有些伤心
其实,话说回来,秀娴是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家,心里有着许多牵挂。牵挂父母、牵挂家乡。当然还有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中学时期不少往事。
离家的前天晚上,她还做了个梦,梦里她还在上学,准备要参加高考,复习的好紧张。他梦见了张光明,她们一起在讨论学习上的问题,准备高考,畅想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张光明是秀娴高中的同学。那是她心中的一个秘密。他们曾有一个美好的约定,就是一起走进大学校园,再一起描绘美好的生活,做人生的伴侣,……。
光明和秀娴是一个公社,初中就是同学,他家离学校近,在秀娴去学校的半路上,初中不住校,光明每天就在半路上等秀娴,两人并不一块走,一个跟在一个后面保持一定距离,快到学校时这种距离会拉大一些。后来,他们又都考上了县上最好的高中,他们在共同的学校生活中相识、相知,建立起了志同道合的纯洁关系。一场不曾预料的社会运动,打乱了他们美好的人生旅程。他们回到了农村。那时的高中生很少,是绝对的知识分子。光明家里成分好,回村不久,就被公社抽去搞路线教育了,这宣讲文件,那写报道稿子,忙的不亦乐乎,才能得以尽情的发挥,自然得领导赏识。秀娴则境况不同,是高成分家的子女,没有这样的机会,空有一腔热情和才华。
这天,光明到秀娴村里宣讲文件,她讲出来心里的苦闷,光明安慰她,是推迟高考,并没有取消高考。她对未来还抱有希望。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希望成了泡影。
学业不成,总不能不成家吧。光明是公社的临干,是有机会转成国家正式干部,有着美好的前程。当秀娴再提及他们之间的事情时,开始光明不正面回答,后来说是母亲怕影响他的前途,不同意他们之间的事情。不过,光明安慰她,他再作母亲的工作,就这样拖了一两年,光明没有说通母亲,就和在一起工作的一个姑娘结婚了。秀娴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非常的难受,夜里泪水常常打湿枕头,只是在母亲面前还强打着精神。换亲也是思来想去的无奈之举。人总要生活,总要活下去。某种意义上讲,人也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也要考虑别人,比如,像妈妈。妈妈就不疼自己的女儿吗?天下哪有父母不爱自己子女的,母亲的安排,也不知在心里盘算了多长时间,受了多大的煎熬。这也就是她同意换亲的原因。离远伤心之地,也可以把哥哥的婚姻问题解决了,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过,一切只能埋在心里,让岁月抚慰伤心的以往。
风地里没风,雨地里没雨。别人能生活得了,自己何尝不能呢。自己又不是富家小姐,又不是名门闺秀,何必要想的那么高呢?秀娴常常会这样安慰自己。说实话,娘家的条件还是要好些,最明显就是房子,祖上留的几间大房,宽敞严窝,人少也清净。栓住家的厦房,中间一个天井,风雨一来,满屋透气。没有力量盖新房,一大家子还挤在一起,姊妹多,吵吵闹闹,家里的家具破旧不必说,灰尘也迷的老厚,鸡飞到案上,拉在屋里,一时还不习惯。
不过栓住家人对秀娴是格外的好,总怕委屈了新媳妇。饭也尽量做得可口些,虽然说不上好,但也热热呼呼。给秀娴啥都是新的,还不让秀娴上锅,拴住妈早早就把饭做好了。这倒让休闲心里很过意不去,也争着做些家务。扫扫地,擦擦桌凳。庭院干净了,屋里整体了。秀娴爱干净,拾掇的不停,栓住想插手都插不上。栓住爸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晚上坐在炕头老两口偷偷夸着媳妇:“咱栓住还是有福气,娶了个有文化又能干的好媳妇。”
开春了,活开了,秀娴这个新社员也要下地干活了。起初拴住怕媳妇人生不习惯,跟在秀娴的后面,介绍这是东家婶婶,哪个是西家嫂嫂,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时间稍长,秀娴和邻家都熟悉了,拴住再要跟着,一群嫂子就开拴住的玩笑,“拴住你把媳妇跟的这么紧,是怕我的把你媳妇偷的去了。”说的拴住满脸的不好意思。秀娴也不是死板人,在一起劳动,一来二去就和婶婶、嫂嫂都混熟了。秀娴也成了一道风景,本来就是新媳妇,再加上人长得出挑,衣服虽然也不特别,但干干净净,非常熨帖。高挑身材,齐耳短发,大眼睛,白皮肤,不敢说明目皓齿,面若桃花,但确实端庄秀丽。人长得好,还不张扬。好问人,话又不多。可能与娘家成分高有关,长期养成了低声细语少说多干的习惯,邻家嫂嫂婶婶不时也爱和秀娴搭个话。雨天闲的时候,谁织个袜子,绣个简单的花也爱找秀娴,秀娴也不推辞,说着话做着活,嘻嘻哈哈,好不热闹。不长时间,就有了好人缘。
那时爱开全体社员会,特别是下雨天,学习呀,安排生产呀。重要事情在晚上还要开贫下中农会。当、当、当,铃一敲,队长扯开喉咙:“贫下中农在保管室开会了。”村里当然没有专门的会议室,只能临时在保管室、饲养室这样大点的场所开会。开会还要点名,有时还要按正常的出工对待,参加会的会记一晌的工分。
开社员会时秀娴从不缺席,可开贫下中农会时就不见人了。缺一次还可以,缺的多了大家就觉得奇怪。也不怪大家,秀娴娘家的成分,村里其它人并不知道。娘家远,一时半会也没人打听得到。虽然嫁到了贫农家庭,但秀娴是念过书的,知道自己的出身无法改变。自己觉得不应该参加贫下中农会,虽然栓住让她去开会,特别是公公更是理直气壮,咱家是老贫农,我还当过贫协主席,你是贫农家的媳妇,咋就不能参加贫下中农会?
秀娴听着,也不作更多解释,只是自己不去。甚至有一次,队长问栓住,你媳妇咋又不参加会。拴住也只能是能是支支吾吾。好在贫下中农会开的不是那么多,也没过多的引起大家在心。
“三夏”到了,村里一下忙了起来,又是泼场打场面,又是防火写标语。那可是队里的大事,男女老少,无一闲着。小学生也放了假,各行各业都支援夏收。公社也非常的重视,派来了驻队的干部老王,督促“三夏”工作的。老王没黑没白的和群众吃在一起,干在一起,真是皮都晒的脱了一层。那天,一群拾麦子小孩,休息时在河边洗脸,一个小孩不小心脚一滑掉到了水里,领着拾麦的是个年纪大点的妇女,一看孩子掉到了水里,赶紧大声喊救人,老王正好在不远处,来不及脱衣服,就跳到河里,把孩子救了上来,社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特别是落水孩子的妈妈,一个劲的感谢老王。老王倒是没当回事,觉得是举手之劳,应该的。那时,公社有广播站,都说应该写个稿子表扬一下这样的干部。事是好事,能干活的有人,可写文章的人不好找。不知谁说,找栓住媳妇。队长手一拍脑门,嘿,把这咋忘了。
这都是栓住妈常在别人面前夸她家媳妇是高中生缘故。
秀娴也没推辞,她天天也能看见住队干部的身影,年过半百,满头华发,可还像个老小伙子一样,一顶草帽一把镰,天天喊着:“龙口夺食,要颗粒归仓。”吃饭还不讲究,吃的是派饭,不上桌子,端个碗,巷道石头上一蹲,呼噜呼噜一碗饭就吃完啦,拉着家常,说着庄稼,和队长商量着夏收的事情,没有一点架子,听说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干部。不几天,一篇‹赞,党的好干部›,署名秀娴的稿子就在公社的广播站广播了。村里社员都说写得好,弘扬了社会主义好风尚,老王还得到上级的表扬。邻家见了秀娴就夸得没个停,说:“老干部做得好,也多亏秀娴的文章也写得好。”那也叫栓住家风光了一把。
不要说解放前,就是解放后,村里的高中生也少只又少。更别说女高中生,一个大队也没见一个。秀娴的好印象从上到下都知道,觉得在村里是个人才,自然也就有好事赶着来了。大队里要让秀娴当妇联主任,小队里不让去,说妇女队长年龄大了,要选个年轻人。秀娴能干有文化又稳当,社员硬是把秀娴往位子上推。栓住妈爸听了高兴的不得了,这下咱家又出了个队里的干部。可他们不知道秀娴的心思,那么张扬的事情咋能是咱这地主出身的人干的。再说那成天高喉咙破嗓子的喊来喊去,在娘家嗫声嗫脚惯了的她一下也适应不了。虽然秀娴生性好动爱热闹,可在娘家父母常说的就是:咱这家庭成分的人,一定要夹着尾巴作人,抬头看路,低头干事,不该说的不说,该说的也少说。娘家父母要知道让她当妇女队长还不吓个半死。
这事让秀娴好是为难,不干也不是,干也不是。思前想去,觉得还是不能应承这事。可越是推脱越推脱不了,就连大队主任、书记都来做工作。都问有啥顾虑,秀娴只能说,年轻,没干过,没经验,怕把事情干不好耽误了队里的事情。至于她心里真正想的,没有敢直说出来。主任、书记一听这是啥理由吗?谁从娘胎里出来就会当干部,谁不是干中学、学中干,经验是在实践中总结的,能力是在干中提高的。
拴住生性老实,尽管不知道媳妇心里真正想的,但一看媳妇的言语表情,就知道是真心不想干这个妇女队长。所以,不想叫媳妇作难,说不想干就不干。可父母和拴住想法不一样,这是个好事情,社员干部能看得起咱,就应该把这担子担起来,多少人想干还不让他干哩。再说,自从拴住父亲卸了贫协主席,他家再没出过干部,社员信得过,咋能不干嘛,这也是咱家的光荣么。
一家人,有说让干的,有说不让干的,也不知道到底咋样好,秀娴虽说不想干,但说的人一多,也就没有了主意。晚上也睡不着觉。这不,一大早就跑到同村的小姨家,问小姨该咋办。小姨家是贫农,向来心直口快,对秀娴娘家的情况一清二楚,就说:“你娘家是地主不错,我知道你爷跟别人不一样,一没偷,二没抢,更没杀过人,放过火,你怕啥哩。你爷要不是个实在人,你姥爷会把你妈嫁给你爸。再退一步说,就是地主,那也是你爷的事情,与你有多大关系。我娃放心好好干,在你娘家,哪有这机会?”
秀娴听了小姨这话,觉得也有道理,想法也就多少有些变了。可不是吗,回想当初刚从学校回到村里时,看到别的青年都有机会干这干那,就像光明,不是就是因为成分好,才被公社抽取一农代干。可她虽然有文化,可队里从来不重视她,还想当队里的干部,连门都没有。现在有机会了,又推三推四,前怕老虎后怕狼。说不定娘家父母知道自己这样,也不会像自己想象的那样,还会支持自己当队里的干部。
这样一想,似乎思想通了一半,又有队里干部的再三做工作,就这么清楚糊涂的当上了妇女队长。
开始秀娴还是展不开,本来就是新媳妇,再加上心里难免还有家庭的阴影,从来都是受人指拨,现在要指拨人,一会半会还说不出口。好在老妇女队长常在点拨:“秀娴好好干,我个没文化的老婆子都能干,你年轻又有文化,还干不了这。不要有顾虑,只要为集体,社员就不会有意见。”灵性人就是灵性人,半年不出,秀娴的妇女队长就干的有模有样了。也没啥诀窍,就是事事干在前,早起晚睡。上工铃一打,第一个到地头的就是她,收工了还要转转看看再回家。当然,这些也少不了栓住妈爸这名副其实的老贫农的背后支持鼓励,家里的事,不用秀娴操心,一天两顿队饭,虽然不是啥好的,但清早米汤下午面,热热乎乎就按时按点的吃到了嘴里。
社员一夸,大队里一表扬,干起事也大胆泼辣了。渐渐像是把娘家的成分的事也忘了,特别是一忙去来,浑身都是劲,也许是把多年埋在心里的那种不服输的劲又激发了起来,就是那时在学校学习才有的那股刻苦钻研,干不到人前头就不罢休的韧劲。
环境造就人。初到栓住家时,还不习惯畅开嗓子说话,现在慢慢把在娘家时压着嗓子说话的习惯都忘了。栓住家是穷了些,可生活起来畅快,那是没有在高成分家生活过的人难于体会的。精神压力有时是大于生活压力的。
八、九月里秋庄稼熟了,去年冬里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见了成效。苞谷刚收完,棉花又紧火了,几百亩白花花的一片,一畛子有半里路长,一眼望不到边。这是妇女秋季的重头戏,天天就是拾棉花,这一吊子地拾完了,那一块地又开了,秀娴忙的不得开交,娃都交给婆婆,她整天忙在地里。
这天,她正忙着低头拾棉花。
“秀娴、秀娴。”是老妇女队长刘婶在地头叫她。
秀娴赶紧跑过去。“婶婶,有啥事?”
