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烟雨江南沉浸一片水气茫茫的氤氲里。
浙江温岭石塘的五岙村,海边山坡上错落有致的石头民居,在山海梦幻般的雾气里时隐时现,别具诗意!
一、记忆海山
“海山生活”是当地起步较早,颇有影响力的一家文化民宿。
清晨,五点钟不到,天刚蒙蒙亮,晨雾还未散去,客人们枕着海浪还在山海梦乡里,“海山”的主人张君却早已起床,这位军人出身的中年汉子,三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部队养成的好习惯。他亦如往日,首先来到厨房,看看厨房里客人们的早餐准备的怎么样?在他看来,客人们一天的好心情就是从那份心仪的早餐开始的。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赏心悦目的早餐不光可以唤醒客人们的味蕾,还可以带来观赏“海山”的好心情,他们从四面八方不惧舟车劳顿而来,不仅仅是为了“海山”推窗可及的山海美景和枕涛而眠的一帘幽梦,自然还有举箸难放的海岛美食。见厨房员工们早已上岗,开始了一天的紧张忙碌,一切井然有序,他便拾阶而上,小心翼翼跨过那些石阶缝隙里轻轻探出头的藤蔓嫩叶,害怕惊扰这些山海精灵的晨梦,步履轻踏雨雾打湿的石阶,上上下下把“海山”转了个遍。一切就绪后,便在露台依窗而坐,沏上一壶上好的“羊岩勾青”,一壶香茗,一窗美景,一人静候“海山”好时光,这一切构成一幅“画中画”的诗意景象。每每有早起的客人到来,他总会道上一声问候,敬上一杯香茶。
张君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自小就在石塘长大,这里的每道堤坝,每个港湾,每座石屋,无不深深烙印在他记忆深处。他说,长大之后自己也曾和众多胸怀梦想的年青人一样,总是幻想着海洋尽头石塘之外的世界模样,憧憬触及不到的诗和远方。后来背上行囊和梦想,走南闯北历经商海沉浮,可越来越发现自己无论是走到哪里,老家石塘犹如放飞风筝的丝线,始终牵引着自己那颗流浪的心,苦涩海风吹疼脸庞的儿时记忆,越发挥之不去。
张君说,重回石塘除了要钩沉儿时那些远去的记忆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眼前这片海港也曾是他涅槃重生之地。4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幕他至今记忆犹新。那年张君12岁,中秋时节,当时在这个闭塞落后的渔港,人们吃穿都成问题,虽是节日,可气氛却犹如海港的天空,风轻云淡,没有一丝隆重的成分。农历八月十六那天,张君趿着父亲那双平日里舍不得穿的大号绿军鞋,来这里舅舅家走亲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少懂事的他闲不住,便跑到海港帮着舅舅打理豆腐摊。临近中午,懂事的他让劳累了一个上午的舅舅回家吃饭休息,自己照应摊子。可就在舅舅刚走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原本风平浪静的大海像发疯似的,浪借潮势,风助浪威,顿时浊浪啸天,咆哮如雷,海浪层层叠叠向岸边涌来,前赴后继猛烈的拍击海岸。
“不好,快跑!”原本刚才准备买豆腐的渔民,大喊一声向高处跑去。豆腐挑子一定要保住,父亲的那双大号绿军鞋更不能丢。张君来不及细想,下意识担起豆腐挑子想和大人们一起跑,可毕竟是个12岁的孩子,再加上笨重的挑子和不随脚的绿军鞋,一切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轰!”一个滔天巨浪跃上堤坝,打翻挑子,紧接着又是一个,单薄瘦小的他顿时被凶猛的海浪卷入了大海。他说当时在大海里感觉眼前一片混沌,是求生的信念支撑着自己不能放弃,要自救。在长长淹没在海浪里之后,他屏住呼吸挣扎着浮出海面。“救命啊!救命!”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呼救。
