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峰独秀夏盖山
崔伟灿
出上虞城区往北不到三十里,广袤虞北平原一座孤峰傲然雄卧,突兀而起。南北相望形如宝盖,东西相见状似馒头,故最初名曰华盖山,而后得名夏盖山,则与夏朝开国君王大禹有关。
元《一统志》云:“相传神禹曾驻于此”,登临山顶,观察潮汐,治理水患。后人为纪念大禹,将华盖山改称夏盖山,其中夏即大禹姓氏,虽然只改动一字,其意义已大不相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夏盖山因有大禹,便也有了仙气,有了“夏驾山”“大禹峰”的尊称别名。更因山下曾有千年大湖——夏盖湖,构成秀丽湖光山色,引得文人墨客泛舟寻访,在自唐至清的浩瀚诗文中,裁剪出一袭独特的篇章。宋朝王商翁颂其“万顷平湖翠嶂连,栏杆闲倚书画边。风烟收尽寒风静,一片光浮上下天”。明代诗人夏晔在《赋夏盖湖送薜将军》的“大禹峰前盖湖水,三十六沟春正深。桃花逐浪涨晴碧,杨柳拂堤生昼阴。”和同为明代诗人沈明臣在《过夏盖湖》写道的“一日孤帆风正长,万里晴色满湖巷。天青鸥鹭都如雪,秋尽蒹葭未及霜。”使今人依然可在诗中追忆当时夏盖山山水一色的春水漾漾和秋水苍苍。而清代诗人沈琅登山望海时留下的“一望迷离境,苍茫水接天”,更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夏盖湖始建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由乡民献私田,在平地筑堤引水而成,周长105里,是当时绍兴仅次于古鉴湖的第二大湖。历经千年,几经存废,终在清光绪年间废湖为田而消亡,现只存小小的一片水域,俗称“闷潭湖”。万顷碧波浩荡的夏盖湖,遗落在沧海桑田的叙事中。
夏盖山禹迹众多。自幼记事起,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夏盖庙和三眼井。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的夏盖庙,因靠山面海、坐南朝北,我们当地俗称朝北庙,是为祭祀大禹妃子涂山氏(即女娇,史称夏禹夫人,又称娘娘菩萨)而设,她协助大禹治水,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立下功绩,相传死后葬于夏盖山,享受当地百姓香火祭祀。解放后这庙成为盖北公社的办公驻地,因离家不远,儿时常结伴到庙里游玩,见到大殿供奉的娘娘菩萨,心中便会生出莫名敬畏。而庙里的戏台,常常是玩伴们舞枪弄棒的玩耍之地。令人惋惜的是1978年公社迁址新建,因缺少建材木料,无奈拆庙取材。后来在盖北工作时,公社大院里一排朝东平房走廊的圆石柱子,就来自被拆的夏盖庙。1994年乡人集资在原地重建夏盖庙,但终究少了些原来的古朴神韵。
三眼井紧靠夏盖庙西首山脚,原名禹王潭,相传为大禹治水时在此开挖,是沿山十八井中最有名的一口好井。这井原先没有井台和井亭,后在清道光年间,用石板铺就井台,中间凿有一大二小3个井口,大的直径50厘米,小的直径约33厘米,便于多人同时吊水。上盖遮风挡雨的石亭子。三眼井水质清冽甘甜,闻名乡里,千百年来造福了当地百姓。1967年夏,滴雨未下,高温大旱,河道干涸朝天,河底可以走路,当地民众生活用水要在河底挖上2米多深的土井潭,才取点滴之水。三眼井水更成久旱甘露,当地百姓日夜排队挑水。因为挑水不断,井水“捉襟见肘”,也近枯竭。有天晚上,父亲叫上小小的我,半夜2时多就去排队,还未到三眼井,只见挑水排队已近百米。轮到我们已天色大亮,父亲让我双脚蹲进“柒档”(小木桶),两手抓紧吊绳,颤悠悠地把我吊到3一4米深的井底,顿觉寒意袭身,定睛张望四周,井壁全用砖块层层垒砌,井底有三股泉水汩汩流出,用了将近十五分钟,用碗把一担水勺满。大旱之年,三眼井用她独有的甘洌之水,滋润了夏盖山下的子民。
夏盖山云雾蒸腾中透着英雄气概。因“东逼临山,西控沥海,南扼剡台诸路”,夏盖山是明清两代浙东海防抗倭要地。明代绍兴通判雷鸣阳驻兵山巅,建抗倭亭、望海亭,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率领官兵英勇杀敌,大败倭寇,大壮国威。山顶西北的摩崖石刻是一处独特的红色教育基地,留存着的“卧薪尝胆,湔雪国耻”“还我河山”“前进”等阴刻隶书大字,让我们至今为当时上虞爱国青年对日侵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浩然正气而感动。山谷的风,卷起几枚树叶飞舞,把人思绪带向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1945年3月23日,浙东游击纵队第五支队一大队和余上县自卫大队、崧厦区常备队,与伪独立第四旅蔡廉部和日军一个分队,在夏盖山石头菩萨一带展开激战,打响谢家塘保卫战。打死打伤敌伪军官兵近70人,余上自卫大队大队附卢忠谓等14名干部战士光荣牺牲,长眠在夏盖山上。苍松青翠伴英魂,浩气长存日月明。血与火洗礼的夏盖山成为英雄之山。
夏盖山脚的浙东海塘,西接萧山绍兴,东连余姚镇海,像一条蜿蜒巨龙拦挡钱塘江潮水,佑护塘内万千百姓。清康熙年间,台风大潮冲毁夏盖山以西土塘,淹没良田数十万亩,房屋尽毁,灾民遍地,民不聊生。上任不久的绍兴知府俞卿心急如焚,立即赶赴夏盖山察看海塘缺口,为筹集筑塘经费,他“尽出俸薪”,又身先士卒,风餐露宿,亲自监工、带领民众筑塘御潮。历尽艰辛从三阴采集条石,动用万船运石,建起千丈石塘,保塘内良田旱涝能收、百姓安居乐业。俞卿在绍兴知府任内,历十年之久修筑海塘,终成大禹之功德,《绍兴府志》称“越地从此无水患”,深受百姓爱戴和敬仰,尊称他为“俞太爷”,在夏盖夫人庙东殿为他塑身立像,让世人永远铭记,永世瞻仰。随着今人治江围涂向北推进,曾是一线海塘的浙东海塘上虞段,已变成内塘,成了水利文物,但历史上御潮保安的巨大作用永远不会磨灭。
夏盖山虽高仅一百余米,但因有大禹驻山治水的高大身影,不但有了俯视世间苍茫的高度,更是成为虞北百姓梦萦魂牵的精神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