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庆胜的头像

赵庆胜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13
分享

触摸村庄的灵魂

“爱镇头跟党走,文明花开村口,邻里睦和长久,公益事手拉手,敬长辈爱妇幼,环境美宜居游,兴产业享富有,振兴路争一流,此条约共遵守。”这是我初到浙江建德市三都镇镇头村在村文化礼堂墙上看到的村规民约。

镇头村位于建德市三都镇东南,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山林茂密。中秋小假,为了采访农村家宴中心放心厨房建设,经不住朋友盛邀,踏上了寻访之路。

秋日的山村,风光迤逦,山路两旁那一簇簇、一丛丛的植物,在秋阳下绿得更深、黄得更灿、红得更艳,这一切似乎都在热情静候每一位八方来客。

在经过一番颠簸之后,我们的车终于在一幢灰色的三层旧建筑前停下,陪同的建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科长刘斌告诉我,这就是镇头村家宴中心。家宴中心的厨房也是今年按照放心厨房的标准精心改造的。“这里原来是老厂房,现在改造之后真的很漂亮!”一位中年妇女迎着我们走过来介绍说。“大姐,你是这个村的?”我问道。“不是,我是前面梓里村的,今天特意开车赶过来看看。”中年妇女笑着说,她叫谭红英,十几年前就嫁到新安江去了,这次中秋节回娘家梓里村,听说镇头村新农村建设大变样,特意赶了过来。“我沿着小溪,一路转过来,太漂亮了,变化真的是太大了。”说话之间她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始终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她接着说道:“以前这幢老厂房是我们三都镇最大的织布厂,很多女孩子都来这里工作,现在要改建成乡村旅游中心,真的不错!”

走进改造过的厂房,里面却是另外一番天地。“食堂办得好,生产劲头高。”“向美好生活前进!”醒目的标语,再配上木质的桌椅和原色的红砖隔墙,既沧桑古朴又兼具乡村生活气息。“不好意思,来晚了,让你们久等了!”正参观之间,镇头村村党总支书记余永荣抱着一摞资料风尘仆仆地赶了过来。“不好意思,我两点钟要赶到镇上参加全镇村党支部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刚才一直在准备资料,让你们久等了。”眼前这位精干的中等个头中年男子,面带歉意微笑着说。同行的朋友介绍说,余永荣在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已经干了17年了,是名副其实的老支书。早知我们的来意,余书记开门见山介绍起了他的宏伟蓝图。他说,这座老厂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以前出租每年租金只有三万五元,价格太便宜了,最后村里决定收回来,自己改造经营。一楼改造成农村家宴中心,平时兼做老年食堂和游客餐厅,二楼三楼做民宿,招商引资,这样既服务了群众,又可以给村里增加一些收入,用于新农村改造。“搞乡村旅游,就是要让山外的游客来了不想走,来了还想来。”余永荣接着说。为了吸引外地游客,他们还创建了自己的品牌“镇头大队”,以后村里所有的农产品全部用“镇头大队”的品牌,现在已经注册了包括西瓜、梨在内的7个商标,整个旅游中心在装修格调上也是着重突出旧时农村生产大队的风格,多一些乡愁元素,目的是唤起久远的乡愁。

走进新改建的家宴中心厨房,隔断玻璃到顶,窗明几净,新添置的不锈钢厨具,一尘不染,铮明瓦亮。厨房从食材储存到清洗切配,再到烹饪加工、清洗消毒,流程合理,井然有序,几名穿着印花工作服的厨房工作人员,正在有说有笑地清洗着餐具。“这是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加班加点改造起来的,以后要搞民宿,没有配套的后勤设施保障不行。”余永荣深有感触地说。整个中心改造下来,总花费40多万元,在上级政府的协调下,市里有家银行专门与村里结对帮扶,连续五年每年扶持村里项目资金30万元,今年项目经费就用在家宴中心和旅游中心改造上了,村里还自筹了10多万元。改造之后,最为开心的当属那些老人了,家宴中心兼做老年食堂,宽敞明亮,饭餐可口。平均每餐都有三四桌,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60岁以上的老人4元一餐,70岁以上的2元一餐,80岁以上的免费。