老妇女队长把秀娴拉到跟前说:“不能光知道多干活,还要注意别的事情,你是队里的干部。”
秀娴一脸茫然。
也难怪,秀娴接妇女队长时间不长,这是第一个秋季,好多事情一下还不这道。
老妇女队长看秀娴不明白,就凑的秀娴耳边说:“要注意有人偷棉花,看谁的腰里鼓鼓的就要多注意。”
“噢?还有这事情。”
秀娴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之前多是在学校,不谙农村之事,偷呀摸呀的事情也,也就更不清楚。
也难怪,社会这么大,还能是清一色守规守矩的人。虽然那是少数,但一村一社都会出现。老妇女队长当了多年的村干部,谁的品性她心里一清二楚,这几天,她就注意到往年的“惯犯”又是故伎重演,心里很是不舒坦,不由得赶紧提醒秀娴,只是没指名道姓。这也是想锻炼锻炼秀娴。
这以后几天,秀娴就站在地畔上看看,一时还没发现个头绪。心想,也许刘婶没看清楚,只是提醒提醒自己多注意些。可看的多了,就发现点问题,长脸婶拾一会棉花就扭头看看,拾一会就扭头看看,秀娴多少有点怀疑。在下工的时候还专门注意了长脸婶婶的腰部,也没有啥特殊。难道刘婶真是说的不对?
再几天就发现了新情况,长脸婶不光爱扭头乱看还爱上厕所。地里当然没厕所,就是地头的小沟沟。长脸婶一晌总会往地头小沟里跑一、两趟。
看来这事是十有八九。秀娴把她看到给队长说了,队长也知道长脸婶的为人,听了很生气,狗改不了吃屎,老爱干些小偷小摸的事情。要敢于和这些坏人坏事作斗争,不能让队里受损失。可也告诉秀娴,捉贼捉赃,一定要抓住证据,这样对本人对大家才真正有教育意义。秀娴觉得队长说的有道理,绝不能放任了这些损公肥私的坏行为,不然自己作为妇女队长心里过不去,更对不起大家的信任。
秀娴思前想后,自己是个年轻人,要做的有礼有节,才能让大家信服,也才能让本人心服。一村一社、邻里邻居的,又是长辈,不能鲁莽,要讲究方式方法。于是,就在长脸婶再上厕所时迎了过去说:“婶婶,是吃的不对还是咋了,老见你上地头起跑?”
长脸婶婶心里有鬼,这么一问脸红一阵黑一阵红,磕磕巴巴的回答:“可不是嘛,干活回去渴的不行,急忙舀了瓢凉水,咕嘟咕嘟就喝了,一下喝得肚子不好了。”
秀娴心想,明明说假话,农村人喝凉水还不是经常的事情,特别是热天,从井里打上了一桶新花凉水,爬到桶沿子,谁不是咕都咕都就喝一肚子。
秀娴也没想一下把事情说穿,只想这么旁敲侧击一下,引起长脸婶的注意,毕竟一村一院的,要给长辈留点面子,策略点,点到为止,收手就算了,过往不究。
谁知,长脸婶还真不是个省油的灯,秀娴的提醒她并没当回事情,可能是想着,你个来了几天的新媳妇,还能有多大的本事,还是我行我素。这天,秀娴看见长脸婶又去所谓的上厕所,就憋着一股火,急急的走过去,长脸婶一看秀娴今天的阵势就不对,先是一怔,但很快又老道的镇定下来,一副老老鼠不怕小猫的样子。秀娴心里很火,但还是压着火气,轻声的说:
“婶婶,你年纪不小了,可要捡点自己的行为。”
“啥?还文邹邹的,我的行为咋了?”
“咋了你心里应该比我明白”
“我不明白。”说着就继续向前走。
这时拾棉花的其他社员都往这边看,一看是长脸婶婶和秀娴对上了,心里都明白了几分。长脸婶急着想脱身,扭身就想走,秀娴拉着长脸婶不放,要她把事情说明白。长脸婶甩了几下没甩开,嗓门也大了。
“咋,你还把我吃了。”
一看两人有拉扯,都知道长脸婶的为人,赶紧就围了过来,想拉开倆人,免得秀娴吃亏。
长脸婶一看大家都过来了,心里有点慌,使劲一甩秀娴的手,不想这一甩,把藏着衣服了的棉花甩了出来。大家看她的狼狈样子,一下笑了起来。
长脸婶一看秀娴让她丢了大脸,泼劲一下就上来了。突然说:
“哎呀,真的是不得了啦,地主还管起贫下中农了。”
社员们没了笑声,似乎明白也似乎糊涂长脸婶说的是啥意思。秀娴先是一惊,多少也有些慌乱,毕竟成分高不是可以炫耀的什么好事情,一时没泛上话,但很快又静了下来。似乎自己真实的成分大家知道了,反而一下心里松快了。为这事她人一直就像被绑着一样,不敢完全置身于阳光之下,很不自在,那是因为她从来就没想隐瞒过自己的出身,只是这样的事情,也不能有事没事的就挨个给人家说,我娘家是地主,今天也正是个机会,可以给大家说明白。
“婶婶嫂嫂们,长脸婶刚才说的话有对有不对,我娘家确实是地主,那是我爷爷那辈的事情,我不是地主。我管的更不是贫下中农,相反,我正是受到了贫下中农的教育,才有勇气,去管那些挖贫下中农墙角的坏人。”
“看把你说的好的,再说你也是地主家的女儿。”
“长脸婶,你不要强词夺理。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有成分论,但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
“看把你说的好听的。”
“长脸婶,这不是我说的,是毛主席说的。”
这点觉悟长脸婶还是有的,一听是毛主席说的,她一下不敢吱声了。
“把你偷的棉花拿出来。”
“就这些。”长脸婶把衣服一抖。
“请婶婶们跟我来。”
大家来到沟边草丛里,秀娴提出了一个装了不少棉花的袋子。人赃俱获,长脸婶一下呆不住,红着脸赶紧就往回跑。大家拍着手笑着把秀娴围了起来。这时秀娴的神经才松了下来,不由得就哭了起来,一肚子的委屈。
大家七嘴八舌安慰秀娴。
“秀娴你做的对,你说的太好了,我们都长了见识。”
秀娴回到家,栓住觉得媳妇不高兴,再问也不说话。问的多了,只说了一句:
“妇女队长我不干了。”
听到这话,栓住爸妈也过来问咋回事。秀娴看公公婆婆也着急,就说:“没事,和长脸婶吵了几句。”
公公婆婆一下就明白了,因为,长脸婶的为人在村里人都知道的。
不一会,秀娴的小姨和几个社员也来到家里,都说秀娴做的对,不仅敢和坏人坏事作斗争,还做的有理有据,不仅长脸婶本人就连其他人也受了教育,夸秀娴有知识、有文化。叫秀娴不要伤心,好好干,大家都拥护支持她的工作。
大家的安慰,心里是畅快了些,但秀娴心情一下两下平复不了,思前想后,觉得村干部这个事情不能干了,她的出身大家都清楚了,再干可能还会节外生枝。
晚上她写了请辞申请,第二天就缴到队长手里。毕竟就是一个不大的村,队长也知道了这件事,又表扬又肯定,可秀娴申请就是不收回。
社员们听说秀娴辞了妇女队长,心里把怨气都集中在长脸婶身上。老妇女队长带着几个社员,来到长脸婶家,一阵狠狠的数落,非叫她给秀娴去道歉不可。长脸婶也算是大风大雨经过的人,知道自己错了,诚恳的给秀娴道了歉。秀娴念过书,当然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自然也就原谅了长脸婶,不过说,妇女队长是坚决不干了,请大家不要过于责怪长脸婶。
知书达礼,聪明能干,不干妇女队长,当然是村里不少人的不舍。但这回秀娴是铁了心不干了,谁说也无用。她诚恳的给劝说的社员干部说,队里的干部是不干了,但我一定做个好社员,为大家多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尽管大家知道了秀娴娘家是地主成分,但并没有改变大家对她以往好的看法。她嫁过来在村里的作为,使大家对她还是十分的信任。秀娴也没有因为这是就一下抬不起头,倒觉得不管自己的家里的成分如何,只要自己行的端走得正,即就是一些人一时有些别的看法,最终还是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的。
拴住妈还害怕媳妇受了委屈,一时想不过来,不时的安慰秀娴,“我娃不要害怕,咱家可是真真正正的贫农,你做的都是好事,谁也不敢把你咋。”拴住却说爸妈当初就不应该支持秀娴干妇女队长,你看,是不是树大招风。一说这,拴住妈也责怪起自己,似乎不应该和他爸为了家里好看,支持媳妇干这出头露脸的事情。
“都怪妈,都怪妈。”
秀娴一听婆婆这样说,赶紧回应道:“妈,咋能怪你吗。”
拴住爸一听,也接过了话茬。“秀娴说的对,咱支持娃当队长没错,你看,当了这一年多队长,村里上下,干部社员,谁不说秀娴当得好,力没少出,活没少干,啥事都走到了前头。谁心里都没吃石头。怪只能怪长脸外老婆子自私。”
还是拴住爸有水平,不怪当了多年的贫协主席,一下就说到了点子上。秀娴的眼泪一下也掉了下来。可不是吗,一年多,没黑没白,风里来雨里去,力确实没少出。好在出了力,大家都看到了,墙上还贴着的劳动先进奖状就是见证,因此,秀娴也就觉得值得。
秀娴不当妇女队长了,心里一下也轻松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过,长期养成的习惯还改不了。每天还是象过去一样,早早就上工了。今天一早出门,正是小学生上学的时候,就听见一群小学生在喊张老师。张老师是村里小学的校长,家就在邻村,这会正骑着自行车去学校。听到学生叫他,赶忙从自行车上下来和孩子们打招呼。一回头,看见了秀娴。一个大队的,来来往往都很熟悉。
“秀娴。”听是张老师叫,她赶紧走了过来。
“不当队长了?”张校长问。
“这事你咋都知道?”