发现有人被海浪卷走,当地一位好心渔民驾着小舢板,冒着生命危险犁波穿浪,奋力把他救上了岸。舅舅的豆腐挑子打翻了,父亲的绿军鞋也被海浪卷走了,被海浪打蒙的他,甚至忘记了问一下救命恩人的姓名,当他脑筋转过弯来时,救命的恩人早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离开了。事后,张君的父亲和舅舅几经打听,专程带着他登门感谢那位没有留下姓名的救命恩人,不巧的是人已经出海了。若干年后,事业有成的他总想当面感谢那位没有留下姓名的救命恩人,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海边的渔民出去打工的打工,搬迁的搬迁,再也无法寻觅,这成了他至今难以弥补的遗憾。说话之间,我隐约察觉到张君眼睛一闪而过的那丝无奈。
1987年9月,张君当兵去了部队,这一年他刚好19岁。虽然说起来部队就在隔壁的温州市,但是去部队那天,长途客车在盘山公路爬行了大半天,然后又是轮渡,他与37个同乡被送到了和自己家乡温岭石塘一样的地方——海岛洞头县,在那里度过了自己难忘的新训生活。每每训练间隙,他喜欢伫立在礁石上,眺望远方的大海和时隐时现的岛屿,忆起家乡的那片海港和关于自己的一切。
二、筑梦海山
2014年3月,事业已经小有所成的张君,做出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重回温岭石塘,回到了这片山海的怀抱。他说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他要在这里建一座属于自己的精神殿堂,把那些渐行渐远的乡愁留下来,开始属于自己的“海山”生活。
而此时的五岙村,早已不再是他儿时记忆中的模样,三分之二的渔民搬离家园,那些已经为渔民提供上了上百年庇护神庙似的石屋,却被无情抛弃,承载着海岛记忆的一石一瓦,一门一窗,都已支离破碎,屋房前屋后杂草丛生,整片石屋犹如风烛残年的老妪,摇摇欲坠。站在山坡之上,张君望着眼前没落景象,忆起了昔日儿时和小伙伴们在石屋窄巷穿梭奔跑,巷子里盛满欢声笑语的景象;忆起了邻家大婶点燃古老土灶,炊烟袅袅升腾,敲鱼羹散发出的诱人气息,漫漫袭来;忆起了80多岁的老阿婆家院子里,晾晒的鱼鲞被阳光涂抹成金黄,老人在阳光下悠闲自得;忆起了海港上熏人欲醉的海风里,母亲和村里姐妹们木梭翻飞,织补渔网比赛的场景;忆起了出海多日的父辈们,正满仓归航,翘首以待的孩子们站在山坡上,尽情挥舞着手中的衣物。而今,脚下山坡上这片鳞次栉比的石屋,在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为一方子民提供风雨庇护之后,却被无情的抛弃。看着眼前的场景,一种五味杂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
张君是个性格耿直的人,一旦下定决心三头牛都拉不回来,他东奔西跑,开始酝酿自己的“海山”梦想,好在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战友一拍即合,这些在外面见过世面的汉子想法一致,于是你出一点,我凑一点,一次性租下了五岙村70多间石屋。张君说,2014年的7、8月份他至今难忘,正是海边日头最为猛烈时候,闷热与毒辣交织,这是没有在海边生活过的人难以想象的。就在这样的境况下,张君和他的合作伙伴们起早贪黑,从石阶的铺设、屋顶的休憩、门窗的安装、杂草的清除、绿树的培植,起早贪黑,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海山”建设之中。他说,自己看着石屋一天天在发生变化,虽苦尤甜。