走出家宴中心,传来一阵咿咿呀呀的腔调声。“今天是第一个农民丰收节,是我们农民兄弟自己的节日,刚好市里婺剧团送戏下乡,我们就请他们连续做上三天的戏,让乡亲们好好高兴一下。”余永荣说道。村里现有3个党支部45个党员,一个是产业振兴党支部,一个是环境提升党支部,还有一个是帮扶结对党支部。今天下午2点钟,镇里要组织召开支部联席会议,时间差不多了,余永荣抱着一摞党务记录本要赶去开会,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旁边的群众赞不绝口的告诉我们说:“余书记是我们的好书记!”

演戏的戏台就搭在旅游中心的后面,我们寻声而去。此时,舞台上咿咿呀呀,腔调优美,韵味独特;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眉飞色舞。婺剧是浙江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多为传统戏曲剧目,兼有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村镇有老人寿辰、婚庆、得子、还愿,多以请婺剧团“上门演出”来款待乡亲,看婺剧也已成为建德人的一种生活常态。我虽然不懂婺剧,但现场的气氛却深深感染了我。优美的唱腔,铿锵的锣鼓,爽朗的笑声,无不传递着丰收的喜悦,镇头人正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庆祝第一个丰收节的到来。

文化礼堂是近年来浙江农村建设的重头戏。走进镇头村文化礼堂,一些村民和刚刚演出完的演员坐在长椅上纳凉聊天。礼堂舞台的中央写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几个鲜艳的大字,背景则是由一些红色元素组成,舞台的周边是青花为底瓜果梨枣拼成的图案。环顾四周,尤为引人注目的当是礼堂墙壁上那几组颇有创意的主题照片:我们的幸福,展示的是村里长寿老人与和睦家庭的代表;我们的军人,展示的是村里那些曾经扛枪保国的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干部,则是村两委历任干部;我们的匠人,展示的是村里那些能工巧匠和带头致富的引路人。最有创意的是最后一个专题“我们的微笑”,是由一张张普通村民的笑脸组成,灿烂的笑容里不仅透着辛福的满足,更是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

穿过文化礼堂,是村图书馆。请注意不是图书室,而是图书馆,之所以说是图书馆,是因为这里的藏书多达5万册,光小人书就有2万册,还专门配备了图书管理员。我们到时图书馆里座无虚席,老人孩子,或坐或靠,或静心阅读,或轻声交流。我第一次为这样规模的农村图书馆所震惊,管理员姜献君告诉我们,图书馆是今年4月份刚建起来的,暑假里每天人满,平时双休日也是如此,今天刚好是中秋节放假,所以也满员。书架上排列有序的小人书,量如此之多,品种如此丰富,确实不多见。姜献君说道:“这些小人书都是村民、党员干部、乡贤捐献的。之前,我原是村里的文化员,图书馆建起来后,需要专人管理,现在我就成了这里的管理员。”为方便村民借阅,村里还主动与市图书馆对接,申请设立第一个分馆,不仅可以随时调拨图书,还可以异地借阅归还。这样的藏书规模在农村确实是不多见的,品种多,环境好,既有孩子们爱看的小人书,又有大人们爱读的生活类书籍,自然就成了村里人的好去处。

闻着渐渐飘远的书香,踏着村巷里修葺一新的柏油巷路,我们恋恋不舍地踏上归程。“知青不示弱、坚韧不退缩,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水库建成保丰收、河道改直良田开。”小巷两旁粉刷一新的墙壁上,一幅幅记载着村庄过往的墙绘,仿佛在向来此的每一个人诉说着镇头村曾经的往事。那些看似早已走远的往事,恍若又回到了眼前。这些往事里有战天斗地的拼搏精神,有严谨绵长的淳厚家风,有薪火相传的邻里守望,有诗书继世的门第书香,难道这些不足以成为一个村庄的灵魂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