“又不是十里八里,锤头大个地方,针眼大的事一会都知道了。没事,就问一下,说不定还有好事情等着你哩。”
秀娴一下也摸不着头脑。尽管和张老师很熟,但毕竟是一个种庄稼,一个教书,打交道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也没没好意思过多的问校长说这话啥意思。
是的,秀娴是猜不到的。这不,村里小学几十学生,急忙也挑不出个好老师。张校长知道秀娴辞了妇女队长,赶紧找了大队书记和主任,想让秀娴到学校当民办教师。实际上张校长一听说秀娴是高中毕业生就有这想法,只是早先给大队干部没说通,老强调村里更需要秀娴。这不,前两天,一听说秀娴不当队长了,就又赶紧寻大队书记提了这事。
没过两天,村主任就找秀娴说,大队想让她去当民办代课老师,不知道她啥想法。还有啥想法吗,是求之不得的事情,那可是从心底里喜欢。她早就知道,前面那个老师也是民办的,去年就推荐上了大学,当时秀娴听到那个事,心里是格外的痒痒,只是从来没想过这事能轮到她头上。她曾有过上大学梦想,如今看,这是永远不可能了,可在学校教个书,也多少没浪费她学的知识,也更符合她心里的职业向往。
其实,为这事校长没少催大队里,一直还担心来个文化不高的耽误娃些个的学习。尽管是民办教师,在当时也是抢手的买卖,不但拿的是最高工分,还多少有几块钱的补助,听起来也好听,是个教书的老师。学校现在就三几个老师,一个是正式的教师就是张校长,是早年的高中毕业生。另外还有两个民办教师,其中一个年轻点的,是初中毕业的李老师,家里成分好,父亲当年在县上组织的兴修水利大会战中,腿上受了伤。听说他妈先前寻了多次大队干部,说娃媳妇难找,有个民办教师的名分,好找媳妇。不看僧面看佛面,该照顾就照顾点。就这样当上了民办教师。可不是嘛,刚当一年,媳妇就到家了。只是老校长对其教学能力一直不太满意,教学中还会出差错了,之前就有把一些字词读错的,把“驰骋”念成了“驰聘”,张校长常常为此纠正半天,李老师也觉得不好意思。大队干部也知道这些,这也是大队干部同意让秀娴做民办教师的原因。
秀娴心里高兴,但不免还是有些不踏实,还是想着成分的问题。大队干部也给做工作,娃些的前途是大事情,队里把你放到这位置上,就信得过你。大胆去教,不要有啥顾虑。
尽管说有前边的事情,但这回公公婆婆还是像以前一样的支持。“教书是个好事情,这也不是在成人广众里抛头露面。去,把娃些教好。”
学校是旧庙改造而成的,就在村边上,有三、四个教室。上点年纪的还习惯叫“老爷庙”,称教室也是“前殿”、“后殿”。校门口有十几级的台阶,还有个简单的门楼子。两边墙上白底红漆写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实际上没来学校前,秀娴天天下地就从学校门前过,可也没感到有什么新鲜。可今天,当她以一个教师的身份来到学校时,就像做梦一样,觉得校园里的树、草,都是那样的有诗情画意。尽管也只是个民办教师,但她,似乎能感到这份工作的神圣。她想,也许这是她一个新梦想的开始。当她迈上石阶,脑际莫名其妙的闪现出往日在中学时对大学美丽校园的向往,心头不觉划过一丝伤感。可瞬间,又消失在和煦的清风里。
张校长就站在学校的门口,其他几个老师也在,很像是一个了简单的欢迎仪式。
“欢迎杨秀娴老师。”张校长一句老师,说的秀娴还有点不好意思,但心里有觉得十分的温暖。做了十几年的学生,可做老师还是头一遭。
“谢谢各位老师,我是个新手,请大家多指导、多帮助。”
来到办公室,大家坐下。李老师给秀娴倒了杯水。初到学校,秀娴似乎还是个客人。张校长让秀娴赶紧先拿了课本,说明天就给孩子们上课。可秀娴觉得自己虽然是高中毕业,但从来没有教过书,提出说能不能先听听课,会对教学过程有个简单的了解,那样,进入状态能好一些。校长同意了,觉得秀娴没上课哩,就有教好学生的样子,心里不由得暗自高兴,秀娴这个老师是选对了。张校长说:“能行,你听几天课,把五年级的语文课本先拿了看看,边听课边备课,这几天把音乐课先承担起来,这些年,学校没有个音乐老师,我们几个都五音不全,校园里没有一点歌声,小学生本来应该是活泼可爱的,叫我们带得死气沉沉的。”
五年级语文现在是李老师代着。原来是张校长自己代,李老师代的一年级,后来,听李老师领同学们读拼音读的不对,就和李老师换了,现在,秀娴来了,当然秀娴代了更放心。这事先已和李老师说过的。
第二天校园就有了歌声。起初,秀娴还不知教个什么样的歌好,昨天晚上躺在家里还想了半天也没想好,还想着征求一下校长的意见。可早上一出门,晴朗的天,美丽的田野,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突然,脑子闪现出了《春风送我回故乡》。她不由得就唱出声来,“太阳红,太阳亮,春风送我回故乡。青山绿水多宽广,张开双臂飞凤凰。凌云志,心里藏,要叫穷山边富乡。……。”这正像秀娴这一刻的心情。走起路来,像燕子一样轻盈。
校园也有了歌声。秀娴上中学时就是文艺骨干,爱唱爱跳,不仅识谱,还会简单的乐器。“……,我是新式庄稼汉,新歌新曲新人唱。”校园有了歌声,也有了生气:孩子们的歌声犹如春风荡漾在美丽的乡村,余音袅袅。
校长还带着五年级的数学,秀娴连住听了好几节。渐渐对导入了、重点了、难点了,多少有一点眉目。特别是讲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和百分数那一节。校长深入浅出,怕学生们一下记不住,就反复的领着学生们读:“知道全体求部分用乘法,知道部分求全体用除法。”这是学生最容易倒混的。然后,再举例。说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回想自己上学时,能有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老师反复强调的。秀娴把这些都记在一个新日记本上。
她要接李老师的课,又多听了几节李老师的课,李老师教了好几年了,应该也有些经验,也很用心。见秀娴听课,他讲的也更认真,绘声绘色,那天正是讲《欧阳海》一课,拉着炮架的战马看见火车来了,突然受惊,一下窜上了铁路,“背负高大的钢铁炮架,面对飞奔而来的列车,站在路心,竖耳瞠目,瑟瑟打抖,纹丝不动,……。”当读到“竖耳瞠目”时,秀娴心里克噔一下,因为,李老师把“瞠”读成了“堂”。学生也不知道,还跟着大声的读。秀娴人在听课,脑子一下飞走了。
秀娴是个细心敏感的人,她明天就要接课,刚才听到字读了错音,她在盘算着,明天上课该不该纠正这个音,不纠正吧不行,纠正吧怎么纠正,总不能在同学面前损坏李老师的形象吧。那样,自己刚来,似乎在显示自己能行,李老师可能会对自己有看法。
下了课,李老师赶紧过来,客气的征求秀娴听课的意见,秀娴还纠结在刚才那个“瞠”字里。客观的讲,李老师几年的磨练,基本的教学过程还是清楚的,只是基础差一些,基本的字词还需要充实学习。
“讲的好,看来这几年的学确实是没有白教,我还要向你好好学习。不过……。”秀娴不知该不该说。
“杨老师,你是正儿八经的高中毕业生,还要多帮助我。”
李老师这么一说,秀娴更觉得此时纠正这个错音字更不合适。于是,秀娴勉强的说:“今后在工作中我们要相互帮助。”
实际上,这是秀娴的真心话。听张校长说了,李老师虽然基础差点,但很珍惜教书这个机会,爱问好学,近年有很大的进步,是个不错的小伙子。这点,秀娴也感觉到了。说着话就到了办公室。
“杨老师,那你明天就接李老师的课吧。”
“能不能让李老师把这一课讲完,我接的时候能完整一些。”秀娴脑子里瞬间想到这个理由。
“有道理,我拿这个怎么忘了。好,李老师,你把这一课讲完。我再不说了,你们两个到时间交接就行了。”
其实,秀娴想的还是纠错的事,所以,不想接上课就说别人教的不对,这正好是个顺顺的一个理由。
走在放学的路上,秀娴还在想着这个事。
“杨老师。”李老师在后面叫。“杨老师,今天听完课你像是欲言又止,想说什么话?”
“嗯……。”秀娴顿了一下,想想,还是说了吧,正好是个机会,早纠正比迟纠正要好,错音还没有在学生的记忆里形成深刻印象,这样,对他对学生都有好处。
“李老师,我说了你可不要对我有看法。今天你在讲课时可能没注意,把‘竖耳瞠目’的‘瞠’字读成了‘堂’。”秀娴尽量委婉可说。
“噢,我事先还把课文预习了几遍,对那个字还专门注了音,可能是因为你听课,一紧张又读了半边字。谢谢,谢谢”
李老师很诚恳,不像有情绪,或言不由衷。秀娴一下放心了,也对李老师这个新同事有了好印象。
很快半学期就过去了,张校长开了个简单的期中总结会。他说:这下咱学校才真正像个学校了,不光各门课都开齐了,还把过去的短板也补上了,李老师代体育,杨老师代音乐,学校一下活跃起来,不仅有朗朗的读书声,还有了嘹亮的歌声。期中的考试成绩也不错,期终会考也一定会在公社排个好名次。大队领导还表态,要改善一下学校的环境,把院墙围起来,把门窗也要油漆一下。还有特别提一下,杨老师来的时间不长,但教学成绩很突出,这也算是口头提名表扬。
一晃就到了学期底,期终会考正像张校长预料的那样,五年级是学校的毕业班,成绩在全公社考了个第一,学校的名声一下打出去了。学校有了名声,老师自然也就有了名声。公社的教育干事给学校带来了会考第一的奖状,顺便又问了问学校老师的情况。李老师、杨老师还只是代课老师,还不是入编的正式民办教师。教育干事又多问了一下秀娴的情况,还打开本子记了下来。张校长还在想,是不是想把杨老师尽快列入民办教师,他又不好问。教育干事走后,李老师也似乎觉察到了一点什么,还和张校长问起了民办教师的事情。张校长当然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开春了,各生产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秀娴征得校长的同意,带上大点的学生到农业一线慰问社员群众,通过宣传舆论为劳动生产加油鼓劲,这还是头一次。她以学校的名义写了慰问信,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农业生产,也让学生家长看一看学生的精神风貌。秀娴字斟句酌的写了一篇热情洋溢,切合当前形势的稿子,挑选了平时朗读好的学生,事先反复练习,神情、姿势、抑扬顿挫,一点也不马虎:“亲爱的社员同志们,亲爱的叔叔婶婶们,你们好。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过年,你们没顾上再歇两天,就投入到了火热的劳动生产中。真可谓:人勤春来早,春早人更勤……。燕子早早来到北国,河边啄春泥,河边杨柳吐出了新绿,婆娑添春色。村南村北,到处都是美好的春光……。我们也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掌握知识,增长才干,将来,建设美丽的新农村。”声情并茂的朗读,迎来了阵阵热烈掌声。接着又是小合唱,小舞蹈,还有结合生产的对口词。社员们笑的前仰后合,比看大戏还感兴趣。
队长一高兴,走到前面大声说“光知道看娃些个演节目,咱也来一个。我给咱唱一段红灯记李玉和的‘手提红灯四下看’。”唱完一段,社员们听上了瘾,大喊:“一段不行,再来一段。”
队长本来就是个秦腔迷,爱看还爱唱。“能行,再来一段。没铁梅么。”
不知谁喊了一声:“秀娴上。”
秀娴一回头,是她小姨喊的。
“不行不行。”秀娴急的忙推脱。
“没事,我娃给他露一手。”秀娴小姨走到跟前小声说。
只有小姨知道她外甥女秀娴有唱戏的能耐,嫁过来,从来就没唱过戏,别人咋会知道。
社员一看秀娴不好意思唱,也想看一下秀娴究竟咋样,掌声一下就起来了。一看这阵势,秀娴也不好再推脱,再加上爱唱戏的一听别人唱自己嗓子就痒痒,只是这多年,碍于多方面的情况,从没有唱过半句,今天,小姨一搓和,干脆唱两句。
“好,来,革命样板戏‘痛说家史’”
队长是李玉和,秀娴是李铁梅,老妇女队长是李奶奶。
真是绝配,没开腔扮相就出来了。没有伴奏,干唱。社员们是听得津津有味,伸长脖子往前看,比剧院里还看地来精神,有兴致。
“啪啪啪”,掌声就没停点,一阵接一阵。秀娴唱功可要高出队长半截,社员们对秀娴一下更是刮目相看。
文艺节目结束了,队长也趁着这个机会,给同学们讲了村史,讲了村里解放前不是涝就是旱的历史,回过头又讲起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性,说明年还要修小型水库,蓄水灌溉农田,还可以养鱼搞副业,改善生活水平,建设一个更还的生活环境。也希望同学们不负好时光,趁着年轻多学知识,将来把咱们村建设好更好。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可这样的活动从来没有过,也没有听过天天见的叔叔能讲出了这么多村里的事情。
回到学校,秀娴又为学生安排了以这次慰问社员劳动为主题的日记展评活动。每个学生都写了参加这次活动的体会,由于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同学们写的朴实生动,是一次很好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主题活动。公社的教育专干,还把这次活动,作为教学典型,在全公社做了推广。
昔日无声无息的学校,近几学期,接二连三的受到公社的表扬,大队高兴,校长高兴,秀娴也渐渐有了点小名。
李老师教了几年书了,还是代课老师,也就是还没有入编民办教师,只拿队里给的工分,没有每月的几块钱。杨老师从教迟,当然更谈不上,所以,要求入编的心情也就没有那么迫切。可她不知道李老师一直惦记着这事。杨老师的表现,使李老师多少有一点危机感。每次教育专干来学校,李老师都会让校长问问情况。为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张校长自然也会常关心这些事情。
这天,教育专干又来到了学校,是想掌握一下各学校的情况,为下年民办教师入编,到各个学校摸个底。其实,各个学校的情况他都掌握,只是想在征求一下各校领导的意见,每年入编是有名额限制的,他们这学校小,过几年才给一个。今年有一个名额。校长有点为难,按资历是李老师,按能力是杨老师。专干似乎也倾向杨老师。
张校长和教育专干讨价还价,看能不能增加一个,把事情就摆平了。教育专干说没有活动的余地,增加了你的就要减少别校的,是上面定的。不过,教育专干提出了另一个方案,说把杨老师调到镇上的学校,这个问题就解决了。镇上的带帽中学学校大,名额也就多些。
张校长一听要把杨老师调走,心里一下急了,“那可不行,刚有个好老师,学校有了起色,怎么能把杨老师调走。”
其实,张校长不知道,这是教育专干曲线救国的一个策略。镇上学校是小学到初中的带帽中学,这类学校是当时教育资源不足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一直希望增加一些好老师,时常给他要人,他早就盯上了秀娴。但他知道张校长不会放人,所以,想借此来个巧要人。
