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座城市,需要真切的靠近她,细心聆听城市激情的脉搏。
提起吉林长春,确切的讲我去过四次,对于这座有着靓丽名字的城市,我前两次却未曾体会到“春”的魅力所在。若把她与我千里之遥的中原故乡城市相比,我倒认为这里的风尘更加不安分,冬日里借着风没头没脑的大街小巷乱窜。夏日的夜晚,长春的风里又总会裹挟一股烧烤的味道,撩动路人的味蕾。当然,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些,再就是这座城市所经历的屈辱和创伤,这就是长春前两次留给我的印象。
第一次去长春是2011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那里举办了一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我有幸参加培训,这也是我第一次跨过山海关,踏上父辈们口口相传的“关外”。培训班放在吉林省政协招待所,我依稀记得当时招待所大门右转,马路边一字排开的基本上是五金门市,经营的是钢筋、角铁、水管、水泥等建筑材料,路边匝道上积满锈质的灰尘,分量很重,风都很难刮得动。晚上出来散步,马路对面的胡同里,不知何时三三两两冒出些烧烤摊位,街上走过,燃烧的木炭挥发出特有的气味,伴着不断升腾的羊肉味道,弥漫在街巷上空,这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这座城市的“味道”。第一次去长春,培训之余,要去的地方首选就是被称之为新中国电影摇篮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儿时“长影”摄制的电影没少看,印象最深的就是片头开场,伴随着激扬音乐,工农兵雕像熠熠放光芒。我专程去了“长影”,寻找梦中“工农兵”的雕像,只可惜当时“长影”正在改造,现场看到除了拆剩的“长影”门楼,还有院内孤零零矗立着的毛主席挥手雕像,施工现场狼藉一片,最后只得带着遗憾在塑像前留影后离开。
第二次去长春是2015年2月,在《中国医药报》的推荐下,吉林省局邀请我去为全省食品药品宣传干部授课。时值严冬,虽然没有下雪,但我还是扎扎实实领若了长春的冬天。一天晚饭后,在长春工作的妻侄开车带我去净月潭景区附近兜风,寒冷的冬夜,郊区车辆和行人稀少,只有路旁不知疲倦的桔红色路灯静默矗立,道路一旁是黑漆漆的树林,另一旁则是覆盖着厚厚白雪的草坪,如此浑厚的积雪也只是在我儿时到故乡见过。迎着瑟瑟发抖的寒风,仰仗着发热的酒劲,我下车步入雪地,一脚踩下去,积雪吱吱嘎嘎的叫起来,像是踩上了一群有生命的小动物,厚厚积雪一下子没过脚脖。一脚、两脚,我像个孩童似的,对这场久违几十年的大雪稀罕至极,吱吱嘎嘎在雪地踩起来。侄子说,长春的雪一个冬天都难以融化,要看雪郊区到处都是。
第三次去长春是今年8月上旬,十几年来第一次休假,我和爱人商量,决定下东北。第一站先去的沈阳,第二站就是长春,有了前两次经历,从内心讲要逛的心情也不大,只是爱人没有来过,满足她的愿望而已。几天小住下来,不经意的早餐却改变了我对这座城市的以往认知。在我看来,长春的早餐,有些像广东人的早茶,非常注重和认真,甚至有些仪式感,这些街头巷尾的粥铺应该是她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清晨,沐浴着和煦的朝阳,一家人走出家门,目标就是牵着味蕾的粥铺。推门可见一溜摆放的各式面点,牛羊肉的馅饼、香脆的葱油饼、外酥内软的火烧、花花绿绿的糕点、五颜六色的小菜等等,应有尽有,观之让人垂诞欲滴。全部都是明码标价,客人取盘自选,依次走到明档的最头就是各式各样的粥品,一人次五元。请注意,这里我特意用“人次”一词,其目的就是区别于其他地方。长春的粥铺一般都是一人次五元,各式各样的稀粥随便你选,可以随时自助添加,多少不限,真正是五元管饱。我对爱人开玩笑说:“对于我这样早晨喜欢喝粥的人来讲,可以随便买个馅饼,然后敞开肚子,放粥过来,倒是划算。”“哪有你这样的,都像你这样人家粥铺真的要亏死了。”玩笑归玩笑,认真的说这是我所到城市最留恋的早餐。好心情是从一顿可口的早餐开始,这句话放在长春一点没错。
第四次就是今年10月下旬,我陪同省局领导去吉林交流工作,头一天下午飞长春,第二天上午交流工作,下午航班返杭,尽管这次我在长春停留的时间最短,可这也是彻底改变我对长春偏见认知的一次。航班时间还早,领导说头一次来长春,牺牲中午休息时间,去市区转转,也算是来过了。说起来,我虽然多次来长春,但真正对市中心的印象还是比较陌生,好在有当地的同事陪同。我们从驻地出发,首先来到人民大街,再经解放大路到新民广场,最后到南湖广场,沿南湖大道一路行来,算是市区经典路线。沿途除了各具特色的老建筑之外,就是道路两旁粗壮高大的树木,树木的种类不断,都是些适合东北气候的品种。要说最扎眼的当数道路两旁的杨树,长春市区的杨树不同于我老家鲁西北平原的杨树,老家的杨树俗名“钻天杨”,高挑入云,而长春的杨树粗壮,一个成人汉子都难以抱过来,且树木面孔斑驳,枝干苍劲。吉林的同事告诉我们,可别小看这些树木,多数比我们车里人的年纪都大。车行一路顺畅,道路两旁的杨树车窗外徐徐闪过,就像是列队整齐等待检阅的卫兵。看到这些,我想到了自己生活的城市——杭州,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名城,虽然城市景区绿化屈指可数,但在我看来,主城区树木的保护与长春相比还稍有逊色。想到这里,我有些惭愧,三次来长春,却忽略了这些日夜为城市和居民蔽翳风雨的它们,在历经风雨和岁月洗礼之后,它们镌满沧桑,愈加遒劲。岁月里,它们默默手拉手、肩并肩,排成行、站成列,喧而不哗,与宽敞的马路为伍,庇护行人,相依相随,有的在道路或街道的某个转弯拐角处连成片,点缀城市。行走之间,我也发现在一些偏僻的街头巷尾,偶尔会有一二棵形态各异的松树呈现在那里,像是徜徉在都市里的盆景,不争不喧,人们在欣赏它们,它们似乎也在悄悄欣赏这座相伴多年的城市。我诧异于长春的树木之多,更诧异于树木之大,在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建设进程中,竟能如此完好无损的保留下,这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去破解的城市魔方。精灵无声,却承载着城市的灵魂。
我也由此终于明白,这座被誉为“北国春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韵味所在。长春,一种寓意,一种美好,更是这座城市呈现给人们的一种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