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谢晋致敬
——任仲伦缅怀谢晋和他的电影
任仲伦
今年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第25届,它诞生30周年了。我们在这里举行纪念谢晋导演研讨会,以此纪念谢晋导演诞辰百年,缅怀他对中国电影的卓著贡献,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
谢晋的创作史,可以说是共和国电影史的一个缩影。1957年拍摄的《女篮5号》是他的成名作,1960年的《红色娘子军》和1964年的《舞台姐妹》成为他的代表作品。谢晋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那代导演之一。他们的艺术生命中,融合着那个时代的特有特征和生活气息:他们以激情拥抱火热生活,他们以热情展现百姓命运,他们不热衷表达自我,而热情表现社会进步。即使他们批评黑暗,但影片也不会弥漫黑暗。他们善于把思想变成通俗易懂的故事,不会把影片搞成哲学或寓言来难为观众。他们传承中国电影传统,不久他们变成了传统。余秋雨在《论谢晋电影》的序中写道:谢晋从青年时代一出场就迅速成为主角,此后一直有声有色地保持着指挥若定的主角地位。
成熟,不仅仅是一个年龄概念,更是一个心智概念。当那个动乱年代结束,整个民族开始了痛定思痛的反思,谢晋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先行者。谢晋说:我是在改革开放潮流中成熟的。他的改革电影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深刻震撼了广大观众的心灵,也融入了中国改革开放史。2018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授予谢晋改革先锋的国家荣誉,打在屏幕上的表彰词是:推动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当时,我有幸在场。
谢晋经历许多悲苦,但他的影片没有属于个人的哭诉和抱怨,而是深情地表现普通百姓在苦难中的真善美。他不喜欢苦难,尽管他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苦难到极致,就慢慢渗透出战胜或瓦解苦难后的安宁和温暖,或者,更加渴望云开后的日出。《天云山传奇》中冯晴岚对落难的罗群的关心,《牧马人》中李秀芝对许灵均蒙难时的鼓励,以及《芙蓉镇》中胡玉音与秦书田的患难与共……“伤痕中发现美”,既是改革开放时期激发的历史意识,也是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的人伦理想。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谢晋对这个“经历太多太多”的民族和百姓的理解是深刻的,情感是深刻的,表达也是深刻的,所以他的电影是深刻的,因为他与时代和人民共呼吸。后来,他还以探索者的精神拍摄了《清凉寺钟声》《最后的贵族》《老人与狗》等影片,最后定格在《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拍摄奠定了横店影视城的基础。想起谢晋说过:如果我走了,人们会忘记我,这不要紧,如果他们还记得我的电影,一部或者两部,这一生就无憾了。从2008年谢晋逝世到2018年他获得表彰,整整十年,人们不仅记得他的电影,还以国家最高荣典的名义表彰他。今年是谢晋百年诞辰,我们对他和他的电影的记忆和思念刻骨铭心。
谢晋有句名言: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谢晋获得许多金杯银杯,光是金鸡奖和百花奖就获得五次。中国电影第一届百花奖和第一届金鸡奖的最佳影片都属于谢晋。他不仅获得金杯银杯,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口碑。
谢晋的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他具有夸父逐日的精神。上影老厂长徐桑楚说:只要厂里有灯光,一定是谢晋在读书。我在读大学时,曾经阅读过谢晋研究意大利电影《罗马11点》的笔记,整整三万字。谢晋的经验是值得珍视的。比如,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物塑造的讲究;比如,他对深入生活的强调,甚至苛求。再比如,谢晋电影有条经验:编剧坚持用成熟的作家,重视成熟的文本,演员则大胆使用新人。前面提到的改革电影三部曲,作者是鲁彦周、张贤亮和古华,而演员用了姜文、朱时茂、丛珊等。这跟当下有些创作编剧用枪手,演员过于依赖流量明星大相径庭。以致有些观众经常会遇到这种尴尬:记得谁在演,却不记得他们演了谁。
我觉得真正懂得谢晋的,应该是谢晋自己。记得在纪念谢晋从影50周年的会上,谢晋朗读了那份写给自己的信:今天我和大家一样高兴,又想对被祝贺的谢晋说几句严肃的话:“谢晋,你可以有一点兴奋,但不要过于兴奋。从影50年,拍了35部影片,至少说明你没有虚度年华,浪费光阴,但是你不觉得日子过得太快吗?一眨眼50年过去了,你一直说至今你还没有拍出最好的影片。你还有多长时间?三年?五年?总之没有50年了。所以,你不要太兴奋,你要只争朝夕,把握好每一天,每一小时,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拍好电影。”这是谢晋在述说自己的心声。这是一颗经历了中国苦难与辉煌的心灵,这是一颗体验和表达了中国百姓生活和追求的心灵,有这样的心灵才有那样伟大的影片。由此,我们应该读懂谢晋了,读懂谢晋电影了,至少让我们向谢晋走近了一步。
向谢晋致敬!