教育专干一出办公室门,李老师就进来问入编的事,张校长心里多少有点烦,不知道该怎样平衡这个事情,就说,“不要着急,随后再说。”
可李老师说:“我咋看专干没走,在和杨老师说话。”
“麻烦了,麻烦了。”说着就往办公室外面走。李老师还摸不着头脑。
“老张,走了。”专干一看张校长出来了,手一挥,跨上自行车就走了。
“屋漏偏遇连阴雨,这专干也真会挖墙脚。”这本来对两位代课老师来说都是个好事情,可张校长的心情不同,自然就冒出来这句不着边际的话。
张校长的心情可以理解,谁不想把自己的学校搞好,把事情干的红红火火。他心里盘算这事情该咋样解决。名额是肯定要不来了,秀娴怕是留不住来。
不几天,代课老师入编的表发了下来,名额一个,要求学校自己按条件上报入编人员。
李老师可能也得到了消息,有点坐卧不安。听说他母亲还找了大队的书记。只是秀娴还四平八稳,像是没事一样,也不知她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许教育专干已给她说清了情况,早已经有了决定。
其实,秀娴也在作难。但她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绝不和李老师争这个名额。只是还有另一个选择,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镇上中学倒不远,也就三几里地,来往也方便。是因为村里的学生上初中都在那,所以,也就可以抽她们村的社员作民办老师。
秀娴和家人也作了商量,觉得这是好事,应该争取这个机会,拴住爸还是想让秀娴留在村小学,说不行让他找找大队的领导,或许能给他这张老脸个面子。可秀娴坚决不同意,老人家当然理解秀娴,做事不能光记着自己。这样,要想作正式的民办教师,也就只有去镇中学一条路了,要不然就失去了这次机会。既然如此,那就选择去镇中学算了,这是家人讨论的意见。
尽管张校长并没有问秀娴,但能猜出她已经知道上面的初步安排了。所以,这事就难住了学校和大队干部,报谁都有道理,不报谁都觉得不合适,实在是难取难舍。主要还是想留住秀娴。
考虑再三,学校和大队领导还是觉得,李老师比秀娴从教时间长,一直以来,工作也积极踏实,基础差不假,但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停地在学习提高,家里情况也特殊一些,也算是个照顾。至于秀娴,尽量的做工作,并积极的再争取名额。说争取去名额,实际上都清楚,那是不可能的,最多不过是为下次能解决打个基础罢了。也商量了,万一留不住,也不能硬阻拦,影响秀娴本人的前途。
张校长这几天头也有点大,不说也不好,说也不好。不是说,怕伤感情或得罪什么人,而是怕影响学校的教学。早上就见了秀娴,话到嘴边还是没说。到了下午再不能推到明天了。他想的是,在上报之前,一定要让秀娴知道学校的决定,免得误解,像是布袋卖猫似得,好事坏事,要做的公开透明,心里都畅快。
“杨老师,你下课了。来,咱说个事情。”
秀娴能猜出是说入编的事情。可坐下来,张校长先倒了杯水递给秀娴,显得有点客气,弄得秀娴还怪不好意思,忙站起来接住。张校长又说,“你坐下坐下。”弄的秀娴越发有点不好意思。接着,他从两年前聊起,往日的朝朝暮暮,点点滴滴。说学校这两年的变化,说秀娴教书的认真,教学的成绩,绕得老远,最后才说出这次这个艰难的决定,前因后果,一点没有隐瞒。秀娴也从心底感到了校长的为人诚恳,坦荡无私。言到深处,甚至有些感人。
秀娴一时不知道该怎样说出自己的决定。喝口水,顿了顿,还是没说出来。张校长看秀娴不说话,已经猜道了她的想法,这也是人之常理,在他的预料之中。拉拉家常,叙叙旧,是肯定,是表扬,是挽留,也算是告别。
“杨老师,你心里想的我已经明白了,是谁都可能和你的决定是一样的,学校需要你,但不能因此强留你。你不要因此有任何自责,愉快的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到时我们一起再分享你在新单位,作出的新成绩。走之前,还想给你开个欢送会。”
秀娴眼睛湿润了,这一刻,她的心,就像风中的小船,飘忽不定。
已到了放学时间,她走出办公室,一群学生聚集在校门口,可能是因为今天上课时,秀娴有意无意的说了句:“这节课,可能是我为同学们上的最后一节课了。”当时就看到大家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似乎猜出老师要走了。学生看见杨老师从办公室走了出来,一下都聚拢了过来。秀娴不仅代着四、五年级语文,还代着全校的音乐,平日里的唱啊跳啊,都喜欢杨老师。“杨老师你是不是要走了。你不能走,你不能走。”学生们簇拥在秀娴周围,女同学更是拉着老师的手,秀娴微微点了一下头,几个同学一下就哭了,跟着哭的是一大片。秀娴不由得也哭了起来。学生拉着不放,似乎一放手老师马上就会飞了。小孩子是不藏情的,有什么就会表现出什么。看到此情此景,秀娴有些欣慰,但此刻更多的是难受。张校长站在不远处,向他点点头又轻轻地挥挥手。
晚上,秀娴辗转反侧,难于入睡。自己虽然不是千里马,却遇上了张校长这个伯乐。没有张校长,她也不可能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也不可能施展自己的一点特长。现在有了更多一点机会,就冲着好事情去,是不是有点自私。今天,张校长那掏心的话语,校门口学生的一幕,时时浮现在脑际。学生们那可爱的脸庞,真情的泪水,深深地触到了她的心痛。给了他们就一点点真心,就得到他们这么真挚的爱,怎么就不能牺牲一点自己所谓的利益,而给他们更多的真诚和爱呢。
他拉起熟睡的拴住。“镇中学我不去了,我就在咱村学校教一辈子书。”拴住睡眼惺忪,还以为她在说梦话,没有理会,倒头又睡了。
早上一起来,拴住像是想起来了昨晚秀娴说的话,半信半疑的问:“你昨天晚上说的是真话还是梦话。”
“啥梦话,是真话。”
拴住的父母也起来了。秀娴说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家人还不太理解。当秀娴说了这前前后后,拴住爸先开腔了,“秀娴说的有道理,做人要知恩图报,不能只想着自己,秀娴这样做好。”
一晚上没睡好,早上秀娴起了个大早,像是把心里想的给同事们说说。第一个到了学校,扫了地擦了桌子,又在校园不停的转悠,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目的。学校还是依旧,可是她今天心情有些不一样,觉得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值得珍惜和怜爱。
张校长也在学生到校前来到了学校,看到了秀娴的身影,觉得奇怪。昨天说好的,离校之前她可以在家休息几天,准备准备需要的东西。虽然离家不远,但毕竟不在本村,有些东西还是应该稍微收拾一下。之前,她代的课已和李老师做了交接,李老师很高兴,心里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多年没解决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心里多少还是对秀娴有点感激,当然,也有些愧疚。
“秀娴,你怎么还来了,不知说好休息几天再来办手续吗?”张校长奇怪的问。
说是办手续,其实也没有什么手续,只是张校长说好的要给秀娴开个欢送会,再就是还要给秀娴写个工作情况鉴定,这是教育专干交代的,是让新学校对秀娴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好安排课程。
张校长想着是不是来去鉴定的,想早早到新学校报到。
“你是不是来去工作鉴定?”
“张校长,不是。我...。”
“还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说。”张校长觉得这次没有给秀娴解决编制问题,心里也还是有些歉疚,因此,也想看秀娴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的,能帮个忙,也算多少是个补偿。
“没有。我不去了。”秀娴说。
“不去了?啥意思,不去镇中学了?”张校长不解的问。
“是的,镇中学我不去了。”
“真的?”
“真的。”
“你想好了?”
“想好了。”秀娴肯定的说。
也是有点出乎张校长的预料。
“李老师,你来来来,出去买点东西去。”
李老师以为要欢送杨老师,赶紧跑过来。张校长小声做了交代。
“好。”李老师二话没说就推自行车。
“来,给你钱。”张校长给李老师说。他知道民办教师手头都紧张,更何况,李老师才要办入编手续。
“不用啦,杨老师要走了,就算我请客。”李老师是少有的大方。
“李老师,不用了,我不走了。”秀娴说。
李老师愣了一下。
“去去去,你不用管。”张校长说。
秀娴不知道咋会事。不一会李老师就回来了。张校长把几个老师叫来。
“是这,杨老师决定不走了,这对杨老师来说是个牺牲,但对学校可算是好事。我叫李老师出去买了点肉、菜,今天咱在一块吃一顿饺子,算是学校对杨老师的感谢。我请客,李老师,你也不要争着掏钱,你的情况我知道,我比你强,我有工资。”
其实,大家也知道,张校长虽然是公办老师,但老老小小一家人靠的就他一个人,一个月就几十块钱,日子也紧紧巴巴。平日里也不时穷大方,每次都是一句“我比你们强”把大家就噎住了。
学校也没有锅灶,李老师家近,放了学,他们就来到李老师家,一起动手,边说边做,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李老师的母亲还炒了几盘自家种的新鲜蔬菜,土豆、茄子、辣子、豆角,加上有肉,也是很丰盛了。李老师的家人客气的硬是不上桌,他们可能觉得几个老师在一块要说说话。
也是的,一坐下来,秀娴没说话,眼角已经湿润了。
“谢谢张校长,谢谢大家。”秀娴刚一说话,眼泪就流了下来。
“今天只吃饭,不谈工作,谁都不许说,秀娴不走了,以后有的是时间,留着以后在学校慢慢说。”张校长开腔了。
“来来来,都在这吃。”张校长硬是把李老师的家人叫上了桌子。这顿饭吃的是格外的有味道。
几年后,已是秋天,黄叶飞舞,清晨的田野已有薄薄轻霜,可一股暖流在秀娴的胸中回荡,一个好消息像春风吹过大地,不胫而走,要恢复高考了!先是道听途说,不久广播上就传来了确切消息。秀娴心里很高兴,不觉高中已毕业了十几年,从浮躁的青年已经逐渐的走入懂得点人情世故的而立之年。遗憾的是,至今虽然已经成家,但事业还是无从谈起。这样一则消息,又燃起了她的青春火焰,只不过已超过了为青春奋斗的年龄,三十多岁的大龄青年能不能再参加高考还是个未知数。正在她疑惑之际,上面有了好消息,中央有关部门,考虑到国家急需人才,老三届不曾参加过高考,特地让老三届超龄的学子加入到祖国选拔人才的行列,这不啻是天大的喜讯。这个熬人的高考,一等就是十多个春秋,为这一天,她不知做过多少梦,原以为这也只能是一场梦罢了,不想着这一天真的到来了。
有了机会就不能错过,人生能有几回搏。小了说,是为了自己,大了说,也是为了国家。停止高考十年,人才青黄不接,我们何不承担起这份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回到农村以来,她作过好多梦,那只不过是,不再受歧视,好好劳动,教好孩子,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可怎么也没有想到,能再拿起书本,走入高考的考场。
栓住的媳妇这回要飞了。村里人都开拴住的玩笑。拴住心里不是不打嘀咕,自己本来就没念过多少书,秀娴原本就是个正儿八经的高中生,这回又要考大学,这差距不是一下就成了十万八千里。考上大学这还能回来吗?拴住也想这些。但他想的和别人还是不一样,人各有志,但你要有那有志的本事。自己不行,再拦住别人,那是啥人。栓住是老实人,生长在这样一个缺少文化但不缺传统美德的家里,心里是满满的善良。他们平时尽管没有多少共同话题,但他知道疼媳妇,知道媳妇的心思。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是天经地义谁都知道的道理。可促着扶着人往高处走的未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拴住想,咱帮不了人总不能害人吧。考学是大事情,关乎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想拦也是拦不住的,也不能拦,对媳妇来说,那是一个从小就有的理想,那是梦寐以求的,心里再有担心,也不能拦着。未必只有拴住是这样想法,公公婆婆也有想法,年龄那么大了,娃也不小了,又要上学。考上学还能回来吗,还能跟拴住过吗。可一想,多年来媳妇对家里的贡献,也不好意思阻拦。这就是朴实人家的为人,也可以叫着劳动人民朴素的胸怀吧。
对于秀娴这会来说,也未必是想跳出龙门,去做个城里人,还没有到那一步。她只是潜意识里要去学习,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做个更有文化的人,也没有想通过考学离开拴住,离开拴住家。要说十几年前,那和现在不一样,就是想通过考上大学走出农村,改变生活环境,做个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可现在不同了,成了家有了孩子,日子平淡,但一家其乐融融。也许是没有比较,还没有进入某一个环境,她觉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未必就不好,祖祖辈辈还不就是这样生活过来的吗。更何况,拴住一家人这么善良,自己年龄也大了,上大学、在大学校园里走一遭,也就算圆了个梦想。
秀娴心劲很足,异常的兴奋。为此专门回了趟娘家,一来看看不轻易见的父母,二来想把当年的书本找出来。母亲见了秀娴免不了问问婆家的情况:秀娴说好着哩。这也是真心话,这几年又当队长又教书,有着在娘家从来不敢想的待遇和机会,秀娴妈这是知道的,当初把秀娴嫁过去,心里还觉得委屈了女儿,可后来知道了这些,心里又得到了很大的安慰,女儿的才能终于有了展现的机会。
秀娴也不免要问问嫂子秋云和哥哥过的怎么样,对父母孝顺不孝顺。她妈高兴的说:“你嫂子好的很,这中间有我娃的一份功劳哩。你嫂子每次去你家回来,都把你夸个不停,说你对她哥、对她父母怎么好,就学着你对待我们。你嫂子又泼辣,仗着娘家是贫农,敢说敢做,咱家在村里也有了地位。”母女俩离得远,交通也不方便见的少,一见面就是说不完的话。这回回来又是为高考的事,母亲更是高兴。但不免也问问:“考大学拴住同意不同意?”
