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聚会古严州,一注清流奔杭城。
古往今来,浙江建德梅城,一直是睦州、严州和建德府治所在地,称为“严州古城”。说起梅城的悠久历史,足以让每一个建德人为之自豪。
梅城,最早形成于秦汉时期,归富春县管辖。公元222年,孙权被曹丕册封为吴王,正式建立吴国,而吴国的开国功勋孙韶恰巧就是建德人。惜才爱才的孙权,称赞孙韶的建树和功德,封其为建德侯,辖境即为孙韶的封地。公元225年建德置县,从此,历史上便有了“建德”之名,开始了它的繁盛。隋文帝仁寿三年(603),设睦州,下辖建德、寿昌、淳安、遂安、桐庐、分水六县。唐神功元年(697),睦州府从崇山峻岭、山高地僻的雉山迁到梅城,这也算是武则天女王为之后的建德立下的一大功德吧!由此计算,梅城作为县城已有近1800多年的历史,作为州城也已达1200年之长。梅城地处浙、皖、赣和钱塘江流域之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在南宋为重,素有“严州不保,临安必危”之说。在这里,钱塘江的干流新安江与最大的支流兰江热切“相拥”,合二为一,浩浩荡荡向东北顺流而下,于是由此孕育出一条富有诗意的大江——富春江。
时光回溯到公元726年,此时的梅城还属睦州治地,且已有百余年历史。隋唐时期的睦州与今日梅城相比,可谓天壤之别,那时这里还是一块“放逐之地”。唐代诗人杜牧有文字为证(《祭周相公文》):“万山环合,才千余家,夜有哭乌,昼有毒雾;病无与医,饥不兼食。”虽寥寥数语,却写尽了梅城的闭塞落后和萧条贫穷,由此看来,当时这里被称之为蛮荒之地是不为过。我想,按照事物发展两面性的理论观,也正因如此,梅城才保留住了其山水的朴野本质。
秋日的黄昏,梅城三江口,迎来了一位衣袂飘飘的潇洒青年,他静静伫立岸边,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渔樵暮归,青年人心中逸兴云飞,这就是从东都洛阳来此寻山望水的诗人孟浩然。37岁的孟浩然,看着眼前孤舟野渡的清冷场景,回想起了自己求官出仕的没落和孤身独行的凄凉,即兴写下了后人传颂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又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感慨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之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意境。诗中虽然只有一个“愁”字,却把孟先生心中的忧愁表达得淋漓尽致。野旷江清,秋色萧杀。千百年来,殊不知《宿建德江》不仅仅排遣了孟浩然仕途失意的悲愤,更是使得一座古城和一条大江走进人们的心中。
孟浩然,唐永昌元年(689年)出生在襄阳一个书香之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对于从“学而优则仕”的盛唐时代走来的孟浩然来讲更为准确。孟浩然一身布衣,虽未曾出仕,但人生的后半段却一直奔波在求官出仕的路上。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23岁时曾隐居襄阳鹿门山。“我家南渡头,惯习野人舟。”孟浩然喜爱山水,酷爱泛舟,从他的涧南园到鹿门山,有近二十里的水程;从鹿门山到襄阳城,又有三十里的水程,泛舟往返非常便利,孟浩然无意之中开辟了一条游山玩水的“旅游黄金线路”。就这样,在如诗如画的山水间,孟浩然自由自在地尽情享受着“光武中兴”带来的安宁生活,领略着盛唐时代田园牧歌般的快乐,这也为他日后成为山水田园派诗人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的两位好友韩思和卢馔,一个复任襄州刺史,一个上任襄阳令,这对孟浩然触动很大。他想,平日里隔三差五经常在一起混的好友都做官了,自己又是出身书香门第,比谁都不差,必须争取个一官半职,这样既能光宗耀祖,又能报效朝廷,还可以在工作之余游历名山大川,可谓一举多得。就这样,在“学而优则仕”旌旗的召唤下,渴望出仕的种子在孟浩然心里开始生根发芽,甚至疯长。
孟浩然是一个性情率真说干就干的人。这天,消息灵通的他听说唐玄宗李隆基来到洛阳,于是便千里迢迢、日夜兼程赶赴洛阳觐见求仕,结果事与愿违,愿望没有实现。孟浩然不甘心失败,便在东都洛阳住了下来,以便再次寻求机会。可是一晃三年过去了,他还是一无所获。唐开元十五年(727年),三十九岁的孟浩然决定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他要以自己的真才实学打动朝廷,然科举不中,出师不利。这次科举考试的失败,对孟浩然来说又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可认识了多才多艺的王维,也算不虚此行。王维还专门为他画了张画像,作为礼物赠与,两人成了忘年之交。
在接连受到求仕无望和科考落榜的打击之后,孟浩然怀着被弃置的忧愤,决定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于是,他千里迢迢,孤身一人来到了陌生的睦州。孟浩然站在三江口岸,郁郁之情犹如眼前奔涌的江水,远处一叶孤舟,与江月为伴,想想曾经的过往,心中的落寞和酸楚也只有向这一江之水和孤冷明月倾诉了,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天的那首《宿建德江》。《宿建德江》一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后,更是家喻户晓,成为国人心中的经典。随着意境悠远的诗句的传颂,梅城和建德江之名也传遍海内。
孟浩然必定是一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他虽然迷恋山水田园,但科举出仕的追求却始终没有丢。十年之后,也就是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46岁的孟浩然决定再次前往长安参加科考。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命运又一次给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再次名落孙山。孟浩然怀着愤恨,踽踽独行,返回襄阳。他知道,今生梦想中的长安已经离他越来越遥远了,面对仕途的困顿,他也只有迷恋于山水田园,以吟诗作词的方式来排泄心中的抑郁。之后,他写下了许多有关山水田园和隐居逸兴以及羁旅行役心情的传世佳作,最后修道归隐终身。
而今,孤舟依然横渡,江水依旧泱泱,孟浩然和他那首《宿建德江》仍在梅城街巷里回荡,徜徉在梅城人的心间。梅城,对于1200多年前的孟浩然来说,这里有梦,梦在田园山水,更是在他出仕落寞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