张君说,当初他们为民宿起“海山”这个名字,就是想借助于“海誓山盟、海不枯石不烂”的美好寓意,诗意的名称,更需要诗意的创意。既然做就要做最好,他要把“海山”打造成都市人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让每个来此的客人,慢下来,留下来。为此,他们专门组队四处考察,取经借宝,并请来资深民宿创意高手王天鹏,倾心打造……
行走在温岭石塘的山海间,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个地方、每个地名,背后都蕴含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温岭石塘,古老的渔村集镇,旧称石塘山,原为一海岛。据《台州府志》记载:“塘多泥筑,少石砌者,惟此塘独砌以石,故即以为全岛总称。”我虽然不了解当年志书书写者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境,但是一走进石塘,走进五岙村,面对石屋、石巷、石级,就能感受到矗立在山海间那种无以言表的硬朗品质。石屋依坡而建,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石巷蜿蜒狭小,宽窄不一,一巷一景,各不相同。这里的石屋大都有二三层楼房高的样子,墙壁岩石相咬,既可以遮风挡雨,又可以兼做防御堡垒。石屋古朴雄浑,给人以浩然阳刚之美和悠远沧桑之感,据说这里有的石屋已经经历了一二百年的风雨洗礼。
我抚摸着平整的墙面,惊叹于匠人们的超凡技艺。石屋墙壁的岩石缝隙细的连硬币都塞不进去,不管墙壁上的石块如何交错,到了墙角一切都是戛然而止,齐整的如同斧切刀割般。见我疑惑,张君解释说,他们温岭是有名的“中国四大石雕之乡”之一,石雕艺术早在宋代就已兴起。“黄岩蜜橘天台钟,太平石工雁荡松。”民谣中的“太平石工”说的就是温岭的石雕。而今,温岭石雕工匠足迹遍布天南海北,他们以石雕技艺为生,以工匠精神标榜。闻之,我既惊叹于石匠们的技艺,更惊叹于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这或许就是浸淫在温岭人骨子里的品质,这样一来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张君执拗重返山海的初衷了。
在我看来,石雕匠人们是以斧凿为笔墨,在岩石上“作画”,而张君却是在前人留下的石屋里,用自己的诗意心情和艺术畅想“作画”,这一切都是温岭石塘人跨越时空油然而生的默契。
三、诗意海山
2015年4月,“海山”作为温岭石塘五岙村第一家石屋度假民宿,开始开门迎客。她一揭开面纱,立即惊艳了众多乐山乐水的游客,仿佛这就是他们已经寻觅了许久承载乡愁的那方情感绿洲。在这里,现代文化的创意与古老石屋的沧桑有了一段跨越时空不期而遇的碰撞,呈现出的是“海誓山盟”般的美。
张君说,“海山”从改造之初就秉承修旧如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既要保留石塘石屋的原有韵味,又要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海洋元素,把“海山”打造成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正如张君所言,走进“海山”,只见一块块沧桑斑驳的陈旧船板在这里登上了大雅之堂,从餐桌到吧台,从书桌到书架,那些在海上飘荡多年被现代文明遗弃的废旧船板,在“海山”它们的灵魂又得以复活,身上被铆钉洞穿留下的印记是时光走过的最好见证,让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耕渔牧海的荣光。
