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娥江》的头像

《曹娥江》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8/06
分享

曹娥江畔的一盏心灯——深切缅怀张杰先生

曹娥江畔的一盏心灯

——深切缅怀张杰先生

陈秋强

 

2月18日凌晨,我打开手机,看到了张杰先生女儿发来的噩耗,杰出乡贤张杰先生已于当日凌晨2时01分在香港安然离世。我盯着手机屏幕,久久不能从悲痛中走出来。

记得去年8月,我赴香港参加张先生95周岁寿宴时,与张先生有个约定:即三年之后再赴香港,参加他的百岁寿诞。他关照我说:“百岁寿诞怎么搞,你给我策划。”而今,张先生却带着未尽之约驾鹤西去。

一、我与张先生的交往

张先生是我们上虞的标志性榜样人物、是上虞的杰出乡贤。他既是我30多年的老朋友,也是我们乡贤研究会的名誉会长。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下海深圳,就与张先生有了密切交往。我很仰慕他,他却平易近人,对我这位同乡非常关爱,不但给我引荐上虞旅港同乡会的领导,还给我介绍了陈南章先生等客户。有时我招待他在深圳吃饭,他总要关照少点几个菜,不要浪费。

我曾经去过香港张先生的家,3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隔成卧室和客厅两部分,拥挤不堪。真如他自己所说“人家以为我是老板,其实我睏的是地板。”那些年,他好不容易存了两百来万积蓄,一位好心的外国友人劝他用这笔钱在香港买一套房子,今后房价必定成倍上涨。张先生也曾心动过:这样不但可以改善居住条件,还会大大增值;但他转念一想,香港买房受益的只有自己一家,如果把这些钱到家乡盖幢教育大楼,岂不可以使成千上万个孩子受益?想到此,他毅然决定把这笔钱用到老家去!1988年第一幢崭新的“张杰楼”就这样矗立在上虞中学。

1995年,我回到上虞担任卧龙大酒店总经理,当时张先生的事迹虽然已家喻户晓,但我还想进一步对他进行宣传和弘扬,所以请摄影师刘育平把各地的“张杰楼”拍下来,特地放在大酒店门口的橱窗进行宣传。1996年夏天,张先生在参观宣传窗时对我说:“我自己没文化吃了一辈子的苦,不希望下一代再像我一样吃苦;所以我抱定宗旨,一定要将小本生意赚来的积蓄全部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

2001年1月6日,上虞乡贤研究会成立。张先生担任了乡贤会的名誉会长。他对研究会的工作十分支持,我俩之间的联系也更密切了。

2002年9月3日,上虞乡贤研究会发起并在上虞宾馆具体承办了“张杰精神与先进文化研讨会”。与会者认为“张杰精神”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内涵,是上虞不可多得的一笔精神财富。

每次和张先生见面,他经常会说:“我心里蛮高兴,因为我选择的这条路走对了。”受他的启示,我从儒家经典中找到了“大道之行”四个字,请人精心制作了一块樟木匾额,于2005年7月14日,请时任上虞市委副书记温暖赠给了张先生。后来,“大道之行”四个字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张先生知道后高兴地跟我说:“想不到这四个字意思有噶深,有噶好!这四个字说出了我的心里话,看来我走的是大道、正道。”

2006年正月初一,我上门给他拜年。他说:“我做好事不图什么,心里很开心,今年我虽已79岁,大家都说我身体好!这是老天对我的回报;但也有人对我不理解,一次我到绍兴参加活动,一位临县代表问侨办领导:‘今天开会,张杰这个呆子有没有来?’侨办领导指着我说:‘这就是张先生。’那位代表显得十分尴尬。我笑笑对他说,我确实是个呆子;不过,我希望像我这样的呆子多一些。

疫情三年,张先生一直住在香港。除了电话外,我还曾经写过一封书信对他进行问候。事后接到他女儿蕉珍的电话:“我爸爸看了信非常高兴,要我们贴在墙上。”

二、“张杰精神”的特点

这次张先生去世的消息,不但使我十分悲痛,整个上虞动容,甚至轰动了香江两岸。三大央媒为此巨篇报道,海内外50多家媒体的跟踪关注。据《浙江日报》一位领导告知,关于张先生的文章阅读量已超1000万。4月6日,浙江日报《钱塘江》副刊还整版刊登了《小商贩,大先生》的巨篇文章。

为什么张先生的离世会如此轰动?我认为主要是张先生身上折射出的“张杰精神”实在太感动了,在他身上至少有三个如下特点:

他是让人共情的平民榜样张先生说过,“过去只有陈春澜这样的富商才能捐资办春晖,想不到我一个卖蟹的普通小商贩也能做到,我很激动,也很自豪。”张先生之所以能引起老百姓的共情,正是他这种向上向善的精神点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心灯,因为他是平凡的人,因为平凡,大家都可以学。每个普通人都能像他一样,如果想要做善事,一块钱也可以,十块钱也可以,他作为平民榜样,特别接地气,很容易被人接受、学习,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

一生持之以恒的坚守毛主席老人家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据我了解,张先生做好事已达40余年,直到去年张先生95岁寿诞时,他还当面跟我说:“我想为家乡的弱势群体发一百个红包……”

记得1998年夏天,张先生曾经对我说:“我今年70岁了,年纪大了,要抓紧做好事;我打算把200万积蓄全部拿出来,成立‘张杰教育事业发展基金’。”后来,基金成立大会在卧龙大酒店举行。会后,他专门写了一张便笺给我,上面写着:“我在世一天,就要支持家乡教育事业一天。”

张先生不仅为家乡捐资兴学,还为家乡的各项社会事业带头捐款。2009年5月,我陪张先生参观了正在重建中的大舜庙。他看后对我说:“这次用我夫人的名义捐五万;我不是想出风头,而是带个头。”

2014年9月,听说区政府搞五水共治,张先生又捐了五万;他同我说:“除了教育是我最关心的一件事之外,我还关心着三件事:一是贫困人家;二是病人;三是社会公益。自己好不算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心系桑梓的故土情结“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故乡一盏灯。”张先生年轻时离开故乡,乡音未改。用一口标准的上虞土话,讲着通俗易懂的金句。他几十年如一日,将辛苦挣来的、牙齿缝里省下来的一分一厘,助力家乡教育事业。“勤俭助学、赤诚爱乡”的“张杰精神”是上虞乡贤文化的一座时代丰碑;家乡上虞已经内化为张先生的情感密码、心灵归宿;他的心灵深处有一扇永远开向故乡的小窗。这种心系桑梓的故土情结,在国际化、城市化的浪潮中,必将成为时代稀缺的资源。

 

三、“张杰精神”的时代价值

“张杰精神”浮躁社会的一剂清凉散张先生平凡而伟大,单纯而不简单。他经常说:“钞票只有用出来为社会,为大家做好事才有意义。”他无私奉献几十年,是践诺,是奔赴,也是“知行合一”。他让润物细无声的善举在时间的累积中,变成了很多人心里的一抹暖阳,无声地影响着每一位受其恩惠的人。那些曾经在“张杰楼”读书的学生,一定有不少人通过教育改变了人生轨迹,但同时还会有更多人在不知不觉间被张先生的精神感染。哪怕没有加入公益慈善行列成为乐善好施的人,甚至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会从张先生的事迹出发,重新思考金钱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校准“何为富有”的含义。张先生用一生的时光,明白地告诉人们:人生的价值就在于积德行善、提升心性、磨炼灵魂,让世界变得更纯粹、更美好。“张杰精神”犹如一阵清风,吹散社会上膨胀的私欲,洗涤沾染灰尘的灵魂,是如今浮躁社会的一剂清凉散。

积德行善的传统信仰把生命放在历史长河中,张先生的眼光是长远的。《易经》中有句话叫“积善余庆”,意思是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子孙。他的义举也得到了老伴、子女的真心支持。去年8月我在参加张先生95岁寿诞时,发现他们一家子孙满堂、兴旺发达。张先生,虽然读书不多,但他很智慧,主张“积财不如积德予子孙”,深谙“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张先生正是上虞一盏引领人们向善向上的心灯;是“明德尚贤”新时代上虞精神的典范性注脚。

幸福人生的启示录在张先生的心中,认为物质带来的快乐是肤浅的。他对我说过:“钞票最多,也不过一日三餐;房屋千间,夜头睏觉也只是眠床一张。我选择了做好事,很开心,很幸福。”他用一颗超越物质、超越自我的心在看待这个世界。

张先生虽然文化不高,但说的每一句话却通透富有哲理,具有开悟者的智慧,他做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在起早摸黑中、在简朴的生活中,心生欢喜,获得了终极的幸福。

幸福究竟是什么?这是当下人们很困惑的一个课题。翻开张先生这本符合时代主旋律的人生哲学教科书,他给我们好好地上了一课。

 生命长度各有时限,生命宽度可广如大海。张先生在为国分忧、情故土中,活出了生命的意义。“张杰精神”,正如家乡的曹娥江水川流不息。张杰先生的身影虽然已经永远定格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春天,但“张杰精神”将永垂不朽,这盏曹娥江畔的心灯永远在我们心中闪闪发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