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娥江》的头像

《曹娥江》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8/06
分享

黄宗羲的上虞情缘

黄宗羲的上虞情缘

史济荣

上虞与余姚山水相连,人员相亲,以前同为绍兴府属县,两地交往十分密切。余姚最著名的两个人物王阳明和黄宗羲,都与上虞有着浓厚的情缘。王阳明的祖先迁徙自上虞达溪,他也曾来祖居地寻访,且与同时代的许璋、潘府等上虞人关系密切。若把王阳明称作“上虞后裔”,则黄宗羲是“上虞外甥”,血脉更近,情谊深厚。

黄宗羲(1610—1695),清朝初期的思想家和史学家,学问极博,思想深邃,一生著述多达50余种,300多卷,内容涵盖史学、经学、地理、律历、诗文等多方面,被誉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的母亲姚淑人(1594—1680)生于夹塘姚氏家族,她的叔祖父姚翔凤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官至兵部主事、太仆寺卿,她的叔叔姚克俊也极有名望。姚淑人16岁嫁给余姚黄竹浦的黄尊素,相夫治家,敦亲睦族,先后共生育五个儿子,黄宗羲是她的长子。

本地俗话云:“小来外婆家”,黄宗羲自幼就常到上虞来。夹塘位于萝岩山东、查湖侧畔,当年有著名古刹智果寺,他每次来舅家,总要到智果寺游览。寺里有棵晋代奇松,粗合七抱,冠高数丈,虬枝盘结,遮天蔽日,令人叹为观止。黄崇羲遂写下《智果寺松》长诗,作了详细描述:

天下之松何处奇,上虞智果寺第一。

十里望之已嵯峨,一片黑云遮白日。

伸手为股屈手句,句三股四围数七。

老干突兀撑晴空,群枝盖藏不听出。

枝不成枝太古藤,枝枝垂地余百尺。

何年龙蛇来斗死,岂有好手相盘结。

……

从这首诗里,我们还能想象出智果寺松的雄姿。

三十年的常来常往,黄宗羲与寺里的天乙和尚成了莫逆之交,常一起讲经参道,切磋学问,彻夜长谈。为此,他还写下《宿智果寺赠天乙》诗:

沿村红叶杂昏烟,古刹重来三十年。

晋代寒松随鹤去,查湖秋水属鸿边。

油灯焰短天将雨,老屋风多募乏缘。

幸有伴筇诗一卷,句清如许出冰天。

诗中描述了寺院及周边的日暮景象,此时那棵晋代古松已不存。

黄宗羲也常到上虞城(今丰惠)访友寻故。那年秋天,他正好遇上了赛神会,只见长长的游行队伍,前面抬着桑王神像,后面有踩高跷的、扮仙女的,鼓瑟吹箫,载歌载舞,衣袂飘飘从他前面经过,好不热闹。黄宗羲随即写了《观虞邑赛神》诗:

十月农功毕,迎神举国狂。

吹箫邀凤女,乘马看桑王。

野祭当街设,优歌彻夜长。

不将城郭视,只道是丰穰。

此诗是对上虞民俗的最好记载,要不是有黄宗羲的诗为证,今天的我们已不知道当年曾经有那么盛大的迎神活动。

黄崇羲对上虞的历史典故、人文传说了如指掌。虞城西南的金罍山上,东汉时道教丹鼎派祖师魏伯阳曾在此炼丹,撰写《周易参同契》,他也曾来金罍观寻访,并留下《至金罍观谒魏伯阳先生像》的诗篇:

康节先生学,云牙实启涂。

即今攀故宅,还似玩河图。

世远丹泉竭,兵余老木枯。

凄凉一像设,寄位在东隅。

诗中大意:北宋料事如神的康节先生邵雍,其学问也脱胎于魏伯阳;我攀上金罍山,似在窥探《参同契》的奥秘;如今距东汉实在太远了,丹泉已干涸,古树也枯死了;眼望道观东面的魏伯阳神像,总给人凄凉的感觉。表达出诗人对这位“万古丹经王”的敬仰和缅怀。

城南的凤鸣山,是上虞最著名的风景名胜,深深吸引了黄家三代人的目光。黄宗羲之父黄尊素,曾多次前来游玩,并写下游记:“古虞有凤鸣洞在百云山深处。其山居邑城之南,洞祀真人像,设为女冠。科举之士于冬至咸宿祠中,梦卜多有灵验……五月之望,自黄竹浦登舟,梅雨连旬,山色朦晦,至是征月,江涛如练,忽有长飚骤起,澎湃发于水上,舟行甚驶迟,明登陆。并山之麓,流泉奇石,青林文筱,百羽啁啾……”他还写了“谁开灵境绝人寰,片片芙蓉似翠鬟……”的诗。黄宗羲第三子黄百家,也有《凤鸣记游》文收录于上虞县志中。

黄宗羲更是凤鸣山的常客。有一次他读上虞友人的诗集,里面有一首记述八年前的庚寅年(1650),他们几位好友同游凤鸣山的诗,于是他也信笔写下一诗:

古虞十里城南路,柳绽梅开到凤鸣。

洞泻流云河汉远,山藏古庙雪霜清。

几年掘药淩峰意,还愧挨肩叠足行。

今日读君诗卷罢,此身恍已隔三生。

诗里回忆起那年柳树绽芽、梅花吐芳的春天,他们来到古虞城南十里的凤鸣山,望山藏古庙,看洞泻飞瀑,天高云淡,冰清霜白,无比惬意。此诗是众多描写凤鸣山诗中的扛鼎之作。

黄宗羲就这样以“上虞外甥”的身份,抽空即来“娘舅家”做客,并用饱蘸情谊的笔墨,毫不吝啬地表达出对虞山舜水的赞美之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