当年,那些随同主人漂洋过海的渔浮,在这里也被奇思妙想的创意附身,打上些圆孔,摇身一变成了既时尚美观又经济实惠的灯罩,它们点亮的不止是黑暗,还有客人的眼球。再看看那些废弃的房檩,也被加工成花瓶,置于石屋一隅一台,几枝干花入瓶,雅致脱俗。而那些在海边随处可见,被海水打磨光滑的鹅卵石,也成了孩子们涂鸦的材料,又有了一种新的生命姿态;海螺贝壳更不用说了,或是种上植物,或是装上一盏灯,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还有有着“生物活化石”之称的鲎鱼壳,远古与现代通过创意在这里交织,它摇身一变成了色彩艳丽的戏剧脸谱。在“海山”,过去与现代在这里交汇,古朴与时尚在这里碰撞,各种古老物件无不散发着历经沧桑岁月沉淀的别样韵味。
“走,我带你到山上看看。”在张君的指引下,我边聆听着介绍,边穿行在狭窄弯曲的石阶小巷。“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被雨水打湿的石阶凹凸不平,缝隙间倔强的野草和青苔,好奇的探出头来,似乎也想多看看这多彩的世界。我们不忍打扰它们,小心翼翼跨过一道道石阶。房前屋后那些不知名的树木,在一场春雨后,绿的更加夸张,以至于我很难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形容它们。张君说,他刚来时这里垃圾遍地,杂草丛生,这些树木也都是他们带着员工一颗颗扛上来,栽下去。转眼间,已经五年过去了,他每天在这里转转,看着这些树木一天天长大,就像见到自己的孩子一样高兴。
行走之间,总会在不经意的转弯处,一张旧渔网、一片螺旋桨,或挂于墙上,或置于一隅,无不吸引着我,这一切都与周边的石屋、石阶,以及依附在它们身上的绿色植物呼应自然。一切都面向大海,观海听涛,人们在欣赏它们之时,它们也正遥望大海故乡。一艘穿越时光的舢板,被静静安置在“海山”一隅,他承载着张君刻骨铭心的记忆。张君说,当年就是这样一艘舢板把他救上了岸,救命恩人至今还没有找到,所以他特地找来同样的一艘,目的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提醒自己本身就是属于这片海港的。
回到石屋时,淡淡的乡村音乐已经响起,萦绕耳畔,我把整个身子埋进五颜六色的布艺沙发里,一书在手,闻着桌上香茗散发出的清香,丝竹乱耳的俗尘喧扰,案牍劳形的身心疲惫,仿佛都被关在这一窗之外,被自由自在的海风吹得荡然无存。是夜,在“海山”,我与张君、詹君、王君,三五知己,依窗而坐,围炉煮茶,谈笑人生。话题自然从张君海边童年到我们同在警营建功,从张君退伍奔走创业到放弃小有所成的生意毅然寻梦海山,大家的情绪一次次被他深深感染。一个看似木讷少言寡语的汉子,内心世界却如同眼前这片大海样深沉。他说不管将来有多么艰难,他都要坚守,既是为了留住渐行渐远的乡愁,更是为了给那些向往“海山”生活的朋友们打造一片情感绿洲。
夜深了,诸君久久不肯散去,当然不肯散去的还有远处夜色中时隐时现的各式渔船,渔火闪烁,倒影摇曳,此刻大海仿佛已经进入梦乡,海浪低吟,轻轻拍打堤岸,又是一个“海山”难得的迷人夜晚。
四、书香海山
一盏马灯、一盆鲜花、一片大海、一艘渔船,一个人静静伫立向海,如果说这些是“海山”带给游客的浪漫,那么石屋里弥漫着的书香则是“海山”不可或缺的灵魂。
走进“海山”,除了散发着古朴气息的老物件和就地取材的海洋元素装置,还有别具一格的窗口书架。在石屋的窗口,卡上几块木板,因陋就简改造成书架和装饰格,上面整齐排列着书籍,还有一些见证过山海生活的老油灯、旧收音机,点缀的恰到好处,客人们可以随性在茶余饭后,捧上一本自己喜爱的图书,依窗听涛,徜徉在春日时光里。
