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娥江》的头像

《曹娥江》

内刊会员

小说
202408/06
分享

北撤的丰碑

北撤的丰碑

阮永兴

因为工作的关系,每年我总会很多次走进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那里有着在浙东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北撤会议旧址。丰惠是上虞的老县城,有千年的建城史,有着老城应有的厚重和优雅,是一种宁静与淡然。每次走近丰惠,我都似乎会强烈感受到,在北撤的那段日子,那1.5万名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党政军民匆忙而坚定的步伐,引领我走近那片历史的天空。

北撤会议旧址位于丰惠镇的钱家弄23号,北撤前夕,这里曾是中共浙东区党委和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机关驻地。这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粉墙黛瓦,木窗阁楼,三开间,前进是硬山顶二层楼房,后进是三间平房。庭院里依旧是绿草茵茵,花团锦簇,透露着江南庭院特有的精致,而两棵歪斜的广玉兰覆着薄薄的苔痕,似乎还在诉说着那段刻骨铭心而又可歌可泣的烽火岁月。

1945年的9月,抗战已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却对和平虚与委蛇,谋划着内战的阴谋。为了避免内战、争取和平,共产党主动撤出包括浙东在内的8块革命根据地。9月20日,华中局转达中共中央的决定,电令浙东区党委和纵队司令部及地方党政干部,在7天内全部撤离浙东,开赴苏北,越快越好。浙东游击纵队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接到命令的,一切都很突然,无异于“晴天霹雳”,也让人情感难以承受。我能理解当时浙东党政军负责人担负的心理重担,要他们放弃4年多来经过与日伪军反复斗争,一次又一次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在流血牺牲中建立起来的解放区,是何等的艰难与不舍。浙东游击纵队的参谋长刘亨云回忆说,“我的思想感情一时之间实在转不过来”。痛定思痛后便是理智的清醒,“不用怀疑中央的决定,应该相信党中央的决定是正确的。”政治委员谭启龙在分析局势后立即冷静下来,不容过多的犹豫,迅速展开了北撤的部署工作,虽然撤离浙东是情感的煎熬,但北撤是千头万绪的事情,北撤的道路上还布满了未知的困难与危险。

这次决定着浙东游击纵队命运的会议是在旧址后进的平房中举行的。虽然时过境迁,但这里的陈设还原了当时的会议场景:三张高矮不同的八仙桌,几把木制的板凳,几只粗制的瓷杯和竹壳热水瓶,墙角挂着铜制的煤油灯,隐约还有旧时的油气味。远离了当初紧张的时局,透过薄薄的光幕,在和平的环境中,一切都显得简朴而宁静。9月22日,浙东区党委在这里召开会议,研究和确定北撤的部署、路线以及领导人的分工。23日,紧接着召开了由地委、县委书记和部队大队长以上干部共30余人参加的扩大会议,宣布中共中央关于北撤的决定及浙东区党委关于北撤的部署。因为会议的紧急和路途的遥远,诸如金萧等地的同志没能及时赶来参加会议。我能想象当年会议的紧张情景:狭窄的会场里,坐满了急促赶来的人员,气氛是极度沉闷的,压抑的情感在每个参会人员的心中流淌,而政治委员谭启龙部署北撤任务的声音却是那么的铿锵有力,一字一句地击打着人的胸腔。会议就集中船只为北撤渡江做好准备、从各部队抽调精干的少数武装留在四明山组建“浙东工委”、建立公开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留守处”、限期收回“抗币”处理物资、起草告别浙东人民的文告等七项内容分别作出了决定。北撤的时间很紧很急,一切部署都是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所有的安排又是何等的踏实细致。北撤会议旧址里陈列着当年参加会议的领导人的照片,一个个目光炯炯,虽略显疲惫,却透着坚毅与热忱,服从与执行命令是一支不怕困难、战无不胜的英雄部队的最真实写照。

一切便在北撤会议后秘密而迅速地行动起来。接到指令的部队克服一切困难,快速地赶了过来,分批赶到北撤的集结地上虞城(今上虞丰惠镇)。县城里一下子是人影憧憧,但一个个脸色严峻,步履匆忙,街区好似静默下来。诚如刘亨云回忆说:“那时,纵队领导机关驻在上虞城里,一天到晚听不到一点歌声,就连那些平时无忧无虑、整日乐呵呵的‘小鬼’和政工队的男男女女也闭上了嘴。”部队北撤的消息是绝对保密的,没有向乡亲们公布。但看到这支军民如水一家亲的部队“想着多看看乡亲们,多同乡亲们谈,可又怕见乡亲们,怕跟乡亲们谈话”的反常表现,乡亲们已然从部队的行动中猜测到了什么,留恋与凄凉弥漫在整个县城的上空,准备北撤的日子也就成了煎熬。于是,一切又有了默契似的,“部队都分散借住在群众的家里,与房东的接触是无法避免的,常常出现相对无言的场面。”“有的同志生怕控制不住自己,便独自躲到一边,暗暗哭泣。”

北撤会议旧址里陈列着《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姊妹书》,这是由浙东区党委宣传部长顾德欢起草的一个告别浙东人民的文告,在浙东游击纵队开始北撤后于1945年10月1日发表在《新浙东报》的终刊号上,并以布告形式广为张贴的。陈列的文告已略显斑驳,黑字铅印,透着岁月的沧桑,文字极为诚恳、坦荡,字里行间满溢着依依惜别之别,让人看后潸然泪目:“亲爱的浙东父老兄弟姊妹们!我们四年来同生共死的朋友们!我们要握手分别了……我们巴望我们的退让能够换得全国的和平,能够减少人民当前的损害,我们将能在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自由空气中,再回来与各位畅谈衷情……”许多参加北撤的同志在回忆录中都谈到了浙东广大群众读文告的场景:“无论是看的、念的、听的,大都仰起脸,有的唏唏嘘嘘地啜泣,有的拉起衣襟给孩子抹泪,可自己的脸上淌着眼泪,有的只是摇头,有的对着天空叹长气……”的确,这是份用血和泪写成的文告,将浙东区党委、游击纵队1.5万颗赤诚的心捧在了浙东人民面前,又有谁不为之动容呢?!

旧址墙上的线路图清晰地标明了当时北撤的线路。几条红色的箭头线在图上很是简单,可在当时却又是如何的困难,海上有着时季的台风,岸上有着蓄意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的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从9月27日起,浙东游击纵队党政军1.5万人分批在上虞城集中后,尔后在慈溪古窑浦、余姚临山大墩丘、慈溪庵东相公殿等地渡海北上。这支英雄的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并经历了激烈的澉浦突围战等,先后到达苏中东台,胜利完成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赋予的战略转移任务,消除了力量分散、四面受敌的隐患,也为日后的战斗集聚了力量,并在政治上揭露了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11月中旬,浙东游击纵队在苏北涟水经过整编后,随即开赴山东,使浙东武装汇入全国解放大军的洪流中。

北撤的烽火已成为历史的记忆,可那段记忆却成为了历史的永恒。每次走近北撤会议旧址,我都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朝圣似的,看着透着历史斑驳的江南小院,抚着留有记忆印痕的革命物件,心中便浮现出当年那段感人催泪的场景,至深至厚的干群、军民关系,这一直是党和国家事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保障。我深信,岁月无法湮没历史的光彩,红色记忆蕴藏着催人奋进的力量。每个人都肩负着历史使命和责任,北撤的丰碑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