“同意。妈,我那些书还在不在?”
“在。那是我娃的宝贝,我还敢丢了。”
到这,才说到正题上。母亲了解女儿,怕把书本丢失或受潮,母亲把上中学时的书,一本一本整齐的收拾在阁楼上的箱子里。其实,这还多亏了母亲,当年秀娴一听参加不了高考了,一气之下,就要把所有的书撕掉烧了,是母亲硬拦住了,说留着还会有用的。要不,这些书早就化为灰烬了。秀娴赶紧上楼,打开箱子,一股有点陈腐的、书本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当年中学的书一本不少。时隔多年,又一次翻开那熟悉的课本,岁月的记忆随之打开,灰尘掩盖不住青春的忆,那时的春花秋月,那时的晨早夜晚,朗朗书声,犹闻在耳,历历在目,是兴奋,但多少还还有些悲伤。
在那段时间,曾有读书无用的思想流行,多少人都像秀娴一样,或把书本束之高阁,但更多的是付之一炬。后来,临其高考。一时各种学习资料十分的缺乏。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一塌模糊,不知从何下手。缺角少页,卷的像牛肉一样的旧书也成了宝贝。秀娴有这些书,也算是雪中有炭。
其实,中断十年的高考突然地恢复,多少人都是高兴地不知所措,但也始料未及。要么丢下书本多年,要么功底不够扎实。一群人都是仓促上阵,拼的实际上是老本。没有老本的碰碰运气,有老本的就是千载难得的机会。没有过多机会复习或学习,更没有复习的方向,大部分也是抱着临阵磨枪,不亮而光的想法,拼的就是多年前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积累。秀娴早年的基础好就是优势,这也算是对多年前没能参加高考的一个回报。
那是一个太有诱惑力的竞争,那又是一个最公平的竞争。只要有这个愿望,有这个勇气,都可以上阵一决高下。正因为如此,所有适龄青年,放下手中的锄头、铁锤、教鞭,放下等等的等等,或为跳出农门,或为改变生存环境,投入到这个行列一试身手。但不管什么目的,其最终结果,都是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停止高考多年,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对于整个社会,高考陌生的已仅仅知道这个名字,根本就不知从何下手,从上到下,从考生到招生部门,都在摸索并进行着精心的准备。那是一次重开选拔人才的盛会,从而,也就理所当然的牵扯到全社会。对于各个部门,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公社下了通知,要在公社召开有关高考的专门动员会。动员会上公社的教育专干,讲的绘声绘色、情绪激昂:“高考对我们青年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福音。他既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每个有志青年实现远大理想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不能错过这个人生美好的体验,要有信心去领略生活道路上的奇幻美景。”大家听的热血沸腾、心旌摇动,暂短的窃窃私语,接着便是雷鸣般的掌声,不只是因为教育专干讲得好,还是各自为自己加油,似乎前途一片光明,美好的未来一下就来到眼前。秀娴比那些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显得要理智些,岁月的磨练,已是她渐渐成熟和内敛。她知道这是对知识的检验,不是凭热情、凭一气之勇。拼的是知识的积淀,应该静下心来仔细的梳理,从拾记忆、从拾以往,用较厚实的基础,敲开理想之门。
秀娴一边备考,一边还要上课。张校长知道她报名参加高考,想给她一段时间的假,秀娴没有同意,他觉得自己考试固然重要,但学生的学习也同样重要。于是张校长便调整了一下秀娴的课程,使她能有更多的空余时间自己安排。家里吵闹,秀娴就在学校复习,常常会学到深夜。学累了,她会漫步在静静的校园,一轮皓月挂在天空,思绪瞬间也会驰骋于万里星空,尽享自由与轻松。她会想,她昔日的那些同学一定和她一样,也以书为伴,兴奋地度过这一个个难眠之夜,憧憬着一个崭新的未来。
人们似乎近乎疯了一样,不仅仅是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知识的渴望。如千军万马奔向战场。人如潮涌,说是去赶集,一点也不过分。熙熙攘攘,接踵摩肩,大多可能是盲目的走向了陌生考场,试图越过千人蜂拥的独木桥,幸运者之幸运可想而知,只是幸运者其幸运并非来自于幸运,而来自于汗水。
秀娴考过语文,心已经有了几分的把握。近年来,她一直代着语文课,使她的语文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基础知识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作文又正好碰上了她的点子,
考生在相互的议论着考试的作文,七嘴八舌。秀娴凑在那听着他们的议论,她明显的感到,很多考生把作文的重点很容易的放在了“战斗”上,明显的忽视了“一年”这个十分重要的要素,没有这个时间跨度,那就意味着有脱题的嫌疑。秀娴既突出了“战斗”,又不时照应着“一年”。她暗喜自己的作文是成功的,考上大学又有了几分把握。
“老师,发榜了,发榜了。”秀娴的学生也知道老师参加了高考,尽管他们还不知道高考意味着什么,但觉得是一件大事。因此,得到发榜的消息,就想自己参加了高考一样的激动,使劲喊着,来告诉老师。
秀娴心里一阵紧促,风急火燎的骑着自行车向招生办奔去,耳边只有风声,没有了树,没有了草,没有了行人。眼睛耳朵对周围无关高考的一切,已无所感知。
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踮着高高的脚跟,伸着长长地脖子,眼睛似乎要看穿墙上贴着的红红的大纸,在人名里急切的搜寻着自己最熟悉的名字,挤在前边两个人头的中间,手不自觉的扶在陌生人的肩膀,眼睛似乎有些模糊,眨巴了再眨巴,秀娴笑了,不由得喊出了声:“初录了。”她似乎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周围的人,有人回过头看着她,她才感觉有点失态,三十多岁的人了,还这么沉不住气。也不能怪秀娴,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喜讯啊,十年啊,十年等一回。静下神来,她看到了高考红榜两边是醒目的对联,“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熟悉的诗句,此时,是那样的激荡心扉。
回家的路上,料峭的寒风,使她一时激动的心情恢复平静,这只是初录,后面还有好多环节在等着。体检,政审。想到政审,她的心里就不安起来,娘家的成分是她的心情有些沉重,甚至有些灰心,多年前哥哥当兵就是因为家庭成分受到了影响,当时哥哥也是抱着一腔的热情,可是,政审关破灭了一切的希望。这件事似乎也在秀娴心里留下了阴影,一提政审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想到这些,不由得叹了口气,高兴劲一下消了大半,一时觉得,前面的一切努力,或许不过就是个空喜欢罢了。
乘兴而来,应该是带着喜讯而归。可一些往事又是她的心情低落下来。她家没有自行车,刚才骑的自行车是借张校长的。张校长见秀娴回来,忙过来问:“没问题吧,秀娴?”