“你们太有眼福了,今天上午10点钟,在我们这里有‘大奏鼓’表演。”“海山”的主人张君兴奋的告诉我们说。“大奏鼓”是流传在温岭石塘渔区的民俗舞蹈,据说是从福建民间传入,相传始于清初。“大奏鼓”舞蹈动作粗犷而诙谐,边奏边舞,舞者皆为男性,服饰打扮却为女性,在舞蹈中不多见,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2008年,“大奏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时值谷雨,天气很是应景,一大早就飘起霏霏细雨,似乎预示着来年大好丰收年景。恰逢周六,台州温岭诗词协会和石塘镇文联要在“海山”举办一场以“诗画石塘、大美海山”为主题的诗词书画雅集采风活动,“海山”专门为活动提供了支持。上午十点钟不到,文友们陆续从台州各地赶来,其中也不乏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在活动开始之前,石塘镇文联专门安排了这场“大奏鼓”表演,助兴雅集活动。据说此类表演在当地也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机会目睹,可见当地对这场诗词雅集活动的重视程度。张君说,“海山”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社会公益活动和人文品质建设,经常会承接一些类似的文化活动,以此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细雨中,直径一米的大鼓,在“海山”几个年轻小伙的协助下,抬到山坡开阔处,面向大海。廊檐下,演员们开始化妆,脸上打上一层厚厚的白粉底,脸蛋和额头涂上红点,真的就是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化妆完毕,再在手腕上戴上“金手镯”,耳朵上戴上硕大的“金耳环”(借助橡皮筋套在整个耳朵上),清一色的男扮女装,据说年龄最大的表演者已经七十多岁。演员们个个脸妆重彩,身着镶边的蓝衣黄裤,衣服上绣着精美的鱼跃图案。在一阵震天鼓声中表演开始,演员有的左手举木鱼,右手执木锤,随鼓声跳跃;有的手持铜锣或铜镲,踩着鼓点,边敲边跳;还有的手持唢呐,昂起头颈,鼓起腮帮,声音清脆悠扬,飘向大海。整个舞蹈以唢呐和扁鼓为调,舞姿粗犷,节奏明快,音调热烈,反映了渔民满载而归的欢乐心情。
在“海山”石屋,这帮来自台州各地以诗词会友的文友们,暂别都市生活的喧嚣,回归山海田园,三五一群,老友长久未见,且每次活动又有新朋加入,相互之间寒暄介绍,谈笑风生。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位老师,这是我最近刚写的几首诗,请多多指教。”一位身材魁梧的老人误认为我也是来参加雅集活动的,边说边递给我一张写满诗词的纸张,上面打印着七首诗词,有旅游抒情的,也有会友感怀的,总之都是描写台州本地的人和事,落款是“刘理鸿、2019年4月16日”,看得出来,眼前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是精心准备而来的。
“像这样的雅集活动,我们‘海山’自己也经常组织的,既能丰富客人们的文化生活,又可以提升民宿的文化品位,这也是我们开办‘海山’民宿之初所极力倡导的。”却如张君所言,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那天,温岭市图书馆就在“海山”设立了石塘五岙村第一家家庭分馆,作为纯公益性质的家庭图书馆,为“海山”的客人和渔民朋友们提供了一份丰厚的精神食粮,造一方心灵栖息之地。图书馆授牌那天,“海山”还特意组织了一场名为《书心之旅》的文化沙龙,邀请中科院的心理专家,以及“海山生活、石屋度假”的设计师王天鹏携着他的新书《路过后坞》,与文友们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小美好。
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而“海山”却隐于这片山海之间,令人向往之。
五、醉美海山
清晨,我在海浪的轻声吟唱中醒来。
拉开窗帘,见到的不再是海天一色的美景,而是白茫茫雾腾腾的一片,走出房门那一刻,我不知道自己是在仙境?还是在人间?
