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凯的头像

王凯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4/29
分享

香椿芽

读康有为的《咏香椿》到“食之竟月香齿颊”句,唇齿生香的“鸡蛋摊香椿”就会浮现在眼前,那别具一格的味道,让人忍俊不禁大快朵颐,简直就是天赐的珍馐佳品。

香椿又名香椿芽、香桩头、椿天等,乔木科,喜温喜光耐湿,北京、河北、山东等地都有广泛种植,香椿种植可追溯到汉代,古人把香椿树当做吉祥树,种在房前屋后,希望家宅兴旺。香椿芽营养丰富,并具有食疗作用。用香椿烹制的菜肴,醇香四溢,鲜嫩美味,可称时令名品。我国人民食用香椿成习已久,元代大诗人元好问曾写下“溪童相对采椿芽,指拟阳坡说种瓜”的诗句。明文人李濂有“抱孙探雀舟,留客剪椿芽”的描述,说的是有客来访,采摘椿芽,佐上自酿美酒,安逸闲适的生活场景,可见,古人在采食香椿时是多么的风雅啊。

“山家香穄饱椿芽,雨歇篱傍自种花。”此时,在山东老家老宅的院子里,香椿树也是树芽嫩出,待人采食了吧。

我没有回过山东老家,也没见到老宅里自然生长的香椿树,只是在父亲富有怀乡之感的回忆中,知道了老家老宅里的香椿树。

我祖籍山东掖县(现莱州市)。我爷爷和奶奶年轻时,因为山东家闹饥荒和战荒不得过,逃难来到了哈尔滨,这和其他山东人、河北人、河南人来到哈尔滨的境遇是一样的。他们背井离乡“闯关东”,来到了相对得活一些的陌生城市糊口求生,在生活习惯上仍然保留了老家的生活方式,比如:没变的口音、三餐的吃食、生活的作息等,直至现在,有些上了年纪的人,还操着“关里”口音,一听就知道他们的祖上是“闯关东”来的。祖辈“闯关东”的人,有的是投亲靠友来的、有的是跟着乡亲同来的,或多或少的有着血亲关系,这就自然地形成了裙带网和带有地域性的居住区,共同的饮食习惯又密切了亲情友情。每年香椿萌发的季节,闯关东人家的乡愁就是从老家归来的乡亲送的一罐香椿芽儿。

香椿被称作树上蔬菜,时令性很强,过了就没有了。要想把香椿保存起来,用咸盐腌渍是最好的办法。腌渍香椿也是有讲究,如果腌的不好,香椿会捂生霉烂掉。有次父亲回山东老家,带回来的就没处理好,烂掉了好些,心疼的不得了,可见香椿的金贵了。

时过境迁,在冷链技术、物流运输发达的今天,吃到新鲜的香椿芽不再是奢望,每到谷雨前后,远道而来的香椿就会在商超和早市上闪亮登场。说它“闪亮”,是商贩把香椿捆扎成把来卖,每把香椿上都带着水珠般的光亮,让懂得香椿的人一眼就能在众多菜品中找到询价购买。不过,一上市的香椿的确有些贵,一小把就要八、九块钱,过些时日,价格会降下来,也得四五块钱。

买回来的香椿洗净、切成细细的末,放在鸡蛋里,只加适量的盐和味精,热锅凉油、小火慢摊,一面摊黄,翻勺再摊,直至两面焦黄,装盘上桌。金黄的蛋饼里夹杂着翠绿,泾渭分明地如高空俯瞰下的平原翠谷,吃进嘴里,香气缭绕,回味无穷。还有一种“油炸香椿鱼”的做法,把整棵的香椿裹上面粉,油热一棵一棵地下锅,香椿入油锅翻滚定型,形似一条金黄的小鱼,入口面糊焦脆,内裹香椿软嫩清香,沾上椒盐,让喜食之人入口回香,味蕾生津。“香椿拌豆腐”也是有名的小菜,先把香椿水抄切碎,同小块的豆腐相伴,放入盐、味精和香油,香椿的绿,豆腐的白,色泽清爽,看着就已垂涎欲滴了。记得小时候,姥姥把亲戚送来腌好的香椿,投过清水,切成细末,洒在煮好的挂面上,白绿相间,清香扑鼻,“姥姥的味道”至今还让我难以忘怀。

大文豪苏东坡有《春菜》一首云:“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诗句中所指便是香椿。他还说:“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春天真是美好阿,大地回春,万物勃发,所以诗人用一个“试”字,诱惑你去“试”在春天里有魔力的事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我想,香椿也可成“春盘”吧。你看,香椿春日阳照而生,椿芽萌出而采,人们洗净烹饪出的是春天特有的香质,让从寒冬里走过的我们通体舒畅,品砸“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清旷闲雅和山河明朗、岁月静好的康泰生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