“还可以,算榜上有名吧。”秀娴努力调整着情绪说。
“有名就有名,怎么能说算榜上有名,多好的事情,怎么情绪不高?”张校长不解的问。
“还只是初录。”
“噢,为这烦恼,没有必要。有了初录才有正式录取的可能,秀娴,你就静等佳音吧,先祝贺你。”
“谢谢张校长。”
“我是希望你考上,又怕你考上。你考上了,在哪再寻你这么好的老师呢?”,张校长说的是心里话。
“你放心,我考上了,毕业一定再回到咱们学校。”
秀娴说的是不是心里话不知道,但张校长是绝对不相信的,别说咱们公社,就是把全县找遍,怕也没有一个有大学毕业生,回到家乡当小学老师的。张校长也只是当着秀娴说说而已。
这几天,秀娴格外的关注邮递员的到来,熟悉的自行车铃声一响,心里就一阵紧张,竖起耳朵等着叫“杨秀娴,挂号信。”可每天都没有听到期盼的叫声,都是无奈的目送邮递员的身影消失在村外远远的拐弯处。邮递员都熟悉了她是的神态,有意无意的向走出屋门的她瞟上一眼,她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偶尔听到一阵脚步,她也会联想到是不是给她送什么东西来了,自己都觉得好笑。
她知道,这种心情只有等到确切的消息,不管是好是坏,才会平静下来。这种煎熬实际上是对某一结果的过分期待。她也知道,过分的期待,失望的打击会更大。但又有什么办法?时值学校寒假,又不能通过教书、上课转移注意力。熬人的等待。天天扫扫院子,整理整理房子,家里的事情寻得做做。她没有给拴住讲她心里想的,拴住还误以为他媳妇可能要上学去了,想多做点家务,不时的还提醒,家里的事做不完,你安心去上学就行了,家里有我。秀娴也不解释,时不时的发出一声叹息。更有意思的是,婆婆觉得媳妇要远去上学了,家里经济尽管紧张,但也要给媳妇做个新铺盖,还不忘叫拴住弹点棉花,急着给媳妇缝个新被褥。秀娴怕邻家看见,到时候没考上笑话,但还挡不住。一时闹得秀娴都有点不好意思出门,因为,村里人见了就有要问,问得她真不知道咋样回答。
其实,要是真的没考上,秀娴可能不会十分的在意,那是你自己的本事不行,再退一步讲,明年还可以再考。害怕的是考上了政审通不过,那可能永远就关上了考大学的这扇门。
考大学的人不少,真正能考上的没有几个,有一个考上的,十里八村都会知道。这不,考试结束一个多月了,已听到前村有个小伙考上了,一时也成了有关系没关系的邻里百姓闲时说话的主题。毕竟十几年没有高考了,这本来就是个新鲜事,再加上考上大学那就可以跳出“农门”,就像过去的金榜题名,尽管意义已经古今不同,但传统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力还在老百姓心里存在。这个消息当然秀娴也听到了,渐渐听到两个三个的考生也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应该是已接近录取的的尾声了,一种不好的预感笼罩在她心头。
怎么办?考上了要有考上的打算,考不上要有考不上的安排。张校长也在等着她的信,要早早做好新学期教学人员和课程安排。她定不了,其他事情都定不了。
秀娴犹豫再三,觉得还是应该去招生办问问,有没有录取就安心了。秀娴忐忑的来到招生办,招生办的的同志告诉她:娘家社会关系复杂,政审还没有结论,待定。证实了自己最初的担忧,一切如她所料。
不久,招生办又正式通知她:政审已有结论,家庭及社会关系影响部分大学的录取,普通大学可以录取。也就是说,有些特殊的学校不能录取,象今年秀娴报的师范大学是可以正常录取的。但遗憾的是各校的招生已经基本结束,今年将与大学失之交臂。招生办的同志善意的提醒她,对今年的录取不要再抱多大的希望了,回家认真准备再考,因为,已有消息说,今年七月份还要举行一次高考。
不久将会再举行高考,对秀娴多少是一些安慰,但她还是感到遗憾,尽管政审已经有了结论,这是好事,可自己年龄已经大了,一次是一次的事,下一次也不一定能考上。也没有办法,只能接受现实。
得到这个消息,拴住也不知道是高兴还是难受。村里人尽管是开玩笑说媳妇要飞了,但他心里确实有这个担心,自己就是这个样子,初中也没念到头,尽管从来没有听见过媳妇说他没文化,但这在大家都不注重文化知识的年代,可能有意无意的会被忽视,把他不作为考量一个人能耐大小的明显标志,可近年像是不同了,知识文化渐渐摆在了人面上,这没文化成了明显的欠缺,年龄长了些,更觉得知识的重要。就说现在这村里把,搞个小农科种田,村里打井的技术员,村里的电工,他沾不上边,有点技术的活,他也不敢弄。秀娴要是考大学,他嘴上没尽管不说,心里的压力却不小,说不定哪一天媳妇会真的飞了。可当真的知道媳妇没录取,又有些心疼媳妇,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媳妇在考大学上的用心,写呀画呀,深更半夜的翻书,近一段时间,晚上就没睡过安稳觉,天天盼着有好消息。看着媳妇伤心的样子,安慰吧,也不知从何说起。只能是多问些寒冷,多做些吃喝,活多干些,娃多照顾点。
秀娴并不完全知道拴住的心思,也许是她把全部的心思用在了考试上,也许她从没有想过通过考大学改变命运,离开拴住。当初来到他家,就是想好好的过一辈子,更何况她还是换亲,还有更多的一层考虑。
学校开学了,秀娴照常来到学校,校长说:“尽管你没有被录取,但没有录取的原因已说明了一切,证明了你有好的知识基础,也证明选你做老师是合格的。旧的一页该翻还要翻过去,开学了,学生还在期待着你给他们上课呢。不要气馁,七月份再考,相信你一定能考上。”
校长的话也提醒了秀娴,应该尽快走出阴影,教好书,上好课,做好当前的工作。领了新课本,不停地就忙着备课。这学期校长又给她压了教一年级拼音的担子。也算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不觉已两个星期又过去了,秀娴已渐渐走出落榜的低落情绪。一切如旧,早出晚归,上课下课,正常有序,充实也有趣。这就是秀娴,干就要干好,不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来,不自寻无为的烦恼。
事情也怪,你不想啥反而来啥。这不,正在批改作业的秀娴就听到学生在喊:
“杨老师,有人找你。”
秀娴应着就有人掀开了门帘。她见过几面,是县招生办的同志。
“秀娴同志,先恭喜你,你被师范学院的录取了。由于,是特殊情况,今天,我特地专门为你来送录取通知书。”
“真的吗?太谢谢你了。”
“真的。我们向有关部门反映了你的情况,是我们政审耽误了你的正常录取,师范学院正好有补录名额,就把你补录上了。”
“谢谢,谢谢。”秀娴高兴的不停说谢谢。
真是出人预料,也是喜出望外。秀娴要走了,校长是十分的不舍,何止是校长,学生也更是舍不得,就像此前的调动,难得的一个好老师。可这次不比上次,真的是不能挽留了。上次秀娴调动,校长给秀娴准备了个临别纪念品,一个笔记本,没有用上,正好作为这次临别的纪念了。秀娴打开扉页,是张校长用心写的赠言:
“秀娴同志,祝贺你考上大学。希望你不忘家乡,能学成归来。全体师生赠。”一群孩子站在门口,看着老师,鼓罢掌,流着泪挥起小手再见。
秀娴不由自主地把笔记本紧紧握在手中,激动地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但泪水的含义可能只有秀娴知道,也许是来自于考学的艰辛,可谓十年磨一剑;也许来自于学校师生的深情厚谊,可谓是伯乐、可谓是知音。有了用武之地,才华得以展示,也可以说是尽己所能,为家乡教育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这算是家里的一件大事,拴住妈尽管心里隐隐有一点不可名状的担心,但还是高兴的忙着为媳妇准备这准备那,多亏早几天做好了被褥,不然,这通知来的迟,马上就要去报到,现在再做就已经跟不上了。可到现在也没来得及给媳妇做一件新衣服,到省城里上大学,不比在村里凑合点就行了,好坏应该有一半件新点的衣服。可秀娴咋样都不让做新衣服,说在娘家时有好多早年的衣服,都没太穿过,跟新的一样。也是的,家里的情况就是那样,一下哪来那么多钱买这买那。好在这几年她的身形也没多大变化,刚过门时她还穿过那些衣服,每次一穿都得到村里大小媳妇婶婶的啧啧声,那都是中学时代穿过的衣服,当时也算是时髦的,这几年再没有穿过,原想着再也没有机会穿了,没想到现在又派上用场了。
本想就是自己上大学,不想,淳朴的村里人也来到家里,手里还拿着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说家里也没啥好东西,算是为秀娴饯行,恭喜咱村出了个大学生。一家之喜一下也成了全村之喜。
一大早,秀娴要上学报道去了,原本说拴住骑个自行车把秀娴送到车站,不想铺盖卷有点大不好拿,再加上儿子牛牛一定要跟着送妈妈。队长一听,给秀娴了个特殊待遇,把队里的手扶拖拉机开来,一家三口坐着手扶拖拉机去车站,村里人也来到村口相送,秀娴不由得眼眶又湿了。老队长还在那嚷嚷着:“这可是咱村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想不到还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外来媳妇,少见啊。谁家再有考上大学的,还享受这个待遇,队里派拖拉机送到车站。”
秀娴透过车窗向外招手,拴住抱着儿子跟着火车向前跑着,火车越来越远了,儿子大声的哭了起来。拴住心里当然更难受,未来是什么,对他来说,还是一个未知数。
村庄不停地向后方退去,渐渐远离了家乡,远离了拴住,远离了牛牛。牛牛还在哭吗,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儿子,刚才孩子的哭声,使她的心情一下难于平复。都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如今都三十了,还弃家舍子的来学习,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可给家人和孩子带来了苦楚,不知是不是自己有点自私。到了这会,秀娴又想起这些。哎,只是希望时间快些,赶紧毕业,赶紧回去。还没报到,就想着毕业的事情。
三月的天气,风和日丽,校园一派春光。夹道高树,绕坛鲜花,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欢迎新生的大横幅还挂着,彩旗依旧在空中飘扬,只是已不那么鲜艳,但这些毫不影响秀娴激动的心情。她这个“上了年纪”的、迟到了的新生,提着包,扛着被褥,引来了不少的目光。她满头大汗,正不知在哪儿报到时,就听到有人在喊:“秀娴,秀娴。”不远处有人在招手。秀娴定睛一看,惊奇的发现,竟然是光明。“光明,是你,你怎么也在这?”
应该我问你才对:“你怎么大包小包的,该不会是来报到的吧?”
“你说对啦,我是来报到。”秀娴喘着气回答。
“噢,怎么来的这么迟,那个系?”
“中文系。”
“太巧了,咱们一个系。”
“好多年没见了。”
“快十年了。”
“赶紧先带我报到。”
“向前,左转就到。”
分别多年的老同学,曾有过一点难忘的不愉快,可还是一见如故,考上大学的喜悦冲淡了一切。光明说着接过秀娴的行李,秀娴一下觉得轻松了许多。帮秀娴报完到,又安顿了住处。
“秀娴,你刚到先休息,下午我请你吃饭算接风洗尘。”说着光明就要走。
“怎么是接风洗尘呢?你俨然像个主人。”
“我比你早到一个月,不就是主人吗。”
“还应该有我们吧。”秀娴的舍友也是光明的同学开玩笑说。
秀娴和舍友们打着招呼,大多是十八九岁的小妹妹,也有一两个年龄差不多的。年龄相近的不免话题就多了,一问也是十年磨一剑,一下就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抒发着人生的感慨,庆幸她们抓住了青春的尾巴,实现了许久的梦想。
“那么远你怎么一下就看见了我。”下午一见面,秀娴就问光明。
“嗨,你十年一贯制,穿的衣服还是高中时的衣服,发型不改。更重要的是你驻颜有术,还是个中学生的样子。”
“是吗?”
也是的,多年来她的衣着发型一直保持着过去的风格,也不是故意这样,而是环境使然。再加上,这几年一直教书,少了风吹日晒,容颜还算保持的不错,也不是光明说的什么驻颜有术,但也确实不显老,多少还有些中学时的影子。
光明已有些不一样了,要时髦成熟一些,浅色拉锁夹克,擦得铮亮皮鞋,偏分头,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神态就像个干部模样。光明也确实是干部,几年前已从以农代干转为国家正式干部,这次考上大学,也是带薪上学,不然,怎么会很有底气的说请秀娴吃饭。
吃饭中,光明说,尽管没有联系,但猜想秀娴会考大学,也一定能考上。秀娴也说知道光明会考上大学的,只是记得光明过去喜欢的是理科,怎么考的是中文专业。光明说,在公社干了好几年了,经常要写写材料,常要用到文科知识,这样就想把文学水平提高提高,免得大学毕业了,三十好多岁,又从事一个陌生的职业。想不到这样的改变使他们有机会从新相见,多少有一些象是多年前的约定。
吃饭似乎成了次要,并不知道菜的味道,谈天说地,完全沉浸在对往日回味之中。有说不完的话,似乎在做梦。谁能想到还会有这个机会,能在大学校园里重逢。他们共同回忆着高中那段美好的以往,谈论着不可预料的人生,有喜有悲,有青春的美好,更有太多的不如人意。不过,当他们提及那时的同学时,他们的人生轨迹也不过同样如此。人生就像世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严冬,何能感到万紫千红春天的温暖与美好。其实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水,起起伏伏,跌跌撞撞,终究投入到大海,尽享宽广与澎湃。奋斗才是真理,何必怨天尤人。怕的是你坚持不到春天,奔流不到大海。自然界的一切和人都是那样的相似,要知道命运如何,就看看自然界的风风雨雨,若遇诸多的不如人意,就看看岩竹雪梅。那或许就是自然界不经意间对人类的写照。
课余,他们不免也会徜徉于校园,看着硕果累累挂满枝头,感叹春华芬芳的时代,已只能是美好的回忆。三十几岁的年龄,虽说他们已是古人讲的而立之年,但重入校园,整天和那些二十郎当岁的同学在一起,也平添几分年轻人的浪漫与畅想,不免也就谈起今后的人生。
“秀娴,过去有些事情,我可能做的有些不好,你……。”
“光明,不要说这些,你我都经过了世事的磨练,如今也算是半个知识分子了,应该清楚,我们每个人不仅仅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所以,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也是为母亲,父亲,为每一个亲人活着,为社会活着。自然,我们的所作所为,也要为周围的一切所考虑,或者说为它们所约束,这是每一个人都躲不过的。所以,我们的所作所为,并不能完全为我们自己所控制,也就自然不能说是对或是错,更不能把这些不尽人意的结果归结为自己的对与错,更不能脱离已过去的时间和环境看待以往。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做的一些妥协让步,或者说留有的某些遗憾,何不能说,是我们做出了的牺牲,成全了其他呢。倘若是这样,何必有愧疚和伤感呢。”光明没有想到秀娴是这样的理智和宽容,因为,他老想着自己当初的悄然离去,对秀娴是一个伤害。现在正好有这个机会说明一下当初的心迹,原本想着秀娴会控诉一下他的无义,因为,他从内心还是喜欢休闲,也想以此得到一点心灵慰藉。而她这样的回答,更加重了他的自责。
“我觉得你说的这些,更像是在说自己。或者说委婉的表达一下内心的感慨,抒发多年生活的不尽人意。”光明接着说。
“假如是这样,我心里应该为此高兴,那说明你这些年过得还不错,或只是稍有不尽人意,我也为你感到高兴。我们班那些高中生,如你顺风顺水的不多。”
“可我们班像你的也不多,应该说是受了更多的委屈。”
“你说的是换亲的事吧?”