我独自一人,从五岙村出发,沿着修葺一新的滨海绿道前行,虽然看不到右侧悬崖下的大海,但是能够听的到轰鸣震耳的海浪声,海浪击打礁石的声响在白茫茫的空中回响传荡。除了海浪,一路相伴的还有清脆的鸟鸣,这些鸟儿我既叫不上它们的名字,也看不到它们的身影,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像是在与我这个陌生人捉迷藏似的。石塘滨海绿道全长40公里,串起了城、山、海的浪漫,好似戴在温岭山海城市脖颈上的项链。从五岙村到钓浜渔港,修葺一新的滨海绿道,一手挽着金沙滩,一手挽着珍珠滩。在我看来,这里的景致连同它们美丽的名字,无不蕴含着美好寓意。譬如说“金沙滩”,沙滩上的细沙在阳光照耀下会熠熠闪光,沙滩由此而得名。而“珍珠滩”则是以砂砾似珍珠,饱满圆润而得名。金子也好,珍珠也罢,不管是因什么得名,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承载着当地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晨的滨海绿道,游人稀少,偶尔会碰到一二个晨跑的游客,也都是一闪而过,匆匆扑进白茫茫的雾气里。几名维护绿道的工人,认真检查着绿道的石栏和排水系统,无暇顾及其他。太阳害羞似的,迟迟不肯露面。我独自走到钓浜渔港开始回返,此时山海的云雾有些淡去,海面上停泊着的渔船时隐时现,好似水墨,宛若仙境。尽管天气不好,但是我心中还是有了这样一幅画面:蓝天、白云、阳光、大海、沙滩、渔港、石屋,滨海绿道依山就势,游人漫步沙滩,沐浴着的阳光,享受海风的轻轻吹拂,自由而洒脱地欣赏着广阔无垠的大海……
雾气渐渐散去,山海露出了本来的面目。山势不高,坡度起伏柔和,铺满嫩绿的灌木植被,远远望去像是泼上一层嫩绿油彩,期间偶有一两株盛开的杜鹃花,点亮了原本单调的色彩。透过薄雾,眺望大海,那些停泊在港湾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峦隐约可见。
清晨中的五岙村,一切都沉浸在鸟语花香中,海浪和鸟鸣唤醒的不光是我,还有居住在石屋老房子里的87岁的杨妹仔老人,她与张君一样也是这片石屋的坚守者。为迎接新的一天,杨奶奶已经早早起床,灰白色斜对襟的上衣,梳理齐整的发髻,老人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一丝不苟。简易的灶台,古老的风箱,随遇而安的心境,在我相机镜头里,老人依旧淡定,井然有序的收拾着早饭。天气晴好时,一桌一凳,面向大海,老人开始自己的早餐,这是她从年轻时就已经养成的生活习惯。石屋,老人,大海,这样的场景已经不止一次出现在旅游者的摄影作品中,耄耋老人成了不可或缺的“网红”。当然,同样是“网红”的还有“海山”石屋墙壁上静静生长着的爬山虎,这些绿色植物,不惧海岛暴风骤雨,始终以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命姿态,爬满整个墙壁,成为游客来此打卡的标志。
自古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温岭石塘作为浙江东南沿海偏僻角落里的古老渔村集镇,虽藏在“深闺”,但从未缺少名人雅士来寻。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全国各地的画家、摄影家纷至沓来,对石塘风光如痴如醉,久而久之石塘成为国内画家喜欢写生的“画中镇”。我国著名画家、上海美院院长沈柔坚来此写生称赞道:“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西欧画家写生的必到之地,石塘媲之,毫无愧色,石塘是‘中国的巴黎圣母院!’。”石塘美景也曾出现在刘海粟、吴冠中、阿老等我国当代第一流艺术大师的作品里。新千年,这里是中国大陆的第一缕曙光首照地。而今,“东方巴黎圣母院”、“东方好望角”,成了人们对温岭石塘口口相传的雅誉。
行走之间,夜幕不知不觉已经降临,大海不知何时换上深蓝色的“礼服”,此时的石塘五岙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色,那些错落在上坡上的石屋,窗口亮起灯光,远远望去,犹如镶嵌在帷幕上的一颗颗耀眼的宝石。我不由得想起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时光里,沐浴着海风,大海和石屋相望当歌,静静相互陪伴,“海山”从诞生一晃走过了4年。在这里,慢下来,可以静静聆听花开的声音,聆听时间和文字厮磨的吟唱。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所说: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祝福“海山”,来“海山”,给自己一次不一样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