“是的,我总觉得这事和我也有些关系。”
“或许,但也不完全是。”
提到这些,秀娴有些伤心,她扬起头,看向远方,不想让光明看见她湿润的眼眶。光明心里也有一些酸楚,触近秀娴想拉一下她的手,递上手帕。秀娴躲开了,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了手帕。这些往事秀娴实在不想提及,因为,那毕竟倾注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过多的情感,但终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不能不说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这些其实已渐渐谈去,得到安慰的是,她的父母哥嫂因为她,有了还算好的现在。何况,拴住一家人确实对她很好,朴实善良,用中国千年的人伦常理,在努力地维护者她们的家庭婚姻。同时,到了拴住家,她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转变,当队长、做老师,应该也是光彩的一段人生。拴住是比不上光明,但人生哪来那么多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没有得到的就一定是美好的吗?这个谜底是永远无法解开的。可她今天眼眶的湿润,她也无法明白是为了什么。
他们也谈未来。
“你毕业了有什么打算?”光明问秀娴。
“还没想好。服从国家分配,像我们年轻时候一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秀娴半开玩笑似的笑着回答。
“我也有这个想法,我们现在年龄也不算大,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国家正需要人才,我们虽然还不能称得上是人才,但就像你说的,也算是个知识分子,到边疆去,为四化建设,添砖加瓦。”光明不像是在开玩笑,一脸的认真。
秀娴到没想到一句开玩笑的话,光明当成了真。秀娴倒没有怕边疆艰苦,她可能有另外一种牵挂。留在城里或者到边疆,在秀娴的心里都是美好的,甚至说,撇开其他,也是一件幸福事情。到边疆去,倒艰苦的地方去,也不是唱高调,心里实际上就是这么想的。当然,也谈不上什么觉悟,只是对她来说,是一次人生的尝试,或者是年轻时的一个理想。
晚上,秀娴失眠了。她想到了儿子,想到了拴住,想到了拴住一家。这些年来的一幕一幕,像电影一样,不断地在眼前闪过。还会时而闪现拴住,时而闪现光明。想到城里想到农村。想着今天和光明谈话的前前后后,似乎能感觉到光明的某一种想法。
他们曾谈到各自的家庭。
“你的孩子几岁了。”秀娴转换了话题。
光明没有回答,像是不愿多提这些事情,似乎有什么心思。
“你的孩子呢?”光明反问。
“四岁了。”
“你的孩子呢?”秀娴又问。
“我还没有孩子。”
“怎么会呢,你不是早结婚了吗?”秀娴不解的问。
这回是光明看着天,半天没有说话。秀娴和光明多年没有联系,两人居住的距离又比较远,所以相互间的情况并不十分清楚。
光明的媳妇是他在公社以农代干时认识的,叫田悦。田悦的父亲是农学院的老师,不知道什么问题从老远的城里下放到了小县城,一直在县的农场研究着他的小麦。田悦一家跟着父亲也来到这里。她高中毕业就在公社做妇联工作,但性质还不是国家干部,也是临时性的。光明和秀娴也是在这时断了联系的。当然,秀娴不知这些。两个年轻人天天在一个院子里工作,又都是有文化的高中生,一来二去就熟悉了,了解了,就多少有些其他的意思。其实,田悦的母亲是反对他们谈对象的,理由是,他们来自大城市,可能迟早要走的。再一个觉得,她的女儿和光明处对象,还是有些门不当户不对。可是一年两年,女儿也大了,回城的事情也不见动静。再加上,光明虽出身农村,但并不土气,又是正儿八经的高中生,也就默认了这桩婚事。光明的母亲是求之不得的,不长时间,光明就转干了,这门婚事就这样定了。光明娶了个大城市的媳妇也是轰动一时的,不仅人长得漂亮洋气,说话也和收音机里的一样。村里的年轻人都很羡慕光明。只是那些老太太并不买账,说人长得是好看,可说话格哩格啦的,半句都听不懂。她一说话,老太太们就笑,田悦还不知咋回事。光明母亲和她们不一样,感到很风光,很有面子,心里还暗暗把媳妇和秀娴比过,她是怕儿子心里还有秀娴,背后里还悄悄给儿子说:“模样不比秀娴差,还是大城市的姑娘,见多识广。”要说这媳妇确实没啥可挑剔的,嫁到光明家,光明算是高攀了。可有一桩事情,不太顺光明母亲的心,结婚一年多了,也不见个动静,想抱孙子想的晚上睡不着。问儿子也就一个句话:“妈,你着急啥哩。”开始一半年还耐着性子,两三年过去了,还没个动静,光明妈就有些着急了,一问光明,光明就躁,他妈也躁,闹得不欢而散,也显得家里气氛不如从前。后来也就出现了,一个懒得问一个懒得答,就这么拖拖拉拉的过。前几年,父母落实政策回了原单位,媳妇跟着父母回了城,两人聚少离多,也不象以前那么缠绵,但两人还是有些感情基础,还是一家人,谁也没有提到离婚二字。这也就是光明不愿谈起家事的原因。随后光明把这些也告诉了秀娴。当然,光明只叙说事情,没有谈到他们两人的感情。这说明他们暂时的疏远,也只是可能与没有孩子与距离远了有些关系,但这些都不是导致一对夫妻分开的绝对因素。
秀娴这两天心里有点乱,四年时间真快,转眼就要毕业了,独自走在校园的大道上,飘落的黄叶不时从衣服上滑落。花园里的树下,叶子稀稀疏疏形成了树冠的轮廓,大多数的叶子还依旧青绿,微风里还有桂花醉人的香,景致并不逊色春天,甚至美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心情总没有春天那么好。
秀娴上学四年,拴住没太去过学校几次。他觉得自己土里吧唧的怎能进这样高雅的地方,那怕是来看自己的媳妇。其实,说真话,要是不是媳妇在这上学,他还真敢硬着头皮在学校了走一走,可秀娴在那里上学,一下打消了他走进校园的勇气。别看拴住是个粗人,也有细的时候,他怕去了给秀娴丢脸。
这不,在秀娴的一再说她想儿子了,拴住才答应带着儿子一块去学校看看秀娴。其实说想儿子也算是她的一个借口,不然他怎么会来呢?她是想借毕业前,让拴住和儿子到省城见见世面,看看街道跑的带着辫子的电车,看看笼子里的老虎。信写了两三封,才得到在毕业之前来学校的确信。
国庆节就要到了,随风飘扬的彩旗,已多少有了一些节日的气氛。这一学期,除了毕业论文,课程已经很少了。同学们也借这段时间,好好看看待了四年的城市。节日临近,有的同学已经准备出发到附近的地方名胜看看。也是的,他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真是如饥似渴,把所有的时间都用的了学习上,难得有这样一个相对轻松的假期。
她不时来到校门口,不知是宿舍里的谁走露了风声,她也只告诉了宿舍的同学,说拴住要来。为这大家开玩笑,要看看秀娴铁了心的如意郎君。因为,学校时有哭诉陈世美的事情发生,特殊年代,有一批象秀娴一样的大龄学生,他们已经结婚,甚至孩子已经不小了。考上大学,身份有了变化,也就有了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事情发生。为这,同学们没有少开秀娴的玩笑,每个假期回来,同学首先问的就是离婚了没有,这似乎已经成了同学和秀娴见面时的问候语。其实这中间,也包含着同学们善意的“提醒”,迈出大胆的一步,走出一片新的天地。毕竟像秀娴这样的情况太少,身份和地位明显“倒置,即就是目前勉强的生活在一起,后面也可能会有不可预测的不尽人意,或是悲伤的结果。可似乎秀娴不为所动,或者说讳莫如深,从来没有期待的表态和结果。只所以这样说,是从来没有听到秀娴对丈夫评价的只言片语,可能也仅仅听到过“老实人”这样的高度概括。就要毕业了,拴住要来了,这不会是最后的晚餐吧。
秀娴出了宿舍,她的舍友就知道去接拴住了,从家乡来省城坐车的时间她是知道的,尽管没有电话联系,但到学校的大约时间,她也能估摸个八九不离十。远远就看见拴住领着儿子伸长脖子,东轮西瞅的寻目标。还是儿子眼尖。
“妈妈、妈妈。”喊着就跑了过来。
“小心。”秀娴赶紧过去抱起来儿子。
“又长高了,妈妈都抱不动了。”
“妈妈,我饿了。”
“爸爸背了那么大个锅盔,你咋能饿呢?”拴住背上的的大锅盔,就像一个无形的招牌,老远就能看到,家乡来人了。
“爸爸不让我吃。”
“妈说这是专门给你烙的,咱那没有啥,锅盔馍对城里还是个稀罕,叫你的同学都尝尝。我怕一掰,圆圆的锅盔有个壑壑就不好看了,就没敢给吃。” 拴住赶紧过来解释,怕秀娴误解了他。
大大的锅盔,金黄金黄,上面还有细纹组成的花,就像一个一个淳朴的艺术品,很是漂亮显眼,引来过往同学的目光,走远了,还有回头看的。弄的拴住都有些不好意思,秀娴也有点不太自在。
那确实是拴住妈的一片心意。磨的是陈麦,陈麦有劲撕,用最好的细细的“二掺面”,二掺面最白。拴住烧锅,烧的是麦秸,麦秸火“攘”而且能烧匀,焦花恰到好处。拴住一路小心翼翼背着,怕碰掉一点就不好看了。荃荃的香,老远都能闻到,儿子牛牛是不是的凑到锅盔跟前闻一闻,拴住硬是没舍得给儿子尝一点。
秀娴没想到一路上儿子都没有吃东西,后悔没提前给儿子准备点吃的。正想去商店买点饼干,就听见“嗨……。”吓了秀娴一跳,几个年龄相仿的同学喊着拿着饼干面包跑了过来。“叫阿姨”。牛牛没有见过这世面,转身赶紧把妈妈抱住。“赶紧叫阿姨。”秀娴拉着牛牛转过身。“阿姨。”
几个阿姨把一堆吃的塞到了牛牛手里。回过头她们又和背着锅盔的拴住打招呼。“你好,勇士赴战场来了,还带了这么漂亮盾牌。好香啊。”看到这些有知识美女,拴住实在有些不好意思,回话的腔调都有些变了。
“你们好。”
“都是我的同学,李梅、张兰……。”秀娴做着介绍。
“还有一位呢,在那。”张兰指着不远处。是光明。
秀娴觉得有些意外,想变魔法一样,一下变出了这么多人。
她不知道,这是几个年龄相仿的同学提前设计好的。毕竟在一起朝夕相处了四年,她们也知道了秀娴和光明昔日的情况,这也是她们有另一种期待的理论基础,也是秀娴奇怪光明突然出现的原因,是“内线”们提早给光明通了消息,她们是想给秀娴一个惊喜。在得知秀娴的丈夫要来学校的消息后,就决定一起接待一下这个“稀客”。毕竟在一起的同学,结了婚的,爱人都来过学校,唯独没见拴住来过。为了不至于因为全是女士使拴住显得拘束尴尬,特邀了光明这个特殊嘉宾,不过这个嘉宾确实有些特殊,也有特殊的意义,只是秀娴事先并不知道,拴住更不知其中的原由。
吃饭间女士们更多的是逗逗孩子,招呼拴住也只有光明了。光明来自农村,又是在公社当过干部的,和干农活的乡亲交流,是轻车熟路,当然能找到许多共同的话题,问问庄稼,问问收成,问问猪呀鸡呀,农事农节,拴住觉得很亲切。拴住还问秀娴,大学生也有知道种庄稼这些事情的。秀娴指着光明说,这是咱乡党,还算个小小的父母官呢。拴住说,怪不得说话这么近。一下也不那么拘束了,话也多了起来。
“来了就带着孩子多转几天。”光明说。
“也不能多待,一半天就得回去。地分到户了,庄稼的事情自己要多操心,十多亩地的麦子还没种进去呢。”
“那你也成地主了。”
一帮女同学听到他们说话,接过了话茬。大家都笑了起来。秀娴低着了头,没有跟着笑,也没看到脸上的表情。
第二天,拴住就急着要回家,尽管大家很热情,但他还是觉得不自在,想早点回去,是秀娴硬留着转了附近的几个公园。秀娴把一些不再用的衣物打了包,让拴住顺便捎带回去,免得毕业时她拿不动,还要托运。
秀娴的举动,多少已经说明了她毕业的去向和想法,不然她不会让拴住把她的东西捎回家乡。毕业分配是计划加志愿,在满足计划的前提下,可以照顾个人志愿。对于到艰苦地方去的,更是无条件满足个人志愿。她还没有报自己的志愿。
送走了拴住和儿子,秀娴想了很多。尽管心里已经初步有了打算,可还没有最后定下来,脑海里还在做着的激烈斗争。因为这可能这关乎后半生的生活。
拴住显然是着意的收拾了一番。胡子刮了,头发也理了。只是衣服不那么合身,松松垮垮,皱皱巴巴,土气里尽显淳朴宽厚,这就是他的本真,那是骨子里的东西,无需着意掩饰或乔装。但在面对一群大学生,特别是面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妻子,这种踏实的让人一见就身心松弛的就能睡着的形象,对于怀揣着一颗躁动的心的时代骄子们,不知道是优点还是缺点。
入学不久,班里大都知道了秀娴的情况,过个暑假回来,室友就会半真半假的开玩笑说:“离了没?”
说实话,秀娴心里也不是滋味,环境和身份的变化,也在触动着她的心灵。看到拴住和孩子时,是一种心境,回到学校又是一种心境。是思想的博弈,是心灵的煎熬。常常用良知维护情感的失衡。
其实,这并不是拴住第一次来学校。到校的第一年拴住就来过,只是同学们不知道罢了。她又想起当时的一幕。
“天快冷了,妈让跟你送些衣服,娃也想你。”
几年前,也大约是的这个时候,拴住怯生生的来到学校,见了秀娴说似乎是有什么亏欠,尽管秀娴觉得周围来来往往的同学有一点异样的眼光,心里有点不太舒坦,但并没有表现出一点优越感或居高临下,怕的是拴住心里不舒服,可拴住还是觉得低她一等。这不能全怪拴柱,遇到这情况恐怕谁都一样。毕竟,中国的千年婚姻传统,就是男方的经济地位也罢、社会地位也罢,都要高于女方,这种传统的婚姻观已深深地烙在了每一个人的心灵,正确与否也无法言说,存在就是合理。只有那样,才会心安理得,在家中地位才会平等。就像
当然,拴住并不知道钱钟书先生对婚姻还有如此高度的概括,但传统的婚姻习惯他自然也明了于胸,自然也觉得当初娶秀娴,就有些“高攀了”,如今就更不匹配了。上大学是好事,那看是对谁,对他来说,心里既高兴,又有不安,再加上村里人有事没事就拿这个开玩笑。虽然是玩笑,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普通老百姓对拴住和秀娴婚姻关系的看法,他心里也是胡椒面瓶子打了,五味杂陈。拴住父母也能看出点拴住的心事,可这不是种庄稼,大家共同鼓鼓劲,该收的就收了,该种的就种了。感情这事情,谁也帮不上忙,再说,拴住咋样努力也弥补了这个差距。拴住父母都是善良人,疼自己的儿子,也会替别人着想,不能为了自己高兴,就不顾别人的痛苦。说白了,一句话:儿子的事情,走着看,不能拦住秀娴向高处走,那样心里过不去。
拴住老实,但他不愚钝,在这样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他更善良,那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从秀娴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就有了思想准备。他不会耍小心思,只有庄稼汉淳朴坦诚的胸怀,懂得不仅要以诚待人,更要以诚对待婚姻。今天来学校,也像是背着沉重的包袱。
牛牛并不管这些,啥时候,爸爸还是爸爸,妈妈还是妈妈,两人并没有什么不同,手拉着两个人,高兴地又蹦又跳,话一下多了。说他听爸爸要带他来看妈妈,高兴的晚上都睡不着觉。又告爸爸的状,只知道种庄稼不太管他。秀娴听着心里有股无由的酸楚。
拴住提的大小包袱,满脸是汗。
“走,到宿舍去,洗一洗。”她对拴住说。
“不了,见到你,把东西送到就行了。就在这,你跟娃说说话,我们还要赶车回去哩。”秀娴不知道拴住的心事,他怕自己去宿舍丢秀娴的人,所以,怎么说也不愿意去。再说,他还有些心里话要给秀娴说。
“秀娴,我有些话想给你说。”拴住是少有的严肃认真,一本正经。话虽简单,但意义却非同一般,那是需要胸怀、付出、善良、真诚,几句话,其实他想了很久。秀娴觉得奇怪,毕竟两人生活的多年,很快就多少明白了拴住的意思。
“我和爸妈商量了,你看,你现在上了大学,以后就是正儿八经的公家人了,你是干部,我是农民,你有啥想法,我都不会怨你,有些事情你提出来,别人可能还会说你,所以,咱两的事情今天就算我已经提出来了,不知道你听明白了没有。不过,现在可能不合适,你还在上学,影响不好,随后,选个合适的机会……。”
拴住还没说完,秀娴就明白了意思,一下就哭了。
“妈妈你不要哭,我在家会乖乖的。”懂事的牛牛,并不知道妈妈哭的真正原因,还以为是爸爸给妈妈说了他在家不听话。秀娴听了儿子说的话更伤心了。她没有接拴住的的话,这是和拴住结婚以来,他说的最认真而令她最伤心的话。她不继续说这个话题,是怕越说越伤心,再说也为时过早。她转过头,抱起孩子:“在家要听爸爸的话,乖乖的,妈妈放假就回去。”牛牛不住的点头。
拴住把心里话说了,尽管没有得到秀娴肯定或否定,但心里轻松了许多。有些话说出来尽管难受,但说了心里也就轻松了。他说的适当时候,并不是给予秀娴思考的时间,以期很好的维持已有的家庭,而是,拍因为为分手,给秀娴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拴住的任务完成了,好坏一块石头撇到水里沉下去了,也该回家了。秀娴听了拴住说的话,完全明白了拴住的意思,就更想多抱抱儿子,可拴住怕在城里耽误的时间长了多花钱,再说家里还有庄稼等着收种,想尽快回去。
孩子又有离开她,拴住又说了那些她没有思想准备的话,不由得眼泪又掉了下来。牛牛怀里紧紧抱着妈妈给他买的饼干,拴住催着他走,他拉着妈妈不放手,是拴住硬拉着走的。那天晚上,他们是在火车上过夜的。
一晃四年过去了,四年来,她如饥似渴的学习,似乎有暂短的“不食人间烟火”,把其他一切,包括她对未来人生的设想,都暂时的放在了脑后,也淡化了她对未来选择的思考。可每当看到那些朝气蓬勃小青年畅想美好未来时,偶尔也会有所触动,但很快心头就有一种伤感的情绪掠过,使她飞翔的心沉静下来。
不可否认,上了大学,没有其他的想法那是假的,谁不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何况,那是她儿时的梦想,很久就有离开农村走向城市,改变命运的想法。客观的讲,她和拴住很多地方已是格格不入,这必将是未来生活的不协调的因素。可分手能心安理得吗,能不伤害这样善良的一家人吗?何况,那样,并非就会过得很幸福。
突然,她想起了,拴住今天临走时叮咛她,还有个包裹在宿舍门房放着,让她记着拿回宿舍。她急忙来到门房,门房阿姨隔着窗子看见了她:“秀娴,来来来,这么大的包裹放到这,也不赶紧拿,我一直在看着你回来。”
秀娴当时也没完全注意拴住拿的东西,怎么还有这么大个包裹。拿回宿舍,打开一看,是全新的一套铺盖。秀娴奇怪,我都让他把旧的拿回家了,怎么又拿来一套新的,明明知道马上就要毕业了,这不是多拿行程吗。再看,还有一封信。秀娴打开,是拴住写的。“秀娴:妈听说你毕业可能要留到省城里工作,趁着家里有新棉花,给你做了一套新被褥,你从学校单到位也不会很远,我就直接给你捎了过去,免得你再麻烦。另外还有,就是我早年给你说的话,我和爸妈商量了,我们两个现在这情况,再做夫妻已不太合适了,不光我是这么想,村里人也是这么说的,哪有大学生和农民做夫妻的。爸妈和我再三合计,这个当儿办离婚最合适,马上毕业,学校单位两不知,对你不会有任何影响。至于其他,你不要多想,我会处理好的。是我提出的,村里人不会说你,秋云前些天也来过家里,爸妈也给她说了,她也理解。其实,这样做,也不完全是为了你,也是为了我,和你在一起,我不光有压力,话也老说的不是向上。还有啥随后再说。随信附有离婚协议,你看后没有异议,签字寄回。拴住。”
读罢信,秀娴深感拴住一家的良苦用心,在特殊年代,有了这桩婚姻,接纳了她,尽管没有物质上的满足,但那时家家都是如此,婚姻虽也不尽人意,但一家人给了她精神上很多安慰或享受,淳朴的家风也使她受到了教育,今天这封信更是深深触动她的心灵。如果说此前她对未来何去何从还稍有犹豫,此刻似乎一下坚定了她的选择。
第一批分配方案已经公布了,大多是去了大、中城市。她和光明来的教学楼前,光明抬头看着天空发呆,一对小鸟在眼前的树上自由嬉戏。
“咱们一起去边疆吧,那里远离纷扰,一定会清静舒畅。”光明说。
“怎么可能呢?环境可能会清静,心里怎么会呢。”秀娴轻轻的摇摇头。
“那你要去哪里?”
“回家乡。”
“定了吗?”
“定了。”
光明知道秀娴的性格,更了解她善良的心底。在校几年,尽管她们没有过多的谈及过去与未来,也没有谈及对各自家庭的不满或幸福,但显然他们有很多共同的语言甚至爱好,每当谈起文学,谈起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看法,都是那样的,不由自主的以至于忘我的沉浸在一种美好的情绪和精神享受之中,那并不是说,他们对每个问题都有共同看法,而是如同山间溪水,在千折百回中寻找前行之路的漂荡与自然。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其中,也应该有人生的某一种期待。
秀娴拿出了一个纸包,刚要打开,光明挡住了。
“让我们彼此都留下做个永远的纪念吧”光明说。
“不用了,该记的心里永远会记住。”秀娴回答。
光明沉思良久,慢慢的从衣袋里也拿出一个纸包。真是心有灵犀,并非事前约定。
“好吧。”泪水早已挂在了他的脸上。
他们交换了珍藏多年的彼此的中学日记。那是高中毕业时,他们相互赠送的纪念品,其实也更象信物,日记里记录着他们在高中三年相互的信任与珍爱,记录着人生关键时刻奋斗的点点滴滴。生活注定了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无需强求。多年来,他们彼此珍藏,也不一定是藏有他想,可能是没有机会,或者是不愿唐突触及以往,而今,这是最好得机会,从此,他们少了对以往的回忆而多了对未来的展望,少了私情,多了同志的友谊。或许,这些想法也只是他们的美好期待,一切可能还需要岁月去淡化。
天很蓝,云,慢慢地向远方飘去。
“珍重。”
“珍重。”
他们的手紧紧的握在一起,彼此的祝福尽在热泪中。
光明在入学前就是党员,又经过基层的锻炼,在大学生奇缺的年代,分到了急需人才的省委机关。不久,听说省上有对口支边三年的计划,需要一批干部支边,光明报了名。本来需要的是有一定工作经验干部,光明是应届毕业生,并不符合条件,可他解释,自己上学前就是基层干部,所以,批准了他的请求,为此还受到组织部门的表扬。
秀娴毅然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